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知新入行的小朋友中有一个Top2的本硕,我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说一说我所掌握的信息,让后来人能够更加了解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背景: 后文人行一般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含大区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如提到总行会特别指出。在北京金融街的那个是总行,也就是我们一般提到的央行。两者差别很大,请不要弄混了。我处于省会中支,对总行不了解。据我们基层粗浅的观察(可能有误,请总行领导指正),总行的80后大致两种状态:一种有极强的使命感,抱有极大的工作热情,致力于维护中国金融稳定、设计金融监管顶层框架等高大上(仅限于特定司局特定岗位),另一种对当前工作并不满意,萌发了离开的念头,有的出于种种考虑留下了,有的规划离开或者已经离开(很大一部分吧)。 本文主要适用于可能进入人行工作的85后,以及已经在人行工作的80后。 主观结论: 如果你综合能力处于同龄人前30%(特征:国内外名校、较高的智商+情商、某方面特别突出的专长禀赋等等),如果你追求事业,如果你追求财富,那么请不要来人行(尤其是县支行),这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你也会越来越不开心。千万不要因为别人诸如人行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待遇还行、工作压力小、女孩子啦等的说辞,动摇你的内心,你会后悔的!!! 客观情况: 对外出路: 人行除了总行一级,其他分支机构都是执行层。就个人发展来讲,总行要好一些,机会相对也要多很多;比如外派培训、下属企事业单位等等。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将来存款保险基金搞不好可能独立出去,自然总行有一小拨人会出去,可跟基层行同志是没什么关系的。人行分支机构基本上是一滩死水,可能发达地区的大区行和省会中支会稍好一些。人行所谓的行员制,非公务员,所以跟政府公务员的通道是堵死的。(当然到处级以上就没有这个限制了,但是你要走仕途又何苦来人行绕弯路呢?)社会上对人行存在误解,其实现在的人行是一个弱势单位,从上至下皆是,跟政府关系往来一般,自然很多东西都很一般(自己领会哈)。央行职能转变之后,对银行监管力度下降,从人行到银行高定职级也渐渐不可能了,走的人不多,这条路也就荒芜了;再说,目前传统银行业的好日子也结束了。对了,除了在总行层面,人行与外管局是分开的,到地市一级都是合并办公的。有先例,在外管工作几年跳到外资行做合规、风控的,可是随着外汇管制的放松,这种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最最致命的,人行的系统跟市场是不匹配的,在这里你很难积累市场认可的知识和技能(总行宏观决策层会稍好一些),一旦重返市场意味着你得重头再来。 对内岗位: 人行是垂直管理,基本上你考的哪个行哪个地方就改变不了了,那种想通过借调交流实现跨地区跨行级调动的,基本不可能了,近几年都没听到过成功案例(行领导子女也突破不了)。当然走上领导岗位之后的调动不在此列,但基本上80后最高目前也就科级,总行大致也就处级。在单位内部,地市中支和县支行,由于一个科对上面几个处,加之2015年上级要求的内设科室调整,一人往往兼几个岗,所以岗位变动相对频繁。而对于大区行和省会中支,岗位是相对固定的,跨处室的变化基本发生在竞聘科级干部时,其他都是非常规途径,那种微妙关系我想你懂的。但是竞聘是有资历要求的,一般至少工龄在3年以上;并且竞聘也并非年年有,一般三年一竞聘。所以熬吧,万一遇上一把手出于种种考虑,调整了资历要求,将3年升到5年,你也只有吐血熬着。什么?你说岗位不满意,干得很痛苦。只要你还要在人行的晋升,你只能忍,熬到竞聘。可竞聘就一定能解决问题?未必。前面说过人行一潭死水,职位很少。只有当行领导空缺,一大堆人顺序挪窝时,以及老人自愿或者被动从科长退下来时,才会出现科长职位空缺。OK,你条件都满足了,开始酝酿竞聘了。如果幸运的,本处室氛围也不错,科长也有空缺,顺利当上了科长。如果不幸,本处室氛围差,也没有科长空缺,需要跨处室竞聘;要知道处长基本决定了处室的氛围和风格,你确定这样的处长能对外推举你?没有本处处长的推荐你如何克服外处领导对你的不了解,聪明的同学一定想到了私下活动呗;跨处室竞聘总是要活动的,没有推荐总是要多付出点代价的。更不幸的,没有合适的岗位空缺呢?外处领导出于缓和本处人事关系矛盾的考虑,优先本处室员工;或者有空缺的处室是边缘养老处室、氛围比现在的更糟糕呢?在机关混,能力不一定重要,关键的是资历、机遇、关系;能够走得顺利的,都是幸运儿。可幸运之所以令人向往,就是因为大家往往都不太幸运啊。 这一段写得好心累很负能量,断断续续写了很久,或许我主观放大了痛苦和困难。对,我就是那种比较不幸的情况。忘了补充一个背景,人行的招聘是不定岗的,录用后处室的分配基本取决于人事处,分配具有极大的偶然因素,并非表现好分到的处室就好。 工作状态: 人行的工作通常都不是满负荷运转、也基本没有硬性压力,这也是大家常觉得人行好的原因。当然总行是很累的,总行人员配置不会比大区行、省会中支多20%,但工作量是大区行、省会中支的至少两倍以上;所以总行常常大规模借调下级行员工干活。从大区行开始,通常越往下工作压力越小;地区差异也很大,发达地区要比不发达地区工作压力大,当然一般来讲待遇也会稍好一些。 工作离不开公文撰写(包含调研报告,要知道央行是倡导调研立行的)。有人说人行的工作,就像一个大编辑部,深以为然。即便是业务岗位,也很难脱离公文撰写;晋升总是围绕公文撰写来的。如果是基本没有公文撰写的岗位,大概率是边缘化岗位,晋升艰难。即便你认为撰写的大多是些形式上的垃圾,事实上也是,内心充满了不认同,而你的领导也明白这一点,谁也没法逃开,大家都是固定在庞大机器上的齿轮,只能按照既定的体制运转。 工作氛围基本上是上个世纪机关的那一套,毕竟处于领导岗位的都是60后。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涯,稳定如死水一般。努力干活的是少数,邀功请赏、争夺好处的是多数,工作知识技能要求低,人才浪费,缺乏学习、培训氛围,效率低下,吃大锅饭,脱离市场,令人心生绝望,这些时时刻刻不在侵蚀着你,把你同化为你不喜欢甚至鄙视的那类人。所以不要看不起单位里的老人,你知道他们的过去吗?他们也年轻过,或许他们也挣扎过、也努力过,然……(这段有主观因素在里面,反过来看,有人就是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啊。) 未来趋势: 机遇: 基于我对本行的观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行分支机构,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了解。从年龄结构来看,目前人行60后(1958-1969年左右出生的人)占到35%-45%(不精确估计),在领导岗位的也基本上是这个年龄段,目前由他们主导了人行的话语权。但是未来10年从2018年开始他们都要陆续退休。这部分人除了原先包分配来的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银行学校毕业的大中专生、领导裙带关系、部队转业(个人推测,不一定准确)。在那个人行权力过于膨胀的年代,人行是铁饭碗、好差事,相关利益者和信息掌握者迅速占满人行的编制,导致后面坑少,自然招录的人也少了,70后仅占15%-20%。所以那批人是幸运的,尤其是1970-1975年这一批人,招录人数极少,但凡愿意干有能力的,基本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了(副处以上),可以预见的走上行领导岗位也不是梦;但也是不幸的,人行权力急剧收缩且处于一个非周期单位,没有享受到1999-201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好处,尽管赶上了团购房甚至福利分房,可是比起相同能力进入市场的同学,未必就更好。接下来是80后,由于可以预见的退休潮,从2002年开始,基本保持了较大规模的招录,积累到目前十几年的时间,80后已经占到近40%,这部分人是目前人行干活的主力,且基本没享受到人行的好处(超然的地位、丰厚的福利、福利房等等基本都没有了)。1980-1985年出生的人有较大一部分已经竞聘到科长,而85后就比较惨一点,基本都还是小卒。当60后退休,且伴随着有能力有抱负70后80后的离开,或者回归家庭生活,工作努力的80后85前尤其男性(无法规避的性别歧视)是有较大机会上的;85后会稍微差一些,因为同龄竞争压力更大,但只要坚持、努力还是有机会干到处长的,但是再往上到行级领导就很难,因为70后已经等着了。呃,90后可能就机会不大,遇上了不好的年景,因为80后刚好填补了60后退休空出来的位置。 待遇:人行待遇的相对下降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从过去到现在,人行的待遇(包括在职和退休)都是优于同等级别公务员的(不考虑公务员的灰色收入)。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差别会越来越小,再考虑到强大政府网络带来的公务员隐形福利(如果说政府是网络,人行就是条直线,能量是很大差别的),最终人行的待遇应该与同等级别公务员差不多。 谈人行的待遇绕不开所谓的行员制,类似公务员终身铁饭碗,但是不执行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自定标准,同时不参与公务员社保和医保,自己负责行员的生老病死。原本人行及四大行都推行行员制,后来四大银行改革,就只剩人行一家实行行员制了。可以预见的人行的行员制也不会长久,大家玩的游戏才有得玩,一个人的游戏难以为继啊,人行内部的养老和医疗都已经出现很大缺口,随着60后退休潮的到来,这种缺口会越来越大,相应的养老和医保的待遇只能不断下降。不知道将来行员制是否会并入公务员(我觉得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最终人行是难以承受目前水准的养老和医保压力,最终会将包袱甩出去的。具体时间未知,可以确定的是80后的养老和医保铁定没有目前人行已经退休的老员工好,大概率是跟公务员一样(并入社保、医保的缺口资金谁来出呢?个人?单位?我也不知道)。已经入行的同事应该有所感悟,年初的工资调整不就是为了养老并入社保做准备的吗。 建议: 对未入行: 应届毕业生,你们应该拼了命的去找(理想的)工作,像没有后路那样。一个好友曾说过“我总是给自己留后路,所以我往往走在最后那条路上。”我知道,经济形势不好,找工作艰难,我也理解那种找工作过程中的焦虑和煎熬,不要害怕,也别逃避,尽全力、想尽所有办法、拼了命的找,总是有机会的。若干年后,你会庆幸自己的拼命努力。第一份工作太重要了,很多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不一样了。 人行真心不是一份好工作! 如果需要工作建议,你应该去请教比你大5-10岁左右的前辈,我们父母60后的建议很大概率已经无法指导我们,甚至可能误导你。比如当年我也听到的人行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工作压力小、待遇还行、女孩子,可是当我进来以后发现除了工作稳定、工作压力小,其他都是不对的。60后对人行的印象还停留在90年代,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事情也已经不一样了。当做我吐槽,我一条条说。说人行社会地位高,这是基于当年人行权力膨胀时期的印象,其实现在人行真心是个弱势单位,我会说我们落户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吗?再说别人说你地位高,说人行工作好,就真是这样吗?自己的事自己还不明白吗。这种虚名又有何用?说工作稳定,是,人行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这都是铁饭碗。但是这种稳定也是用一辈子的锁定换来了,从心态、能力等你都被人行圈养了,离开人行你什么也不是。一些70后的同事,不是没有抱怨没有失望,可是走不了了。行员制下目前养老和医疗没有对接,离开养老、医疗都没有了(人事上懂的同事不要藏着掖着,出来说说,这块是什么情况)。说工作压力小,岂止是小,简直是没有压力。人都是有惰性的,往往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5年了,当入行1年我成为熟练工后,我几乎没有什么成长,现在的我在知识技能上跟那会儿没有什么不同。说人行待遇还行,前面已经分析过前景了,不甚乐观。能够进入人行的,大多都比较优秀,相当大一部分能够进入金融或者IT,这样的对比你觉得待遇还行吗?5年了,面对每年2%不到工资变化(人行大幅涨薪唯有职级晋升),面对跟当年同学至少2倍以上的收入差距,我内心不是不心酸的。说女孩子嘛,要兼顾家庭。可是1.谁说女性不能拥有事业?2.即便是兼顾家庭也是低层次的,当出现极端情况,孩子父母需要你,你不能离开的。体制不允许你离开,因为没有市场认可的技能你没有那种自由,可以回归家庭1、2年再重返职场。 对已入行的同事: 只有三种选择: 同化:在人行你之所以痛苦,就是不认同;如果你能改变自己,打心底认同这份工作(或者是不要追求什么事业、什么发展)将自己同化成部分老员工那样,也就不会痛苦了。也许还乐在其中,发展一下业余爱好、交流一下吃喝玩乐,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事业追求什么的,忘了吧,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平平淡淡过完一生。 添补:没有办法忘记事业追求,也没有勇气离开或者也离开不了了,那就发展副业吧甚至某项兴趣特长,去践行一万小时的理论,去成为那个领域的人才。到了那一步,成就感、收入都是应有之义了。调整心态,别再抱怨人行工作,每天都要花很大力气去对抗那种负能量。将人行工作干好,完成规定动作就行了,将重心放在你选择的这件事情上,专注、坚持,种子总是会破土而出的。 修正:离开人行这艘坚固却朽化的大船,驾驶自己的小船驶向大海,从此你只身面对市场的波涛,或粉身碎骨,或功成名就,或者也是普普通通过完一生,可是你总是经历过了,不留遗憾就行了,这就是你当初的选择啊。对了,离开之前千万制定好规划并具备践行规划的能力,你总得有航海图并且学会开船才行啊。 这三种选择,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人生那么长,又那么短,求仁得仁便是最大的幸福。 我自己的选择: 入行第一年,完成学生到工作岗位的转变,成为熟练工。转正,发现收入比想象的高一点。 第二年,开始焦虑,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成长,充满危机感,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想到过离开,却根本提不起离开的勇气。 第三年,努力同化自己,说服自己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活才是主要的,不停的说服自己人行的工作还是很好的。 第四年,同化失败,越来越负能量,甚至影响到了生活。主要的力气都用来对抗工作带来的负能量了,没有好好陪伴到家人,更没有力气去发展自己的副业。 第五年,不停的思考思考,与人交流,寻找出路。万幸家庭能够支持自己,我决定离开了。但不是马上,还处于规划的初期。 我花了五年时间,年近30才看明白、想明白迈出这步,多么可悲、多么愚钝、多么懦弱!而20-30的时间段又是多么宝贵,我深深的希望有能力有理想的青年,不要浪费时间在人行这个坑里,世界那么大,你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 后记: 最近听着同事电话安排新行员去做些杂事,惊觉我也变成了老员工,那些杂事破事,再也不会说“小X,你去办一下吧”。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地方,媳妇熬成婆,当年的被压迫者,变成今天的压迫者;在这种体制下,谁也跳不出怪圈,不是不可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