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个原来好丽友的同事(他辞职后去了达能,我辞职后去了卡夫,达能被卡夫收购后我和他又成了同事,有点饶人)来卡夫北京工厂,见面时双方都很惊讶,也都很亲切(至少我是),寒暄了几句工作之后就非常热烈的聊起了以前好丽友的人和事(在场不知情的人更是惊讶),感慨很多。忽然才想起来自己离开好丽友已经4年了,但是似乎在好丽友的往事确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我是2002年7月去的好丽友,其实有点偶然,2001年毕业以后浪迹江湖整整1年(其间干过不少工作,最长3个月,最短3天,没有一个和自己专业有关,我是学食品的)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2002年失业在家想好好看看世界杯,不巧在前程无忧的报纸上看到了好丽友的招聘广告,觉得和自己的专业还比较靠谱,就把简历用平信寄了过去(那会还不时兴网络投简历),20多天杳无音讯,也就没再放在心上。就在世界杯刚要开幕的时候接到了面试的电话。第二天去三环坐班车再到廊坊面试,折腾了半天面试才5分钟,正当自己感觉没戏的时候,又接到了复试的电话,没有想到又折腾了半天复试才3分钟!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复试完后被甩过来一句话:下周一上班吧!就这样去了好丽友!(事后听说我的前任辞职到我上岗有3个月,中间面试了30多人,一直没有满意的,我后来想想我能去好丽友也许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韩国佬觉得实在是面试烦了,算了,就他吧!)
我去的是好丽友廊坊工厂(它的总部在北京,上海郊区还有一家工厂),坐落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那环境很好就是人少点,交通不是很方便!工厂生产派系列和口香糖系列。我的老板是个韩国人叫李成珠(以后简称老李),上班第一天他对我说:你更适合做生产管理,当时有点纳闷,为什么要加个更字?后来才知道本来我是应该去做品质控制的,但是也不对啊,他又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么快的作出判断呢?于是我去了口香糖车间,跟马德华(以后简称老马)主任学起了生产管理。
口香糖车间不大,一共50多人,生产4种出口口味,4种内销口味,都是片状的(那时候还不流行颗粒口香糖)工艺也很简单:配合,成型,熟成,包装。但是因为不是连续生产(第一天作出的口香糖坯子要放在一个冷室里20多小时变硬了才能包装,也就是熟成的过程),所以生产计划的安排比较复杂,需要计算前工序和后工序的匹配,这个大概是最难的协调工作。历时3个月我就掌握如何进行生产的安排,接下来就是人员管理。记得特别清楚的是老马拿一张人员的名单和我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个人(实在是不能再详细了,祖宗八代都说清楚了),当时我很奇怪,用得着吗?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个的重要性,那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大约4个月后,也就是2002年底我突然被调到了品质控制,好像是政治斗争的原因(具体内容太长,略),虽然当时也明白自己的命运往往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还是觉得有点不爽。大约2个月以后也就是2003年初,老马又突然被调到了派的车间,我又被要求回到口香糖车间并开始全权负责。正式负责一个车间对于当时25岁的我还是觉得有点手足无措(经常给员工开会的时候汗如雨下,大概我的脸皮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快速增厚的吧!),觉得责任重大!除了设备我不需要负责之外其他的人员,品质,生产计划都是我的事。第一次觉得身心疲惫,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每天都有或大或小的错误和矛盾,每天回家都会有人再打电话要你做决策,我最高的纪录是连续三个月只休息了一天。不过话说回来那段时间让我成长最快。也就是那段时间我和生产一线的员工培养起了阶级的感情,理解了一线员工的不易。记得当时我的思路是先求稳定再求发展,稳定就是走老马走过的路(踩着别人的脚印至少不会触雷)。当慢慢开始捋顺了之后我开始寻求一些变化(主要是人员方面),但是发现很难,老马的管理思路还是很有道理的,当我尝试了多种改变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之前走的路才是最合理的,不过我从中学到了很多。2003年6月有幸去韩国汉城(现在叫首尔)好丽友研究所学习(感受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说)。
到2004年初在整整管了一年口香糖车间之后,又被调回了品质控制(也是因为政治原因)。在品控除了微生物没有学过其他方面基本都玩过了。也开始熟悉派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但是没有管理过派的生产线所以具体的细节不如口香糖明白,体会最大的是烘焙的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的(其实电子工厂的难点是在研发阶段,生产过程没有什么变化,而烘焙行业的原料变化太大,面粉油脂都是有机化合物,批次和批次之间的性质都有可能差别很大,所以生产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拼装,需要很多的调整),其中的门道也比较多,人员操作非常的重要,就好比饭店里的厨子的手艺很重要一样,即使大家都有菜谱,做出来的菜也不一样,所不同的是工业化生产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设备,而不是饭店里简单的铁锅。从工艺上看有两个重点:
1;原料混合搅拌的顺序,速度,时间(这将决定如烤炉前面糊的性质)
2;烘烤过程中炉温,排风,速度,上下火苗等等(这将决定作出的蛋糕的体积,水分,颜色甚至是口感)
好丽友派车间还分巧克力派和蛋黄派,工艺也有不小差别,好丽友廊坊工厂还自己制作巧克力(这是很有意思的,我可以把热巧克力液体用容器接出后冷冻再自己食用,大概我的很多脂肪也是那个时候堆积起来的)。另外有一点想提一下,派的水分含量比较高(10-20%),所以微生物比较难控制。
2004年7月又有幸受邀去了韩国(这次主要是玩)。2004年11月辞职去了卡夫,说到辞职的原因真的没有什么大理由,其实我在好丽友干的不错,而且也很受重视,但就是厌烦了,觉得一辈子就和这点事情打交道有点不甘心,想换换环境,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想想对于这个决定没有什么后悔的,但是还是觉得有点盲目,听说我走了以后好丽友由于在口香糖市场上迅速增长扩建了很多设备和厂房,主要是颗粒口香糖,不免让我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不会是当时因为我在销量才没有上去的吧?!)。
好丽友的3年很让我怀念,仔细的想了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1;这是我第一个正式的工作(人生的第一次总是很怀念的)。
2;23到26美好的青春(没有热血)留在了那片热土上。
好丽友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公司,企业的文化也很有亚洲的特点,管理上实行的是专政(基本上大事小事都是韩国佬说了算),中方雇员的权利比较小,一般来说权利按照大小可以分成3类:
1;人事权(属下的加薪,提升,岗位调动等等)
2;财权(对于预算可以决定如何使用)
3;物权(对于工具,耗材可以决定如何使用)
在好丽友1和2项权利都牢牢的把握在韩国人手里,中方只有第3项权利。这样的好处是处理问题非常的果断(因为基本上都是老李说了算,不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决定),坏处是 ** 和中层领导很难有制约属下的手段(因为一线员工都明白车间主任是没有权利任免他的)。老李对于车间里的每一个人的了解甚至比我还要多(这也是为什么我需要详细了解员工的原因之一,这样才能在提出人事变动的建议时有理有据),每周人员的排班计划老李都要亲自过目确认,对于我想进行的人事变动总是非常的警觉。财权对于车间主任来说涉及的不多(原料采购,备件采购都不是我的事),而对于现场物品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宽松(没有什么原则错误就可以了)。老李的工作非常的认真细致(也难怪,因为没有任何授权,大小事情都要他自己决策),每天只要不忙就一定要到车间里去转转,而且也要求每个管理人员只要没有事不许在办公室里坐着,一定要到现场,一开始我对此要求非常的不适应,每天在车间里站十个小时的滋味确实不好受(我大概一个月才适应)。但后来我慢慢的体会到这样重视现场的态度和行为能够使我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也是从每天长时间的接触现场的过程中了解了生产的很多细节,改变很多我原先对生产认识上的错误。另外一个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老李非常强调细节,强调小事。生产管理就是在做小事,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好了成绩自然就有了。最后还有两点体会,一个是老李注重实效,一切无用的工作都可以免除。二是非常注重浪费,凡是可以减少的浪费绝不放过(当然如果能够用转换成钱的方式表达就更好了)。
好丽友(其实也是大多数韩国企业)对于雇员的态度有一点类似于日企,期望你从一而终。好丽友很少招人,也很少裁人(韩国本土的工厂更是如此),员工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的非常得多,企业中论资排辈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没有熬到年头再有能力也休想被提拔)。据说在韩国,学生毕业以后一旦进入了一家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很多就会干到退休,如果你中间跳槽去了其他公司你就必须再从底层干起,重新排辈,所以没有人那么傻的会选择跳槽(特别高层的除外)。这样的企业文化我觉得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国企和家族式企业的混合体。好处是有很多:
1;员工很有归属感,真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荣辱与共。
2;企业比较稳定,很多人都是和一个产品打了10几年的交道,能不稳定吗?
不过坏处也不少:
1;比较官僚,人才不能脱颖而出。
2;责权利不明,出了问题没有人承担(既然是一家人能分得那么清吗?)。
说到好丽友很有人情味,的确如此,它是家族式的企业,也真把员工当自己的家人,例如工作餐非常的好(不仅质量好,而且随便吃),公司还经常组织家庭日请大家坐下来聊聊天。在好丽友员工之间的称谓也很特殊,韩国人比较喜欢别人称他什么什么长(例如李次长,就是姓加上职务,韩国的姓比较少,要是在韩国,喊李次长估计办公室里会有n个人答应),中国员工之间喜欢什么哥什么姐相称,显得比较亲切,很少直呼姓名(一般新来的员工很难适应,至少我是)。韩国领导的家长作风比较浓,说工作的时候多半是用训诫和质问的口气,很少和你商量事情,也很少表扬属下。我觉得在工作中总有一种无法放开手脚的感觉,我好的建议和意见即使有表达的渠道也很难被理解和采纳。
在好丽友的三年体会到了人的重要性,人机料法环这5个因素当中人永远第一位的,如何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解决的人的问题(至少也是基本解决了人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作为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很好的激励员工。好丽友是低工资低抱怨的好的例子,员工虽然挣得不多但是抱怨很少,好丽友能够做得很成功应该要部分归功于人的管理有效。
当时好丽友年轻貌美的女员工比较多(至少50%以上),我受到的诱惑(准确地说是暗示)自然也就比较的多(哦,不是自然,应该说是相应的比较多),但是当时我实在是太纯洁了,居然全都抵抗住了,现在想想大概是我最后悔的事,唉!当时还是年轻啊!
人是很奇怪的,任何一个地方呆的时间长了总还是有感情的(即使那个地方不怎么样,即使那段经历很痛苦),这两天回忆起在好丽友的往事总是很怀念,人生的很多第一次都发生在那里,例如第一次租房,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抵抗美女诱惑等等。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真诚的感谢好丽友给了我青春岁月里的那段痛并快乐着的经历,祝愿所有前同事们都能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另外:
奉献我记忆中的几个笑话
1;车建新(生产书记)因为高显(品质主任)没有告诉她产品标准上的变动,非常生气的在食堂里大声质问为什么不告诉她,高显说:“小变(小便)就不用告诉你了”。车建新说:“大变(大便)你也没有告诉我啊!”全食堂的人愕然……
2;臧宏(库房管理)因为不熟悉英文,把1500个case在报表中写成了1500个kiss!老板愕然……
3;我刚到好丽友的时候问丁海波(冷气技师)什么是晨会,答曰:“有事早奏,无视退朝”问什么是值班,答曰:“风干物燥,小心火烛”我愕然……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