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弦及同学们:
快从CS 等现代《霓裳羽衣曲》中走向传媒市场
以上八篇帖子,讲的都是记者业务、记者素养等内容,还没有涉及报业市场和传媒经营。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下,我们的年轻记者一点不了解传媒市场和经营,记者工作也是很难做好的。教科书在这方面的内容,从一般商业经营搬过来的“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等共性的东西较多,离传媒的市场实践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比较远,所以我在这里提供一个我发表的涉及传媒经营的演讲给你们,因为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选取全国最早走向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都市报类作样本的媒体经营分析,涉及到媒体经营的重要现实问题和趋势问题。
这篇演讲也获得了主流媒体的认同,全国记者协会机关报《中华新闻报》以大篇幅发表了这篇演讲。新浪等几大门户网站和中华传媒学术网等许多传媒论坛都进行了转载。
现在我特意在此把它贴出来,供同学们了解报业市场,研究传媒经营作参考。希望你们能够从中闻到报业大战浓烈的硝烟味,从中看到报业市场的战云翻滚,从中听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迟早会惊破有些同学在课桌上打瞌睡的美梦吧?也迟早会惊破电脑游戏上的CS之类的现代《霓裳羽衣曲》吧?
因为再过一年,段弦等大三的同学就可能要成为走向传媒战场的一名新闻战士。因为我在报社就听到有记者编辑讲:“总编辑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不应该只像我们这样写写稿、编编稿吧?”这个问题提得好,巴顿将军手下的士兵肯定想了解将军的战略思想,记者们也想了解总编辑的战略和经营思想。新闻学子们从现在起就应该关注总编辑关注的问题,关注全国的传媒市场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关注媒体的经营状况。例如最近你们就要关注北京的《华夏时报》,它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后,可能会有大的变化。最近还要关注《北京青年报》,因为这家报纸今年以来在经营上具有令人震惊的大起大落。
你们还要关注那些投入了几千万至今还在亏损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报纸的现状和原因。还要关注那些曾经辉煌过,现在大滑坡,抓不住青春尾巴的报纸。还要关注那些“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报纸存在的巨大隐患。
下面这篇演讲产生于去年的长沙岳麓传媒论坛,参加的传媒界人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如当时论坛主持人所说:“我们将就共同关心的中国报媒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让我们以丰富的媒体实务操作和深遂的新闻思辩,在这个论坛里展开碰撞与交流,以理性与智慧的光芒,发掘传媒变革内在的原因与动力,探寻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邀请到了: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会长席文举,北京《京华时报》总编辑朱德付,《京华时报》副总经理谭军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闵大洪,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董事、总经理郑志,《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孟勇,《潇湘晨报》总编辑柳祖源,《楚天都市报》总编辑蔡华东,《厦门晚报》总编辑朱家麟、《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江南都市报》总编辑王晖。”
以上人士,都是中国都市报办报、经营、研究方面最前沿的人士,也是对中国传媒大潮感觉最敏锐的人士,他们对传媒市场经营的实际运作,以及从中提炼升华的理论思辨,可能要比大学新闻系的教材早3——5年。所以,新闻学子们今后要适应传媒经营市场,就不可不关注他们的实战体验和研究。
中国的都市报,作为报纸中的一支新军,其迅猛崛起之势,在传媒产业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方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当前全国都市报的队伍不断壮大,业绩更加显赫,几乎占领了报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在社会公众舆论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我有幸来到这个论坛和大家交流,但不是以学者的身份,而是以华西都市报2003年的值班副总编,一个实际办报人的身份去纵观2003年中国都市报的发展。
由于我站在报业竞争的最前沿,闻到的火药味最浓烈,也由于我和华西都市报的同仁一道,在去年收获了四个亿的广告,使纯利润翻了一翻,因此我想把我在亲手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对中国都市报走向的思考贡献给大家。我认为,中国都市报当前的基本趋势就是正在进入高级化时代。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高级化时代的特征之一——“传统的都市报概念将走向虚拟和象征。”都市报的信息传播力、民众影响力、财富凝聚力已经成为其文化传播特征。都市报的影响面正在向中小城市辐射,“城市包围农村”为都市报注入了新的内涵。
什么是都市报?这可能是莎士比亚所说的有一千种答案的那种难以回答的问题。中国的都市报一般创办于中心城市,以核心市区的各阶层市民为读者对象。发展到今天,都市报的覆盖面正在迅速地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都市报的新闻采访、报纸发行、广告吸纳等等方面也正在适应这种由中心向边缘,由高向低,由内向外的扩张。这种延伸与扩张,与中心城市的两小时高速公路圈的崛起是分不开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以前主要局限在中心城市的传统覆盖面得以迅速扩大,都市报这个概念,也将随之产生变异。这个概念会越来越成为形而上的影子概念,很难下定义。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难下定义就难以研究,当一份以某地域命名的都市报,在其地域特征淡化之后,剩下的就应该是它的文化传播特征了,比如许多“晨报”、“快报”、“晚报”的文化传播特征与都市报完全是一致的。这类大众化、综合化、市场化的报纸,以其三大核心能力构成了它的基本文化传播特征:那就是信息传播力、民众影响力、财富凝聚力。只要是同时具有这三大特征的报纸,无论它叫什么名字,它的根本性质和价值取向都是相同的。因此,“都市报” 概念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名词,正在逐步变得虚拟和象征。这是中国都市报高级化时代来临的第一个表现——本质明晰,特征精确,名目不论。
高级化时代的特征之二——“杰出个人让贤于精英团队”。都市报草创之初是英雄创造历史,拓荒者不破不立的军旅色彩逐渐淡去。领军首脑正由杰出个人向高素质团队转变。报纸的运作和管理更加制度化、现代化。
早期的都市报,一般是由机关报派出的一两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报人,带领一支“十来个人七八条枪”的新军去打江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摒弃传统,逆向思维,敢第一个吃螃蟹,在推倒了许多旧的办报传统的硝烟弥漫的沙砾场上,另起炉灶,重塑金身。虽然也有继承,有借鉴,但是挑战气氛更浓,创新成分更多。当年确有一批杰出个人是这样闯出了一条崭新的办报路子,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现阶段,杰出个人的英雄主义色彩逐渐淡去,拓荒者成了建设者。在新开垦出来的土地上,新的都市报如雨后春笋,随之而来的是对领军人物大批量的需要,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光懂新闻的不行,光懂政治的也不行,光懂经营的也不行,而一个人要集全才于一身,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张报纸的总编辑,最多只能在总体上对新闻、政治、经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他必须还要有相应的专才来打理报纸的方方面面。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现代传媒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一大批由办报英才组成的领军团队应运而生。因此都市报的运作和管理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这是都市报高级化进程的第二个方面。
高级化时代的特征之三——“让思想引领媒介”。都市报竞争的终端在发行,起点在头脑。以思想认知水准为核心的差异,使同质化的都市报“繁荣了一批,倒闭了一批,停滞了一批”。存优汰劣的退出机制成了一条铁的军规。
截至2003 年底,人们已经在报业市场上看见为数不少的都市报性质的报纸纷纷倒下,仅从四川近年来倒闭的三家报纸来看,亏损都在二千万和四千万之间,可以用“惨痛”二字来形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闻人的职业理想,万丈雄心,根本无从谈起。为了生计,编辑记者只好四散寻找生路,难怪有一家报社的老总在最后关头要与员工抱头痛哭。但是,都市报既然是市场报,就必须接受市场固有的“存优汰劣”的退出机制。适者生存的原则已经成为都市报的一条铁的军规。这条军规要求严进宽出,市场准入严,资金投入高。而要退出市场则没有任何门槛,烧完钱就卷被盖走人,对投资者的损失也只能任其断臂跳楼,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保护和补偿。而且,亏损报纸倒下去的周期也随办报成本的剧增而越来越短,信息产业市场的基本特征: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都市报之间激烈的竞争,已经把质量、品牌、管理、营销这些市场要素张扬到极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薄利多销”等等商战常规也成了都市报的常规。但是人们发现,仅仅靠这些商战手段,或者叩拜于《孙子兵法》,还是远远不能胜人一筹。有一家网站,最喜欢问老总们一个问题:“你最头痛的事情是什么?”回答当然五花八门,很有意思。依我看的话,作为一个总编辑,要是本报用大字标榜的“独家新闻”在第二天见报时,全城的报纸上都有,这应该是最头痛的吧?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报纸没有做到人无我有,还自以为做到了……这只能说明两点:一是自己还不了解对手;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不易模仿性”。
当前,早期都市报的故事化、娱乐化倾向正在朝更高的层面转化。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故事化、娱乐化的通俗倾向太容易被克隆复制。在全国的大城市里千报一面,不看报名就让人找不着北的报纸太多太多,而读者的层次和品味又在不断地提升,仅仅依靠“批评”、“故事”、“娱乐”这些老三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综合性城市报纸的读者需求了,升级换代的高级化过程最终将决定都市报的生存状态。
所谓都市报的高级化过程主要是指“让思想引领媒介”,对中国的国情和新闻产业的生长环境有准确的认识,办报的理念先进,操作手法圆熟,供应的新闻内容全面细致深刻。这当中最突出的是影响力的建设,大众意见领袖的担纲,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确立,向主流化的方向进发。包括对观点的推崇,对评论的仰仗,对同质化的抛弃,对版面包装进行革命。
在一桩车祸现场可能记者比伤者还要多的今天,在普通新闻信息无法垄断的时代,所谓“独家”应该是指对同一新闻信息的独家认识和独家表现,这才是都市报在高级化进程中制胜的法宝,而这个法宝来源于思想的宝库。竞争的终端在发行,竞争的起点在头脑。从前那种找到一笔资金,拉到一批员工,扛起一面旗子就可以办报赚钱的好事,在都市报高级化的进程中,已经化为乌有。任何思想的缺失,观点的混沌,头脑的迟缓都只能使报纸离读者越来越远,离利润越来越远。被人戏称为 “混混办报”的模式,彻底走向了穷途末路。
因此许多都市报开始把以前盯住对手的眼光转向为盯住自己,看自己有几分内功,是否能一招制敌,令对手防不胜防。修练内功,提高品质,杜绝模仿,唯我独尊,已经是许多都市报的大彻大悟。这一切内功的精髓就是“让思想引领媒介”。
高级化时代的特征之四——“抗衡商业力量控制话语权”。当前都市报完全由行政力量控制话语权的局面已经出现变化,都市报普遍感到有必要抗衡商业力量对其话语权的控制。都市报在双重控制下将被迫进行两难选择。
由于不时有报纸在政治上翻船落水,每个报社对遵守宣传纪律都有一套执行程序,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现在的问题是,一张都市报,你在执行行政力量对话语权的控制的同时,还明显地感觉到商业力量对你的话语权的控制。比如某工地发生了建筑倒塌事件,死了几个人,而此事正好发生在报纸的广告大户某房产公司,公司的老板找到报社老总,要求不要报道,或尽量淡化处理。诸如此类就是商业力量在控制话语权,甚至在剥夺公众的知情权,阻碍舆论的监督权。怎么办呢?事实上有些报社能够坚持原则,而有的就会屈从于商业力量,因为都市报的市场价值趋向也和房产公司同样,是趋向利润的。有的报纸还严禁批评与自己有经济往来的大户。在西方,媒体一般有财团的背景,我们的都市报不一定有财团背景,但要受商业力量的控制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都市报面临的双重控制和两难选择 ——是维护公共利益,还是只做赚钱工具?在接受行政力量有形控制的同时,接不接受商业力量无形的控制?这又是一个使老总们头痛的问题。在都市报的高级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商业力量的既合作又抗衡的问题,既保持媒体独立公正的话语权,又灵活处理与商业伙伴的关系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大课题。
高级化时代的特征之五——“跨地区办报探索改革底线”。各种力量乘着都市报这只冲浪板跨地区办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重组,探秘文化体制改革底线。
各家都市报,跨出本地到外省办报,已经相当普遍。其中有掘得大桶大桶金子的,也有掘金的锄头挖在自己脚背上痛不欲生的。其办报的资金来源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事实上是突破了行业管理底线的。在各种资源朝都市报大汇聚之时,好比千条江河归大海,人们一时难以分辨哪个浪头是来自哪条河流。传媒产业毕竟利润率太高,太有诱惑力了。
都市报跨地区办报实行资产的跨越式重组,形成新的新闻生产力,其意义不可低估。这是都市报对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种贡献,都市报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中国的传媒产业今后如何应对WTO也是有益的探索。其意义至少有:
1、使大量的资本资源朝传媒产业汇聚,对于形成国家的传媒产业实力很有好处。
2、经过市场的选择和政府的支持,今后会形成若干以都市报为旗舰的跨地区多媒体大型传媒集团,它们将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及强大的信息产品赢利能力。
3、都市报会像十年前在报纸的内容和样式上率先突破那样,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率先突破,在新体制下焕发出高涨的新闻生产力。
4、跨地区办报,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新闻传媒产业的适宜地区,对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框架和管理方式形成比较,择优而居。除了共同的意识形态标准之外,在产业标准方面肯定将会出现重大差异,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和利税迟早将提升到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相仿的重要地位。届时,将对地区的行政领导的产业发展能力形成考验。
高级化时代的特征之六——“警惕黑洞吃星星现象”。都市报正在大面积融入集团化运作之中,行政化和市场化的磨合与协调必将长期持续下去,这是决定都市报成败的重要因素。效率为首,公平为次的原则是实现集团调控下的强者愈强战略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都市报才能为集团做出永续性贡献。
都市报创办之初,大多数属于机关报的子报,是机关报改革中衍生的产物,是探索报纸新体制和新机制以及报纸如何走向市场,如何获取利润,如何凸现报纸的商品属性的一块试验田。因此,早期的都市报在体制方面,除了党管干部、党管舆论、产权公有等等基本要素之外,多少带有一点弹性。比如都市报在机关报当中相当于一个中层部门,但是权力又比中层部门大得多。在运行机制上就更加灵活。比如总编辑有组阁权、分配权;都市报与机关报之间有利润分成;都市报自主决定生产成本等等。也就是常说的“放”得比较多,或者说市场化程度高。但发展到今天,都市报上面的主报已经演变为报业集团,多了一重上层建筑,而许多的都市报也成长为报业集团的主要经济支柱,已经完全融入集团的经营大盘当中。这些变化就给都市报带来了一系列必须重新审视和应对的问题。
1、如何以自身在集团中的特殊地位,充分整合集团的人才资源、内容资源、后勤资源、资本资源,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壮大集团。
2、在上缴合理比例的利润之后,保证都市报仍有相当数量的发展基金,用于迎接各种市场挑战与市场风险。
3、都市报人力成本的投入与人力资源的赢利能力按比例挂钩,员工的待遇原则上“水涨船高”,以利于调动员工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4、成功的都市报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市场发展经验,介入集团内新办的市场报的运作,帮助其规避风险,迅速成长。由于集团内新办报纸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能挣钱的老都市报,老前辈如何帮助新报纸避免“左边口袋装进去,右边口袋漏出来”就很有必要。尤其要避免在同一集团内出现利用都市报的利润同时养活几家没有市场的报纸的“黑洞吃星星”现象,以规避那种使整个集团元气大伤,宇宙混乱的风险。
一般来说报业集团处在管理的高层,主要职能是对整个集团实施宏观管理,所以其思维方式上对集团的整体利益和行政管理可能会考虑得多一点。都市报由于置身在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其思维方式上对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市场运作可能会考虑得多一点。应该说这两种思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应该融为一体,互相弥补,形成合力。但是,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具体利益不同,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磨合未必都是很圆润的,而报业集团与都市报之间的磨合及协调恰恰是决定都市报生产力大小乃至兴衰成败的大事,不可不察。
中国都市报前进的征途还很漫长,关山重重。这当中一个大的缺失和遗憾就是至今还没有一家全国性的都市报。全国有几亿潜在的读者群,报纸在他们当中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更有天量的广告市场,这对任何一个新闻人和投资者都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会有一张《中国都市报》之类的大报出现。它应该是中国市场化传媒的旗舰,它强大的影响力就像一面旗帜,后面可能跟随着千军万马。它无所不在的传播力可以让任何新闻、思想以及广告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大中小城市。它的财富凝聚力更是像太平洋吸引海水,永不枯竭。在其中,新闻人会找到事业并实现理想,投资者会找到产业并获得财富。总之,这是中国传媒界的伟业。谢谢大家!(本文为作者在2004年3月9日在中国.麓山传媒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孟勇
2005、10、21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