同学少年多不贱——一枚2010届新闻小硕的求职黄历
毕业的学生就是田里的蒿草,挂了一波又一波,自己在莫名其妙中,已经浑浑噩噩得走到了研究生的尽头,撑死还有2个月就要离开。快的很,快的还没来及厌烦,就要开始怀念。
从2009年9月到今天,7个月了,期间经历烦烦索索,冷暖自知。对我这种从来不去招聘会、宣讲会现场,连学校招生信息网都很少登陆的懒人来讲。“应届生”和年级那个QQ群,基本上就是我求职信息的来源。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感谢“应届生”,几个月后——自己应该就会远离这个网站了,就像2年前远离“考研BBS”一样。
留点东西,不管对与不对,一些人喜不喜欢,相信还是能对一些朋友以帮助的。内容可能会多些,其中措辞言语,人与人观点各异,如不喜欢,请轻砸,一篇文章而已嘛,谢谢!
无比懒散的开始 先自报家门,我是华中地区某近些年“大事频发”高校新传院的硕士,男生,无工作经验。和自己当初稀里糊涂得上本科,稀里糊涂得混了4年,再稀里糊涂得保研后,自己的求职之路更是在稀里糊涂中就开始了。
原因很简单——自己未来想干啥都没定(当然,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想好)。
本来就要读博的,虽然无甚学术天赋与学术修为,但是对于如阳春白雪般高洁耀眼的学理钻研,还是存在着“叶公好龙”般的倾心。特别是暑期在台湾的一番游历,更让我有逃避现实赖在学校里面不出去的想法,更枉论导师和父母的全力支持。当然,自己也明白,如果选择了继续深造,无非是给了自己一个在 ** 塔里面继续陈腐三年(当时还是三年,半年后,学校发通知,博士统统思念)的机会。所以,在纠缠中,也就把读 ** 位于可能性的选择之一。不过,一开始的动摇,也注定了日后选择时的摇摆。
自己早在暑假的大段空闲时间(因为要去台湾交流,加上需要考IELTS,所以没找很忙的实习,在某省级党报挂空而已),就仿照所谓的NB模板,照猫画虎般把简历一遍遍打磨。因为当时觉得读博大事已定,所以整个9月份,自己基本上是晃过去的。只记得9月份印象深刻的是招聘三件事。
一个是腾讯。腾讯13W的年薪很有诱惑力,而且自己当时夜半上Q时,无意中看到的弹出窗口,让自己开始了第一份网申,申请的职位是行政类的,不过好像那个职位就不在武汉地区招,最后结果自然是石沉大海。不过,后来的全国巡回宣讲武汉站期间,一个原先在腾讯工作的师姐,在群里让我们发简历自荐。不少人包括我都交了。记得最后——师姐通知了两个在我看来十分优秀,但明显和腾讯气场不合的女生去了。只是——一位当时已经在杭州实习,于是,我就陪着第二位女同志参加了腾讯的面试。经历完自己的“处子面”,那位女生一出酒店,第一句就是“那个面试官好帅啊!”把我小小雷了下。
第二个是国家信息局,当时来的时候引起了小轰动,当然——后面的几个月中,接近10家各级各地国家部门的招聘,彻底引发了审美疲劳。这次来的是国家的,一位40多岁的领导带着两个年轻人,条件也不复杂——身高175CM以上,无海外关系等等,当然没有出过大陆最好。就冲头两点,我肯定就没戏了。于是乎。这第一份彩打简历,干脆就没有投出去。
第三件事是在我们宿舍技术男的那里得到的刺激,我们宿舍有一技术男,185+身高,理工科出身,身在文科院却常年在学院实验室鼓捣技术。因为后来那哥搬出去了,所以对他的行踪感觉无比神秘。有次在学院实验室看到他,只见此兄正在往一张复杂的计划表里面补充他的招聘行程。应届生也正是经由他郑重推荐给我的。当时就是觉得压力很大,于是回到宿舍,也算是开始了每天登陆应届生的固定程序(每天基本保持在10遍以上)。
十一长假,去了成都,个中缘由,并不特别开心。回来之后,稍作休整,报名了国考,然后去了北京几天。就住在后海边上。当时在北京见了一位在中央媒体任职的长辈,当时他对我叮嘱了许多东西,然后给我描绘了一张非常大的蓝图。可以说,这次见面,极大的振奋了我求职的状态。然后一番小折腾后,回到了学校,开始了网络烂投之旅。
应聘初接触
在10月份,有两家媒体的招聘让我印象深刻。
一家是《东方今报》。《东方今报》是家乡的媒体,也是第一个到学院招人的媒体。当时整个学院二楼会议室来了不少人。来的两位领导大概介绍下了报纸的概况,并让到的同学也说了下自己的情况。我则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整个招聘会的现场负责人,收简历,登记基本情况都成了我的任务了。等到大家后来都闪了,《东方今报》的那位副总编辑望着桌子上被我梳理出的那厚厚一大摞简历,直接告诉我:“到我们这里工作”,我当时听了以后,有点转不过来弯,没应声,也就出去了。《东方今报》希望学生能马上去那里实习,没有人想这么早就定下来,别人是这样,我其实也是。
一家是湖南卫视(栏目聘)。湖南卫视来的时候,抓本科生工作的副院长先进会议室一扫描,估计在现场的研究生中,就发现了我这一个熟悉面孔,我再次十分杯具的成为了现场收简历,倒茶水的勤务工。湖南卫视的那个栏目组具体是做什么节目的我记不清楚了,因为我本身对芒果台兴趣索然。来这里完全是为了见识下。会议室坐的满当当,本科和研究生五五开,本科生在自我介绍环节明显比研究生更放的开,对湖南卫视也更熟悉些。一番下来,几个本科生MM的雷人话语我现在都还有印象。记得介绍我自己的时候,我用的是“一个能量过剩的人,一个乐观喜感的人,一个神秘的人”这样的三段论来的。结束后,湖南卫视的人员留了个作业——一张光碟,里面是有他们一个新的关于舞蹈选秀类节目的资料,需要通过给定资料,为主题歌填词并撰写一些相关文案。随后,招聘会就这样闹哄哄得结束了。
随后的几天就是稀里糊涂得疯狂海投,现在的邮箱里还保存着乱七八糟各种各样单位的申请邮件。在投国税总局——扬州培训中心这个岗位时,我把自己的各种求职材料正式定稿了,以后的简历基本上就遵循着这个范式来。后来证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自己还参加了第一个宣讲会——蓝月亮集团的,完全是为了陪宿舍的兄弟去耍,之后我们从文理学部到了学校北边的工学部,我继续陪那两位兄弟去网易霸面。在等候室里,N多新传院的男女同胞们已经等候多时,在畅聊海侃中,不少人甚至把我也认为是来面试营销岗的人选,不知不觉中给了别人不小的压力。
但是这个节骨眼上,我还不算很慌张,因为我始终觉得读博士是自己的保底选择。就这样晃到了月底,在中国电信的宣讲会上,我收到了11月初复旦大学学术年会的邀请通知。自己好多年没去过上海了,这个年会虽然不算是殿堂级的学术盛宴,但之于我来讲,却也是感知学术圈的机会吧。自己到底是不是读博的这块料,走一遭也能略知一二。
放弃、挫折与转机
在离开学校之前,我收到了第一个邀请我面试的单位的电话——西安电子科大学党委宣传部。这个是海投的单位之一,可惜与复旦之行冲突,无奈中只好放弃。
离开学校,回家几天,从家出发去上海,但是漫天的大雪让列车延误了10多个小时,就在家里等车的当口,我在网上无意看到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招聘公告,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投了,事后证明这是个多么明智的选择。
大雪纷飞,列车晚点,不少人都放弃了乘车。我登上车厢的时候,偌大的卧铺箱就没几个人。十几个小时后,车到了上海,就住在复旦新闻院的边上。第二天就是上午开会,中午吃饭,下午宣读,傍晚评奖。自己稀里糊涂拿了个三等奖。晚上是复旦的学姐请吃韩餐。 第二天,去了交大闵行校区,见了一个人。然后逛了上海博物院,后来在五角场给老师朋友买了点小礼物。
第三天,上午见了一位交大姐姐,听她分享自己的求职经验。然后下午颠簸着到了上海南站,这时却接到了一位在上海久未谋面的本科同学的电话,于是疯狂打车花了100+又奔回同济。后来,当自己再度回到南站时,就在南站的KFC找了个位子,填完了自己的博士考试报名表电子版。之后上车,一夜之后,列车直奔武昌。
回到武汉的时候,武汉正是大雪之后的化雪之时,冷的要死要活。当晚参加了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自己的相机却在拍摄时不慎把镜头戳进了蛋糕奶油中。这我后来觉得,也应该算一段倒霉时光的开始吧。
其实从复旦回来,我已经对自己的学术能力有了自知之明,其实把书读完不是问题,只是偏离了学术这条本路,这未来的三年光阴是否值得,的确是未知数。在上海的时候,分别见到了半个月前《东方今报》和湖南卫视的邀请,只可惜机缘未到,都草草谢绝。
与此同时,新华社,央广,央视,南方报业这些传统的“重点关注对象”开招了。央广,央视的简历石沉大海倒也不意外,毕竟自己的经历与之要求还是差的太远。南方报业也未能入选,倒是让我有点奇怪,不过看到有些在南方累死累活累计实习了一两年的同学也没有如愿,倒也平衡,事后证明,现在的南方至于我们,已经不是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我们80+同学去考,最后参加终面的,寥寥无几。至于签约的,好像有去奥一网当视频主播的,但难忍2000+的月薪和长达半年的试用期,还是选择一走了之。也难怪,去年全院也就要了1个。
新华社的考试堪称是饕餮盛宴。当时人事局让我在两个分社里二选一,事实证明——两个都TMD是陷阱。新华社的考试经历已经在应届生发过帖子了。就不详谈。不过这两个分社都有关系不错的同学签了。也算避免了同室操戈的悲剧吧。
再来扯扯国考,因为家庭关系,我对公务员的理解和不少人不大一样。也决定了我对公考的态度。虽然报名了某NB机关的,但是基本裸考了。53的行测,58的申论。也证明了复习与不复习,还是差别不小的。地方的公考基本上也没关注,如果要考,等工作两年再说吧。
那段时间的确很倒霉,心情也不好,在特别是公考前那几天。不过,四川报业的电话如及时雨般让我看到了点希望。与此同时,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国企业来到了学院招人。我打定主义,圣诞节前后去四川,中间再等那家国企的消息。
圣诞节的成都之行是美妙的,圣诞夜在宽窄巷子闲晃,在华西的校园里蹬着单车飞奔,还遇到了华西里面每年都要扮作圣诞老人给同学们发礼物的台湾学生。当然,四川日报的offer不出意料的拿下了。只可惜在同时,北京的那家国企业来了电话。选择的犹豫不免冲淡了这种喜悦。
回到学校,只停了一天,我们又奔赴北京,第一次走入这样的国企总部,感觉是十分新鲜的。一天的笔试,半天的面试。在12月31日那天,我也接到了这家国企的实习通知。
几番犹豫,几番请教,特别是考虑到父母的想法,我十分遗憾的拒绝了四川日报。2010年1月4日,冒着北京那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我来到了北京。开始了实习。
人生四项基本原则
在北京的实习,包括年前和年后两部分。过年回家的时候,因为天气原因,本要落地的飞机又回到了首都机场,后来是搭亲戚朋友的顺风车才回去的。个中的折腾,也就是自己明白。期间,人民和经济也开招,曾经报之以很高期许的理想单位,却都在看过招考条件后,草草放弃。人算不如天算,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一个朋友被人民分社录取,也果断放弃,服他。
后来还是决定和这个单位签约,为了这个单位,后来还放弃一家中央媒体,一家省级党报和一个部委的机关报。和导师也坦言了自己要工作的想法,不过去也裸考了次博士入学考试,发现真的很简单。英语是我这么多年考试交卷最快的一次,提前半个小时就交了。
不过,回想最初的选择,感到真的很难,可能是我运气好,遇到的单位都是十分有诚意的。不过,只能去一个地方。尤其得那几个月天南海北,在火车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夜晚,但是每每在路过长江一桥的时候,趴在玻璃上,总有种想哭的冲动。
前几天看到了有人总结的人生四项基本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我承认这四项原则于我而言都是要求太高,一直是浑浑噩噩的走过20多年,被选择的时候远多于选择,别人的指手画脚往往能取代我的思考和行动。不管如何。回首这大半年来的生活,至少尘埃落定。记得读研究生之前。有位已经毕业的学长,在网上将自己的求职经历发了出来,那篇很长且没有结尾的文章我现在还保留着。我十分感谢那位学长,希望此生有缘能见到他,并向他当面表示感谢!当然,我需要谢的人太多了,对有些人,感谢需要一生来回报。
未来的路很长,人生漫漫,个人在社会的洪流中是渺小无力的,走好每一步,问心无愧好了。也祝愿大家幸福,一切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