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oxinmu 于 2015-11-21 22:15 编辑
在接到M面通知的时候,就下决心不管结果如何,要记录下自己在德勤的校招经历,希望能够给各位童鞋们提供一些参考。在论坛里收获了很多帮助,应该有所回馈。 先交代一下起因和结果吧:我申请的是德勤咨询上海所的Human Capital Advisory Service,阵亡在Partner面。 下面就根据历程分解叙述啦~
1. 网申:德勤的网申是全英文的,其中我能够记得的开放题是“为什么申请这个职位”。个人感觉网申阶段淘汰率不高。
2. OT笔试:德勤的笔试可以选择“中文”版本,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应届生论坛里有很多热心的童鞋们提供了题库,做一遍之后绝对受益多多。我仔细做过题库后,在正式笔试时一个人独立完成,没请同学帮忙,最后也顺利通过了。现在把收集的题库分享一下,其实也是从以前的各个帖子里搜刮到的(再次感谢应届生论坛里慷慨的各位)。
3. AC面(11月4日):主要形式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每组8到9人,2位面试官,6-8页的英文材料。流程如下:15分钟阅读材料,30分钟讨论,15分钟presentation,15分钟Q&A环节。有些组会有自我介绍环节,有些组没有,看面试官的安排;名牌是已经打印好放在桌子上的,按照名牌对应的位置就座即可。小组讨论可用中文,pre必须用英文,原则上每个人都要参与pre,过程中面试官不会提示时间,需要各小组自己掌握。 个人体会(仅供参考啊啊啊啊): a. 对于英文水平一般的楼主来说,英文材料还是有难度的,15分钟没有全部读完。材料提供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感觉刻意以没有逻辑的散乱方式呈现,增加提取信息的难度。我们组材料的案例是:一家传统服装公司的digital化,评估材料出给出的digital化框架,同时制定该公司digital化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b. 我们组的氛围非常和谐,但是讨论本身并不是很成功,我个人以为原因在于,大家好像都比较缺乏business sense,没有在较短时间内辨别出问题的重点难点,没有在前期提出合理有效的框架,从而导致讨论一度陷入各种细节,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楼主是那种反应一向比较慢的人(而且日常风格是事情不想清楚不轻易发表意见),因此经常在群面中因为说不上话而最终阵亡。在德勤的群面中,我前半段依旧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一直没有说话,但是在讨论已经过去15分钟时我们仍然没有有效推进,因此我就跳出来,把自己梳理的不太成熟的框架抛了出来。大家非常和谐地接纳了我的建议,根据我的框架进行讨论,但后面也确实证明我的框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由于时间紧迫,最后的pre慌乱完成。Q&A环节,面试官就我们的pre提出各种问题,不针对某个人,大家都可以回答。反应慢的我只对最后一个有把握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我全程话不多,但最终进了M面,可能是面试官觉得我每次发言都找对了点吧,这个我只能猜测了。 c. 后来听说同时面试的其他组中有很多大牛,但因为强强相争撕起来了,好像后果比较惨烈。所以一定要团结和谐啊,“打压别人彰显自己”绝对不是上策。
4. Manager面(11月10日):不同场次会遇到不同的manager,风格也会有差异。面试语言基本都是中文,会有自我介绍的部分,请一定要准备哟。据小伙伴们的反馈,一些manager主要会根据简历问题,然后再问一下3 WHY(Why DTT, Why consulting/the position, Why me)。我和另外两位小伙伴遭遇的manager就稍有不同,他从简历出发了解你的实习经历,然后发散出去,会假设各种情境、状况或问题,让你谈谈解决方案。说实在的,我觉得回答时注意展现出结构性的思考会比较重要,问题本身没有标准答案。面试时,manager 还有问到对咨询这份工作的理解,你认为做好咨询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咨询工作非常辛苦女孩子能不能很好地应对等等。
5. Partner面(11月16日):仍然是不同场次会遇到不同的par,HCAS线进入par面的共有9人,分两场面试。第一场面试的5位同学遇到是位男港par,他会请大家先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然后根据自我介绍发散一个英文问题出来。考察完英文后开始用中文进行面试,主要也是围绕简历提问。最后会问一个ethic question,比如,你被通知要参加一个面试,但是面试时间和你上课的时间冲突,这门课如果不去签到会挂科,而你的一位同学说他可以帮你签到。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我们第二场的4位同学遇到的是位女par(领我面试的审计姐姐说是港par,但是par的普通话太标准了,我严重怀疑姐姐信息有误……害我进去之前以为会是全英文面试,嗷),整个过程是中文面试的,我这种英文略心虚的孩子真是感觉太侥幸了。从自我介绍开始,根据简历发散问题,根据回答进行追问。过程中有问到为什么选择德勤和咨询;接受过的特别有挑战性的任务、结果如何;咨询行业要经常和客户打交道,你能否很好地胜任这方面。最后也是一个ethic question,如果你实习期间的老板有天迟到,要你帮他签到应对考勤,如果你不帮助他签到的话会影响你最后的实习评价,你要怎么做?好像德勤挺重视ethic question的,par面貌似都会问。 个人体会(仍然是仅供参考啊啊啊):par面之前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简历还是很有用的,要做好会遭遇英文问题的准备。楼主虽然最后全程中文面试,但是之前也准备了好些问题的英文答案,有备无患嘛。我觉得我遇见的par的气场以及提问的犀利程度把我逼得不得不be myself,各种追问让我每句话都必须说真实情况,否则以我的临场反应之迟缓,一旦过分夸张接下来马上露馅,呃。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些紧张的,原先准备好的“挑战性任务”的答案竟然没有说,现场讲了一个没有系统准备过的经历。可能是当时太想向par显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了。所以这些职场资深人士终究是“姜是老的辣”。
流水账就记完了,再说一点综合体会:德勤并不是唯背景论的公司,海归、985背景的依然会阵亡在群面,可见公司注重的是个人本身的能力,毕竟同一个学校出身的人也千差万别。所以,不要纠结自己的学校背景,能力强的孩纸们勇敢尝试哦! 虽然阵亡之后非常沮丧,但在德勤面试的经历还是非常愉快的,遇到的面试官和其他员工都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不知道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还有没可能跟德勤发生交集。And面试认识的小伙伴们也都非常nice,大家相互分享面试经验,一起走了过来,特别和谐,在这里也恭喜拿到offer的筒子们啦~
最后碎碎念一段话,留给自己,是为了纪念一下这段旷日持久、非常熬心的面试经历,大家可以忽略啦~终面结束后出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茫然和憋闷,被求职季的各种挫败折磨到了麻木,好像对德勤已经不敢奢望了,即使已经走到了终面。种种情绪纠葛下,我决定给自己放放风,于是买了张电影票。因为是周一下午,没什么人,所以选了影院正中的位子。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感觉像进入了阅读时的状态,不仅关注着故事也在关注着自己。灯光收起,屏幕上画面展开,我和几个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安静地进入电影故事的陌生时空里,那种感觉像是在经历一场身未动心已远的旅行。我运气不错,选择了一部特别契合我当下期待的电影——《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它让我感觉很舒服,仿佛置身于澳大利亚明媚的阳光中,柔和的风轻轻拂过。我一直坐到字幕全部放完才离场,听完片尾陈奕迅唱完最后一句歌词。自己给自己制造的这点儿小小的仪式感,还挺有意思的。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觉得我轻松了很多。生活和工作,随缘而努力吧,只要活得不潦草,就不算辜负了时光和自己。顺境和逆境都是一种体验,张开双手接受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我们不是来向世界索取的,我们是来感受和发现的。
最后,还是想祝愿大家在自己的求职季能够收获多多,不只是offer,还有其他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