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机遇和晋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遇就是你在人生和职业上获得成长和提升的机会。都说一个人的成功要有机遇。那我们来看看在不同的企业你将获得的机遇情况。
国企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教导我们要努力读书,长大以后要努力工作。老师和家长还有各种鸡汤都灌输给我们一个信念: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很多刚刚加入国企的年轻员工,也是抱着这种热血的心,拼命要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主动做到最完美,希望超出领导对他们的要求。而且手里的工作做完以后,更会主动地找领导要求更多的工作。一般外企会更喜欢这种主动型员工。他们在公司也会更容易得到培养。不过在国企里,情况就有些微妙。
目前的国企已经开始推行绩效管理。但是传统的思想并未有完全消失。集体决定、集体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并未有被取替。部门的整体表现比员工的个人表现更重要。公司的整体效益又比部门效益重要。在基层员工中,不鼓励个人主义、不鼓励个人崇拜,强调集体效益、服从领导。在这种环境之下要脱颖而出,处事就不能太过高调。领导交待的事情不一定需要办得最好,但绝对需要按领导的意思办妥。其他的事情,尤其是部门以外的,千万不要太积极,避免领导对你不满。领导不满你太积极的原因,是因为担心你的能力显得比他强,将来可能对他有威胁。
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假如你在某一方面的本领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光芒万丈的地步,那么就算是领导也只好给你让路。比如我在调查中听到一个例子,有一个学法律的海归博士,读英文法律条文毫不费力,还懂得起草几百页的涉外工程合同。他这种本事是谁也压不住的,很快就被总部调走了。看来牛的人到哪里都是牛,也不受一般规律约束。
国企所有员工的提拔都需要由上一级的领导批准。如果是跨部门的提拔,双方部门的领导也需要批准。如果职位更高的话,还需要公司的党组批准。所以很多时候,是由领导的一支笔决定员工的前程。假如领导对你有意见的话,他是可以用无数的理由不批准你的提拔或者你转换部门的申请。不要以为光是把工作做好、为部门完成指标,服从领导,领导就会喜欢你。如果表现得太过于聪颖优秀,威胁到了领导的安全感,反而很有可能被打压和疏远。国企的老员工一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都比较保守,不会做出挑的事。工作态度是不做多、也不会做少。
大部分国企的组织和工作都相对很稳定,但稳定带来的弊处就是要获得提拔机会比较难。中层干部的“稳定”和庞大的人员结构造成上升空间十分有限。尤其老牌国企,提升一个级别可能需要花费N年,你可能看到有的老员工一辈子就在底层的工作岗位上,而熬到中高层的领导很少(或很难)挪窝或跳槽,他们也需要N多年才会把位置空出来,所以造成给基层的机会就很少。好在现在很多国企也比以前开明了,会提供不少公开的内部竞聘的机会,这对有志向的年轻人是一个好消息。
在大背景下,能对职业发展起比较大的作用的可能就是人脉,关系,资历,背景等其他因素。比如说有光芒万丈的突出本领,有个好爹,比如会喝酒,会揣摩人心等等。就拿个人的经历来说吧,我在进入国企的第一天,领导就仔细询问了我的家庭背景和各种关系,然后再做的工作安排。
那如果本身没有特殊背景的同学怎么办呢?那么就要给自己制造背景了。聪明伶俐嘴巴乖,勤劳肯干长相好,识人辨色,眼观四方,跟对领导,如果再加上一点好运气,那么机遇就会来。
赵宁(化名)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毕业后加入某著名国有银行有大约五年的时间了,一直在信贷部门工作。赵宁外表条件很好,人又聪明灵活,虽然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背景支持,但在行内老资格的信贷员的关照下,业绩还可以维持。可是由于不知出于什么缘故赵宁总得不到行长的青睐,所以他就陷在一个吃不饱饿不死的尴尬境地。提拔也无从谈起。就这样小伙子郁闷了好多年,最后终于决心做一些改变。他在私下里通过各种机会拓展人脉,结交各种有作用的人物,并等待着机会。最后在他一番高难度的运作后,终于在第九个年头成功调到了另一家分行。同时他也在新老板的说媒下结婚。婚后到了妻子的帮助他平步青云,再加上本身就很出色,赵宁成为新东家的明日之星,境遇和以前相比是翻天覆地了。
虽说赵宁的奋斗史只是个例,但也折射出了一定的国企特色。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对事业没什么企图,不追求飞黄腾达,乐于过安稳日子,他们就是图一个工作安稳才进的国企。这当然是一种生活选择,如果人生一直是这样的话也少了很多烦恼。不过当你真开始每天上班的时候,不少人会发现自己还是有些抱负的,是不满足于无所作为的。其实年轻的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喜欢安稳。安稳有时候也意味着枯燥和沉闷。特别是女生,虽然很多人认为女生毕业了就应该找“没有挑战的稳定工作”,但对于从小和男生处在同一跑道的女生,在职业的一开始就抱着放弃的心态真的非常可惜。其实不管是在外企还是在国企,很多经理和中层管理人员都是女性(工厂制造业除外)。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高层。所以女生们是有很多机会的,做到事业与家庭兼顾也是完全可以的。 外企 在大型的外企中,年轻人的机遇是比较多的。一方面是因为在人员级别上面设置很灵活,另一方面中高层的流动也十分频繁,如果企业处在加速发展时期,机会就更多。这样就给年轻有为的人创造了充足的上升空间。这么说吧,不怕没机会,只怕你没本事。
你要问在外企要获得机遇需要什么条件,依我看有以下几点 英语是外企的官方沟通语言,如果不会准确使用,那无疑就是一道前进路上无法逾越的鸿沟。小帆面试过一些英语八级水平的同学,但他们却无法写出没有语法错误的email, 更不提语气和用词准确了,有人还因为某些词语的误用而闹出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所以我担心现在的英语考试已经掺水不少。可这种沟通上的弊病,同事之间出于礼貌是不方便直接跟你指出。我就曾不止一次地应老板的托付去委婉地提醒同事一些在表达上的“小失误”。在此,我就不展开说沟通能力在外企仕途上所扮演的作用,但英文不行的,向上发展一定很受阻。
对于刚入职的同学,我觉得学会“写”比“说”更重要。因为外企里很多的你来我往都是在email里面. email是一种最基本的沟通工具,可以说是最普通也最不普通的东西,可以用来和同事打招呼,也可以用来发动一场风暴或战争。再者,发出去的email就是白字黑字不可收回的,更要命的是不知道会被转发到谁那里去。Email里面的讲究比口头说话大多了。
发展到一定程度“说”也会越来越重要。随着参与和主持会议的机会越来越多,就要求你不仅能听懂,包括听懂各种带口音的英语,在电话会议信号断断续续,背景吵杂的情况下不影响理解,还要可以流利地用英语进行各种表达。 会了英文还不够,真才实干一定是必须的。我上面就说过了,热情,主动,勤奋地员工会更受到培养。如果能再展现出一些leadership的品质,那果然是很有前途的了。此外,中高层大都是些工作狂,如果能让他们发现你工作努力,又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学习惯,是一定是会特别另眼相看的。
除了以上的,是不是不需要像国企那么多的心眼?我想说是又不是。外企里机遇的来临一般不依赖于背景和关系,但是懂得为人处事,识人辨色永远是获得美好前途不可缺少的本领,这不管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做到了以上这些,加薪升职就指日可待了。如果到时公司内部的发展不令你满意,跳槽也是不错的途径。一般来讲的话,2-4年应该有一些职业上的进步,不管内部或外部。在同一个岗位上做5年以上还没有变化可能会被认为没有上进心和市场竞争力(高层除外)。所以,在我们身边总常能听说谁跳槽了,谁调任了,好不热闹。外企的人员结构肯定是不如国企稳定,人员流动也比较大。好处就是给年轻人的上升空间会比较大,机会也特别多。弊处就是也有可能有一天会面临裁员和失业,所以必须在市场里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才行。
另外说一下天花板吧,天花板就是一些比较难突破的瓶颈。国企里的天花板可能是背景关系,外企里的天花板可能就是学历和国籍。最高层一般都是老外,或者外籍华人。中层大部分有海外学习的背景,不然的话就有国内的MBA或者同等学历。不过我前面也说了,如果你的本领特别突出,又很有市场价值,那么天花板就不存在了。
最后我再说一下40岁天花板的问题。
外企里有一种40岁天花板现象。这的确是个不可回避的现象。外企的竞争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在40岁以后还没有真本事傍身或上升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那么未来是很值得忧心的。 在多数国企里,虽然工作不一定那么理想,但很少听说有大规模裁员的,安全感胜出一筹。而和国企不同,想外企里混日子等养老绝对是不现实的,若没有实打实的贡献迟早会失去价值,被新涌现的年轻人代替。小帆得知在4大会计师事务所或一些著名咨询公司工作的人,平均3年左右就会离职。一是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二是因为积累已经足够跳槽了。所以那些公司每年也会招收一定的新鲜血液来补充流失的劳动力。从这里,你也能感受到外企和外企人现实的一面。
再者,国企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政策偏斜,而外企完全是由市场竞争的,所以它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组织结构。一个机构或一个部门的去留往往由战略方向决定,裁员劝退也是可能发生的。极端的甚至会整个企业从中国市场退出,那么大规模的裁员就会发生。大企业间的兼并收购看起来只是一条新闻,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一夜之间含泪失去饭碗啊。
话又说回来,一切的动荡只能淘汰弱者,绝对难不倒有真本事的人。无论在合时,它们都是炙手可热,各家争抢的人物。比如说,诺基亚手机倒下了,可做硬件的牛人还是被各大手机制造商当作神一样的追逐。年近退休,仍被高薪挖了去。天花板一说那是无从谈起了。
其实,不管是外企和私企,物竞天择的规律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它们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现在,国企已经慢慢走向成熟和市场化的路子,必然会向这种趋势靠拢,将来也可能不再是永远不破的铁饭碗了。对我们而言,与其千辛万苦地求一个养老的位置,不如把自己变成一个不被社会淘汰的人来的更保险。
(下一次预告:第六篇:价值观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