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希望大家都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谈谈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一个即将毕业的化工本科学生来作一论叙。在过去的这个学期,找工作给了我太多的感受,屈辱、冷眼、挑战、兴奋等等。
一、我父亲算的账
假如我不上大学(只上完初中),我将会得到的经济好处。我这七年的学习成本:
上学用的直接成本:大学6万+高中2.5万=8.5万
上学的机会成本(我7年工作的工资):假设是每年1.5万的收入,那么1.5*7=10.5万
总成本是:8.5+10.5=19万。
二、上完大学要多少年才能回本
既然上大学是一种投资,那么这种投资要多久才能赢利了?这是我们不得不去考虑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将假设我从事我父亲的工作,在第我毕业每年工资为2万。
不上学的收入函数为:Y1=(19+2)+2t 设每年的工资为2万,t为年数。
上学的收入函数为:Y2=2.4t+t(t-1)0.5/2 设第一年的工资为2.4万,以后每年的工资再前一年的基础上加0.05*12=0.6万。
a:我要还回我这些年的上学实际的钱,应用去的时间
Y2=19,则t=5.4年
b:我要在多少年后才超过我不上学收入。
Y1=Y2,则t=8.87年
分析:这里的假设,是以上大学后工作比较顺利,能找到2000/月的工资,可我们有多少人的工资能有这个数了?而且我每年的工资增加6000,能增加这个数吗?在我第5年的工资是4800/月,第9年的工资是7200/月,这个数能达到吗?有多少人的工资10年后不过是3000-5000/月。
那么要收回上学的成本是不是更长,5年不能收回上学学费,9年不能对“上学这个项目”盈利。我们上学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是个投资商,会投资这么大风险的项目吗?5年后我27了,9年后我31了。人生苦短啦!
要是我不上学,现在我将有19万(8.5+10.5=19万),5年后我有29万,9年后我有37万。
三、上大学,我们能力真的提高了吗?
也许我用说了一大堆的钱,很多道貌岸然的先生会给我讲,上大学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反问您几句,当你的老师为了评奖学金而收你的红包时,你还会去不为五半米折腰哪?当去图书管的都是去借浅薄的网络小说时而没人去借“四书五经”,你还会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吗?修身呼?当你的女朋友一次次弄空你的钱包,却不问你冷不冷时,你还会“相濡以沐、举案齐眉”。齐家呼?当一个老师给200多个人上课时,会有20个学生听课吗?治国呼?当舞弊成为一种学科时,你不侧目吗?平天下呼?
从实用技能上,我们也没有提高太多。我们上大学,有二个技能很重要,一是专业二是英语。可我们有专业技能吗?我们的老师从没进过工厂,却大讲特讲伯努利方程,学了一大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课程,谁又来管我们的“忧”了?记得有一次招聘,人家问我用过“气相色谱仪”没,我想了半天,才记得上大三时用过一次,结果可想而知。再说英语,我们把大多数时间花在过级了,虽然我过了四级,可我的英语口语还不如高中时说得流利。
四、是谁抢走了我们的饭碗
我当年在湖南的高考排名是4万多,比分数线只高10多分,那么照此算的话,全国30多个省也就150万左右的本科生。可一到毕业就600万了。150万,多吗?肯定不多。没扩招前也就大概这个数(我不想去查这些数据)况且我国的经济比10年前要多n倍了。难道20多万亿的GDP还吸收不了这150万人的就业吗?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找工作如此的困难?我想还是这多出的450万人。
这450万,有所谓交钱就可以上的三本,大专。我想就是这些人抢走了我们150万人当中一些人的饭碗。这尤其是三本,能上三本的家里不是有钱的就是当官的,比我们这些寒门子弟要更有家庭优势。上大专的,虽然比我们有优势的少,但也有很多家庭背景。我们村有个在县城当官的,他的二个儿子大专毕业就有“铁饭碗”了。
我不想以我个人作例子,我想以整体来分析。在毕业时,我们毕业生可以分为大致三类。一类是:重点大学好的专业的学生(如机械、自动化等)和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不分一二三本),比如我认识我们学校的一个三本同学,他毕业就随便选当地的企业包括国企业或政府单位。二类是:重点大学不好专业的学生和二本学校好专业的学生。我在长沙找工作时遇到个中南大学的,她都毕业一年了,但因为是学行政的,找工作比我们还惨,她们只能做文员或销售,工资也不行。三类是:二本学校不好专业的学生,这些人可以说是就业最大的难题呵。
五、如何才能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们读书人几千年的信仰。穷人要改变命运,太难了!古代的士子们,走的路是:读书--科举--当官--发财。大都积家三代的财富,举家庭之力,一旦失败,本来一个殷实的家庭变得很穷,从此这个家庭便衰落了。这条路太坚苦了。风险太大了!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家经常吃的“过桥米线”,可知道它的来历吗?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吗?
我父亲这一代,我的家庭还算个“中农”,每年能挣个3、4万左右,如果我不上学,我家也有5万左右的收入。十年下来不就有几十万了吗?这绝不是我故意说大的。我们村父亲辈的人20年前就在广东“走西口”,虽然没一个成了“乔致公”,但他们谁家没个几十万的?在我们县城买房好几套,在家建小别墅的大有人在。要是我不上学,走他们的路,可能以后不会有很可能有出息,积累几代人,“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当官/发财”,我的家族不也一样改变了吗?且这条路风险很少,只要不出败家子,就能达到。
过年回家,当父老乡亲热情的问我分工去哪了?我无语了。“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可以说是我们这些人的心情写照。我们曾经是这个地方或那个地方的“金凤凰”,被他们寄与厚望,可如今连“纸凤凰”都有点不配。
六、去基层就业——一剂偏方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要是肾虚了,肯定想到的是“六味地黄丸”补一补,肯定没人用太多的“大力丸”这类偏方。世界上,不论什么事都相同的。医生,医人也;仕者,医国也。
但凡患重病之人,我们的“医生”不去想“扶正救本”,却用大补之法,将人本最后的能量消耗,你的天堂就在前方。同样我们的就业出现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扩招已近10年,可以说是“久病必虚”,如此一个“虚弱之身”必“扶正救本”。
可我们没认识到这一点,什么去西部、当村官、卖猪肉、学士后等一系列偏方相继推出,这只能重伤“元本”。
总结:上大学不论从经济性还是从做人上都不合算了。尤其是我们上二本,没有大师的二本学校,可以说连技校都不如。我已经没有如果了,要是硬要来个如果,如果大学还是这样,我不会让我的下一代上大学了。“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当官/发财”,这一条路,我家已经到第二步了,再过二三代,就能成为“地主”了。
并不是我想抱怨什么,而是我想就这大学来进行一次理性的分析。当我们找到的工作还不如普工的工资高时,我们不会有想法吗?当我们花了那么多的代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对得起让我们上学的父母吗?当这个社会以金钱来评价一个人时,我们还能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吗? |
正方观点 (257)
值:大学生活很充实,学到了很多课里课外的知识,交际面广,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及出人头地打下了基础
|
|
|
|
反方观点 (88)
不值:现在在大学里面学不到什么东西,学费又贵,而且还可能学无所用,还不如早进入社会,积累社会阅历
|
辩手:18 ( 加入 )
|
|
辩手:12 ( 加入 )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