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查看: 2470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恭喜分社被录取的同学!一万六千字,十论《人民日报》面试,为还没通知的兄弟姐妹祈福

[复制链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4 11:32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本帖最后由 mars9 于 2011-3-4 12:17 编辑

      感谢坛子里的兄弟姐妹,能一起从报名走到现在,即使是那些资深潜水员,十三也珍惜你们默默顶贴的支持。虽然十三的同班同学去年都已毕业了,但还是在坛子里碰到了不少相识的师弟师妹,更没想到面试前刚在坛子里站短过的就和十三面试挨着坐。虽然一直说笔完中新就上来发面经,攒人品,但周五面完,11点飞南国,和一帮天南地北的朋友由陌生到熟悉,杀人杀到次日五点,从天亮了睡到日上三竿,陪朋友逛街血拼云云的,天下砸下来的大奖让十三过了一段猪狗不如的放松生活,便有点怕写面经了——因为上回写《人民日报》笔经,就是十三半夜睡不着起来写到天亮的,太累手指了。
    昨晚和总编通过长途,知道自己被梦寐以求的《中国青年报 冰点》给拒了,心情一落千丈,才知道再不发面经,人品就告负了,海外分社同学的喜讯又纷沓而至,赶紧在忐忑中匆匆下笔。
    自从知道进面试后,因为十三当时手头还有别的书稿没写完,所以到了2月20日才致电姐们,准备起面试来。姐们本科是排名不算靠前的非京沪211,和十三相识于考研班,高分考入本校后,师从以党报研究著称的导师,参与过多项《人民日报》相关的研讨会、课题、论文撰写,又在《人民日报 海外版》长期实习,她能进总编室,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她这一届新闻系有三人进入《人民日报》工作,从录取率来说在全国院系中都是领先的。和她同一单位宿舍的本系女生,是12名被地方部录取的幸运儿中,唯一的两名女生之一,能扭转男生的性别优势,可想而知素质之高。
    姐们告诉我,去年她面了15分钟,其中理论问题就占了10分钟,她被问到“新闻的真实性”,考官还很有兴致地跟她交流了业务上的体会。十三一听到要问这么一个专业问题就瀑布汗,作为一个非新闻系科班出身的学生,又没经过考研这关,十三平时关注的多是实务,在基础理论上甚是薄弱。姐们又安慰我,说不定考官看我的专业和新闻联系不紧密,就不会问这块啊,比如同样面分社的另一位女生,她本科是中文的,考官就压根不问她理论问题,反倒和她聊起了家常,问父母工作云云的。
    姐们帮我确定了最重要的一点,地方部新上任的主任很可能是主考官,让十三多加了解这位老师的办报思想。一语点醒梦中人,十三屈指可数的面试经历告诉我,主考官能定乾坤,保研面试时就是因为回答切中主考副院长的学术方向,才以劣势闯关成功的。
一、学习领悟考官的办报思想
    这位老师是刚从天津报业集团调过来的,在任期间卓有建树,一手创办了《每日新报》这天津都市报市场的领头羊,正好十三做过《每日新报》的比较研究,自然轻车熟路。以下是我从36篇论文中节选出来的可供面试作答的天津报业要点:
1、天津被树为自主发行试点城市,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出了全国最大的以期刊报纸分销为主的区域性配送网络。2005年《人民日报》的发行量比上年提高21% ,发行时间提前5 小时,市内六区党政机关每天早上 8 点前就能看到。
2、“党报报亭进高校助学行动” 天津的 17 所高等院校。
3、以 “帮办”方式拓展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操作理念。《每日新报》从2000年创办新帮办”专版, 20028, “新帮办”版从周刊扩为每周五期十个版的规模,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把公益版面做成每周五期;到 2007年联合天津市政府办公厅推出“民生专线”,再到2008年成立专门的帮办组织—民生帮办工作室。天津网与天津日报群工部、每日新报新帮办工作室共同打造的“网上帮办” ,已经成为天津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求助平台之一
4、将 《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三张日报体育部和 《球迷》 报的宣传资源及编辑记者队伍整合成立体育新闻中心(18 层),以内容经营和产业经营为主体的扁平事业部模式。更强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
5、《每日新报》发行量第一年35 ,第二年50 ,第三年 100 _广告收人第二年就达到1亿元 ,第三年1_5亿元 ,第三年2_7亿。被称为中国成长最快的报纸。20041231日, 《每日新报》为庆祝创刊五周年单日出报516版,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大学生最喜爱的报纸。
6、《天津日报》 导向正确,鲜明的大报风格得到公认,实现了他们提出的 “大报不能小报化, 主报不能边缘化” 的目标。《每日新报》本着“主流媒体、大报风格”的新闻理念。《天津日报》认为,充足的政治优势、完好的市场运作、最佳的团队状态等于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政治优势是集团最大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政治优势和政策拿到市场中去放大,与市场完好对接。
7、“新闻深度、 经营宽度、 品牌亮度”,在 “必攻不守”的思路指导下,津报集团迅速扩张至十报两刊,除两张都市报外 ,其余的报刊都各自覆盖不同的读者群,定位实现了差异化。
以上七项,第三第四第六项十三在面试中都答出了。最可惜的是没有把《天津日报》的导向正确和《人民日报》的办报方针联系起来,十三面试中通篇没有提及舆论导向,是十三的一大败笔。
二、学习领悟张社长的讲话精神
    针对面试官来抱佛脚,究竟还是“术”,要在面试中体现气场,还得在于对“道”的领悟。坛子里其他兄弟姐妹的面经中主要注重于对面试现场的还原,那十三就多说说自己的前期准备吧。因为十三没有报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其他任何事业单位行政职务,一心只报媒体,所以没有系统复习过申论。大家也知道《人民日报》社论是申论利器,十三只有在准备笔试时,把2010年的《人民时评》梳理过,结果当笔试出到见义勇为时,十三愣是记不起了同主题的时评论点。
    当然,平时浏览《人民日报》,只能说是量的积累,如果要达到质的提升,捷径之一在于对办报者理念原则的参透,所以十三集中看了人民网上张研农社长的所有言论,请大家重点关注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_people_com_cn),其中有社领导活动集。要点如下:
1、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实现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为目标,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全党办报、开门办报是《人民日报》的传家宝。
2、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的讲话,值得全文背诵:网络是 “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 、不再是我们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 “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3、提完总书记还别忘了主管领导:总书记提出“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在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牢牢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4、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得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中央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共享发展成果”。经济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政治上努力“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文化上突出强调“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5、对年轻记者的要求:
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事业心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二是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注意把握正确的导向。政治意识是人民日报第一位的要求。
三是要有唯物辩证的思维,防止片面性、绝对化新闻一定要真实。
四是要有精品意识,努力实现高出一筹。让党满意,让人民高兴,让同行敬慕。
五是要有良好的作风,深入深入再深入,做到“三贴近”。深入基层才知源头活水。人民日报的记者是有光荣传统的, “汗水永远是写作的墨汁。”
六是要善于钻研,脑子不断地想问题。
七是要勤奋学习,把博与专统一起来。
八是要有过硬的“绝活”,练就扎实的业务本领。
62009年的国庆报道,我们组成了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环球时报、京华时报等共同搭建的立体报道平台,报与报呼应,报与网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人民日报推出国庆特刊,60个版,市场反响很好,5元的售价被炒到25元。
7、大家可以看到,舆论引导新格局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也就是刘云山同志所说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今天这个时代,人民日报必须构筑自己的媒体阵营,在面对不同受众的对象化传播中,实现自己的传播效果。
8、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成为近年来新闻界改革创新的直接思想动因。这些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媒体要注重新闻传播规律,并形成了在突发事件上“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20字方针,正是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对群众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人民日报代表了中央的声音。对这些社会热点不回避、敢直言,起到了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
9、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10、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着力改进作风文风,深入群众实际,反映群众意愿
11、十六大以来,人民日报新闻宣传瞄准“让党满意、让人民高兴、让同行敬慕”的目标,办报方针概括为“一二三四”:一是“坚持一个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实现“两统一”(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可读性统一起来);三是落实“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四是做到“四结合”(导向性与新闻性结合,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结合,思想性与服务性结合)。2005年,新闻版全部实行编采分开
12、一律取消贴标签的“发行稿”的称谓。报纸发稿就一个标准,就是质量标准。“党报要算大账,记者要有公心”。 编采分开不仅从体制上释放了新闻生产力,也从观念上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 “突出优质稿,关照良好稿,堵住关系稿,拒绝平庸稿”的质量观。长春、云山同志对人民日报发行量突破230万份都作了批示,指出要以质的提高促量的增长。
13、认真学习贯彻 ** 涛同志2003年对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的重要批示,明确了让优势品牌发挥更大作用是个很高的要求,也是奋斗目标。提出了品牌建设的三级名录,包括“任仲平”、“年度特稿”等4个一级品牌,“国纪平”、“今日谈”、“政策解读”等10个二级品牌和36个三级品牌。
    也许有同学会觉得这样的言论是千篇一律,但这十三条都是十三从几十页的谈话中浓缩出来,重复率最高的核心论点,或是十三觉得有新意,可丰富面试语艺的小段子。我们可以从张社长不同场合不同主题的谈话中,发现围绕着都是这不变的原则性理念。
    如果从语言风格来讲,对于我们校园招聘面试者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人民日报校园行”上的讲话,比如“人民日报校园行”北京大学启动仪式上,张研农社长的讲话就是异常的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很口语化。如:
1、有位网友发了一篇《请静下心来读一读人民日报》的博客文章说,“作为长期的读者,我感觉到了它的改变,它的改变的决心。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它,也应该说是不公平的。”
2、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人民日报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20097月,新创刊的“社会新闻版”,在“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征集新闻线索的帖子,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少部分是叫好:人民日报放下身段到网上来找线索。
    张社长在北大演讲时提出的从三个维度认识现在的人民日报(历史坐标、传播场域、国际格局)是很好的回答对《人民日报》认识的总体框架。
    最有意思的是,张社长早在2009年去参加人民日报社澳门分社的成立仪式上,就注意到微博成了一种新的言论平台,今年面总社的同学就有人被问起对微博的认识,如果能与张社长联系起来,自然会更有贴近性。相应的,国际部副主任丁刚也提到过他每天也用ipad看《人民日报》。在去年坛子里的面经里,就有同学提到考官问到他对“人民日报校园行”中传站的看法。
      由于十三已经四年没有实习过,缺乏实际采编经历,假如考官问起具体的操作,十三难以作答。所以十三比较注意搜集业务上的细节,比如张社长说过的这段话,编排思维清晰,数字明确,就很适合作为面试举例:“实际上,在六七年前,人民日报内部还曾为“国际新闻能不能上一版”进行过争论。而现在,我们有39个国外分社,每天的20块版面中,有3块版专门报道国际内容,如“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坠崖身亡”、“民主党获得日本众院选举胜利”等国际新闻,也常常出现在头版。环球时报也于今年推出了英文版,全面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
       除了张社长,在“人民日报校园行”中其他领导的专场演讲,由于生动的话语,也很适合编入我们的面试素材库里。比如“面对热点难点,人民日报要做到不失语、不乱语,要求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到田间地头找感受,想中央之所想,愿百姓之所愿。”这句话,就被副社长何崇元和总编室主任谢国明两位老师同时说过。以下是十三节选出来的其他报社领导的重要言论:
1、稳住存量,做大做活增量。就是稳住要闻版,把新闻版做大做活了。
2、十六大以后,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创办了视点等78个新闻。
32009410号,一版头条 “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这是中国所有媒体里面第一家讲我们经济“企稳回暖”的。
4、评论部主任卢新宁老师所作的“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 120多家网站转载。评论部的经典案例,三篇连续评论的标题:《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钓鱼式执法还需继续回应质疑》,《权力尊重权力的上海样本》。
5、《南风窗》2009年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它的主题是“激流中的坚持”,把人民网廖总管的人民网舆情频道上了榜,当时对石首事件的评论标题是 “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
6、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人民日报不能“某字牌”批评和“要字牌”言论。
7、“人民日报当然是一份严肃的报纸,但严肃并不以为这呆板。而是品质高、格调高,能取信于民,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严肃的传媒,同样可以生动活泼、谈笑风生。”
三、面试风格的个人调整
     221日回京,22日面《京华时报》时批评了一通《京华周刊》,结果惨被鄙视,当即去潘家园,配了一幅黑框眼镜,以代替那十三那带了四年的白框眼镜,本来预计着23日就要和师妹模拟面试,结果好事多磨,直到24日晚八点才第一次和师妹见面。24日一早还见到了新闻系的一哥们,他当天签了一央企的三方,他本科是排名不靠前的非京沪211,但胜在人踏实,用师妹的话说“还带点大舌头”,他当初报《人民日报》时就是我这师妹帮他报的,自己没当回事,反而一路闯到面试,但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虽然前一天他还和我在宿舍探讨了一下面试自我介绍,可25日的面试他却没来。
     23
日晚和十三去年考过《人民日报》的姐们煲电话粥,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谦虚、稳重,切记摆成绩”。因为她知道十三经历复杂,简历奇长,又有一些可供吹牛逼的往事,平日说话又语速极快跟辩论似的,所以提出的建议最是击中十三命门。由此十三摆正了思想,面试时不用急于亮出自己有多牛掰,关键是给考官以踏实稳重的形象,可惜啊,事到临头,在压力下十三语速还是慢不下来。
   十三本有意穿平日的绿军裤去面,面《京华时报》时十三就是这么穿的,打电话问母亲时她也没意见,还特地准备了一段话由,打算当考官问起时,能由此转到我的经历上来:“五一二当周,我独自奔赴灾区,参加了成都市红十字会退伍老兵救灾抢险队,和战友集体生活,并肩战斗。我外公和爷爷都是解放军出身,我弟弟现在在部队服役,参军报国一直是我的理想。在农村时我发现,在地里劳动时,军装最耐脏,而且在走访调查时,乡亲们最认可我这一身国防绿。”结果模拟面试时被师妹一顿数落,“别想着加分,关键是不减分”,所以十三还是穿起了从来没穿过的黑西裤,力求从外在上去除任何与众不同的个人习惯。
    模拟面试时,十三一迎着师妹眼睛就紧张,话也说不囫囵,回来时痛定思痛,调整思路,不再按照简历上已有的内容,噼里啪啦扯一通,而是拎出了和《人民日报》相关的一点,由此联系出自己干过的事。张社长在多次谈话中,重点强调“今天的人民日报将朝着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的方向努力。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二是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所以十三的自我介绍也以此切题,先是提及自己在北美洲的某世界顶级盛会上的发稿经验,进而提及“张社长提出,人民日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关键在于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这要求记者具有全媒体的能力。文字、图片、视频,灵活运用移动媒介发稿,更准确,更快,更深入,这是人民日报全媒体记者应有的素质,也是我一直以来鞭策自己的目标。”然后再从电影创作、文字创作、摄影上提及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基础能力,把自己拍过的几部电影、写过的书、发过的稿子以“全媒体”为主线窜到了一起,最后收尾“我明白,我离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天道酬勤,我一直在努力。”
    如果考官这时还不打断我,那就再加一段狗尾:“我上大学前许下三个愿望,一是参军报国,二是下乡当农民,三是进车间当工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所以我热爱运动,曾获X大校男排亚军,X大校运会五千米。无论是在退伍老兵救灾抢险队,还是我在XX田间地头劳动时,健康的身体都让我经得住考验。”以此突出自己体壮如熊、敢于干重活、吨位大的体能优势。
而在准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类的问题时,十三牢记张社长所说的以下三点:
一、“我对人民日报的感情,也并不是因为我处在人民日报社社长的位置,它更源于我作为人民日报一员对人民日报社文化的深切认同。这种文化是一代一代人民日报人共同铸就的。他们深知,将自己的未来与这张报纸联系在一起,将能够见证并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无论这种变革多么艰辛多么漫长多么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它会有美好的前景,坚信它会在我们的参与中一天天接近。”
二、新闻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事业。
三、在推动人民日报事业向前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人,都应有甘当铺路石,甘当人梯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当有这种境界。
    其实这三段话的风格最接近十三日常的表达方式,可惜面试时脑子空白,没有引用到这些话,也没有扯毛泽东的诗词。同学们可以从张社长其他谈及人生观的谈话中,发掘适合自己风格的论调。比如张社长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我们报社历来有这样一个好传统:心中所思,装着党装着人民;行动所为,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宣传报道,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只有忠诚于党和人民,时刻按党的指示办事,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伟大事业,才能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个人也才能拥有发展进步的广阔舞台,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还有张社长幽默风趣的格言,其实可以作为面试时气氛的调剂,比如张社长在谈到开展自我批评时说,“看别人豆腐渣,看自己一朵花”“我们都应当以赤诚心履职,以进取心做事,以平常心做人,以敬畏心担当,以自省心律己。”
四、针对岗位的有的放矢
    由于十三报的是分社岗,所以还有一个搜集要点就是社长对分社工作的指示。可惜张社长的找到不多,最细致的是王晨同志提出的“五个提高”的要求:
     第一是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素养上不去,导向就把握不住。要钻研中央精神,了解省情市情,把握群众情绪,使新闻报道有理有情,有血有肉。
     第二是提高精神境界。将在外尤其要慎独,牌子硬尤其要谦虚,管一方尤其要自律。身处第一线,心系全报社。
     第三是提高业务能力。要有大报记者的水平,形成自己的“一招鲜”,拿出的作品要同《人民日报》高出一筹的地位相适应。
   第四是提高工作标准。
   第五是要善于团结同志。工作要争,荣誉要推;辛苦要担,利益要让;想的要深,干的要实;对己要严,对人要宽;给人温暖,助人成功。
其他的关于分社记者的论据还有梁衡老师的经验:
1、驻站记者要注意快、深、实、养,涵养新闻源,三点一线:政策、形势和事实,中央精神和民情对上了才能出好稿。
2、驻站记者并不处在全国的制高点,全局写不过总社,而接近实际容易捕捉鲜活事实,像梳头和挤奶一样找隐性新闻,“以事见理”更能体现新闻规律,可读性,“三贴近”, 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
3、优秀案例:
2003.07.16安洋《黄河渡船听心声》
2000.08.01罗盘《由谁教育富裕起来的人们——武汉汉正街第一代富翁追踪》
4、权威发布栏目,开了分社记者上稿的先例,由《黑龙江树立冰雪旅游大省》到《黑龙江冬季接待游客千万人次》,加入主管副省长的采访。
5、国际部副主任丁刚老师提出:“我们想把更多的策划从后面转移到前面去,就是把更多的报纸策划任务的主动权交给前方的一线记者和一线分社由他们来完成。”
五、新闻理论问题的立场坚定
    理论问题上十三因为时间仓促,准备的不是很多,只牢记了以下三段张社长的讲话,建议师弟师妹们还得把如何认识新闻自由,如何认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如何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这三个大问题理解透彻了:
1、西方 ** 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西方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会千方百计地渗透进来,他们攻击我们并力图在我国人民中打开思想缺口的一个突破点,就是我们坚持的新闻工作的方针和原则,进而否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只有使我们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才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证
2、任何自由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不存在绝对的毫无限制的“新闻自由”。在国际上还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情况下,自由就不能不带有阶级性。西方国家标榜的“新闻自由”,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西方国家的法律对新闻活动有许多限制。西方国家的新闻事业,不论是由政党、政府举办,还是由私人举办,都有财团或政治集团为背景。新闻从业人员的活动,如果违背了他们所从属的财团或政治集团的意志、利益,就会被解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不再是私有者的事业,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正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一切企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违法新闻活动,不但不能给予自由,而且要依法制裁。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的新闻界是有自由的,而这种自由要服从和服务于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3、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背离了真实性。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六、从《人民日报》新思路上选取论据细节
    除了对整体理念的把握,还有对《人民日报》新思路细节上的熟悉。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我们面试前一个月,创刊25年来的首次大规模全面改版。这几个关键词是得记住的:对开720毫米瘦报、强化“海味”、增强“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力,加大民族文化报道的力度以增强弘扬中华文化的主动性,加大对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的报道以增强贴近性,放下身段,主动贴近、迎合读者,差异化,情感传播。
    如同申论三段式,现状、原因、措施。我们若能结合改版前的问题和改版的具体细节来综合来答,会显得更有深度。改版前的海外版,在定位上没有与人民日报形成明显差异,内容重叠,改版增加的焦点关注版、文学乡土版和港台周末版就是顺应读者需求的具体体现。通过一些硬消息的弱化处理,为适应海外版定位的稿件腾出了空间,在兼顾宣传大局的同时,探寻差异化的内容和版面处理,显现出海外版自身的特色。如与人民日报相比,11日海外版除在头版头条刊登 ** 涛主席的新年贺词外,对来自北京中华世纪坛新年钟声的图片和改版致读者给予突出呈现,没有刊登元旦献词的社论,取而代之的是六条短消息,增加了版面信息的承载量。再如16日,海外版一版将几条领导人活动的消息放在右侧集中处理,版面重点是向海外读者呈现祖国各行各业的成就,特别是在头条刊登《未来五年构建十大生态屏障》。
    最可惜的是十三专门搜集的两次扩版后的具体案例,后来放文件夹里忘了看,对于分社、报媒互动缺乏了这些生动的例子:
1201011日再次扩版,新增了两块专版,其中一块则出乎意料地给了新媒体——新兴媒体版。 “新兴媒体版”可看做人民日报立足报网互动、寻求报网融合、走向报网一体的一块试验田。“新兴媒体版”在开版“致读者”中,明确宣告该版的办版思路是由“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共同推出”、 其操作流程十三就不在这里摘录了,有兴趣的同学去搜搜,从选题策划会、采访阶段、编辑阶段到报道阶段。
2、报网互动从报纸、网络两方扩展到报纸、网络、手机三方。开放式采访,报社记者担纲网络视频主持,丰富了报道形态,锻炼了报纸记者向复合媒体人转型。注意,又提及“全媒体记者”了。
32009年,人民日报社进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机构改革调整虽未直接涉及人民网,但却被张研农社长指为“没有在现场的主角”。报社成立了新闻协调部,其职责之一就是牵头、统筹、协调大报、子报子刊及网站的宣传报道,将网络报道纳入整体报道规划。记者站改为分社后组建成立网络部,更是将报网互动的常态化落实到了组织层面。当报网互动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时,新闻价值链条在各个领域不断延展。
4、“新兴媒体版”是用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了报网采编一体化,也是走向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新疆7.5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社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76日上午,成立10多个部门参与的应急工作小组。
前方报道组以国内分社为主力,还抽调政治文化部、国际部、内参部、人民网的优势兵力。
政治文化部、总编室和地方部组成后方编辑组,恪尽职守,把好关,把好度。刚成立不久的新闻协调部每天上午组织一次舆情会商,形成一个选题单传前方报道组,供前方布置采访时参考。
人民日报派出了9人报道组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其中有3名人民网记者(文字、图片、摄像各1) 为后方发回200多篇图文视频报道。
5、人民日报社原有4项主要职责,这次调整修改了3项。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将原有的“报道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气象”,调整为“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调整后的职责不仅是 ** 涛总书记的原话,而且体现了 ** 涛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6、人民日报社内设机构与职能调整的主要内容有:设立新闻协调部、体育部、技术部,经济部更名为经济社会部,国内政治部更名为政治文化部,撤并教科文部、群众工作部。
新闻协调部是机构改革亮点之一,刚成立就被赋予“总枢纽”之重任,这在全国尚属“第一个吃螃蟹的”。它的主要任务为:建设公共稿库;打通《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三个“人”字头媒体,把重大宣传报道活动的经验转变成常态机制;解决头版头条“分量轻、不够活”的“老大难”问题。
另一个大的体制性改革,就是将人民日报社的29个驻国内省级记者站、39个驻国外记者站,以及香港办事处、澳门记者站改为分社,与原有的上海分社、广东分社,列为报社派出机构。改分社,不单单是改名称,更重要的是强职能,由只向《人民日报》供稿改为向《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以及社属报刊供稿,负责报社在当地新闻采访、报纸发行、数字传播、网络建设等工作。
七、数字说话
    第一要点是记住《人民日报》的版面,这是一名老读者的常识:201014日,《人民日报》历史上第5次扩版,扩至24个版,至此,《人民日报》形成4个相对集中的板块,第1-6版为要闻板块,第9-15版为国内新闻板块,第17-20版为周刊及专版板块,第21-23为国际新闻板块。此外,第7版为理论版,第24版为副刊。每天增加1个要闻版,1个国际新闻版;每周增加1个观点版、1个新兴媒体版。
    锦上添花的就是对具体案例的了如指掌,数字在面试的口头表达上,自然比理论剖析听起来更有气势:
对新疆7.5事件的报道,截止91日,《人民日报》共刊发、报送消息150多篇,通讯70多篇,言论30多篇,图片60多张,专访10多篇,内参70多篇。20天时间里,连续刊发14篇评论员文章、10篇“何振华”评论。
    材料中还有提到国际报道的例子,考海外分社的同学值得记记,十三这种报分社,立志做土鳖的人估计就用不着了:
针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人民日报》组织多个编辑部门和人民网参加,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报道。127日,刊登人民日报社驻美国、印度、南非、巴西记者采写的会议外围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开始冲刺》;15日,刊登《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17日、18日,发表《为了那一湖清水》、《江西永保“一湖清水”》,报道、解读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18日,发表署名评论《两难的选择》;人民网环保频道全程跟踪报道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大会闭幕之后,21日,国际13版刊登《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艰难前行》,英国《金融时报》22日就此发表评论,路透社21日当日即用“中国表示今后气候谈判的关键将为‘发展权’之争”为标题制作头条,起到很好的外宣效果。
八、来点轻松的口诀
     搜集了这么多硬邦邦的原则性理念,十三也得搜集些语态轻松的软素材调和下。十三看了《跟梁衡学新闻》《范敬宜总编辑手记》等书,节选了一些前《人民日报》社领导的语录,希望在活跃表达方式时,始终贴近《人民日报》的内核:
1、回答“是否做好到西部艰苦地区的准备?”: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
2、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西北之行50天,梁衡共完成了1篇评论,3篇消息,4篇通讯,4篇散文,2篇报告文学。后来出了《西北之行》。
4、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如绣花妇。2005 梁衡所作的标题:“绿了黄土,红了三秦”
5、书法家写字,讲究笔走中锋,虽然也会用到偏锋、逆锋、飞白等笔,但支撑这一艺术的还是中锋。同理,记者要分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可结合新闻的全面性作答。
6、五个统筹:中央和地方新闻、上层和基层;规定和自选动作;编和采,发挥两个积极性解放新闻生产力;消息和其他体裁;头版和其他版。
7、于无我的动机采访,淡化形式写作,不要一点花架子,叙事如意念取物。
8、政治家不应称爷爷(温爷爷),政治生活是严肃的,培养国家意识、宪法启蒙教育。

九、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人民日报》紧密联系起来
    因为十三具有农村工作经验,所以我特意搜集老师们的农村报道经验,以备考官在问起我的经历时,能有所结合联系。比如梁衡的成名作《一个养猪专家的故事》。又比如《人民日报》改版以来和农村工作贴近的实例,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16日的“焦点关注”版,聚焦被誉为网络“小岗村”的沙集镇东风村,对农民网商模式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正如该版开版语所言:在这里,看中国。看中国的大江大海,看中国的阡陌纵横。在这里,读中国。读中国的街头巷闻,读中国发展的精彩故事。
    正好24日的《人民日报》,登了刘云山同志对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的总结,十三尤其注意到他说的这一点:“新闻战线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抛开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原则性理念,十三记得最牢的还是这样的民谣:“只要咱让小麦喝饱返青水,来年还能枕着馒头睡”。
    尤其巧合的是,在该主题配发的《人民时评》作者汪晓东老师,恰恰去的就是喀什噶尔——十三由作家出版社出的书写的就是喀什噶尔。汪晓东老师文风朴实,十三直接摘了他这几句话背:
1、记者本该是行者,“不接地气,记者就没有灵气;不接地气,报道就没有生气”。
2、把群众当作老师,把基层当作课堂。
3、马克思说,人民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
     这些都是共通的,至于十三根据自己的经历,结合《人民日报》报道内容的其他例子我就不详举了,从冬奥会的全民体育启蒙到纪录片的国家形象软实力传播,《人民日报》的时评和专版是主要的参考源。推荐同学们善用本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人民日报图文全文数据库”的全库搜索。
十、天下之事, 成于惧而败于忽
     终于到了大决战的日子。
     5点就醒了。还后悔起得不够早——因为面试后在飞机上能睡三小时呢。但思量来思量去,还是12点就睡了,怕现出黑眼圈,怕脑子转不过来,虽然十三向来靠的是临时抱佛脚。
     7
30分出门,发觉头发乱糟糟的,赶紧买了一瓶发胶,可不敢怒发冲冠见考官。结果又失算了,拦不到车,等一路堵到《人民日报》已是820分,还好学校近,要不然像考托业一样,活生生颠过了大半个北京到清华,还是赶不上,那个痛哭流涕啊,没人搭理你。
     不像笔试那时随便进,得进传达室填单子,再次提醒大家要打好提前量。大门走到11号楼,至少5分钟,到的时候只有一名玲珑的美女,她跟十三说,还以为8点半这批就来她一个呢,后来知道她是人大的,名字也特红楼。没顾上搭讪,十三先冲进厕所整头发。结果看到两位老师在厕所门口腾云驾雾,十三第一反应就是考官,因为厕所和会议室门就斜对门。可那时形象不端,也没顾上跟老师们打招呼,留下一个礼貌的形象,给师弟师妹留下了一个血的教训——考场外,就得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了。
      等十三把头发压下去时,人事GG已经等不及,就让第二位女生先进了,辜负了人事GG的一番好意,他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要赶飞机,我们都为你准备好了呢,你排第一个。人事GG特别可亲,主动跟你聊天舒缓你的紧张情绪。
      等第一位面试的小美人出来时,已经来了好几位9点整那班的兄弟姐妹。其中一名高挑气质女就坐在十三旁边,听她跟人事GG聊天时提到她是人大法硕的,各种牛人。小美人出来后,十三并不能马上进去,人事GG给考官留了一到两分钟的讨论时间。十三正好在走廊伸懒腰,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这时反倒没有昨晚见师妹模拟面试时的紧张,看来十三虽然面试经历奇缺,还是不缺乏“大事有静气”,就像当年被人用枪指着时,也没多哆嗦。
    一进门,人事GG就高喊了十三的学校和名号,所以十三在自我介绍时就把学校这些都省了,反正也不是啥好学校。空旷的会议室,摆着一条长桌,五位考官端坐在那边,十三和主考官不过只有一臂的距离。主考官是很和善的一位儒者,看起来是华北人或是山东人士,让十三想起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某位首长,十三认过社领导的头像,不像是,后来和面试的兄弟姐妹交流过,也不知道这位老师的身份。而十三本来意料的主考官地方部那位老师坐在右手边第二位,戴着黑框眼镜,很是朝气活力,看起来就跟毕业没几年的师兄似的。唯一的女老师,人事部的,端坐在右手边第一位。还有两位年长些的老师分坐在左手边一、二位,最年长的坐最左边,都不戴眼镜。
      十三一坐下就叽里呱啦,主考官示意我抑制住表达的冲动,让我安静等待一分钟,让他们再商量商量。这有效缓解了十三的紧张情绪,大赞!主考官让我先1分钟自我介绍一下,十三没经验的毛病又犯了,一听说要限时,语速又压不住了,叽里呱啦,应该说了有一分半钟,考官也不打断,可十三却没词了,可怜巴巴地看着考官。
      考官果然对十三的农村经历最感兴趣,问及此,十三侃侃而谈:“范敬宜老师说过,离基层越近,离真理也就越近。此处省略若干字。我注意到昨天《人民时评》汪晓东老师提及,“不接地气,记者就没有灵气;不接地气,报道就没有生气”。 此处省略若干字。而今年元旦在第14版新开设的《连线基层》新闻版更是。。。此处省略若干字。”
     考官曰:“你说你少时立志做遍工人、农民、军人,你当时是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了呢?”这个十三没答好,应该从群众路线来答才稳妥,可十三支吾了半天,愣是没想到理论,就用大白话胡乱解释了一通工农兵,特后悔,如果能解释十三对于干农活的小故事,那就恰当多了。
     考官问道,“你做好到西部艰苦地区的准备了吗?”十三又答了一通农村工作经历和我对边疆的专著,后来拿不准内蒙古算不算这个范畴,就没把席慕容老师为我出书作序的事拿出来说。考官又问,“你父母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这个问题十三可没有想到问,因为报名表不是有写吗,“我父母都是做普通的研究工作的。。。”就想不到更多的可以扯了。
      人事老师问我,“你提到了好几位社领导,看来你很熟悉《人民日报》,你能说说你平时看《人民日报》的情况吗?”十三没料到人事姐姐也会提问,于是自己又噼里啪啦:“我在读本科时学校报刊亭买不到《人民日报》,只能去图书馆看,当时我听南开的同学说他们在学校报刊亭就能买到。。。”地方部的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老师是南开社会学毕业的。“所以我只有来北京读研后,才能方便买到《人民日报》看。此处省略若干字。南方人都不怎么看新闻联播和春晚,我还记得高二时,看央视报道伊战时的那种兴奋,而随后开播的央视新闻频道。。。此处省略若干字。”
    主考官问道,“你是在南方长大的,你能谈谈对南方的都市报的看法吗?”十三一开始答的是本市的都市报,后来琢磨主考官的意思是不是还得提南方报业集团啊,又叭啦了一通。顺势引到《每日新报》,“我在读研期间做过京津两地都市报的比较研究”,言及此,其他考官都会意地朝地方部那位老师笑笑,果然,那位老师接着问我,“请你谈谈对《每日新报》的研究发现,”十三又把之前的论文结论叭啦叭啦。可惜后来说高了,越扯越远,扯得没边了,居然批评起《京华时报》来,等后面意识到《京华时报》的身份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可话已出口。后来还扯了两句《每日新报》和《城市快报》的同质化问题,哎,十三辩证法没学好,批评的分寸过了。
      “请不要说这么不相干的,我问什么,你就答什么。”主考官严词以对,敲了十三一记闷棍,哎,我还想着发散思维,多说话,能避免冷场,就是面试发挥的因素呢。面试时的其他细节,身体前倾作谦恭受教状,轮流跟各位考官作眼神交流,考官们多是在翻看我的简历以及做笔录,只有主考官一人比较集中地抬眼看我。平均来讲一位考官问一道,只有主考官问了三道问题。
     最后,十三打住,轮流一个个对着老师的眼神,主考官楞了半响,扭头征询了其他考官意见,才让十三离去。十三一出会议室,那个悲凉啊,感觉时间比第一位的小美人短多了,也就五六分钟,后来问其他同学,他们说足有十五分钟,十三才放下心来,看来咱也体验了一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来碰到本科时隔壁宿舍的哥们,他叫十三,十三想不起他名字了,尴尬得很,男女比例听人事GG说是11,可十三走的那会,感觉女生还是比较鼎盛。一出大院门,就接到穆同学的来电,呵呵,第一个面的人,就像托福北美考生,时间差就是为了给后来人谋福的。
     虽然十三至今还没有收到一份OFFER——是一份也没有,不是一份靠谱的也没有~但十三还是不焦虑,淡定处之,该来的总会来的,过了死神关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对生活的感恩。希望坛子里的兄弟姐妹都能天遂人愿,法喜充满,妇女节欢乐哦:)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2
发表于 2011-6-9 19:30 |显示全部楼层
安安@@ 发表于 2011-3-4 11:48
哇哦
看十三这么充分的准备,那是绝对没有问题了!

回头看,觉得《人民日报》是最公平的。我现在在中青报,安安最后定哪了呢?加我校内或微博常联系吧:)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3
发表于 2011-6-9 19:31 |显示全部楼层
aprilbear 发表于 2011-3-4 14:39
你好牛啊,准备得这么充分,一定没问题!原来那位是地方部主任啊。。。。。汗。。。。

其实我一直好奇那位主任最后给我打多少分。我现在在中青报,APRIL最后定哪了呢?加我校内或微博常联系吧:)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4
发表于 2011-6-9 19:33 |显示全部楼层
冬冬枪 发表于 2011-3-4 17:16
看了此文,我很理解兄台为何没有一个OFFER。。。

呵呵谢谢兄台的逆耳之言,我现在是《中国青年报》记者,不过以兄台的禀赋,相信在新闻业界见到你的机会,微乎其微。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5
发表于 2011-6-9 19:34 |显示全部楼层
yww1201 发表于 2011-3-4 19:43
你准备地好充分啊!自叹不如。面试的时候你表现是不是有点过了……

呵呵我最后的总分是岗位12中排名12,联系到我笔试的倒数排名,我认为我面试还算是差强人意的:)不后悔。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6
发表于 2011-6-9 19:35 |显示全部楼层
笑看风云07 发表于 2011-3-5 10:40
自叹弗如  向你学习

谢谢,我和兄台一样,也是3月上旬以后就再也没上应届生,想必兄台和我一样,早早收获满意的OFFER了:)新闻现场见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7
发表于 2011-6-9 19:36 |显示全部楼层
挚爱英腔 发表于 2011-3-7 13:07
我很好奇楼主为何自称十三?

看您ID应该对英国文化多有了解。如果信教的人,对“十三”最是不陌生了:)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8
发表于 2011-6-9 19:38 |显示全部楼层
benbenfrigga 发表于 2011-3-12 20:16
楼主你是zd去sd交换的吧?真不好意思,看见熟悉的头像了。。。

是么~那你应该是我师妹了~校内见:)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9
发表于 2011-6-9 19:39 |显示全部楼层
andrew0814 发表于 2011-3-12 23:24
楼主好人啊。就单凭你这样认真的态度,后面也肯定会有很多offer等你的。天道酬勤,加油~

谢谢兄台,同为铁马发烧友。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自己大二第一份实习的地方。认命吧~以后新闻现场见:)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rs9      

主题

好友

596

积分

高级管理

10
发表于 2011-7-22 01:22 |显示全部楼层
末班巴士 发表于 2011-7-2 15:41
师兄,能留个QQ吗,270755871

这个。。。我又没进人日。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1-20 20:01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