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主题推荐: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今日十大    最新导读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搜索讨论区: 按拼音查找
查看: 36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 一个从央企到报社再到交易所的屌丝的反思2——初次求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273

积分

中层管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3 09:13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这是上文:一个暂时的卢瑟的反思:工作第一年我都干了些什么(1——大学期间的储备
http://blog_renren_com/blog/85933537/864630641?from=1822147418#id1980752910
        上回说到大学几年里,储备了一些基本合格的料,混了个不错的大学硕士文凭。并总结出努力是学生时代取得结果的最重要路径,但一个人努力的程度也是一种天赋,存在局限性。
        另外,这段我也不会过多地谈论什么面经,这个属于技术问题,不在讨论之列。
=======================================================================
        前面说了,第一份工作在外人来看是一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工作。当时自己和家人都觉得还算满意,在同学面前说起来也觉得还算有面子。但在我刚刚满周岁的职业生涯中,我目前的看法是,这次应届的机会我没有把握好。从自己的看法上来说,我认为这次应届求职直接导致了自己后面一连串的失误。当然,这也和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运气,以及企业本身的问题都有关系。
       现在开始回忆求职的过程。
        先介绍自己内在的两个小背景。
        老实说,我对自己是极不自信的,这个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不展开多说,反正就是没什么自信。虽然在父母亲戚眼里,读了人大研究生已经算很不赖了,但我总觉得自己肚里其实没什么东西,混了张文凭而已,这个也直接导致了我在求职首战上的不成功。反思起来,我觉得不自信是首要原因。
        另外,我还有个近乎偏执的理想,那就是我要热爱生活,绝不做工作狂。所以,券商我基本上就没怎么投,随手投了几家有回应的也一次笔试面试都没去参加,因为当时是真的不想去。现在回头看,这个自命清高标新立异的所谓理想也存在很大问题。后面再说。
==============================放弃券商=================================
        因为有上述几个性格特征或者主观想法,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我给自己画了个框,券商基本不投,随手投了的也没去面试,等于直接放弃。
       但后来的结果证明,我这种自作聪明自命清高的想法,让自己非常后悔。也是除了不自信之外,自己最后悔做错的地方。
首先,自己这种所谓热爱生活绝不加班的想法就很幼稚,外部环境就不说了,哪里有企业不加班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找工作的硬性条件,本身就蕴含着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我只想了自己绝不做什么,却根本没想过自己想要做什么
与其说是热爱生活,不如说是不负责任和懒惰。还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就先想好了谈判条件和底线,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没什么大错,但作为谈判中被动的一方,还没想好怎么促成契约,就想着什么事决不能做,这就太幼稚了,最终也肯定不利于良好契约的达成。
第二,在无知的情况下,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我给自己画了框框,把券商定义为加班狂的乐园,结果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券商压力是大,但也不是所有券商、所有部门都每天加班。就和放地图炮一样,给群体贴上了标签的同时,也就蒙住了自己的理智和眼睛。冷静回想一下,如果先去尽力争取每一次券商招聘的机会,如果有了offer,再去打听打听,券商里有那么多的师兄师姐甚至导师那一辈的同学前辈,难道就问不出个所以然?
=====================总行折戟支行不屑==============================
        商业银行总行是最想去的,所以用心投了,但是结果不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上一年就业形势本身不好,但几大行都承担起了保就业的重任,在本身扩张需求不大的情况下,招收了大量应届毕业生。具体统计数字我忘了,但当年确实自己统计过,印象最深的就是工总头一年招了300人,到我们那年干脆一个不招。其他几家银行的招聘规模也大抵类似。
        所以在银行集中面试的阶段,我投的银行(除了工总行一个不招之外),基本还是给了我回音,我也都参加了一到三轮不等的考试,但最后都奈何实力不足或运气欠佳,几家总行在北京的银行全军覆没。
        分支行的机会倒是唾手可得,我也并不珍惜这种机会。因为一是觉得分支机构层级低,天天就是销售,二是觉得分支行的工作是本科毕业时几乎大多数同学都能轻易找到的工作,只要想想自己为了读研又付出了三年时间的成本,就不能接受去一个本科毕业时就能去的地方。
        银行需求不足,对我们应届生偏好的弹性就变得很大,简言之,挑人的标准就高了。我现在偶尔还会不争气地回想,如果当年工总行还是招300人,轮也轮到我进去了。当然这是很没出息的想法,基本也不会去想这种没用的事了。
        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没进成最想进的总行。
       银行求职这块简单的体会就是,要取得好的结果,一是大环境,二是个人平时的积累,如果足够优秀,他招一个人还是招一百个人,对你来说没区别,那就是你牛逼。否则点背就只能怪点背,不能怪社会了。
简单说来,就如蛤蛤教导我们的:一个人的成就,要看个人的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另外关于分支机构,也想说说。其实我很多本科同学三四年在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证明,分支行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能让你有一个不错的成长和发展。之所以没有选择分支行,潜藏这我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对行业没有执着,对自己想做什么并不清楚。没有觉得我一定要在金融行业里混,而是只要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做贸易也行、做生产也行,无所谓。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做什么都无所谓,但前提是你企业要给我一个稳定的生活和说得过去的收入。这种态度回想起来确实也比较欠抽,很需要反思。
==========================崩溃边缘签约国企========================
        第三阶段就已经有点崩溃了。因为自己最想去的就是总行,而且觉得机会最大的也是总行,结果这个最主力最大块的机会,自己没抓住,所以就开始有点慌了。
        接下来基本就是国企招聘了。
        国企招聘都比较晚。这让我这种信心不足加焦虑狂的性格备受煎熬,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企不那么好进的,如果没有爹,那么不确定性就很强了。
        但是我认为国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稳定、安逸,符合我最初的主观要求。所以在国企上我也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突出自己北京生源和党员的身份,除了教育背景,再强调强调自己的文体特长之类的东西。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一段煎熬和七轮面试之后,终于有企业给发offer了,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当时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给我发offer的企业,它看起来也不错,所以我就签了。
        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我前面说了,就是我的不自信。本身就觉得自己不怎么优秀,外加前面几家银行经历的打击,让我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当时的我极度菲薄自己,觉得混了六年没努力,现在果然报应来了。所以这家企业发offer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可能没机会也没能力找到比这个更好的了,于是就签了下来。
        在签之前,还有一个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的细节。
        对于这家企业,我还是略有耳闻的。虽然面子上说起来觉得不错,但是已经从先人的传闻中得知它企业文化有点变态,挣的没想象中多,加班熬夜还是常态。所以在签之前,自己也十二分的犹豫过,为此给一个已经身在这家企业干了两年、关系还算不错的师兄打了好几个电话,询问企业的真是情况,还有征求他的意见我到底要不要签。
        结果这位师兄基本是一边倒地鼓励我过来签的,对我贪图安逸的想法大骂是昏了头,几次交流,我大概接受到的信息有以下几点:一、这个企业钱没有想象中多;二、加班文化浓重,不仅仅是做不完工作那么简单;三、师兄积极鼓励我过来,认为这里平台广阔,有发展前途。
        有意思的一个小插曲:和我同届的另一位同学当时也受到了这家企业的offer,她也打电话问了另一位在这家企业干了几年的师兄,结果师兄力劝她千万别来,最终她果然也没签。
        在得知上述情况后,我最终还是决定签了三方。这位师兄的作用是比较强的,但我绝没有怪他的意思,因为每个人对前途的理解是不同的,对工作性质偏好也是不同的。
        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签了。
      关于这次签约,想反思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不自信。不管什么机缘巧合,企业给了我OFFER,师兄给了我建议,但最终驱使我签了这份合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觉得:我估计不大可能找到一份比这个强的工作了,我这样的人,能找到这么一份工作也该知足了。但后面的经历证明,我还有很多机会,很多比这家企业强得多的企业对我很感兴趣,这是后话,世上也没有后悔药,这个经历的作用是告诉我,人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不应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否则就会吃亏。
不自信导致自己忽视了自己原先的底线,虽然说预设底线这种事在应届求职的时候有点幼稚,但这至少说明了你很抵触某些工作的特性,那么在了解到这个企业有着比较变态的企业文化之后,我就应该更加慎重的考虑,至少再多问几个人的意见。不过说到底,其实自己当时已经对企业的真实景象有了比较确切的了解,也做好了相应的心里准备。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就是输在这三个字上——不自信。
=========================缺乏勇气放弃希望==========================
        照理说,签了三方之后,最终我也去报道了,求职部分应该就此结束,但是因为签的比较早,后面还有一些尾巴,我觉得应该再提一下。
        在签了这家企业之后,很快就开始进入公司实习。从实习的第一周起,我就赶到了极端的不适。每天直到晚上11点,有人在看微博,有人在看淘宝,有人在视频看球,就是没人回家。
        还有一批人,每天下午才来上班。后来得知,这些人要盯伦敦原油期货的盘子,每天都要干到凌晨四点,所以可以下午来上班,而且所有春节、十一、中秋,一切中国节日都不能放假休息。那么多长时间才能倒一次正常的班呢?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领导忘了,你就一直这么干。
        就这个强度,再后来又听说,开始时承诺的13-14w年薪,其实到手10个都没有。
        于是我就崩溃了,极度想要换工作。
        但是当我回学校查找改派(修改派遣单位,一套复杂 ** 的程序,自行百度吧)制度的时候,心就凉了。我们学校是不许改派的。有些学校是明文规定可以改派一次,有的学校是说起来不让改,但老师批评两句也就都让改了,但我们学校似乎是真真的不让改。
        简单来说,就是你必须到第一次签署三方协议的企业去就业,不许反悔。
        其实后来的后来,我又仔细查了很多文件和规定,发现改派是应届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不管学校规定怎么严格,如果有破釜沉中的勇气,基本上还是可以改成的。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只要谁和你大概那么一讲,说这个事情做不了,我就基本上放弃念想,不去做了。
        后来,五矿、中再、国家电网、包括最早投过的几家券商,都先后通知过我去面试,甚至有的在我以已经签了三方为理由而没去参加第一轮考试之后,还有企业打电话来邀请我去参加第二轮,这说明机会实在是很大了。但我在内心极度煎熬的情况下,依然觉得三方协议不可更改这个规矩牢不可破,最终把后来的机会全部放弃了。
=====================================================================
        求职的过程基本上告一段落。
        关于这段回忆,可以说是最痛苦最痛苦的一段经历。我想总结的东西也最多。
        先说放弃券商的部分,这块失误蕴含了几个问题。
       自命清高,态度不端。以热爱生活为理由,给自己立下了有加班文化的企业不考虑这种没什么意义的框框。本身在没奋斗的前提下,就想着要安逸,这就不现实。其次,到底什么企业有加班文化,自己其实并不清楚,对券商的不良印象完全来自于没有根据的道听途说和臆想。
首先,自己这种所谓热爱生活绝不加班的想法就很幼稚,外部环境就不说了,哪里有企业不加班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找工作的硬性条件,本身就蕴含着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我只想了自己绝不做什么,却根本没想过自己想要做什么
与其说是热爱生活,不如说是不负责任和懒惰。还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就先想好了谈判条件和底线,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没什么大错,但作为谈判中被动的一方,还没想好怎么促成契约,就想着什么事决不能做,这就太幼稚了,最终也肯定不利于良好契约的达成。
第二,在无知的情况下,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我给自己画了框框,把券商定义为加班狂的乐园,结果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券商压力是大,但也不是所有券商、所有部门都每天加班。就和放地图炮一样,给群体贴上了标签的同时,也就蒙住了自己的理智和眼睛。冷静回想一下,如果先去尽力争取每一次券商招聘的机会,如果有了offer,在去打听打听,券商里有那么多的师兄师姐甚至导师那一辈的同学前辈,难道就问不出个所以然?

        商业银行这块,倒没什么太多说的,年景不好,招聘规模大幅缩水是外因,自己没有足够优秀是内因。两个结合在了一起就导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没有去成。实力和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没有接受去分支机构倒是折射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要是过多的考虑了自己付出的成本,而同时自己基本没有明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所以当时有同学劝自己不要轻易离开金融行业的时候,完全当成耳旁风,心想去了支行还能和金融行业有多大关系,要是去个大国企,管他什么行业呢,反正都错不了。
这就是自己只想了我想要什么,而没想过我想做什么。没有激情和理想,就特别容易掉到现实的窠臼里,找不到方向。
这个问题虽然比较间接,但却是个致命的问题。

        然后说说自己签了的这家企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反复强调的不自信。当然,还包括不坚守、信息不对称、调查不充分之类的问题。
       和师兄打电话那段,就是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其实除了发展前景广阔是他的主观判断之外,收入偏少、加班文化变态的信息,已经比较明确的传达给了我。而我此前所谓的不加班底线,这时候却被轻易的攻破了。因为券商招人的时候,我想着还有银行这个大头,而现在,券商、银行都基本招聘完毕了,没了退路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一切底线都微不足道不堪一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己没信仰没理想的问题。
       此外,如果我当时给另一个师兄打电话,得到的就完全是另一番答复,那位师兄不仅力劝了好几位师弟师妹不要过来工作,自己也在之后的不久离职了。不同人看问题的角度是十分不同的,对于工作这种大事,要多听过来人、尤其是当事人的意见,问多少人都不嫌多。
第三,某些企业虽然顶着500强、央企之类的光环,但内里却需要广大同学仔细甄别。如果你发现一个央企总部,每年都来学校招好几十个应届生,那么你就应当推测出它的离职率相当高,那么它一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为人知的问题。后来那位师兄也被长期外派地方,再无音信。对于求职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的应届生来说,首先是要尽可能多方面地打听发放offer企业的各种信息,了解企业的各种软硬条件,看看是否是自己想做的、至少是能接受的。对于那种明明看起来不错,可是却每年都大批量招收应届生的企业,要格外小心。

        最后关于签订三方之后,放弃了的众多机会,我想说的是,人不要给自己画地为牢。
        如果我当时去面了中再、国家电网、或者那些自己看不上的券商,在我没有参与一面的情况下,又邀请我去参加二面,机会一定是很大的。但是自己却认死了改不了三方而放弃了这些机会。
        这部分要说的就是该争取的事情一定要去争取,做到能力的极致才能没有遗憾。如果我顶住压力先去面试,万一中再或者电网这种企业给了offer,我可能就会有更大的勇气去找学校理论,去软磨硬泡,去破釜沉舟争取那份本来就属于我自己的改派权利。
但是我还没努力到这个份上,就自己先放弃了。放弃了所有的新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研究什么改派政策,也没有动力去招生就业处门口大哭大闹,也就丧失了最后一次改变自己应届工作的机会。
所以,对这部分经历,我想说的就是,什么时候都不能提前放弃希望,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事实,一定要尽最大力量去改变,先努力再说,下一步努力的勇气是上一步努力积累出来的。在第一步努力没有付出的情况下,去考虑最终的结果,很容易丧失勇气。
再从技术上强调一点,三方这个东西。这东西的本意是什么就不多说了,但它现在的意义就完全是学校和企业用来拴住学生的作恶工具。屡次发生企业签了三方后,单方毁约,然后仅仅支付给学生几千块违约金的情况,企业损失了几千块,但对于学生来说丧失的却是所有后续的求职机会。反过来,学生如果签约后遇到更好的机会,想按约定交纳违约金解除三方协议,然后再另签一家却要面对学校的百般刁难。其实学校手里都是有多余的三方协议的,按照规定,学生按照三方协议约定,交纳给企业违约金之后,拿着交钱证明,就应当可以理直气壮的找学校解除这份三方,重新领取新的三方。学校的各种规定、理由,都是不合法的。有的学校相对人性化一些,宽松一些,有的就是十分不近人情。关于怎么解除三方,我曾在百度知道上仔细回答过一位同学的提问,可供大家参考。http://zhidao_baidu_com/question/334508112_html?oldq=1&from=evaluateTo#reply-box-852303604

接下来该写写自己从第一家企业跳槽的过程,以及在报社的遭遇了,这部分可能对即将进入职场的同学们有点帮助。另外,我伺候的两次求职经历都比应届时成熟了很多,结果也好了很多,因此对应届毕业的师弟师妹应该更有用处一些。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2-25 14:14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