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lare1988 于 2013-11-19 23:43 编辑
在复旦BBS逛,突然看到了这个帖子,感慨良多。的确,我们真的应该去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被生活的网罩住而被众人拖曳向着无知的深渊走去。
下面这段话尤其让我警醒,与各位共享:
“但不管是那种情况,要么你混入大流,要么因为你早就选定了道路,追求本心,10年后的某天你醒来,你都可能会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不是说这些场景是怎么样的,而是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做它,到底为了什么呢。William Deresiewicz也说,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有一天醒来”的情况一直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转载的分割线-----------------------------------------------------------------------------------------------------------------------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是几段思考剪辑,来自于我,你们不一定要相信。这篇文章也会提到一个网站,也来自于我,你们也不一定要去那里。
我来自复旦,是一个在这里发过贴、跟过贴,为未来而忧虑过,找到过工作,也工作过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曾经被困在生活和现状里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这样,我不想简单地推论说大家一定都像曾经的我,也不想炮制出一篇堆砌辞藻和素材的长文,只是想分享自己过去人生的几段思考剪辑。
1. 未来
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承认,无法预测明年7月的自己会在哪里,会在做什么,是不是找到了想要的工作。这种随机性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相信命运是不可控的,“既然自己都没法决定半年之后的自己会做什么,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呢?”于是大多数的我们开始海投简历,去接触各种公司,去尝试各种机会。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事实上,这是没有目标和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人的最好选择。
大多数人的都不愿意承认的残酷现实是,看着现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样子活着,十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我们还愿意相信“人生是不可控制的”,“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生活才会更有趣么”“要等待机会到来”这样的话。
大多数人不愿意用实际的眼光面对未来,因为他们觉得未来的不确定性会掌控和颠覆他们的生活,不确定性当然存在,可是仔细回想,在一个长达三十年的样本区间中,(除了个例)概率会抹平它们,大部分的你们终会回归预期轨迹。你没法挣脱。
如果现在不思考未来,你虽然可以得到虚幻假象(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带来的宽慰,却失去了思考和改变的机会。你只能沿着现在的轨迹做出微小的改变,你做不了革命,因为你不敢推翻现有的生活,你觉得现有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你只能沿着它走,或者被它推着走,所以你从20多岁开始就失去了思考它的自由。
2. 工作与选择
无论申请什么行业什么工作,相信我们都思考过这些问题: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份工作,自己想做什么职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十年之后,想过怎样的生活。
很久之前,申请者们为了申到好工作而拼凑故事和规划。但是现在,基本上每个人在找工作之前都会真心问问自己想要做什么。但是悲哀的一点是,大多数人在问完这些问题后,答案仍是“要找一份有前景和有钱景的工作”。
这样,大多数人仍然盯着投行咨询快消,高盛大摩淡马锡凯雷,因为这些工作大多数人都喜欢,因为这些工作光鲜亮丽,因为这些工作让别人羡慕,因为这些工作满足你的虚荣心。你只是跟随主流的目光。你们编撰了无数的答案去回答那些“为什么”的问题,可是很少有人能说真正喜欢那种工作本身,你准备了无数答案去说服别人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然后悲哀的是,你渐渐也会相信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了。
正如《新共和》撰稿人William Deresiewicz在斯坦福的演讲上所说,随着你们找的工作越来愈多,最终会有一份或几份offer,不管经历了怎样的选择或比较,最后你都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专业人士。但是,专业化的问题是它只能让你成为专家,切断你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的联系,不仅如此,还切断你与自身其他可能性的联系。
在你走向你一直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进入复旦是只你踏上的众多阶梯中的一个。再找一份工作,再读一个MBA,然后进入大公司做管理或其他岗位。总而言之,进入越来越狭窄的专业化轨道。正如William Deresiewicz所说,“你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或者公司代理人,再变成专门研究消费品领域的税收问题的公司代理人。你从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心脏病医生。我再强调一下,你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在你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这个轨道后,再想回忆你最初的样子就越发困难了。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谈钢琴和打篮球的人,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那个活泼能干的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难怪年长的人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除了谈论钱和肝脏外再无其他。”
继续两段之前的思考,当你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或许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咨询顾问,当投行家,营销总监,或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混入大流最容易,这就是体制的力量。并不是说找到这种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你来到复旦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样,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投行咨询快消银行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从你上高中开始,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如何进入下个阶段”的角度看待人生。“进入”就是能力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先进入复旦,然后是高盛集团或麦肯锡公司或别的什么地 方,然后是哈佛或斯坦福的商学院,然后是黑石凯雷KKR,然后政界经济游走自如。你迈出了这一步,似乎就必然会迈出下一步。
年轻人,你在做你自己的选择,这是你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自己都不敢用自己的头脑去控制它,就没人能够帮你控制它了。
3.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让人与人越来越近,它让你能够看到你所关注的人每时每刻的动态,他们去了哪儿,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电影,喜欢了什么明星,看了什么有趣的视频。
他们的生活离你越来越近,你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观察他人上,然后再花一些时间试图拍一些照片,写一些文字,斟酌、修改,希望让你的朋友看到「你希望他们看到的你」,你当然不会把「真实的你」给他们看。我们像小孩一样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转发,希望从那些动作中获得认可,为此你不惜制造出声音,发出不是自己的声音,伪装成远离你真实生活的情绪或样子。
你和朋友聊天时也看手机,上班时也上网,地铁上也看别人在干什么,你不是和网友聊天,而是在和身边的人交流,你所认识的人。这个时代的网络只是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你想了解谁的生活都可以,但只是皮肤一下两厘米的深度。而你自己,也只不过体现了两厘米的深度。
最可怕的是,最后,你会以为,自己真的只有两厘米的深度。
在那上面,你不是你自己。你离「自我」越来越远。
4. 追随
和成熟社会相比,中国的年轻人很幼稚,他们不够成熟,也不够强大;他们不敢去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被身边的密集网络所钳制,被周围人所压抑,虽然有可能是互相压抑。最后,也渐渐不想去安排人生。
社会压力和房价成为了内心软弱的理由,成为了安于平庸和胆小怯懦披上的外衣。大多数人,以及他们的父母、朋友、亲人、师长,在告诉他们,应该融入大流,接受当下。这成为大多数人的最终选择,因为人生不能重来看做了另外的选择会怎样,所以只能十年后在头脑中回放场景。
Most men die at twenty or thirty; thereafter they are only reflections of themselve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ey are aping themselves, repeating from day to day more and more mechanically and affectedly what they said and did and thought and loved when they were alive. - Romain Rolland, Jean Christophe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但是,我们本可以去直面自己,不是所谓的“追随自己的内心”,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摆脱成见。最关键的是,创造你自己的生活。不是走现成的道路,而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它意味着不随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进入”什么名牌大学,研究生院,或顶尖工作。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父母、同伴、学校、或社会想要什么。即确认你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迈向自己所定义的成功的道路,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选择。当今走进星巴克咖啡馆,服务员可能让你在牛奶咖啡、加糖咖啡、浓缩咖啡等几样东西之间做出选择。但你可以做出另外的选择,你可以转身而去。当你进入大学,人家给你众多选择,或法律或医学或投资银行和咨询以及其他,但你同样也可以做其他事,做从前根本没有人想过的事。”
5. 思考与真正的自我
不要被困在生活里,不要被生活推着走,要控制你自己的生命。这样才是真正地活。要从整个一生的视角来面对自己,跳脱你现在的状态。
回答这个问题:你真正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除了在找工作的同时思考自我之外,也许不能轻飘飘地只说一句去西藏旅行,或者去gap year,因为那只是逃避,回避思考和选择。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你在这样的丰富经历中遇到了一些事或一些人,然后找到了自己最真实的激情,然后抛下了现状的一切去为之奋斗,这当然很好。但是要谨防的是“标签化”自我,你要寻找到的是真正的“自我”,而不是一个“去西藏骑行的人”,“在云南开酒吧的人”,“小小年纪周游世界的人”,因为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这些事情本身所带来的精英化以及所谕旨的苍茫感都可能是你所想要顺便得到的。这些都可能已经成为了你想要的标签,和高盛、凯雷、央视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并不是说追求这些经历是错的,也许你从10岁开始就畅想要去欧洲独自旅行一年,或从12岁开始就想独自在云南开一家店,这些和那些真正想去投行快消的人一样,都是真实的追求。只需要注意到,你不是你的工作,你的学校,你去过的地方(虽然这种说法有一种浪漫情愫),你得到的标签。你应当拥有真正的自我,而真正的自我意味着,尽管你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都在教导你要相信自己,但你所达到的成绩,还有那些奖励、成绩、奖品、录取通知书等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来定义你是谁。
但不管是那种情况,要么你混入大流,要么因为你早就选定了道路,追求本心,10年后的某天你醒来,你都可能会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不是说这些场景是怎么样的,而是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做它,到底为了什么呢。William Deresiewicz也说,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有一天醒来”的情况一直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因此,最重要的是挣脱出现实的状态去「思考问题」。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不依存于现实状态的人,你的一生是一整段人生,你可以控制它,而不是让现在的这个状态影响它:它和现实的关系会被你此刻在日常事务上的挣扎所放大,让你只能着眼于并被困在现在,让你没法看到更有可能性的未来。思考"你"的人生。而不是思考"现在的你"的人生。
6. 作恶
互联网产品界中,尤其是是社交产品,大多数人都在作恶,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让人们去挥霍和浪费时间,去接受娱乐化和碎片化。人性天生喜爱享乐、八卦、娱乐、碎片、舒适,于是应用和网站们争相试图让你们开心。让你浏览好玩刺激的内容,给你提供奖励和积分,像毒品一样吸引你过去,一直过去,一直待在那里。
但是这些东西不会让社会进步,不会让「人」变得更好。甚至连价值都不能创造。而且其中也没有艺术的成分。
7. 十年后
不管怎么样,我的第二个目的是「提到」一个网站。
10years_me,「十年后」。是一个基于未来时间轴的社交网络。我想用它去改变上面提到的所有现状。
它不是一个创业网站,也不是一个产品。它也是一段「思考剪辑」,想让人们能够真正思考自己的接下来十年要怎么度过。即使会有一个人在上面思考和记录自己的未来,和有趣的人进行交流。我就已经很开心了。至少它为社会和网络,输入了一点真实和真诚的想法。
Many say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Actually this implies they have no courage to face or have not made enough effort for what they want. 许多人说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事实上,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没有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
一些复旦人比我更懂得这些道理,所以我写在这里。一些复旦人会说一些别的话,但是那就是人生,又能怎么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