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多少人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过着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并不在少数。但工作本身没有好坏,评价标准名目繁多,但有一个终极尺度:我喜欢么?有人很快乐,有人很不甘,也有人很洒脱,甩膀子走人。理想、现实、薪水、快乐,这么多要素究竟哪些最重要?
LZ去年6月份本科毕业于安徽某211高校,工作2个月觉得不顺,遂辞职考研,现已经考入上海某知名985高校研究生。与应届生论坛渊源甚深,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想为大家做一些回馈,恰好9月才开学,还早,闲来无事,想到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大家再走,于是花了上午,写一写关于择业的话题。温馨提醒,本文偏学理性,文风晦涩,可能看了会不舒服,且文长,请慎入。
正文
说到择业,这一直是个古今关注的老话题。古人有云男怕入错行,哪怕嫁错郎,放眼到现在,也是这样,毕业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如何平衡读研和工作?是选择在职还是选择全日制?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才能进外企?外企真的适合我么?很实在的问题,摆在面前。于是,今儿抽了一个中午,专门思考了这个问题,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拟了一个职业选择的逻辑方法。
主线:感性分析(遵从自己内心)→理性分析(主体价值,经济效益,长远发展)→最终选择
感性分析也好,理性分析也罢,都是老生长谈的论调。为什么我依然按照这个传统的逻辑来作分析,或者说为什么把感性分析放在理性分析之前? 因为人是感性动物,绝大部分是活在感性甚至是情绪中。举个例子,很多人为了高薪水从事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通常结果是干了几年,甚至1年不到就辞职滚蛋了。为什么?因为人是感情动物,人可以向任何人投降,但是很难向自己妥协,即使这类人没有辞职,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活的并不开心,把工作当做任务,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自己丧失了梦想,尤其是那些有小清新气质的骚年更是容易感情用事,一怒之下炒了老板的鱿鱼。看似帅的清新脱俗,实质上浪费的是自己大好的青春,这一切恰恰就是因为当初脑袋一热,选择了一个违背自己感性的工作。感性的追求是个人的终极快乐,理性只是协助我们理顺感性的逻辑工具和方法而已,所以感性或者说内心的东西在择业过程中务必是居于第一位的。这里也算是进一步佐证了传统论调的正确性。
核心是遵从内心。包括两个方面,即自己喜不喜欢以及对主体的价值。 首先,凡事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件事(从情感甚至情绪角度自剖)。这份工作我喜欢么?我开心么?适合我么?我真的想要么?现实往往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我们择业者根本没有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因为我们选择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公司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在这个公司工作经历,不经历怎么会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一份工作。接下来,很浅显的道理,既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那就得搞清楚。如何搞清楚?实习是很好的方法。对于想进外企的人而言,每年3月至5月份的暑期实习生项目就会启动,借助这个机会通过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可以很好的了解这个公司和企业,这个时候再问自己喜不喜欢结果显而易见。如果喜欢那就放开束缚,勇敢逐梦吧,如果不喜欢,千万不要勉强,因为勉强的代价是内心的煎熬和大好青春的耗费。 其次,主体价值何在?涉及此份工作对于主体的意义是什么?主体意义有多大?切不可贪图虚名,做沽名钓誉之辈。首先对主体价值进行界定,什么是主体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意义,就工作而言,就是工作对于个人的意义。那么如何分析个人对于工作的意义,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一是物质层面。财富,权利。即这份工作的薪资待遇,福利多寡,外派机会,晋升机制,资源配置等等。二是精神层面。快乐(幸福感)、名誉(工作美誉度)、信仰(与个人职业观、信仰、价值观、梦想等相契合) 事实表明,任何追求事物表面现象、脱离主体价值考量的行为,其最终结果是浪费时间。比如当初出于光鲜亮丽的考虑,选择了一个社会美誉度很不错的工作,一开始虚荣心让你觉得这小日子还不错,但是时间久了,必然会出现认知危机,当事人必然会反省自己所作所为是否遵从了本质,主题意义何在?其结果又是一轮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恶性循环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循环消耗的宝贵时间,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于是各种悔恨、后悔、惋惜应运而生。
即从理性的层次来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对感性和理性的要素进行分析。 理性的尺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即从主体意义,经济效益,长远发展。其优先顺序是主体意义(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能否实现我的价值追求),长远发展(包括职业发展,短期经济效益,长远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短期和长远经济效益)。 首先,就主体意义而言。前文已经有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个人觉得这点落实到实践上不是很好把握。因为,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尚且不明确,要做主体意义的分析首先必须进行自我价值观剖析。强烈建议当事人一定要特地抽出一段时间专门思考这个问题,我一般会抽出3到5个小时,集中在一个上午或者下午专门作分析。至于分析工具,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因为是做自我分析,通常只需要做优势和劣势分析,机遇和挑战的部分直接忽略。而我常用的方法是发散式,或者是列举式,我会把所有的自己想到的方面,比如职业、爱情、恋爱、性分条列举,然后逐一分析。它的好处就是涉及的面很广,有助于拓展价值观分析的广度;其缺点就是系统性不强,初次分析容易混乱。建议平时养成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考结果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一般会有一个文档专门存储自己的一些自我分析资料。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增加自身思考的逻辑性,二是可以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就经济效益而言。这个部分单纯谈收益,即工资福利。分为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逻辑的优先顺序是长期效益优先于短期效益,就是说对于一份工作你要看它的长短期的薪资水平、福利多寡,并且长期的薪资水平、福利多寡优先于短期效益。以宝洁MKT(市场部)为例,管培生的正式薪资一般在8000左右,加上福利待遇,一年收入大概12万左右,也就是短期效益。3-5年之后(极个别优秀的2年也有可能,不过极少极少)薪资年薪30万-50万,也就是长远效益。对比一下可以看到,前两年总收入为24万左右,第3-4年总收入在60-100万左右。就这点来看,其长远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宝洁属于极个别的个例,竞争力极大,全是精英,当然想进去也不无可能。 再次,就长远发展而言。分为职业发展、经济效益、风险评估、能力发展。这个部分的经济效益与前文有重复的地方,下面主要说职业发展、风险评估和能力发展这三块。 职业发展,即职业晋升通道、职业发展速度、职业契合度。职业晋升通道,就是说比如我找了一份工作,我今后晋升的通道有哪些?这些通道前景如何?哪一个通道我更钟意?职业发展速度更好理解,这份工作我最快多久可以晋升,平均晋升时间是多少?有没有极个别以外情况?职业契合度是指这份工作与我的职业期望是否契合?有多大的契合度?如果不契合做何种调整? 风险评估,即从事这份工作对于我未来职业发展是否有风险?何种风险?多大风险?如何规避?比如,我拿到了诺基亚的offer,我就要考虑现在的诺基亚在微软的掌舵下会不会萎缩?被收购后的子公司业务的变动会不会导致我部门的消失?再比如快消巨头宝洁,有传闻说裁员比较厉害,而且采取末位淘汰制,那么拿到offer的同学就需要考虑是否有被裁员的风险。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参照经济学风险管理进行补充。 能力发展,即选定一份新工作后,其工作内容会不会影响我的能力发展。这个能力包括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比如,我之前在蓝月亮做管培,由于其繁忙繁重的工作导致我没自己足够的私人空间去学习和充电,最后不得不选择离职。那么这份工作就是限制了我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工作能力提升与否也可见也。有的人比较看重管理能力的提升,比如一个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人特别看重管理能力的上升,但是现实是没有背景的公务员可能需要10年左右才能开始熬出头,这10年基本上都得从小科员干起,这与提升管理能力相差甚远,那么这个时候就此人而言,他的职业发展和能力发展存在矛盾。
在感性分析和理性分析之后,该想的也想过了,该理的也理清了,接下来就需要做出选择了。个人觉得选择的时候先选定行业,再选职业,最后选公司。现实是大部分人直接省略前两步,直接跳到第三部,这样做的恶果就是职业规划混乱,乱投简历,一头雾水,更重要的是心累。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下来,选定的工作才是自己最想要的,而且既感性又理性,只丰满不骨感。人们说找工作就像做爱,必须得你情我愿,否则就是强奸,结果是伤人伤己,只有遇到对的公司,事业才能高潮。无论如何一份好的工作,绝不是在家里关上屋子可以造出来的,需要真功夫,从现在起十年磨一剑,卧薪尝胆,披星戴月,待他日练就一身绝世功夫才能驰骋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