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obewei27 于 2012-1-9 10:03 编辑
题记 尘埃已然落定,前路悄然明晰。 曾经作为一个不羁少年,我一直向往着魔都,那么执着,不带一丝怀疑。庆幸的是,我做到了,虽然结果有些许凄惨。 可当初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四年是怎样的四年,四年后的我又会是怎样的我。 前言 也许每个投身校招的应届生在迈入战场之前,都思索过几个月之后,无论成败,都需要写点东西给自己、给大家,我亦如此。由于没有拿到那个dream offer,我一度认为自己在很大程度上算是个loser,可我还是决定写些什么,以纪念这段特殊的日子。
至于全文的脉络,我会先分享自己的求职之路,之后我会对校园招聘的各个流程分阶段给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除此之外我还会给出一些比较重要的tips。 我的求职路 先做做简单的介绍,本人华东理工小本一枚,商学院国贸专业,成绩中等偏上,拿过奖学金,拿过校优秀学生干部,担任过班委,参加过竞赛,混迹过学生会和社团,两份mkt实习(Disney+PepsiCo),综合来看只能算拿得出手,非大牛,也非弱逼。 到目前为止还算拿得出手的offer有:普华永道-RCS、德勤-ERS、雀巢-sales&mkt MT以及阿迪达斯-mkt MT。 有一句话我想插播一下,就是我对于我所申的每家公司都会建立一个文件夹,其中包含着word和excel各一份,以及一些资料(往年笔经、面经)。Word里出现的是我完成的OQ,把它们保留下来可以对其他公司做出一个参考,同时,还能在面试时给到你帮助。而Excel里出现的我的面试流程,它记录了我在这家公司笔试、一面、二面、终面甚至收到offer的确切时间以及笔试面试的地址等详细信息。简单讲,这个小小的文件夹,可以让你受到打击,也可以让你欢欣鼓舞,它是你走完这一路的证明,所以,我希望能看到这一段的、还没有这样做的同学能够采纳此良方,因为它真的很好用。 言归正传,至于我的求职方向,其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执着追求快消mkt和理智选择四大保底。 关于第一句:mkt,多年之前就已经是我的梦想了,我一直立志要做一个真正的mkter,也在不断朝这个目标前进,我觉得在mkt当中,我有足够的机会去施展我的逻辑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以及热情,同时,我能将压力和乐趣结合起来,全面实现自我价值;快消,作为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行业,也一直吸引着我,我承认快消这一行在与咨询、银行、审计、能源、医疗、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博弈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它不间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却是我一直追寻的。 关于第二句:拿四大保底,不是贬低四大,只是觉得自己更适合快消,而且如果我没机会去快消,那么我会选择四大,而且会一做到底。四大钱不少,同时有很好的提薪和晋升机制,在四大,只要你努力了,你完全可得到你的未来,而且是很好的未来。所以说到这里,对于那些最终去了四大的同学,我想奉劝一句,不要还没进去就想着跳槽,没有那么多坑等着你,况且那些坑还不一定比你之前的好。有那么多时间考虑着如何镀金完走人,倒不如踏踏实实地拿下CPA、ACCA、CFA以及CTA什么的,当然,前提是你的身体够给力。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求职路线真的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我有足够的能力,还算轻松地就能拿的下四大的offer,毕竟四大走的是人海战术。虽然当初那四家都固执地选择了招人最少的consulting/advisory,虽然最后都被调剂到风控这一块,但我还是满意的,毕竟风控的发展前景很不错,而且我也不用去做真心不想做的audit;悲的是我所有的快消都投的是mkt,除了mars只有sales,以及nestle是sales&mkt。如此导致的后果就是,竞争压力是在太大。我有一些同学的战略我很是欣赏,他们想做mkt,可他们却去申sales,这就是所谓的曲线救国。这样行动的后果有二,一来成功的机会会大,二来做mkt之前去sales锻炼一下是好事。可我过于执着,我认为我不需要sales的磨练,也不想去经历此种磨练,我只想去做mkt,因此,我遇到了一个比一个还强的对手,和一个比一个还tough的面试官。 网申 前期准备:对于网申,其实没有太多可以准备的,你可以也应该做的就是去搞搞清楚你要申哪种公司和多少家公司,而这些,就和你的求职目标或职业发展规划息息相关了。可能还有一点大家可以去实现的就是,你可以在网申前去bbs这种地方看看,也许你会看到已经完成网申的同学上来分享OQ之类的,而你就可以提前准备一下了,不过也仅限于此。 中期进行:网申的媒介以中华英才和51job居多,其他可能还会涵盖一些求职网站,以及有些公司会用些自己的系统。网申无外乎就是填填资料、答答OQ、传传简历,因此,其中80%的东西其实是不用去反复思考的,单纯地从简历上copy过去就可以搞定。但有一点,也就是神奇的open question,每家公司的题目虽有关联,但也各不相同,所以会存在一些变数。 后期总结:我觉得完成一次网申,有两件事是必须要总结的,第一件就是,由于那些基本信息大多都是一样的填法,因此理出一个表格参考或直接从简历中粘贴复制都可以,但正是由于这一块是不变的,因此也没有机会去提升,你没有奖学金就是没有,你不是学生会主席就是不是,你没有在500强实习过就是没有,所以第二件事就很重要,那就是OQ,每个公司的OQ其实也大同小异,无非就是Why U、Why us、Why this position、ur most unbelievable memory、ur largest achievement之类的,但这些问题,答案却不是唯一的,你得将公司文化和你自身相结合,共同融入你的答案,这样才往往会有好的效果。 笔试or网测
前期准备:其实对于笔试或网测,只要你觉得自己智商够高,英语够好,那你完全无需准备,直接全裸上阵。可事实是,没有几个人会霸气十足地这样去做,所以,适当的准备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一环节是完全可以去准备的。大概方法我觉得有练英语、搞数理、玩逻辑、看图形、做行测这五种,每种都很重要,因为基本每种都会涉及,我所经历过的笔试或网测都会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区别只是各部分的比重。我想举2个典型来说得更清楚一定,1)四大如KP、PWC、DTT的笔试,基本都是numerical+verbal,通俗讲就是数学计算和阅读理解,虽然有点是英文有的是中文,但如果你练习了,你完全拿得下;2)P&G的网测和笔试:其实P&G应该是各个部分都涵盖最全的公司之一了,网测你得通过图形推理和性格测试,然后才有机会进入下一环节的托业考试,而数理之类的则被放到最后的RT考试,据坊间传闻,第一部分甚至会刷掉80%的人,而之后的每一步也很关键。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综合能力真的很重要,倘若你遗漏了一部分,可能你就会失去进入下一轮的机会,而一般笔试都筛人蛮多。但可喜的是,笔试或网测是可以准备的,相信我,抓起网上的那些资料,好好做几遍,效果绝对不一样。最后再强调一遍,这一环节的命运真的是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中期进行:有了前期精心的准备,真正参加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太多问题,只需记得要注意笔试的时间地点和带好相关证件与文具即可。笔试过程就和平时考试一样,放松,发挥出自己就可以了。 后期总结:之前两个部分完成之后,往往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觉得自己能过以及觉得自己要挂,总归是很纠结。其实记住一句话,the past has passed,学会从过去提炼出能服务于未来的东西才是王道。就算失败了,起码你得到了一次实战的机会,而这些实战,都是为你下一次上战场所做的修炼。 群面 前期准备: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公司的第一轮面试都是群p,因为对公司来讲,群p是最简单也是最快速挑选我们的手段,从中它既可以低成本快节奏地走完一个面试流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做出考量。所以要为群p做准备,真的是可大可小。如果可以,你能做的应该是事先了解群p的模式,是凶猛的debate还是单纯的discussion,往往模式决定了细节。同时,你也应该稍微去了解下面试公司的产品、文化乃至发展现状,虽然群p中可能用不到,但有备无患。 中期进行:群p可谓是亮点最多的一个环节,你往往会在此环节得到一些面试本身之外的东西,比如,猪一样的队友和神一样的对手,或者神一样的队友和猪一样的对手,以及等等。说到群p,不得不说所谓的leader和timekeeper,纵观各种面经,大都会针对这两者给出角色定义,可我想说的是,我不认为应该明确地去定义谁是leader谁是timekeeper,只要有人理出思路,有人给出框架,有人补充亮点,所有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么便是成功的小组面试。我往往最烦三种人,一坐下就说自己当leader或timekeeper是第一种,发表意见很多可句句废话是第二种,经常打断战友或对手甚至是assessor是第三种,而事实也证明,这三种人很难获得面试官的青睐。那对于我们自己,采取适当的战略是必要的,我一贯的做法简单说来就是,先熟悉case,后听别人讲,然后修正或补充,进而推动整个team完成讨论。总的来讲,群p的状况是各种不可预料,因为你事先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记住一点,千万不要慌,面对各种情况都要镇定,尽力表现出最完美的自己。 后期总结:群p带给我们的真的不只是一次面试,通过这样一段经历,你可以获得经验和战友,我往往会突出这两点。虽然单论对case的拿捏不是一两次群p就让你提高多少的,但群p的流程、你的角色以及高潮的把握,都是你可以去学习的,而这些定会对你下一次的群p产生良好的影响。另一方面,战友,请注意我没有选择朋友或队友来定义这一个群体,因此战友有他的特殊性。每次群p总会遇到一大堆以前完全没见过的新面孔,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学过不同专业,有过不同经历,而他们能带给你的,绝不只是一次并肩作战。 单面(F2F or F2Fs) 前期准备:我一直认为,单面,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是最难准备的环节,因为在面试内容未知的同时,很多东西都不是你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或养成的。这是个赤裸裸的信息不对称,哪怕你把宝洁8大问升华为宝洁80大问,可相信我,终究会有让你心碎的问题。但作为一个professional job hunter,准备工作是必须要做的。除了我上文提到过的,大家肯定都懂的一些常规问题外,我觉得还有两点可以去做。第一,对这个公司从整体上加以了解,多方面入手,获取对你有用的信息,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信息带给你的思考往往更是精华;第二,将公司的需求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创造一些足矣震撼到面试官的闪光点,而且一定要记住,如果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没有问你这些内容,你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引导他来问你,或者你自己找机会直接抛出。 中期进行:当你走进面试小黑屋,发现里面坐着的是各种mgr或director或vp,甚至给他们后面都加一个s。你会紧张么?你该紧张么?你能紧张么?我的建议就是,千万别紧张,相信我,你对面的那些大佬不会拿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怎么样,所以完全可以把单面当做一次和长者智者的闲聊。如果你把面试的目的定为通过这些时间获得一些经验得到一些启示,而不是满脑子想着怎么进入下一轮或拿到offer,那么你一定会发挥最好的自己。还有一个大家都会讲到的Be yourself,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么做是必须的,但你需要学会怎么做。简单的Be yourself大家都懂,可你在合适的时机表现出合适的自己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而这些,需要不断的磨练。 后期总结:单面完成之后无非两种等待,一种是等待下一轮通知,一种是等待offer,但千万不要让等待占据了你的全部时间。我相信大家都等待过,也都知道等待的痛苦,但我想说,一味地陷入等待,不仅对之前的结果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对之后的过程会有很大影响,因此,当你结束了一轮单面,好好消化一下学习到的东西、感受到的震撼以及认识到的失误,把这些统统用于指导之后的面试,这种方法,往往是带你走向成功的方法。面试是可以练习也可以进步的,每次面试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只用当你不断地去解决问题,你才能一直走下去。 Tips
No.1关于方向 求职方向不外乎就是××公司的××职位,所以这两个要素必须得提前确定。公司先不谈,毕竟不同行业不具备可比性,而大家往往都是各行业通吃,这个问题不大。而职位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基本上每家公司的职位相对一致,mkt、sales、supply chain、operation、R&D、HR、finance以及admin往往就是一家公司的各个function,而校招时的区别无非就是每个function招多招少的问题了。所以对职位的把握就比对公司的把握重要很多,我的观点是,最好你的所有申请能一致,就算不同,也顶多是sales和mkt,而不是sales和hr,或sales和finance。当然,也许你认为你很全面,可以适应各个职位,但我不一定会看好你,面试官也不一定会看好你。因此,方向一致性很重要。 No.2关于亮点 亮点是用来让面试官确信u r the one的重中之重,宝洁8大问一向是大家都会去准备的,但如何超越它而不是拘泥于它才是我们需要学会的。也许你自己的亮点有很多,可宁缺毋滥,挑选出最合适最能打动人的,而且要考虑具体情境,差别对待;也许你觉得自己缺乏亮点,那必须静心去寻找,亮点不在于多,而在于其杀伤力。其实很多时候,你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你回家,当然,也可以让你留下。 No.3关于犯错 我的结论很简单,群p可以犯一次错,单面决不能犯错。当然,我承认以上观点可能有点极端,事实可能没这么严重,但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你取胜的机会就越大。我Mars的二面和Johnson的final绝对是因为一个错误而败北,同时我群p的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环节面试官的要求一般不会达到100%严格。 No.4关于缘分 有一句话我很相信,找工作需要缘分,虽然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无可取代,但记住,有能力的人很多,远多于那些有吸引力的职位。所以在能力的基础上,缘分显得尤为重要。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当你被拒之后,不要过于灰心丧气,因为战斗还在继续。很多时候,不是你的能力不够,而是你的缘分不够,虽然它是伪科学,但可以去信。 结语 断断续续写完这么多,真的是感慨万千,多少次我曾揣测这几个月会是怎么样的一段日子,可事实却再次告诉我那句话,only God knows,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去接受,然后去奋斗。 The past has passed 在某些时候,最可怕的莫过于忘记过去。虽然这几个月的日子注定一去兮不复返,但我们有理由去缅怀、去祭奠、去渴望、去学习。
但是,真的有一种痛,叫做成长。
完结,祝好!
———————————————————————————————————————————————————————————————————————————
最后献上自己的人人主页-www_renren_com/sebastianxj ,各位XDJM有任何关于求职的想法都可以和我讨论,战争刚刚开始,还远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