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查看: 5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往事并不如烟——记大亚湾的成长----ZZ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世界首富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4 10:45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初来深圳,初来大亚湾是1993年。仍记忆犹新十三年前在南下列车上的那一幕:那个时节全国各地都在泛洪水,夜阑人静时分,辗转反侧,独自踱到车厢的交接处,点上一支香烟,面对窗外瀑布般的雨帘,禁不住思绪万千。就要将生命抛向一个举目无亲、全然陌生的环境,不觉心怀忐忑。走出校门已经6个年头了,在研究所已经安排了合适的岗位,放弃以往的专业和中层干部的位置,一切再从头来过,我能适应吗?在人才济济的深圳,我会被人海淹没吗?


  工作在内地的时候,只是通过媒体了解深圳,当时家乡晚报上开办了一个《看特区》栏目,系列介绍特区与内地形形色色的不同,看看题目就够让人关注和向往的,如"深圳的政府是中国最好的政府"等,很引人入胜并开始产生对特区的遐想。还有心将这些文字集萃成册,时时翻看,对个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迪。于是知道国贸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知道李燕杰等内地名人在深圳蛇口讲学遇到内地和深圳观念上的碰撞,知道股票抽签表引发哄抢风波,知道深圳的年轻人如何身怀淘金的梦想......。自然还知道在深圳大亚湾畔有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也许是和深圳,和大亚湾前生有缘吧,机遇悄然就降临到自己头上,记得当时大亚湾核电站的一位老先生到我的原单位――一家中央直属的研究所办事,客人谈起核电,谈起深圳,眉飞色舞,激情高昂,听来与内地研究所一杯茶,一张报,论资排辈看到老的日子迥然不同,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经过面试、复试地,随后也借聘到了合营公司生产部,成为了核电站的一员。


  来的时候正赶上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并网和提升功率,是日复一日看到希望的时候,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秋来结硕果"的风采。旁人羡慕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一来就“吃果子”,我却遗憾未能看到削山填海-那是怎样的气势磅礴的壮观!虽然来的早的员工也有抱怨创业时期工作的累,生活的苦,工资少,住房差之类,但提及先入蛇口,再而“上不去”(上步区),继而“下不妙”(下步庙),最后“跳大坑”的经历,分明又浑身洋溢着一种“想当年”的飞扬色彩。是的,“一生难得几回搏”,能与共和国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就是最引以为傲的资本。自豪的是自己之后也有了与岭澳一期的从一而终,与岭澳二期的亲密接触,与岭澳二期的朝夕相处,观工程大军挥师挺进粤西,看红沿河核电旌旗招展,听宁德核电开山炮声隆隆,目睹越来越多的核电新项目的策划、孕育、诞生;见证了中广核集团的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距离初来核电十三个年头了,习惯了大亚湾办公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周末进城、周一返乡的日子,也麻木了城里人倾心和向往的大、小梅沙(我们乘班车不知经过了多少来回)和初来时曾经为之钟情和欢呼雀跃的蔚蓝色大海。但在BX楼、核电大厦、建艺大厦、LA区、巴黎 CLAMART戴高乐大街361号、LBA/LBX楼,最后又重回LA区工作经历仿佛就在昨天,那么真切,那么清晰,挥之不去,宛若眼前,脑海中时时轮回与十几年工作和生活在大亚湾的点点滴滴,往事并不如烟。


  就像初恋情怀,初来大亚湾的日子最是绻缱。核电站给了我种种的神秘和新鲜。这里的员工们上班都行色匆匆,办公室没有报纸,报纸发到员工宿舍;处长的电话可以直拨国际,一般员工则打不出工地(当时生产部的四位数电话只能拨打内线);公司到处都是老外,和中国人一起办公,彼此没有距离,晚上的“一条街”就像联合国;在大亚湾竟然人人能够随意收看香港四个台的电视节目,而当时在内地能够看到香港卫视中文台都是某种特权;当时处里借聘员工比调入的多得多,同在一个企业工作,人员却有不同的归属,大亚湾的用工制度实在灵活;去餐厅吃饭不用带饭盒不用刷碗……


  日记里记录了当年的感慨。“没有都市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没有都市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夜幕笼罩的大亚湾似乎永远都那般死寂、无趣,我却情有独钟于大亚湾的夜。最爱在夜阑人静时分或与电脑为伴,或阅书看报,宁静致远。最爱在星辉满天的夜里孑然漫步于海滨,听涛声阵阵,赏月光如洗。‘海上生明月,对影成三人’,沉浸在大自然温馨、祥和的氛围里,白天的喧嚣和疲劳全都抛却到了脑后,竟也自在、逍遥。有朋自深圳来,还愿意傍黑去“鱼尾狮”(当时一条街老外云集的大排档)把酒临风。其时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聊起大学时期苦苦单恋的同桌女孩嫁到了海外,谈到这个发了,那个离了,还感慨走出校门已历六载,许多同学都妻子儿子票子位子房子地‘五子登科’,而南下的我们还几大皆空,飘来荡去……嬉笑怒骂,竟也不亦快哉。总觉得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的附丽,人生在世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多姿多彩的经历。虽然最终将离大亚湾之夜而去,但漂泊岁月的场场幕幕都将令我们终身受益。”


  从未体验乡村生活的我每个周末都愿意进城,虽然只有下步庙临时宿舍的栖息地,一天的住宿费只要五元。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城里没有房子的员工也过不惯五元店的日子了,下步庙临时宿舍也早就寿终正寝,但“五元店”的画面却牢牢地留在了记忆深处。经常会情不自禁地领着老婆、孩子专程散步到下步庙,“忆苦思甜” 初来深圳、初来大亚湾的那一段峥嵘岁月。


  随着时光的流逝,每个人都会淡忘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有意思的是与身边很多深圳人交流,几乎每个人都真切地记得自己初来深圳的日子,往往都能精确到天。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深圳情结吧。到大亚湾工作,又多了一层核电情结,内心弥漫荡漾的这种情结总和一些重大的里程碑交织和关联。


  1994年2月10日是农历大年初一,那个春节可能是核电人空前绝后地最开心快乐的和风光无限的一个了。春节前后的日子,大亚湾捷报频传,好事连连。2月 1日,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月6日,合营公司举行了隆重的一号机组商运庆典仪式,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为庆典剪彩;2月9日,在上海的邓小平同志请李鹏同志转达他对大核一号机组商运的祝贺,并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者们、科学技术人员表示感谢。职工和家属除夕的年夜饭是在工地餐厅吃的,热闹非凡,公司领导“跑场”到SA餐厅和01楼餐厅挨个给职工敬酒。为了给商运和春节双喜临门增添气氛,合营公司发给每位员工一盆花和一盆果,花是菊花,果是金橘,寓意自然是吉祥如意,硕果累累。用自行车将花花果果从大坑水库下的花木场搬到西区的宿舍,费了好大的气力,真的是累并快乐着。


  1995年10月25日,岭澳核电站主设备供应、工程顾问合同和贷款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有幸平生第一次进了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日记里也录入了当年的感慨。“随着三大合同签字,岭澳核电站的前期工程已经全面展开,作为二核建设者的一员,我也将从头开始体会核电站是怎样建成的。每想到此,自豪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二核的朋友,你不是说自己与核电相见恨晚吗?你不是慨叹怀才不遇吗?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是骡子是马,就在二核的战场上见吧!”


  1997年5月15日,岭澳工地春意盎然,彩旗招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为岭澳核电站奠基石揭幕,并按下了浇筑一号机核岛第一罐混凝土的按钮,岭澳核电主体工程正式开工。从1997年5月15日到2003年1月8日,虽然高度自主化、国产化的岭澳核电工程是前期工程、土建、安装、调试和生产稳步过渡,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七年,但同时也有着克服重重困难,摸着石头过河,充满坎坷和艰辛的七年。从国内BOP采购的质量问题,到常规岛土建1MX汽机基座漏放拉钩筋事件,再到欧洲设备制造质量引起进度上的重大延误……,岭澳核电经历了无数凄风苦雨,最后才取得了“五大控制”的杰出业绩:一号机组提前48天投产,二号机机组提前66天投产。 2003年9月22日,秋高气爽的日子,根据集团公司的部署和阳江核电事业发展的需要,广东核电迈出了走出大亚湾的第一步。筹建阳江核电的核电员工正式从环境优美的大亚湾奔赴相对艰苦的粤西阳江。行前,全体将士发出了“告别大亚湾、挺进新阳江”的创业宣言,那是怎样的豪迈和气壮山河!宣言上的字句至今还都耳熟能详,“按照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阳江核电将分期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或更大容量核电机组,同时要把阳江建成广东核电位于粤西的又一个核电基地,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阳江核电将继承和发扬大亚湾核电基地的成功经验、管理财富和优良传统,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担负起建设阳江核电新基地的历史责任。”“金甲未解,战马犹汗,阳江在召唤,莫道西线无战事,如今西线正燎燃。在这美丽的金秋时节,我们挥师西进了。”


  2005年3月16日,和1995年10月25日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那一天,第二次步入人民大会堂,出席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合同签字仪式。那份请柬还小心珍藏着:“兹定于二○○五年三月十六日下午四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主要设计、供货、融资、服务、施工等合同签字仪式,届时国务院领导将出席。欢迎届时莅临。”这次合同和协议签了七个,分别是工程项目管理委托协议;核岛设计与技术服务合同框架协议;常规岛设计与技术服务合同框架协议;设备监造与技术服务合同框架协议;核岛主回路设备供货合同;汽轮发电机组供货谅解备忘录和贷款包销协议。与95年不同的是,签字的几方都是炎黄子孙。用媒体的语言表达就是,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将成为中国首座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标志着我国核电自主化建设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5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启动了浇注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核岛第一罐混凝土布料机,宣布主体工程开工。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距离一期正式开工的1997年5月15日一晃就是八年,这个期间,核电人除了提前建成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还深刻地咀嚼了“十年期盼、八年筹备、五次报批”的艰辛。难怪这一天大家有着别样的激动。


  “峥嵘岁月连绵”,从1980年10月广东省筹建核电站领导小组成立、1985年1月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注册……,经过20余年,无数仁人志士披肝沥胆,前赴后继,到2006年9月,中广核集团职工总数达到8104人,总资产达到601.32亿元,净资产259.02亿元,运营及在建核电装机容量超过 1000万千瓦。难能可贵的是,核电人没有躺在业绩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积极抓住国家积极发展核电的大好形势,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理念,主动肩负起核电发展“种子队”、“主力军”的历史和政治重任。集团核电新项目开发走出广东、布局全国。广东阳江一期、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等进展顺利;广东台山、陆丰等前期准备积极推进;与广西、海南、河北、安徽等省区签订了合作开发核电项目的框架协议,为集团核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集团发展规划,到2010年,集团新开工1000万千瓦核电机组,具备开工条件的核电新厂址超过500万千瓦,常规电力权益容量力争达到500万千瓦,集团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电力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年营业收入超过600亿元。


  事业长足发展的同时,员工的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我们的工资水平“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不是那个月亮”了;原来每周6天作息,改成了36个小时;食堂的饭票原来是花花绿绿的小纸片,也不知已经改换过多少个版本,现在是现代化的“一卡通”;班车原来在路上至少耗费2个小时,记得当时为了保证生产,发双职工周三的回城票,平时一般是不能回家的,通过近年一段段的道路建设,先盐田、莲塘,后大鹏再而核电应急公路再到盐坝高速公路的贯通,现在已经缩短到1小时左右;员工的私家车比例逐年攀升……


  从荒山秃岭的"大坑、岭澳"到巍然耸立的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和如火如荼施工中的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到山青海秀,白鹭频频光临的现代化核电城,"改革开放的产物,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尝试"使大亚湾从贫瘠荒芜走向了灿烂辉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创业者的努力,阳江核电基地、红沿河核电基地、宁德核电基地以及更多的核电基地将建设得比大亚湾基地更加美丽。


  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往事并不如烟啊!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2-2 16:45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