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主题推荐: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今日十大    最新导读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搜索讨论区: 按拼音查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 我算过的一笔账: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大家都来说说】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841

积分

地区经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7 09:06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转贴,希望大家都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谈谈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一个即将毕业的化工本科学生来作一论叙。在过去的这个学期,找工作给了我太多的感受,屈辱、冷眼、挑战、兴奋等等。

一、我父亲算的账

   假如我不上大学(只上完初中),我将会得到的经济好处。我这七年的学习成本:
   上学用的直接成本:大学6万+高中2.5万=8.5万
   上学的机会成本(我7年工作的工资):假设是每年1.5万的收入,那么1.5*7=10.5万
   总成本是:8.5+10.5=19万。

二、上完大学要多少年才能回本

   既然上大学是一种投资,那么这种投资要多久才能赢利了?这是我们不得不去考虑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将假设我从事我父亲的工作,在第我毕业每年工资为2万。

   不上学的收入函数为:Y1=(19+2)+2t   设每年的工资为2万,t为年数。

   上学的收入函数为:Y2=2.4t+t(t-1)0.5/2  设第一年的工资为2.4万,以后每年的工资再前一年的基础上加0.05*12=0.6万。

   a:我要还回我这些年的上学实际的钱,应用去的时间  
     Y2=19,则t=5.4年
   b:我要在多少年后才超过我不上学收入。
     Y1=Y2,则t=8.87年
    分析:这里的假设,是以上大学后工作比较顺利,能找到2000/月的工资,可我们有多少人的工资能有这个数了?而且我每年的工资增加6000,能增加这个数吗?在我第5年的工资是4800/月,第9年的工资是7200/月,这个数能达到吗?有多少人的工资10年后不过是3000-5000/月。
    那么要收回上学的成本是不是更长,5年不能收回上学学费,9年不能对“上学这个项目”盈利。我们上学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是个投资商,会投资这么大风险的项目吗?5年后我27了,9年后我31了。人生苦短啦!
    要是我不上学,现在我将有19万(8.5+10.5=19万),5年后我有29万,9年后我有37万。

三、上大学,我们能力真的提高了吗?

也许我用说了一大堆的钱,很多道貌岸然的先生会给我讲,上大学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反问您几句,当你的老师为了评奖学金而收你的红包时,你还会去不为五半米折腰哪?当去图书管的都是去借浅薄的网络小说时而没人去借“四书五经”,你还会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吗?修身呼?当你的女朋友一次次弄空你的钱包,却不问你冷不冷时,你还会“相濡以沐、举案齐眉”。齐家呼?当一个老师给200多个人上课时,会有20个学生听课吗?治国呼?当舞弊成为一种学科时,你不侧目吗?平天下呼?
    从实用技能上,我们也没有提高太多。我们上大学,有二个技能很重要,一是专业二是英语。可我们有专业技能吗?我们的老师从没进过工厂,却大讲特讲伯努利方程,学了一大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课程,谁又来管我们的“忧”了?记得有一次招聘,人家问我用过“气相色谱仪”没,我想了半天,才记得上大三时用过一次,结果可想而知。再说英语,我们把大多数时间花在过级了,虽然我过了四级,可我的英语口语还不如高中时说得流利。

四、是谁抢走了我们的饭碗

我当年在湖南的高考排名是4万多,比分数线只高10多分,那么照此算的话,全国30多个省也就150万左右的本科生。可一到毕业就600万了。150万,多吗?肯定不多。没扩招前也就大概这个数(我不想去查这些数据)况且我国的经济比10年前要多n倍了。难道20多万亿的GDP还吸收不了这150万人的就业吗?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找工作如此的困难?我想还是这多出的450万人。
    这450万,有所谓交钱就可以上的三本,大专。我想就是这些人抢走了我们150万人当中一些人的饭碗。这尤其是三本,能上三本的家里不是有钱的就是当官的,比我们这些寒门子弟要更有家庭优势。上大专的,虽然比我们有优势的少,但也有很多家庭背景。我们村有个在县城当官的,他的二个儿子大专毕业就有“铁饭碗”了。
    我不想以我个人作例子,我想以整体来分析。在毕业时,我们毕业生可以分为大致三类。一类是:重点大学好的专业的学生(如机械、自动化等)和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不分一二三本),比如我认识我们学校的一个三本同学,他毕业就随便选当地的企业包括国企业或政府单位。二类是:重点大学不好专业的学生和二本学校好专业的学生。我在长沙找工作时遇到个中南大学的,她都毕业一年了,但因为是学行政的,找工作比我们还惨,她们只能做文员或销售,工资也不行。三类是:二本学校不好专业的学生,这些人可以说是就业最大的难题呵。

五、如何才能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们读书人几千年的信仰。穷人要改变命运,太难了!古代的士子们,走的路是:读书--科举--当官--发财。大都积家三代的财富,举家庭之力,一旦失败,本来一个殷实的家庭变得很穷,从此这个家庭便衰落了。这条路太坚苦了。风险太大了!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家经常吃的“过桥米线”,可知道它的来历吗?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吗?
    我父亲这一代,我的家庭还算个“中农”,每年能挣个3、4万左右,如果我不上学,我家也有5万左右的收入。十年下来不就有几十万了吗?这绝不是我故意说大的。我们村父亲辈的人20年前就在广东“走西口”,虽然没一个成了“乔致公”,但他们谁家没个几十万的?在我们县城买房好几套,在家建小别墅的大有人在。要是我不上学,走他们的路,可能以后不会有很可能有出息,积累几代人,“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当官/发财”,我的家族不也一样改变了吗?且这条路风险很少,只要不出败家子,就能达到。
    过年回家,当父老乡亲热情的问我分工去哪了?我无语了。“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可以说是我们这些人的心情写照。我们曾经是这个地方或那个地方的“金凤凰”,被他们寄与厚望,可如今连“纸凤凰”都有点不配。

六、去基层就业——一剂偏方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要是肾虚了,肯定想到的是“六味地黄丸”补一补,肯定没人用太多的“大力丸”这类偏方。世界上,不论什么事都相同的。医生,医人也;仕者,医国也。

    但凡患重病之人,我们的“医生”不去想“扶正救本”,却用大补之法,将人本最后的能量消耗,你的天堂就在前方。同样我们的就业出现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扩招已近10年,可以说是“久病必虚”,如此一个“虚弱之身”必“扶正救本”。

    可我们没认识到这一点,什么去西部、当村官、卖猪肉、学士后等一系列偏方相继推出,这只能重伤“元本”。

总结:上大学不论从经济性还是从做人上都不合算了。尤其是我们上二本,没有大师的二本学校,可以说连技校都不如。我已经没有如果了,要是硬要来个如果,如果大学还是这样,我不会让我的下一代上大学了。“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当官/发财”,这一条路,我家已经到第二步了,再过二三代,就能成为“地主”了。

      并不是我想抱怨什么,而是我想就这大学来进行一次理性的分析。当我们找到的工作还不如普工的工资高时,我们不会有想法吗?当我们花了那么多的代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对得起让我们上学的父母吗?当这个社会以金钱来评价一个人时,我们还能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吗?
正方观点 (257)

值:大学生活很充实,学到了很多课里课外的知识,交际面广,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及出人头地打下了基础

反方观点 (88)

不值:现在在大学里面学不到什么东西,学费又贵,而且还可能学无所用,还不如早进入社会,积累社会阅历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841

积分

地区经理

2
发表于 2010-12-17 09:10 |显示全部楼层
Paul Johnson的观点:



新学年开学在即,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在思考:什么才是大学的使命?现在的大学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吗?4年的光阴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这笔投资究竟值不值得。然而,对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社会几乎给不出明确答案,尽管人们一般都承认高等教育的价值,各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等学府。
公元前4 世纪,柏拉图在雅典郊区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学府,称为学园(Academy)。柏拉图按照导师苏格拉底的教诲,以追求智慧作为学园的目标。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由501 位雅典市民组成的陪审团最终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原因是他告诉年轻人,追求智慧最好的方法,是学会独立思考。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后来在雅典成立了第二所学园吕克昂(Lyceum),他在那里任教12 年,最终还是决定远走他乡。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希望雅典人再一次对哲学犯错”。
历史值得回味,因为它说明,即使是古代文明最开化的城市,都未曾思考清楚,高等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
大学最早出现在中世纪,主要是为了培训神职人员。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18 世纪的德国。近200 年来,德国的大学享誉世界,在哲学、神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不过,德国在同时期先后经历了俾斯麦治下的军国主义和希特勒治下的纳粹极权主义。历史上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都因德国而起。相比社会上的其他团体,学生给予了希特勒最狂热的支持,以享誉国际的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为首的德国学者们,大都坚定支持这个大 ** 者。
这样看来,大学教育未必是如其所愿传承智慧,而大学教育本身也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加入苏联秘密警察前和一般人一样,接受了大学教育,他如今还一直保持着这种学术气息。
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哈佛法学院是得到资助和进入政坛的捷径,他求学期间深受哈佛左翼自由思想的影响,现在他正用这套理念来治理美国,领导整个西方世界。
英国首相卡梅隆曾就读于英国最古老、最富盛名的牛津大学。他以及几位内阁成员在那几年里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加入了打着赛马幌子聚会豪饮的布灵顿俱乐部(Bullingdon)。
美国也有这样的纨绔子弟俱乐部,哈佛大学的坡斯廉(Porcellian)就是一例。罗斯福总统当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成为坡斯廉俱乐部的一员。
成功另有路
总统们的成功或失败似乎和他们接受的高等教育关系不大。美国最伟大的两位总统,华盛顿和林肯都是自学成材。而另一位杰出的总统威尔逊(Woodrow Wilson)则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的校长。
再看看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他们的成功和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就更耐人寻味了。爱迪生从未上过大学,而是在年轻时当电报员期间发现了自己的天赋。达尔文本来在剑桥学习宗教,但却是和植物学教授亨斯洛(Henslow)的闲聊最让他受益。达尔文当时被同学戏称为“亨斯洛的影子”。剑桥给予达尔文的是机会,让他可以通过努力,有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开阔眼界。
事实上,大学教育和那些从高等学府走出来的杰出人士让我觉得,“教多少”和“如何教”并非衡量大学好坏的重要指标,真正的好大学是给予学生机会和鼓励,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另外,好大学还注重培养青年人的道德修为,比如说尊重并维护民主和
法治;通过逻辑、证据和不懈的努力捍卫自己的观点;懂得拿捏分寸,知道何时坚定立场,何时善意妥协;保持头脑开放;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不退缩。
这些都是基本的道德,是大学教育的立足点。大学校长、董事会以及资助机构或个人必须确保,学校的道德根基牢固。从长远来看,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得起社会投入的资源和人生的宝贵时间。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2-25 07:30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