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本帖最后由 miumiu0322 于 2014-11-19 01:41 编辑
面完后想着如果能拿到offer就来写个贴还愿吧,虽然今年秋招接近尾声了,也还是决定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给未来有需要的同学做个参考吧~
先介绍下楼主个人情况,说实话现在上应届生感觉都有点慌慌的,因为楼主早就不是应届生了,哈哈哈。
楼主是2013年毕业的,外语学校的管院,GPA在所有可以掠过不谈的场合都必须掠过不谈,英语和母校的同学们相比完全就是个渣,六级也就500多不了几分,专四专八都是妥妥地刚好及格,对firm来说唯一能拿出手的大概就是三门CPA……
两年前还是应届生时最先也是面了四大,在隔壁某间拿到early par的口头offer后被放了鸽子,当年太天真啊,以为拿了口头offer别家也就不用继续了,搞到最后四大皆空~
后面从秋招一直辗转到春招,最后有点阴差阳错地进了间4A做管培,其中曲折就不赘述了,总之今年卡着四大“毕业两年内”的死线再战秋招,很幸运地拿到了P家offer。
今年我申了P记、KP和DTT,KP没有给我发笔试,DTT拒掉了Par面,所以还是讲讲面P记的流程吧~
网申:网申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四大应该卡得都不算太严,没拿到笔试个人觉得多半只能归咎于运气不好。条件很好却没拿到笔试的,可能是over quality了吧,至少从我的经历看来,他们并不会太介意申请人是不是应届生。
唯一的建议就是,如果你看中这家公司,希望拿到一个笔试/面试的机会,就认真回答这家企业对你提出的所有问题,无论你觉得这问题是不是太麻烦,是不是不太make sense。获得企业尊重的开始,应该是对企业的尊重,这和与人相处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是国庆节最后一天提交的申请,应该算是比较晚的一批了吧。
笔试:我是18号在上财做的笔试,因为收到笔试通知和笔试期间这几天,我一直没有任何喘息机会地在加班,所以18号完全是破罐子破摔地去裸考了。
后来为了DTT笔试刷了一遍论坛里的题库,题目重合度也是让我有点醉了,感觉这笔试在筛选个人能力的方面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恰好把面试机会留给了有准备的人,时刻为将要面对的case做好120%的准备,其实这在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P记的笔试因为是裸考,而且当时睡眠不足状态很差,再加上N久没面对过N啊V啊这些可以说几乎是纯应试的题目,笔完后虽然觉得题不难,但妥妥地挂了,也就准备忘了这件事回去继续加班……后面能得到AC机会,真是很庆幸自己的运气啊~
个人笔试的情况,N大概蒙了两道,自己知道错了的是两道,其他应该是没错。V是做完了,正确率就不知道了,反正跟后来做的题库里某些答案也是有些出入。L我倒是觉得很简单,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是个推理狂人吧,哈哈。
对于笔试的建议,个人认为刷刷论坛里的题库,心理上做好准备,就够了。至于性格测试,我觉得只要不是前后矛盾到让系统觉得你神经错乱,应该没什么问题。人的个性是很复杂的,而且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没有必然联系,我认为一家仅凭性格测试结果就否决一个人的公司,不值得员工投资自己的未来,我也相信四大都不是这样的公司。
面试:8号下午在浦东AC面,应该是同批次笔试里的第二批面试。对于已经毕业一年半搬过三次家的楼主来说,光是把需要的证书找齐就是项大任务,还抽空去拍了个证件照,7号下午还去面了DTT的GA,总之也是没什么准备时间,挺仓促地就上了。
这里有个建议,守时很重要。不要觉得太早到是浪费时间,你永远不知道路上会发生什么意外。即使到了之后没有遇上同组的小伙伴,甚至没有和其他人交流,给正式面试前的自己留出一点状态和时间调整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楼主大概早了有四五十分钟的样子(虽然说建议早点到,不过我到得确实也是太早了点,没吃早饭午饭,后来面试时是真TM饿啊……),和早到的其他同学一起先在6F等着,同座的三个小伙伴有两个国内研究生,一个英国海归,我当时还想这么巧碰上的都是研究生,后来看看面试组内情况,看看论坛大家的面筋,貌似今年研究生比例比楼主毕业那年上涨了不少啊……
anyway,但是和我聊天的三个小伙伴都挺紧张,有两个基本都不太敢说话的感觉,我想说,面试前怎么严阵以待怎么做万全的准备都不为过,但真的到面试时就take it easy吧,包袱太重的话到哪里都走不远啊~
1点15左右吧(具体时间我记得也不是很清楚了),我们回到5F,领了名牌到各自的厅里。
P记的办公环境怎么样我不想多说,一来星展这边的马上也要搬了,二来……办公环境好的企业不要太多,楼主的屌丝4A公司也装修得BILINGBILING的,可是……这重要吗?
我们厅是标配,一个Par,两个SM,两个senior level的helper,local男Par,M和helper都是一男一女。两个姐姐真心都是气色很好看不出年纪的美女,比加班加得一脸残念而且天生老阿姨脸的楼主看起来好多了,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吧,哈哈
我们厅两组10人都到齐了,我们组另外四位都是研究生,其中两个是海归,另一个是HK的master,隔壁组和我们配置相似,应该也是四个研究生加一个本科。
在研究生居多的组里,有些本科同学感觉亚历山大也是难免的……但楼主是跟客户撕过逼的老阿姨,到了校招看谁都有种小鲜肉的感觉,倒是不觉得队友是研究生or本科有多重要。其实这也是我想给后来者的建议,看了些面筋,感觉很多同学非常在意学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到了面试,大家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没必要给自己一种先入为主的“我不如别人”的想法,四大有那么多headcount,又不是非此即彼,关键是你自己要适合四大,并且能恰当地把这份适合在面试过程中展现出来。
ice breaking:其实就是热热身,让大家简单做个自我介绍,互相熟悉一下。我很喜欢P记把自我介绍放在热身这一环节的设置,因为我真的觉得把自我介绍放在一对一面试中是浪费时间,对于这份工作,我想说的都放在简历上了,为什么还要让我再背诵一遍?
今年的破冰游戏是if question,虽然算不上有意思,但比前年那次的猜词要好,因为每个人表现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也免除了很多同学去纠结“要不要积极参加破冰游戏”这种其实无关紧要的问题。
这一环节大家用的都是英文,因为都是很basic的口语,用英语也没啥不好,但我是觉得用中文也无所谓啦,反正下面case study不都得用英文么。
破冰环节不计分,所以你说什么无关紧要,但记得,保持好的精神状态,be confident,be polite,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包括中间茶歇和M&helper闲扯时。至于有些面筋中提到回答if question时最好有条理,分点一二三,我觉得没什么必要,还是那句话,有case study呢,急啥?搞清楚每个环节设置的意义,张弛有度,是让自己在漫长的面试中保持好状态的最好方法。(楼主当年面进现在这家4A时,从早上一直面到晚上七点半,中间还经历了一次简单粗暴的直接淘汰,整个过程比half superday可是酸爽多了,及时调整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真的很重要)
case study:应该说是half superday的重头戏,我全程没注意过面试官们的动向,反正你知道他们会看着你,这就够了,做case的时候,focus很重要。
比起群面,我本人是更喜欢单面一点。我一直认为面试其实是个互相了解的过程,比起单方面展示,我更喜欢双向交流。而且校招的群面,大多数小伙伴缺乏work as a team的经验,不可控因素太多,我不喜欢。
不过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企业要看群面,那就群面咯~楼主也算是厮杀过不少面试,遇到过非常aggressive的,遇到过两位aggressive直接各持己见分裂team的,遇到过全队都是闷葫芦的,遇到过不懂装懂还要做leader的……确实是什么牛鬼蛇神都有,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不可控因素太多。所以在群面之前预先给自己设定好角色是毫无意义的,要在群面中正常发挥,你要学的首先就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队友,be yourself and help your team。
楼主只喜欢做有把握的事,所以一般来说,我不喜欢在群面中做leader或者占主导地位。因为短时间的case study,我自认为很难做到令我自己满意的程度,而面试中又有那么多迫切用领导能力展示自己的战友,我不介意其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当然,如果他/她真的有的话。leader只有一个,但最后拿到offer的不会一组只有一个,至少在四大的面试中,我认为不做leader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是,所有跟楼主一样不喜欢做leader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切记,不喜欢做leader不等于你可以没有领导能力。不管在team里处于什么地位,对全局有概念,support team,在leader走偏时及时发现并且提出,做好在没有人能做leader时站出来的准备,都是十分必要的。
楼主觉得,在这一年多的工作经验里,自己最长足的长进其实就在team work方面,我在公司还是小朋友,所以日常工作中,领导对我的要求就是be supportive,但对于special case来说,我仍然be prepared to be a leader。我觉得这是我在群面中最大的优势。
上面说了一大堆挺吓人的话,假设了一大堆挺可怕的情况,但其实我们team相当河蟹,整个讨论的过程也很顺利……虽然好像没人记得注意时间,没关系,我来注意~我说的be supportive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用刻意去表现自己,尽量全面考虑整个情况,如果发现大家没有考虑到的点,马上补位避免出纰漏,在群面时把team的整体表现放在第一位,就够了~
P记的case很短,每个人手头会有半张纸的内容和其他人不同,大家需要share information。case是真不难,比六级阅读理解简单吧,整理一下自己的key point,清楚地表达自己就可以了。关于case该怎么做,其他面筋也说了很多,内容都大同小异,我的建议就是,什么模型啊框架啊,远不如一个核心观点重要。首先读懂案例的要求,然后找到小组pre的核心论点,最后围绕着这个论点搭建一个逻辑通顺的pre框架,时刻注意不要跑题,就OK了。我认为所有pre的听众在内容上其实只会关注两个点:1、你想表达什么(如果这个听众是brief你的客户/考核你的面试官,他们还会考虑你是不是在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所以面试中读懂问题,不要跑题,很重要),2、你的逻辑是什么(通顺的逻辑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
我们组的时间安排大概是5min各自读案例,5min share information,10min讨论,5min写板书,5min各自准备pre。
30min之后,两组分别有10min做pre,隔壁组先。我们组貌似有小伙伴趁这段时间还在整理自己pre的东西,我个人觉得不是上策。也许在面试中,你的pre如何确实更重要,但真正到了工作中,作为一个junior level的小朋友,大多时候,倾听比表达更重要。
隔壁组的小伙伴们感觉也都挺紧张,我大概列了四个问题,组内的其他小伙伴提了其中两个,我就在最后提了剩下的。对方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我有点aggressive吧,但说句实在话,经不起challenge的同学,真的不适合做乙方啊……
我们房间的Q&A是中英文任选,我们用英文提问了,对方小组也就用英文回答了,最后我提完问题,时间不够了,对方就用中文简单回答了一下,后面到他们提问的时候,就是全中文问答了。
我们pre的时候我是做intro+一个简单的point,算是小组最轻松的部分啦,用我烂烂的英语也能HOLD住……这里给对口语没自信的小伙伴们一个tip吧,不是每个人的英语都和你们想象得那么好,我现在公司70%的老板都是外国人,但身边照样有英语一塌糊涂的同事,be natural,短时间里你不能改变自己的英语能力,但你可以控制自己pre时的精神面貌啊~话说得慢一点,make others understand u 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半年前跟ABC mentor请教过pre时英语拙计怎么办的问题,mentor告诉我,有个啥啥调查显示,pre中tone占70%,body language占20%,words只占10%,且不说这个比例科不科学,仅仅是和大家分享一下native speaker的这个观点,大家可以自己参详参详~(口语当然还是很重要,有机会还是多锻炼锻炼吧,比起面试,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它呢)
因为我的部分其实比较简单,我也不想挤占后面小伙伴的时间,所以我的pre大概控制在1:45左右,不过没想到小伙伴们的语速都是机关枪啊,最后整个pre做完我们大概还剩下一分多钟吧……
Q&A的环节我补充回答了一个问题,想想我们组好像只有我既提问又回答了……不过我觉得这也不重要啦,我本身不是aggressive的人,生活中我是那种认为全世界的事都可以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来简单概括的人,能不说话时我基本不太爱说话,但是群面嘛,每个人的展示时间有限,想到啥就说吧,捂着人家也不知道你咋想的啊。当然,给队友发言机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两轮我基本上都是等大家说完了,才最后一个站起来说的。
Writting test: 第一遍写的时候完全把email的事给忘了,囧。我在面试过程中无论是Par还是M反正根本没人提起email的事,个人觉得这环节也挺无聊的(至少我面对的那个trouble挺无聊的……)大致是假设你在工作中碰到了点问题,然后又要考CPA感觉时间真TM不够使,line manager没空鸟你而且结果导向,他的领导也很忙,但可能会鸟你,另外有个专门负责照顾你这种小菜鸟的HR,还有你进公司时面试你的Par,Par还记得你,但Par跟你也不在一个office。我是写给Par,抄给经理和HR,写email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着这问题干嘛要写email啊?还写到Par那里去傻不傻啊(好吧是我自己选的写给Par……),反正写得很慢而且应该写得不咋样,最后都没检查就交了。
因为工作中写英文email很多,养成了很多不太好的习惯(大概就是我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没有同学们写出来的那么礼貌和正式),我觉得这环节我真是搞得不太行……但下意识也觉得这环节不太重要啦……
顺便一提,如果是工作中碰到这问题,我会直接把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成几个简单的点(案例中的问题是这小朋友对行业不熟,而行业又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法规),然后去请manager吃饭,吃饭时花5分钟问问他的建议……再忙饭得吃吧,再结果导向也不会在面对这种问题时回答“我只要结果你自己想”吧,更何况,能问问题的,title不是那么高工作不是那么忙专业性又比HR强的人海了去了,方法总比困难多啊,我觉得在这方面面对面交流比写email有效率一百倍~另外吐槽一句,CPA请自己挤时间准备好吗,公司提供便利让你准备考试已经很nice了,东西学了是你自己的,证考出来也是你自己的,你做不好自己的工作还要求别人来care你学习CPA的时间会不会太傻白甜了点?
最后就是par面了,我们的顺序是按事先编号依次去的。我们的Par感觉时间观念很强,一开始几个面得比较久,后面就会比较快,平均下来差不多是一人十分钟吧~
跟helper和M聊天时整体气氛还是不错的,不过大家都比较拘谨,上面我也说了,我基本是个懒得说话的人,so……不过对话时,保持eye contact是礼貌,大家也别害羞,大胆地直视M的眼睛吧,他们不会吃了你的~
我是第7个进去的,自己带了简历(虽然没要求,不过我觉得以备不时之需,还是建议大家带着,Par面带进去给Par,因为相比Par手上的资料,你自己做的简历比较接近“浓缩的精华”,并且上面写的东西都对你比较有利吧,哈哈),我这次带的简历倒是也没啥用,Par礼貌性地收进文件夹里,大概 也就随便扫了两眼。
我一坐下,Par就说,别的我没什么想问你的,就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离开之前的公司?对我来说这问题简直太标准太不出人意料了,我就回答:主要有三个原因……然后Par扫了一眼我带进去的简历,打断我说,你这个公司是local的企业吗?还是外企?我马上明白Par对4A应该是一点概念也没有了,就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公司的组织架构(typically的4A集团公司,但对不了解的人,三言两语真是很难解释清楚),我讲完后Par就问了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我的日常工作,然后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四大做下家,我就重新开始我前面那个主要有三点原因的开头,大致讲了一下1、对现在职位未来发展的忧虑,2、对自己性格的考虑,3、CPA,这个回答我觉得7 out of 10吧,其实我本来准备的答案中没有CPA这一点,我也认为过了几门CPA没有重要到成为我离职来四大参加校招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按照真实想法说完一二点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现在的工作内容其实专业性挺强,我刚才BALABALA说了那么多术语,Par听懂了吗?!这个怀疑导致我有点自乱阵脚,然后第三点又跟工作内容关系挺大,当下也没时间仔细考虑,嘴一溜就选择了似乎比较安全的CPA当第三点理由……回来后想想,其实我的第三点理由是关于career path,应该还算合P记胃口,应该是说那个point比较好吧~
我答完后,Par就说时间原因,只能让我提一个问题,我就把Par的问题丢了回去,问他对于我们这种经验不related的往届生来申请firm有何看法,Par说了挺多,正反两面都有,我觉得和我期待的答案相差也不大,算是给我转行打了最后一剂强心针吧~(说实话我在现在的职位做得也不坏,所以对于跳槽到四大完全从头来过多少还是有过些犹豫啦)
最后我问Par要名片,Par很礼貌地道歉说他平时工作的office不在这边,身上没有名片,我们就握手道别了~
我整个Par面的时间应该不到十分钟,其实从Par说“我没什么想问你的”开始,我就觉得要么offer已到,要么无可挽回,Par面的表现其实真的不太重要了……不过Par的个人风格都不同,我的建议是:了解自己,了解公司,清晰地表达自己,尽可能展示自己适合firm的一面,就够了~
看到很多面筋说be yourself,也有的说面试嘛,就是要装成企业需要的样子,我觉得把,大家可以换个出发点思考。
坚定认为四大适合自己,非常想去的同学,be yourself,把你的决心和考虑都说出来就行了。
还在犹豫的,只是想试试的,觉得四大不错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合适的,怕自己不符合条件的等等,这样的同学其实应该是大多数,你们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想做什么样的工作?
不要勉强自己去做别人期望你/你认为光鲜亮丽但其实不感兴趣的工作,即使你很喜欢四大,但性格却不合适,也不妨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选择?在围城之外看到的终归是冰山一角,很多漂亮的糖衣在真正开始吃糖那瞬间就被丢掉了,可能的话,有个职业规划,比起现在多考虑考虑未来吧~
四大皆空的小伙伴,我的经历其实足够证明了,如果你明年还想卷土重来,往届生的身份并不是阻碍。但是不是值得为四大多等这一年,是不是真的这么想进四大工作,需要你们自己仔细考虑。
不小心话唠了这么冗长的一大片,最后说点题外话。在工作一年半后决定转回firm从头开始,我好像没什么立场谈什么职业规划放眼未来,但事实上,我并不后悔在4A的这段工作经历。这一年半里我轮换了几个team,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遇到许多不曾想过的状况,从一个对广告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了可以在现在岗位上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士,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并且有自信可以把这些成长运用到在PwC的新工作中去。殊途同归,我相信只要认真去走,人生的每一条路上,都会有不通风景与收获。
谢谢PwC愿意接纳来自这个行业之外的我,无论最后是否进了四大,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不虚此行的未来。:)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