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响应号召,记录体会,积攒rp,以馈来人。
仅为一家之言,未必适用,惭愧。或许,谨以此文回顾阳春三月,祈求四月花开、风调雨顺。
lz背景(其实只有一个背影):
非新闻专业,非英语专业,法学硕士。学校强,专业一般。
有过海外留学经历
目标→文字记者(时政方向)
1、笔试
尽管准备时间是充裕的,但总是习惯性地临时抱佛脚,且抱错了佛脚(笑)
比如,我把大部分准备时间都放在抄写09年~11年国内外大事件上。
——并不是说这事不重要,而是,这件功课是早早就该在平日里积累下的!
所以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督促那个整日里把时间用在微博、天涯、豆瓣上的姑娘,平时就好好看这些大事记。
提示:看大事记最好自己分专题,整理时间脉络,环环相扣、方便记忆。同时,在看大事记时,勿忘自己的观点。
应届生网上提供的笔试例题属于很细碎的知识点,非新闻类学生可以去背,但未必会考。
今年碰上的就是三道结结实实的大题,论坛上已有同学详细记录,这里不赘言。
仅以自己的观感:
①一定要弄清中新社的报道特色是什么
→惭愧的是,到现在我也不是十分明确,窃以为是“对外报道国内事”这个定位。
如果有其他见解,请赐教。
今年的改写(?)就很有特色,从党报到中新社,风格转换你做主。
②一定要弄清倒三角似基本文体,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重点、传递信息
→非新闻专业的lz其实怀揣侥幸心理,如今想来要不得。既然决心投身媒体,特别是通讯社,那就好好锻炼自己的笔头功夫吧。
③英语,光看美剧不管用
→还是这句话,锻炼笔头功夫,锻炼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水平(苦笑)
提示:平时从打发时间的《手机报》入手,如果这条消息出自“中新网”,就更要增进与它们的缘分。可以默读,读一读就有语感,语感强、手感自然也不弱。时间地点人物梗概,还有比手机报更言简意赅的地方吗。
英文方面想猜题的就歇一歇吧,比如今年拿的是意大利申办奥运会的文章,这真不是随便就能碰上的死耗子。
2、一面
虽然中新社诸位老师的穿着是休闲款的,但作为面试者,我建议同学们还是走正装稳妥路线。
但为了避免过分严肃,在细节上体现你的美感与活份吧。比如胸针,比如服饰颜色,比如内里衬衫。
初面是在人事处处长的办公室里……
→具体内容,多话的lz在另一帖里写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这陈谷子烂芝麻。
3、二面
时间:3月29日(四),9:10~9:18 (面试实际从8:30开始,提前些到,没错的)
地点:中新社二层会议室
着装:正装
面试官:目测20多位,平均年龄30岁+,以男性居多。
(完全是各部门大集结!与家人分析,猜是各部门的boss们来挑人了)
位置:众面试官坐满长方形会议桌大半圈,气场强大。或伏案阅资料,或推眼镜细听,或笑而不语。
面试内容:
①3分钟自我介绍
(这个,各位久经面场、不必多说)
②主面试官开始调动面试官们提问。面试官们都很积极踊跃,基本上处于密集轰炸状态。
每位同学遇到的问题自然不一样,lz就不班门弄斧了,只挑几个能拿得出来分享的:
a.以前在媒体实习的经历,做了哪些事
(以具体的、详细的为佳)
b.何时知道中新社?
(或许会被问到是否知道你的学校、你的前辈有与中新社牵连的)
c.最近一周关心哪些重大事件?
(lz心急口快,直接报出舒淇事件。但还是赶紧找补了些个人看法。)
总体感觉是松中带严。虽然boss们言笑晏晏,但一个接一个抛来的问题暗藏玄机,就看你的大脑是否灵活。只消用他/她犀利的一个眼神,看穿你是否真的心系家国天下。lz一度就因沉浸在这种宽松轻松的氛围里,坐姿懈怠,言语脱线,不够稳重大方,深以为憾。
哩哩啦啦又说了这么多,实用的没有几句,抱歉。
即便想为后来人铺上精美的鹅卵石路,无奈力不从心,草草结束,正伴着窗外大风呼号。站在三月末,谨以此文挥别,耐心等待结果。无论好坏,都将用明媚的心情,迎接人间最美四月天。
to be continued……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