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主题推荐: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今日十大    最新导读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搜索讨论区: 按拼音查找
查看: 2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 有关职业的随笔【瞎扯淡】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651

积分

高级管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7 13:34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有关职业的随笔【瞎扯淡】
常常想写点职业相关的体会,但总觉得无从下笔,不知该从何谈起。毕业近三年,当年求职时的各种事迹虽然还是清晰的跟电影片段一样,但当时的感悟早就写过几篇文章,如今再写就感觉疏远且无意义,就好象回头看已经涨过的股票跟大涨之前看这支股票的心情截然不同一样。以下的文字就当随笔记录了,既算不上感悟,更谈不上职业指导,只是随意写写想法和心情。

看到首页有个帖子里提到分享求职成功的真相,窃以为真相这么严肃的词用在求职这件特别个性化的事情里有些不合适。当年求职遭遇过各种意想不到,最后的结局恐怕在求职开始前我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求职前包括求职期我跟财大的大部分人一样,想去的地方无非是咨询、四大、外资银行等等,面试包括实习的地方无一不是外资背景,可谁能想到第一份工作竟然机缘巧合去了国企,连国企的面试也都是唯一一次;求职时应届生上一律选择上海,可谁曾想到某一次心血来潮点了杭州就让我的第一份工作回到了浙江。所以,职业选择和求职有些时候是被动的,虽然自己知道想要从事什么行业并执着地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成功的几率会更高,但很遗憾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可能大部分人并不属于此类,一部分自认为找到了喜欢的职业的人在真正入职做了一年之后发现跟原本想象的有所距离。如果你做了一份工作一年之后,你依然觉得这事儿适合你,那我想很大的概率下你真的运气很好选到了自己中意的职业。可这事儿又没法试,实习做的那些事儿对于你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工作大部分时候帮不上什么忙,包括我现在回头看我都觉得第一份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真的很大程度上依赖缘分,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进去之前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将来做什么并没有概念,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来自于别人的描述;即使一部分人的工作来自于实习的留用,但也许留用之后的工作性质又会跟实习期千差万别;仅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能够在工作前真实体验过他将来要做的事儿,并且以此为依据选择。
总而言之,我现在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观点是这事儿在大部分情况下缘分。所以,如果没去成四大,没去成外资银行,也千万不要觉得是自己不行,缘分也许还未到。

第二个想说的是方向,最简单的分法是国企和外企。就我个人的看法是财大的同学普遍对国企有些偏见,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对外企更偏爱(至少我毕业的那个时候是这样),究其原因我不知道是财大整个舆论导向所致还是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单一所致,当然也有可能是提供实习的基本都是外企,大家了解国企的途径实在太过有限:拿我们公司的实习生举例,我真的觉得他们去旅行的意义远胜于在我们公司的实习,大部分过来的实习生都无所事事,又不像外企那样还有收入,因此去国企实习过的同学可能大部分对其印象不佳;反观外企,不仅有还不错的实习收入,而且基本出入高级写字楼,同时能够学到东西“——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那段时间我们实习的时候常会以加班为荣,认为那能学到东西,尤其是那些在咨询公司、四大、外资行实习的同学那就更让其他人羡慕了,丝毫不会往压榨那方面去想。对此,我的想法是,诚然有些时候能够学到很多工作技能,比如ExcelPPT,那些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工作之后如果天天如此加班还能像实习期那样以此为乐,因为虚荣心总会消耗殆尽,大部分人还是很希望工作之外也有自己的生活。以上那些绝不是想毁掉外企的形象,只是说如果是目前实习期以加班为荣但是自己本身的性格又特别期待有自己的时间的,也许应该慎重选择那些加班很凶的外企。
接下来说国企。

说到国企,我并不太敢以目前所在的公司代表大部分国企,因为无法确定我们公司算不算典型,因此我只就事论事,文中所说的国企基本以我们公司为例。有几个特点:
1)确实有一部分人不用干活跟你拿一样的钱甚至更多。如果你真的打心底里无法接受这种状况的话,恐怕你真的不太适合去国企,因为不光是我们公司(问过其他在国企的几个朋友),很多背景还不错的国企都有这个现象。我们公司以前大概每年都会预留1-2个名额给那些人,今年则尤其多,总数超过10个,正式员工占比接近20%了(员工总数较少)。不论你用什么办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态来接受这种现实,只要你能做到不排斥,那也许你还有适合去国企的可能性,否则的话即使你去了也许也会觉得不开心,认为那不公平。就我来说,没觉得有啥不公平,现实如此,哪里都一样,而且从我的工作来说,做得多学得多,我们领导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两个人一个没关系一个有关系,前者做事明显强于后者,那毫无疑问升职的会是前者,至少在我们公司是这样,事实也证明如此。总之对于这点,一句话,如果你能勉强接受那就可以考虑国企,如果完全接受不能那就pass
2)确实有一部分人跟你干同样多的活也拿一样多的钱。我们公司虽然总体来说事情不多,但也会有一部分勤勤恳恳做事的人,大部分通过校园招聘途径进来的人都是如此。至少跟他们一起吃饭喝酒会找回学校的感觉。这点在国企体会颇深,因为国企一般不会太忙,大家周五晚上一大票人约着出去吃饭喝酒是常事,一边吐槽那些拿钱不干事儿的家伙,一边自娱自乐,与大学的兄弟无异。当然,我们公司因为近几年校园招聘的年轻人多,且大多比较实诚,因此有这种机会,其他国企不详。
3)确实有一部分人没靠关系也做到了中层。前文已经说到,这里也并非没有出路。

结合起来说,我对于职业方向的态度是不要把眼界局限在那些公司,这世界上的公司不只有Mars,保洁,可口可乐,四大,渣打,埃森哲,花旗,中国银行等等,还有金融租赁,还有财务公司,还有信托公司,还有企业财务,甚至还有其他跟财务无关的工作。当然,也许认为自己top的那些人更愿意选择前面的一部分公司,因为那些公司的名声也是top的,门当户对嘛,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该把眼界只局限在这里。外面的世界真的还有很多选择可以去尝试,不论外企国企,不要局限。
我也曾自认为自己是top的,到现在为止可能依旧如此一厢情愿,但到现在,我确实认为目前的工作挺适合我,top的定义是在自己的职业里干的好,并不在于你选择了哪个职业,难道citi的客户经理一定比中信的top?我看未必。

说到国企外企,职业方向免不了会提待遇,首页里也还有人发帖问银行待遇。
非要拿国企和外企比较太难,因为方差太大无法一概而论。
我只能拿我们公司与四大比较。
四大按照前三年税前6k8k11k的税前收入标准(不含加班费和出差补贴)的话,那我所在公司的收入应该会稍高一些(前三年)。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其实税前收入的欺骗性太强,比如18k的月工资,拿到手可能12k都不到,如果没有其他补贴,发12个月薪水的话,不算公积金的到手收入也只有13w多些,离18×12的税前收入差远了。
国企的人事一般来说会更人性化一些,会尽量帮员工避税(我们公司如此,很多钱不以工资的名义发放会省掉不少税),四大要做到这件事儿就很难,因为HR属于后台部门,人也少,因此是不会主动为员工干这事儿的。这是国企的好处之一。
工作前大部分人对税前和到手的概念不大,相信工作以后会明白其中的区别。


另外一个有关职业的感触特别深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我前面说我对现在的工作还比较满意,最重要的原因有几点,不分主次。
1)相比去银行,我觉得也许现在的工作更适合我。LZ工作接近三年,没换过公司,但换过部门,原来做的是资金,工作性质偏融资和预算,现在是投资,股票为主,少部分固定收益。我没真正体验过外资行和国有行到底真正需要做哪些事,但至少凭主观想象结合朋友的说法我相信现在的工作更适合我一些。我不排斥与人接触,但做销售我真的不在行。这里简单说说我对sales的理解。我从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的了那种面对不认识的人依然能发掘别人内心的需求让他花钱的工作,对我个人来说,绝大部分时候我买是基于两种情况:我真的需要或者是我相信这个人。后者是需要很深的交往积累的,一人外人来我很排斥。因此我真的特别佩服那些销售。假如我将来去做sales了,唯一的可能是那些相信我的人能够保证我先活下去。现在的工作略微偏研究一些,再加上身处甲方,因此整体的感觉会更加轻松。一方面写研究报告确实能够深入了解各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另外一方面也能接触到各类不同的人。
2)工作的自由。我觉得自由是件特别重要的事儿。除了偶尔需要加班写研报之外,大部分时候研报的格式、内容甚至截至时间都很少给我严格的约束,这是买方报告的好处,这让我特别愉悦。有时候写累了或者思路不通,就先搁下看看别的。如此我才能保证我写的东西至少是我自己认可的。
3)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儿。偶尔加班,大部分时间朝九晚五,因此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我曾经也认为只要给我很多钱,我愿意天天加班,但现在来看,也许一个月两个月我受得了,但长期来看始终是无法忍受的,性格已经决定了无法过那样的生活。现在除了工作之外,工作日晚上给网站写写稿子也是件特愉悦的事儿。网站叫华尔街见闻,在期货和外汇圈子还略有名气,老板在纽约干过几年,回来创业,经过电面就开始给网站写稿子。是一帮子很棒的家伙,跟他们一起工作很愉快,自己的英文也不至于荒废的太厉害。
总而言之,除了薪水之外,其实选择职业还有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每个人想要的不同,但多了解各个方面总是没错的,这会让你有更大的几率选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第二个想说的是方向,最简单的分法是国企和外企。就我个人的看法是财大的同学普遍对国企有些偏见,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对外企更偏爱(至少我毕业的那个时候是这样),究其原因我不知道是财大整个舆论导向所致还是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单一所致,当然也有可能是提供实习的基本都是外企,大家了解国企的途径实在太过有限:拿我们公司的实习生举例,我真的觉得他们去旅行的意义远胜于在我们公司的实习,大部分过来的实习生都无所事事,又不像外企那样还有收入,因此去国企实习过的同学可能大部分对其印象不佳;反观外企,不仅有还不错的实习收入,而且基本出入高级写字楼,同时能够学到东西“——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那段时间我们实习的时候常会以加班为荣,认为那能学到东西,尤其是那些在咨询公司、四大、外资行实习的同学那就更让其他人羡慕了,丝毫不会往压榨那方面去想。对此,我的想法是,诚然有些时候能够学到很多工作技能,比如ExcelPPT,那些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工作之后如果天天如此加班还能像实习期那样以此为乐,因为虚荣心总会消耗殆尽,大部分人还是很希望工作之外也有自己的生活。以上那些绝不是想毁掉外企的形象,只是说如果是目前实习期以加班为荣但是自己本身的性格又特别期待有自己的时间的,也许应该慎重选择那些加班很凶的外企。
接下来说国企。
说到国企,我并不太敢以目前所在的公司代表大部分国企,因为无法确定我们公司算不算典型,因此我只就事论事,文中所说的国企基本以我们公司为例。有几个特点:
1)确实有一部分人不用干活跟你拿一样的钱甚至更多。如果你真的打心底里无法接受这种状况的话,恐怕你真的不太适合去国企,因为不光是我们公司(问过其他在国企的几个朋友),很多背景还不错的国企都有这个现象。我们公司以前大概每年都会预留1-2个名额给那些人,今年则尤其多,总数超过10个,正式员工占比接近20%了(员工总数较少)。不论你用什么办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态来接受这种现实,只要你能做到不排斥,那也许你还有适合去国企的可能性,否则的话即使你去了也许也会觉得不开心,认为那不公平。就我来说,没觉得有啥不公平,现实如此,哪里都一样,而且从我的工作来说,做得多学得多,我们领导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两个人一个没关系一个有关系,前者做事明显强于后者,那毫无疑问升职的会是前者,至少在我们公司是这样,事实也证明如此。总之对于这点,一句话,如果你能勉强接受那就可以考虑国企,如果完全接受不能那就pass
2)确实有一部分人跟你干同样多的活也拿一样多的钱。我们公司虽然总体来说事情不多,但也会有一部分勤勤恳恳做事的人,大部分通过校园招聘途径进来的人都是如此。至少跟他们一起吃饭喝酒会找回学校的感觉。这点在国企体会颇深,因为国企一般不会太忙,大家周五晚上一大票人约着出去吃饭喝酒是常事,一边吐槽那些拿钱不干事儿的家伙,一边自娱自乐,与大学的兄弟无异。当然,我们公司因为近几年校园招聘的年轻人多,且大多比较实诚,因此有这种机会,其他国企不详。
3)确实有一部分人没靠关系也做到了中层。前文已经说到,这里也并非没有出路。
结合起来说,我对于职业方向的态度是不要把眼界局限在那些公司,这世界上的公司不只有Mars,保洁,可口可乐,四大,渣打,埃森哲,花旗,中国银行等等,还有金融租赁,还有财务公司,还有信托公司,还有企业财务,甚至还有其他跟财务无关的工作。当然,也许认为自己top的那些人更愿意选择前面的一部分公司,因为那些公司的名声也是top的,门当户对嘛,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该把眼界只局限在这里。外面的世界真的还有很多选择可以去尝试,不论外企国企,不要局限。
我也曾自认为自己是top的,到现在为止可能依旧如此一厢情愿,但到现在,我确实认为目前的工作挺适合我,top的定义是在自己的职业里干的好,并不在于你选择了哪个职业,难道citi的客户经理一定比中信的top?我看未必。
说到国企外企,职业方向免不了会提待遇,首页里也还有人发帖问银行待遇。
非要拿国企和外企比较太难,因为方差太大无法一概而论。
我只能拿我们公司与四大比较。
四大按照前三年税前6k8k11k的税前收入标准(不含加班费和出差补贴)的话,那我所在公司的收入应该会稍高一些(前三年)。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其实税前收入的欺骗性太强,比如18k的月工资,拿到手可能12k都不到,如果没有其他补贴,发12个月薪水的话,不算公积金的到手收入也只有13w多些,离18×12的税前收入差远了。
国企的人事一般来说会更人性化一些,会尽量帮员工避税(我们公司如此),四大要做到这件事儿就很难,因为HR属于后台部门,人也少,因此是不会主动为员工干这事儿的。这是国企的好处之一。
工作前大部分人对税前和到手的概念不大,相信工作以后会明白其中的区别。
另外一个有关职业的感触特别深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我前面说我对现在的工作还比较满意,最重要的原因有几点,不分主次。
1)相比去银行,我觉得也许现在的工作更适合我。LZ工作接近三年,没换过公司,但换过部门,原来做的是资金,工作性质偏融资和预算,现在是投资,股票为主,少部分固定收益。我没真正体验过外资行和国有行到底真正需要做哪些事,但至少凭主观想象结合朋友的说法我相信现在的工作更适合我一些。我不排斥与人接触,但做销售我真的不在行。这里简单说说我对sales的理解。我从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的了那种面对不认识的人依然能发掘别人内心的需求让他花钱的工作,对我个人来说,绝大部分时候我买是基于两种情况:我真的需要或者是我相信这个人。后者是需要很深的交往积累的,一人外人来我很排斥。因此我真的特别佩服那些销售。假如我将来去做sales了,唯一的可能是那些相信我的人能够保证我先活下去。现在的工作略微偏研究一些,再加上身处甲方,因此整体的感觉会更加轻松。一方面写研究报告确实能够深入了解各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另外一方面也能接触到各类不同的人。
2)工作的自由。我觉得自由是件特别重要的事儿。除了偶尔需要加班写研报之外,大部分时候研报的格式、内容甚至截至时间都很少给我严格的约束,这是买方报告的好处,这让我特别愉悦。有时候写累了或者思路不通,就先搁下看看别的。如此我才能保证我写的东西至少是我自己认可的。
3)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儿。偶尔加班,大部分时间朝九晚五,因此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我曾经也认为只要给我很多钱,我愿意天天加班,但现在来看,也许一个月两个月我受得了,但长期来看始终是无法忍受的,性格已经决定了无法过那样的生活。现在除了工作之外,工作日晚上给网站写写稿子也是件特愉悦的事儿。网站叫华尔街见闻,在期货和外汇圈子还略有名气,老板在纽约干过几年,回来创业,经过电面就开始给网站写稿子。是一帮子很棒的家伙,跟他们一起工作很愉快,自己的英文也不至于荒废的太厉害。
总而言之,除了薪水之外,其实选择职业还有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每个人想要的不同,但多了解各个方面总是没错的,这会让你有更大的几率选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转自经世济国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2-25 21:22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