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查看: 74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投资银行/外资银行中文名称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2062

积分

董事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9 17:32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2008年的金融界发生了好多起大事件,熊(Bear Stearns)倒了,兄弟(Lehman Brothers)散了,在中国向来借美国国旗标榜来打品牌的Citibank(花旗银行)如今也只能靠拼命剥离资产来糊口度日了。     有卖家,就有买家,日本的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便是其中一个。野村一口气买下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在亚洲和欧洲的投行业务,短短几个月时间,从伦敦到香港,从新加坡到上海,原来叫“雷曼”的统统改叫“野村”。整合速度之快,不禁让人感叹日本人的办事效率还真是很高。
(2008年4月22日,一名男子在东京经过野村证券的标志。摄影:/Yuriko Nakao)
不知道Nomura对欧洲人来说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是“野村”这个名字对中国市场来说显然太别扭了。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一直流行一首歌曲,叫做“鬼子进村”(当时愤怒的中国民众把日本军队叫做“鬼子”),而“野村”直译成英文就是“wild village”。
如今的全球金融市场还真有点“wild village”的感觉,任凭你厮杀,看谁能笑到最后。不过野村证券如果真的想借收购雷曼兄弟的亚洲市场扩大中国的投行业务份额,野村的管理层就真的要认真考虑,该不该换一个比较好听的中文名字呢?
我一直觉得翻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问。有时候看似很简单的两三个字,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外交谈判的时候更是如此,所谓一字千金,字字都是关键,语气、文化或者时态的不同都可能在相互的沟通上造成巨大的误解。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品牌翻译一直都很留意。其中翻译的比较好的有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高”和“盛”两个字不仅取自英文Goldman Sachs的谐音,而且还特别能够象征这家华尔街老牌投行在中国市场的独特地位:高大、昌盛。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盛这个中文名字甚至好过它英文名字本身,尤其Sachs这个字的发音,不了解的人经常误以为是Sex。
说到Goldman,最近在金融圈还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据说部分投资者很期待花旗集团(Citi)和高盛合并,虽然不知道财务上如此操作是否可行,不过两家公司倘若真的合并,新名字倒是非常有趣,你觉得就叫“Sachs (Sex) & The Citi (City)”如何?估计肯定可以博得许多纽约女性投资者的青睐。
在中国,汇丰银行也是一个不错的名字,HSBC在香港和上海两地诞生,全名叫Hon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在中国内地,HSBC则完全以“汇丰”名义面向公众,这当然要比“香港上海银行有限公司”要来得有意义的多。
汇丰两字其实取自“汇款丰裕”的意思,汇丰银行刚创立时以国际汇兑业务为主业,所以起名“汇丰”寓意汇兑业务昌盛繁荣。具体来说,“汇”有累积,汇集的意思,同时也是银行业务汇兑、汇款的首字“汇”,这些都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
“丰”则意味着丰收,收获,昌盛繁多,“丰”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尤其过年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吉利的中文字,“汇丰”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符合中国人好彩头的说法,这也充分体现了HSBC和中国市场非常特殊的“不解之缘”。
花旗银行的中文名字翻译也不错,英文叫Citibank(很多中文媒体直到今天还经常把Citibank误写成Citybank,搞得花旗好像一个村镇银行一般可怜)。花旗银行这个名字的由来要感谢聪明的上海人。花旗最初在上海外滩附近开设分行,门口总是插着很多美国国旗,上海人觉得读“Citibank”英语太别扭,但大家都知道Citibank是一家美国的银行,美国国旗又好像一块蓝红相间的碎花布,久而久之,大家就干脆把Citibank叫成“花旗银行”,一直延续至今。
也有一些外资银行的中文名字就相对比较中规中矩。比如Morgan Stanley就干脆按照读音翻成“摩根士丹利”,而JPMorgan在中国叫“摩根大通”,为避免混淆,中国的读者通常喜欢把Morgan Stanley叫“大摩”,JPMorgan叫“小摩”,不过好像现在世道变了,反而是JPMorgan比Morgan Stanley更加强势。
因为“摩”字在中文品牌中很罕见,却经常让人联想起另一个同音字“魔”,去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又都是因为投行惹得祸,所以一些中文报刊干脆以“大魔”(魔鬼的魔)来调侃曾经被华尔街引以为豪的Morgan Stanley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的溃败。
类似按照英文读音来进行“标准翻译”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巴克莱银行(Barclays),也有干脆按照英文含义来直译的,比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东亚银行(Bank of East Asia)等等。
如果问我有史以来最好的英文商标的中文翻译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想到四个字:可口可乐(Coca-Cola)。简简单单四个字不仅中文读音和英文读音几乎完全吻合,中文的含义也非常巧妙地包含了厂家希望传达这是一种很好喝(可口),也很有新意(可以让你“乐”)的饮料。
要知道“可口可乐”这个翻译也不是浑然天成的。据资料记载,早在上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开始在中国上海生产销售,一开始Coca-Cola翻译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蜡”,被接受状况可想而知。后来可口可乐在海内外公开登报悬赏350英磅征求译名,最后当时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以“可口可乐”四个字击败其他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
谁也没有想到,350英镑的“可口可乐”给这家美国饮料具体换来的是如今每年几十亿的中国销售额,而“可口可乐”这个中文商标本身更成了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回想起“野村证券”,对中国市场来说,怎么理解都会很别扭。很难想象“野村证券”四个大字会出现在类似中国移动(China Mobile)或者中国石油(PetroChina)这样“中”字头的大型央企的融资报告封面上。
也许唯一配得上“野村证券”的“中”字头如今只剩下“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这家“四大”之一的国有商业银行正计划2010年前后在国内或者海外市场公开上市。
野村,加油!(完)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1-9 05:52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