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刚刚毕业即将入职的师弟师妹们(之三)
初来乍到(2)户口和收入篇
待一切安顿下来,到达单位办理手续完毕之后,你就将正式入职迈入本单位员工的行列了
。不过,在绝大部分企业存在见习期,一个月到一年不等。在此期间,你尚未与单位签订
正式劳动合同,身份并非正式员工,拿到的薪酬也在正式员工之下(甚至会少很多,不过
基本福利应该都能享受得到,忍一忍就过去了,我是忍了半年-_-),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
的,毕竟还没有熟悉岗位能够为单位创造等值回报,并且需要有其他正式员工减少工作时
间来辅助指导。
户口在这个阶段由单位统一为新进员工开始办理,所需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到半年多,依不
同地区而定(小城市较快,大城市视之单位人事部门效率)。有了户口,你将享受到本地
居民的完整权利和公共保障福利。关于户口究竟有多大作用,我在这里只提一些个人意见
。户口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子女上学(毕竟子女户口随家长),一个是自己
养老。
目前各城市中小学均对本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收费政策,以广州某省一
级小学(全市排名前10)为例(数据可能不很准确),本市中心八区户籍非学区学生择校
赞助费4万/年,本市外围城区户籍(番禺、花都、南沙、萝岗等)5万/年,非本市户籍6万
/年。像某几所数一数二的学校非本市户籍学生更是要交到8万/年。没有本市户口,或者没
有好学校的学区户口,意味着你在子女上学期间将额外付出一笔不菲的费用,算下来总价
还是相当多的。这样的高额费用在幼儿园和初高中阶段也存在,并且某些城市的市区学校
规定在小升初和初升高招生中将基本不留公费名额供接收非本区或非本市户口学生,若坚
持就读这些学校则需额外交纳赞助费或择校费,还不一定能上(毕竟有钱人很多,京沪穗
深这些地方的外地有钱人更多)。从养老的方面来说,京沪穗深这些发达地区的社保、医
疗体系质量较高且完备,退休后能享受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额也较高。换句话说就是
看病能报销的医院好,养老金拿得多。
当然如果对于收入较高的人来说,其实有没有户口基本都一样,相对于户口,还是收入水
平最重要。挑剔实际如北京上海女孩,找对象时看的也主要不是你是否有户口,这个道理
各位师弟必须明白。
户口一般来说在应届毕业时最好解决,工作之后相对就会变得很难(部分城市有购房入户
的政策,但如果你不想去密云这样的地方拿一个北京郊区户口并且依然不被看作本地人,
我觉得这条路也不必去考虑了)。工作后一般的户口变动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才引进(较
难),二是继续读书然后重新获得应届生身份(这条路走的人比较多)。日后北京上海户
口虽必定不会放开,但会在各方面逐渐减小非户籍居民的待遇差异。如果你对户口情结并
不是那么割舍不下,拿着外地户口安居乐业也不是就必然会比本地人悲惨多少。
关于薪酬的方面我想多谈一下。现在大家找工作求职除了地域要求之外主要就是薪酬水平
要求,工资七八千的职位一般应聘的总比五六千的多(公务员除外,公务员的问题以后会
有讲到)。但根据我工作这一年的经验来看,薪酬也是个大有玄机的事情。以下总结成几
点供各位师弟师妹参考。
误区之一:著名企业的薪酬水平高所以好
实际上据我了解,著名企业和高薪并不能画上等号。比如,外资银行的收入未必就比本地
农信社的高,比方像四大城市的农信社;世界500强的工资也未必有本土国企高,比方像各
城市的市属大企业和垄断性国企;赚钱的企业未必员工收入高,如IT业某些企业(具体我
不提)。
此外,很多外企即使收入高,但工作负荷大,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因此收入付出比并
不突出。
那么为什么大家依然对著名企业趋之若鹜呢?我认为这也有一定道理。首先,在著名企业
工作能有较高的自我实现感和社会认可度(这部分可以看做是隐性“收入”),其次,著
名企业的优秀制度和高效的运行体系对员工职业素质的熏陶是很有好处的(目前企业招聘
在职人员更倾向于外企背景就是这个原因),最后,著名企业的激励和培训制度相对合理
和完善,员工能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和更丰富的提升机会,薪酬职位与实际工作能力也更加
紧密相连(不少国企和私企相对来说在这点做得很差。这部分也可以被看是另一部分的隐
性“收入”,类似于期权吧)。
因此,全面深入地评价你的单位能够给你提供的东西,而不只是简单地比较薪酬,会对你
在评价目前职位和其他机会时提供有益的帮助。
误区之二:比较收入就是比较月薪
在我当年找工作时也存在着这个误区,因此当听到现在所在的这个单位的HR报的月薪时,
我心里那叫一凉……等到实际工作之后,发现以前对收入的估计实在是有些雾里看花的感
觉(不过如果不是员工想了解其实际收入的确不易,甚至在很多企业不同员工之间的薪酬
都是互相不透明的)。
以前在job板发过一篇文,题为“关于银行工作的一点简单介绍”,各位可以搜一下。在这
里我简要说一下其中收入构成部分。以本人所在行为例,收入组成如下:
月收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房补+交通补+伙食补+通讯补+岗位补+工作花费报销-五险一
金-税费-杂费
年收入=月收入*计算月数+年终奖(税后)+节假日过节费+个别月份高温补+购物卡+健身卡
等
当时我在合同上签的是基本工资2650,可总的算下来每年每年能有税后十来万左右的收入
加福利。但不是每个单位都是这样的收入构成,有相当多的单位报出的月薪虽高,但每年
你能拿到手的也就是月薪乘以12或13,除此之外没什么其他收入(特别是外企和一些小企
业)。
另外,部分企业存在面对员工的股票期权或原始股配售,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误区之三:收入一样的情况下,职位优劣也一样
实际上,就算在同样收入的情况下,职位的优劣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首先是部门不同的情况。以银行为例,总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分理处)的基本工
资或者初始收入基本上差不了多少,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比如绩效工资,总、分行基本
上额度很稳定,可以视作固定收入。但支行的就得绩效根据该支行效益及个人业绩而定
(好的支行发的比分行还多,不好的支行可能一个月只有四五百,而且和个人业绩及拉存
款数额相关,这块差异很大),各种补贴、节假日奖金、年终奖亦因不同支行有不同业绩
和规定,有多有少。另外随着级别的提高,总行、分行、支行基本上福利水平是前者大于
后者不少(部分业绩很好的分、支行要比高一级的平均收入要高)。另外,客户服务中心
等部门待遇远不如总行其他部门,只不过在管理划分上属总行罢了。还有,如果在分行做
得好,可以升到总行或调任支行行长,在总行做得好,可以下派分行做领导,但在数量庞
大的支行做,就算做得好,也很难进入升职序列,没办法,入不了head们的视野。
在其他类企业的核心创造利润的部门、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部门做,未来收入增长和职
业发展空间也必然和其他部门有显著差别(如P&G的核心部门是Marketing)
此外,是不同企业的区别。比方说现在入职国有行,起始收入(转正后)可能比外资、四
大会所(四大会所起始收入其实不高,4、5千的样子)高不少,但如果没有升职或转换部
门,可能你做十年之后还是这个收入。而在部分外企或者四大会所做,你的收入每年都会
有一定的增幅(比方说20%),用不了几年你的收入就会超过在国有行做的同学的收入(四
大正常情况下上第五年能拿到20万,另P&G marketing年增幅似乎就是20%)。这样,初始
收入相同的工作日后可能差别会很大。
最后,还有具体岗位的差别。比方说具体从事一线市场、销售的岗位(或投行的业务岗位
)一般收入和本部门文书类支持类岗位没啥差别,但一旦谈成一个项目,bonus会有不同分
成,head们和一线岗位的会提得多,后勤的就会提的少些。还有就像比如说银行里同处一
个支行或分行营业部的柜员和信贷岗也是这样,柜员得到额外收入的机会很少。而且,从
晋升角度,同部门的一线人员和二线人员也存在显见差别。
最后说说公务员的收入情况。去年有幸参与本行发放公务员工资及生活补贴的工作,对
公务员的收入情况也有所了解,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只做简单介绍。公务员收入主要
以工资和生活性补贴构成,工资发13个月;补贴一般高于工资20%,且基本固定(不存在业
绩的问题);过节费三次(元旦、春节、国庆);此外就是单位自己的福利和额外收入。
如果从前面三项看,收入的确不能算高,一般处长级别的一个月也就八千多。部分单位可
能收入会很多,比如说某些你可能都没听说过的小单位,平均能达到两万多。中央公务员
一般比富裕地区(如京沪穗深)公务员收入低一些,但混到一定级别后权力很大,到地方
上更是有钦差的意思了。至于公务员的其他收入无法估计(因为不是我们发的,呵呵),
这个和职位和具体负责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国土局和环保局肯定不一样。
另外,公务员的生活一般来说很惬意,我有时会去市府某重要单位办事,那里的公务员一
般9点多到办公室,中午11点做广播操(对于这个我很无语……而且还两遍……),做完操
聊聊天11点半去吃饭,下午2点半有时办公室还没人,3点半会有活动时间,那帮公务员就
在电梯间打羽毛球踢毽子,然后不到5点人去楼空……不多说了,就此打住。
敬请继续期待:)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