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物产北京—从笔试到终面—新鲜出炉!
在三井的招聘中一路走到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巧合。抱着海投的心理,当时只是看到了三井校园招聘的消息就匆匆递交了网申,连OQ也没有好好准备过……(主要是之前连续杯具让自己身心疲惫)在自己完全忘记这件事时却意外收到笔试通知,接着就一路和三井走到了今天。(想想隔壁宿舍认真填写三井OQ的同学,自己真是惭愧呀……)大半年的求职旅途,今天是第一次写面经,文字疏漏还请同学们见谅。希望我的这点收获能给以后的同学一些帮助。 笔试: 三井物产的笔试安排在12月12日,不仅地点和PwC一样设在清华主楼后的计算机房,就连笔试题目也和PwC一致(只不过没有英语作文)。题目不难,由于之前参加过PwC的笔试,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时间把握得很好。由于一开始没有将三井列入目标范围,笔试后毫无压力,当然也就没有为面试做任何准备。 一面: 元旦前再一次惊喜地收到一面通知,1月6日在国贸34层一面。之前的求职一直没有结果,这突如其来的通知反而成了第一份新年礼物。虽然说仅仅是一面,但是在经历过联想、飞利浦、PwC、德勤、强生、欧莱雅等公司一面即杯具的洗礼后,自己深刻反思过一段时间,至少已积累起足够的经验和自信面对三井的一面。 一面是AC的形式,先做无领导小组讨论,之后单面。小组讨论被安排在一间圆桌会议室,公司已经安排好一切,自己空手进入即可。来自不同部门的四名面试官分别坐在房间的四角,另有2位HR负责主持和记录,1位总公司来的日本同事在一侧旁听。值得一说的是,三井的前期准备做得确实不错,能够体现出公司对招聘新员工的重视和一流日企的严谨。(这是我头一回在面试中看见HR用PPT把所有面试者的名字按座位的方位一一列出)那天讨论一个关于哥本哈根会议减排的话题,要求大家代表会议一方进行讨论,最后选一人做Presentation。时间大约是45分钟。这次面试整个小组都表现得比较和谐,我则一改之前面试中的腼腆,选择在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后再综合发表观点,提出更加完善的框架。个人认为无领导小组讨论并不是每一名面试者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所有面试者在讨论过程中真正形成一个临时的团队,以团队利益为重,达成共同的目标——逻辑清晰且有一定说服力的Presentation。只要在讨论中真正扮演好了一名小组成员的角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体会出团队的感觉就应该算成功了。 稍事休息便进入单面。单面是5对1的形式,群面中的四位部门领导是主力,另一名HR负责组织。主要还是针对简历提出问题,同时会问及对三井的看法,最后会给机会向面试官提问。当时觉得自己进不了二面,所以问了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三井怎样面对反日情绪。个人认为这样问还是比较冒险,因为对日企的看法肯定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但是在面试中反问面试官该问题,结果还是很不好把握的。 二面: 一周后便收到二面通知,1月14日,国贸。二面时间不是固定的,我花了大约40分钟。面试官是三井(中国)粮油部的一名男总监和亚洲﹒大洋洲总部的一名女HR(新加坡人)。由于总监学的是日语,而我又只会英语一种外语,所以大部分时间是来自新加坡的HR在和我用英语对话。当然,面试开始前会询问你是否可以用英语面试,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有所准备,至少要有个像样的Self-introduction吧。J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简历上,比如自己大学期间最成功的事,怎样处理和同学、同事的关系,自己未来的规划等等。两位HR都很和蔼,而且是单面,所以也没有紧张的必要。 三面:
又是一周后,收到三面通知,考虑到许多同学放假回家,公司把三面安排在了春节假期后,3月4、5日,国贸。 这段时间又经历过一些面试,也收到深圳一家银行的offer,自己已经比较倾向签了这份offer,不过在挣扎一番后还是决定去三井终面。 终面是4对1的形式,三井(中国)的总经理和三位日本面试官。面试为中英文结合,先用英文做自我介绍,接下来应付一系列的英文提问,最后是一些中文问题。总之,几次面试下来,面试官的提问都和网申时提交的简历相关,许多问题也是由简历上的项目演变而来。提问包括对三井的了解,对外派(中国其他省份)的看法,以及怎样处理和不同类型客户的关系等。终面算是处变不惊吧,经历过约30家公司的面试,应该也已经练成面霸,反正今天能够算是在享受面试的过程了,呵呵…… 与三井的相遇从头到尾都是巧合,几次通过都不在自己预料内,但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对其逐渐产生出好感,也算是种缘分。真的,很多时候某次面试不通过并不能说明什么,实际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已经得到历练,说不定下一次就可能成功。面对每次面试,无论成功与否,善于总结、认真准备,最终是会有收获的…… 2010年3月4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