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ude WANG 地点:厦门凯宾斯基大酒店大中华宴会厅 时间:9:00——18:00 整个活动是在认领小组成员的过程中默默拉开帷幕的。到达宴会厅门口,我们每个人都会拿到自己的一个铭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以及小组编号。当一群身着正装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时,大家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就是看胸前的铭牌,寻找今天的战友。——这个场景其实很有意思。 整个宴会厅里总共有20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这6个人将一起度过这一整天的旅程。同时,每个桌还会安排一个高级经理或合伙人,评估我们的表现。上午过后,合伙人会换下位置,到隔壁桌去。 活动一开始就是安永及其工作环境的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上午的活动就是搭建摩天轮和主题讨论,下午的活动就是一个100分钟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各位合伙人的提问环节。上午和下午都各有一个吃点心的休息时间,大厅外有各种精美的小点心及饮品拱我们选择。 一、搭建摩天轮 5分钟 阅读英文材料,挑选小组的领导者 20分钟 讨论设计方案,预算造价以及设计图。所需材料都在评审手中,可以一边看着材料,一边构思设计图,但过程中不能触碰材料。材料有尺子、剪刀、筷子、冰棒棍、吸管、提交预算方案,并获得材料 20分钟 开始搭建摩天轮。中间可以再提交一次材料申请获取新的材料。座位的个数和支架高度都有一定要求。符合要求且造价最低的小组能够取胜。 我们小组的成果不怎么好,只搭出了一个有两个位置而且不太能转的摩天轮,制造成本也没有控制得很好。环顾全场,大概只有7-8支队伍搭出了合格的摩天轮,其中两支队伍将预算很好地控制在了3000以内,他们成功获胜,并站上领奖台。预算最少那支队伍只花了2600,并获得了全场的围观。 之后,评审还针对我们的表现做了一个评价,也让我们各自表达的自己看法。 主要问题在于: 1. 局限于材料所给的示意图,没有画出自己的摩天轮框架 2. 整个团队一片混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决定一旦做出,就必须服从 3. 作为一个队员,也应该找到合适的方式向队长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二、主题讨论 话题:硬技能(大学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否比软技能(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更重要?软技能是否能够后期培养 20分钟 小组讨论 每人3分钟 英文陈述观点 有些问题可能会有一边倒的趋势,比如大家普遍认为软技能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会非常重要。但为了让整个讨论更有交锋,从而激发出更多想法,我觉得可以稍微转变一下看法,能让整个团队形成稍微针锋相对的局面。而且,在这个论证过程中,可能发现一些自己之前没有认可的想法。 我本来是很认同软技能的,但是作为讨论第二个发言的人,故意选择了硬技能,并试着论证。一边论证着,一边发现,其实我是从心底里认同硬技能的。知识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连门槛都进不了,而且完整的知识体系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而软技能,如沟通能力,是能够让知识发挥出来的润滑剂。 讨论之后,我自告奋勇地做了第一个展示。事实证明,这是有点不太明智的决定。我的表达框架已经出来,但语言组织还没完成,所以中途会有卡壳以及看草稿的情况,更显得紧张。之后的Eric学长和Alice学姐都很好地组织了自己的材料,并用沉稳的英文给表达出来了。 三、案例分析 午饭过后,稍事休息。我们迎来了最后一场挑战,评审也换了一下位置。这次是一个大的案例分析。一个家具商打算在A,B,C三个展点选择一个举办家具展。团队内分两个组,一组和家具公司的市场部交流了解需求,另一组跟展会举办者交流,了解场地状况,最后经过讨论,要能够设计出一个完善的商业计划。市场部和展会举办者都由当桌的评审扮演。时间安排如下: 10 分钟 阅读材料,讨论问题框架 20分钟 每个小组有十分钟时间向市场部或举办者提问,如规模、预算要求等 20分钟 小组讨论,并确定展示框架,每个人必须有3分钟的展示 25分钟 小组展示,每个人展示计划书的不同部分,如选择方案一的原因、成本分析、可得效益等。之后,评审还会针对我们的方案提出问题。 这一次的表现感觉还是可以做得更好。每个人说哪个部分没有协调得很到位,我开场之后还把下一个人给指错了(表示对不住Ivy学姐)。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到讨论最后一刻才发现桌上一张大纸是给我们做展示用的,幸亏评审提醒,我们才在最后十秒匆匆把要展示的内容写了上去。 之后,评审照样对我们的整个表现做了一个评判: 1、 想得还是很周到,问题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了 2、 在和市场部的人交涉过程中,他可能嘴上说不在乎钱,但心里还是会有小算盘。这是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能够有技巧地套到想要的答案。 3、 和客户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敏感问题 4、 展示应该更有底气,更有框架 我们的任务结束了,最后一个就是合伙人的问答环节。那几乎变成了合伙人个人生活探讨会。大家都想问会不会很累,如何平衡,还有是否有想放弃。台上的几位合伙人也给出了比较诚挚的回答。 整个活动下来,收获很大。紧密的活动安排,合伙人面对面交流与指导,以及与来自深圳、广州的一些同学认识,当然还有对安永文化的一个亲身感受。 之前一直听说安永是非常关注人的一个事务所,里面的人也都非常地好。让我深有同感的是活动结束后在电梯口的一个小小的画面:安永的人力资源合伙人站在电梯口正要离开,我从洗手间出来正好碰到,就说了一声“再见”,他们也转过身,非常热情地说“再见啊,谢谢你啊”。 嗯,就记录到这,帷幕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