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sydzw 于 2013-1-23 18:20 编辑
有学生问,“我是先就业好,还是先择业好”? 有人答,“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心里踏实!”。也有人回答,“先择业,后就业,找准定位,才有发展!” 我对上述两种回答的评价,只有同样的两个字:放屁!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场争论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加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场争论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找工作的本质:找工作是对个人当前需求和远期需求的综合考虑,是对个人多方向、多层面需求的取舍与妥协,是就业与择业的统一。对所有人而言,“先就业”,必然会有对远期需求的妥协;“先择业”,也必然会有对当前需求的取舍;对不同人而言,只是“先就业”与“先择业”两方面考虑权重的分配比例不同罢了。 单纯地提倡“骑驴找马”,实质上是强调对个人当前需求的考虑。对绝大多数 “草根”族同学来说,毕业之后,生活压力是明明白白摆在眼前的,总得先考虑如何挣钱 “养活”自己,总得先考虑如何在某个城市“呆住”。但另一方面,应届生招聘高峰期就那么短短的几个月,在“相驴”的搜寻中,不怕浪费“相马”的宝贵时间与机会吗?不怕“驴看多了,忘记马长什么样了”吗?不怕陷入“壮驴”与“瘦马”的纠结选择吗?不怕在“骑驴”的过程中,“被驴踢死”,无法“牵马”吗? 可见,“骑驴找马”的做法,不是最佳的,也绝非明智的。 单纯地提倡“找准定位”,实质上是突出对个人远期需求的考虑。对个人而言,要想成就事业,确实需要选择适宜自己性格特质的工作,谨慎设计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起始点。如果做自己不善长的事,无异于“赶鸭子上架”,纵然劳心费力也不一定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未必会开心。但另一方面,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一成不变的吗?依据某一阶段的性格测评,来判断个人一生的职业命运,这是否科学?当个人的基本生存与家庭生活受到威胁时,是否还可以奢谈个性与兴趣?可见,“先定位”的做法,不是明智的,也绝非最佳的。 因此,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找“骡子”,即能够基本满足当前需求,又适于个人长期发展的工作。在找工作的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大部分人也正是凭感觉这么做的(陷入绝境者或“高富帅”、“白富美”等除外)。道理很容易理解,可实施却难以把握,因为大部分人根本不清楚“骡子”长什么样!或是用什么方法工具将“自己的骡子”准确地描述出来! 这里,我提出“画骡三步法”,供同学们借鉴: 一、确定个体的当前需求。个人找工作的原始目的,就是满足当前的个人需求,包括物质生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等。这里指的当前需求,是指个人当前找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例如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压力等。无法满足个体当前最基本要求的工作,当然是不适宜个体的,也是个体无法接受的。通过这一步骤,要确定自己当前最为看重的几点近期需求。(很多官员或老师不停地放屁,一味地高呼,“大学生要放下姿态,降低期望”。神马东东,你们怎么不让自己孩子去三四线城市啊,不让自己孩子去当民工啊!) 二、确定个体的长期需求。这里指的是符合个人性格倾向、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工作。一份自己不喜欢,与性格冲突的工作,纵然在短期内能够做得有声有色,也会由于长期压抑的真情实感,最终使个人陷入不停的报怨中。(很多人就是这样一边不停抱怨,一边老实干活的,因为他们已然不敢放弃自己熟悉却又厌恶的工作了)通过这一步骤,要确定自己性格适且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 三、衡量现有的个人资源。每个人找工作靠的是资源,不仅包括学历、专业、荣誉证书、实习经历等硬件资源,还包括个人的时间、毅力、金钱投入等软件资源,更包括性别、地域、家庭背景(如拼爹)、社会关系(如与辅导员搞好关系)等辅助资源。很多人一生都没能明白:工作机会的取得其实也是符合“等价交换”这一普遍市场规则的。个人资源越多越好,可能得到的工作机会就越多越好,反之亦然。通过这一步骤,要确定自己当前需求和远期需求的最低底限。 从以上三个步骤中,基本可以得到一份比较符合实际的“理想工作模型”了,一头自己不是十分喜爱,也不是十分健壮的“骡子” ,却同时也是看着顺眼、能骑可用的“骡子”。或许在遇到“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回答说,“在取舍中就业,在妥协里择业,世间从没有完美和绝对,只有中庸睿智的选择。”
[size=10_5pt](本节完――由于水平有限,欢迎所有HR朋友共同探讨,你的意见或思路将是我最大的财富。联系方式 Emial:zzbzyx@126_com QQ:540871214 个人博客:http://blog_sina_com_cn/hrlany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