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去了学生会,发现学生会干部们最擅长的就是和老师搞关系,分析哪一个老师权力大,哪一个老师分管那个方向,哪一个人是“关系户”(我心说关你妹)。而无知的学弟学妹也经常很傻很天真地崇拜这些“学生干部”们,(并不是说社团不好,只是,漳师只有学生干部和社团)。
我们系的团委书记自己六级到了大三还没过;其他学校的称号都是XX大学。X大XX学院,而我们学校则是漳州师院XX系;在漳州,其他的学校都是大专或者高职,而作为二本的我们就经常被外地人问:是漳州师院好还是“漳大”好?对此我只好苦笑。
在学生会认真做了一年,发现学生会主席和各个部门的所谓部长早在大一下的时候就由老师基本内定。
周围的同学对外企没有概念,舍友甚至到了大三还不知道什么是211,985,一个厦大的本硕博的老师就可以在我们面前显示自己的见识和阅历。
在这里,所谓优秀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干部+奖学金”,而获得奖学金的,基本都是学生干部(因为学干加分非常多)。
一个班级的班委竞选都争来争去,内耗不断。女生宿舍之间更是经常为了所谓的“利益”(无非就是学生干部,奖学金,荣誉称号,优秀分子之类)而勾心斗角。
我大二竞选班长,班级一个自命不凡的女生对我说,你不要去竞选了,没戏的,我们会选XX。你没戏。
平时大部分人做的兼职只限于发传单,去酒店做服务员,(漂亮的女生会去做平面模特和礼仪),家教(各个学科),卖酒,“创业”风气在个别同学中倒是盛行,但是诚然,我支持而不看好。
大一整整一年不敢和高中,初中同学交流。
大一的时候很傻很天真,然而情绪也非常低落,拿了一个奖学金,混了一年社团(在我大二上的时候退了),得了几个小奖。没有价值,没有任何提升,沮丧,失望,绝望,哭泣。
大二的时候认清学校的现实,但是并没有挽救自己,而是给自己放松的半年多,看喜欢的书,追女孩,自助旅行,逃课,玩游戏,并开始关注考研。
大二下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叫《
秘密》,(这是一本有争议的书,论坛的同学如果对此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但是建议放轻松不偏激),当时去了学校旁边的天主堂,向神祈祷并希望得到神的解答。发现神似乎帮不了我,回到宿舍万念俱灰,给一位初中时候非常崇拜的同学打电话(她高考失利,去了厦大,注意是失利)。
她短信过来推荐我看《秘密》和《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张德芬的书也可以看看。
《秘密》当晚看了两遍,那周看了6遍。之后是《当下的力量》,德芬姐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2010年9月——2011年4月(以下按照时间分先后)
看了古典的《拆掉思维的墙》
开始把自己的每一个灵感记录在笔记本上(感谢我的联想宝宝)
一个去厦门找朋友无意间遇见李欣频,开始看李欣频的书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十四堂创意课2》
加了一个校园网络电台,稀里糊涂面试,做了几天的导播,(个位数天,基本无贡献)
遇到应届生论坛。
遇到JS论坛。(两个都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论坛)
一个去看车会(个人比较稀罕车),偶然间去了当地的一家电视台面试,前后历时长,中间一波三折,并且最后没有在寒假去那儿实习。但是是一次不错的经历。
一个厦门的留学中介机构到我们学校讲座,BOSS在演讲中不屑我们学校的学生,(因为他要鼓励大家留学所以说了一番我们学校学生如何没见识没能力没学历被歧视),来我们学校讲座,挣我们学生的钱还数落我们的不是,你大爷啊!但是毕竟来者是客,我忍。BOSS说,你们学校的学生信息太闭塞了,见识很短,举个例子,在座的有念会计的没有?知道什么是四大吗?
我之前看过毕马威前总裁生前写的书
《追逐日光》,甚为感动。于是脱口而出。
BOSS有点小惊讶,然后问投行是那几个?我又如实回答。
(当然以上几点估计任何一个二线省会城市的211以上的大学生都会知道的,我写这事儿只是想灭下那丫的嚣张气焰。)
不过在此还是要感谢那家的HR,我当时大三上忙着找实习,苦于头绪,问了下他。他很NICE地跟我提了找实习的一些捷径,更重要的是一些观念上的突破,(比如说牛外企的实习很多都是不对外招聘的,而是通过
员工内部推荐),一来节省招聘成本,二来也是表示对员工的信任。
在他的提醒之下,我最后很幸运地去了一家外企公司供应链部实习,虽然时间短,非正式(不是通过网申,一轮笔试,N轮面试),这也是
厦门这边的普遍情况(毕竟跟上海北京还是不同的)。一同来实习的有厦大金融的学姐和厦门某二本(学校比我好)的学姐,俩人性格都非常NICE,thankyou !
寒假还托亲戚关系去了一加国企打酱油了一段时间,国企正式员工都是很闲散的更何况我这样打酱油的,几乎无事可做,时而跟经理出去跑一跑,做点word文档,发发材料,仅此而已。
目前在一所农村中学支教,漳州师范组织的,为期3个半月。收获一般,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上。
在上周很幸运地收到了电视台那边的电话,问我暑假要不要过去实习。因此暑假有可能呆电视台实习,不过实习的内容可能是比较辛苦的外采记者。
暑假应该会有1-2份实习机会。
接下来说考研。
想考研。一方面学校真的不给力,
绝大部分同学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网申,没有外企的概念,小部分同学在9月份开始找工作,师范类的同学更是到了3,4月份才开始寻思工作的事儿。并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场教师资格考试上。(当然对于一心想当老师的人来说,无话可说)。
而跟其他东南沿海的名校的学生(985,211重点)交流之后,发现,这些学校,这些学生,
在勤奋和努力上,不见得比我们学校的学生好多少,(我一个本科同学,从不旷课,任何课都坐第一排,下课后念英语,每天都去自习,坚定的考研派,目标南大历史系)。
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拥有的资源,见识,自由的发展空间却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所完全不具备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学校的学生不管在努力,在课业上再努力,也只是井底之蛙的挣扎和跳跃。
来到应届生论坛后,更是被论坛上的几份关于考研成功后读研生活的帖子震撼。里面的主人公都是本科二流二本甚至三本,考研上了一所211高校,后来找到满意的工作或是逐渐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例子。
以下三份帖子:
http://bbs.yingjiesheng.com/thread-371881-1-1.html回帖量很大的“
从三本到百威英博”
http://bbs.yingjiesheng.com/thread-856200-1-1.html回帖量仅次与第一张帖子的“
一个研三女人想告诉后辈的事儿”
http://bbs.yingjiesheng.com/thread-99383-1-1.html回帖量依然不小,且与我有相似经历的一张帖子,前半部分看的我哗啦啦,
二流二本,考研425去了上大新闻(跨专业且她是上海人)后来去了她自己理想的公关公司。
关于考研
考研能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张硕士纸,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地域环境,(厦门和上海尚有不小差距,而漳州和厦门更是一个农村一个城市),以及几乎可以说只有重本学生才可能拥有的有质量的实习机会,以及人际圈子。
关于考研与工作的纠结之处在于,众所周知的,三个月后,也就是9月份开始,
各个地区的校园招聘就拉开大幕了,而如果选择考研,
想要考上必须专心一致,万万不可边找工作边考研(那会两边都做不好),也就是说,意味着。选择考研,则要放弃9月份——12月的一切校园招聘,从1月中旬开始找工作,开始做简历。(当然如果考上则可以放松无视之或写一篇7个月来的考研回顾贴)
不知道是否值得?论坛的舆论似乎在说,必须尽量在年前把工作定下来,否则越是到后期,工作越难找?
找工作和考研只能二选一。
如果一心一意找工作,放弃考研,相信在毕业前是可以找到一份普通工作的,但是牛企几乎不可能,论坛里牛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宝洁,中国移动,四大,华为,IBM我估计是连网申都过不去。而如果考研上的话,读研两年多多实践,做好规划,则完全有戏。(可惜大一没有缘分遇到应届生论坛)
再谈谈考研的细节,我是文科生,在我面前。摆了三个专业
1
历史(本专业),考研难度相对小,报考人数比例小,然而就业主要方向是教师,进外企和媒体者不多,(当然,华东师大,人大这样有着优越地利和学校牌子的另当别论),主要看个人能力和读研期间的实习和实习内容。
2
行政管理,管理类专业,基本每所学校都是10:1的录取比例(东部名校更高),书少,毕业之后主要方向是企业和公务员,国企,主要是做人力,培训,行政,当然不乏做管理和市场方向的看个人)
3
新闻传播,和管理类一样竞争激烈的专业,毕业方向有媒体和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媒体公司,或者各类媒介策划,媒体关系。(那位苏大后来去百威的学长就是念的传播学)
望各位指点,大三,大四,已然毕业的前辈。
小生在此谢过。

PS:此贴若沉,天理难容,此贴若无加精高亮,管理员将。。。。。。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