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主题推荐: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今日十大    最新导读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搜索讨论区: 按拼音查找
查看: 2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 一个从央企到报社又到交易所的屌丝的反思1——大学期间的储备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273

积分

中层管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3 09:05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先简介一下自己的情况和毕业一年以来的工作概况:
         本人2011年从某985院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的,保险学专业,  男,党员,有文艺特长。
         11年7月毕业,10年12月的时候就签了三方,是一家央企,500强,原油贸易类企业(不是石油石化哦亲~),说起来肯定不比高盛大摩,但在一般人和家里人看来也还算是挺让人羡慕的一份工作了,结果入职三个月就辞职了(实际工作时间比这个长一些,因为提前很久就过去实习,真正的工作时间大概七八个月吧),原因和经验教训后面再细说。
        后来去了一家报社,一是觉得自己喜欢,二是这家报社在圈内还是比较响当当的,当时的“硬条件”也不错,收入比上一份工作翻番,上班时间却很自由,所以就过来了,但是现在,收入又打了对折,回到了跳槽前的水平,工作氛围和软环境也不如当时来的时候感觉那么好,所以自己觉得挫败感很强,一是看着同学们都在金融行业里越走越深,自己有一种众所周知可以理解的焦躁和挫败感;二是报社的变故是较为突然的,之前已经体验过“轻松赚大钱”高性价比,然后又“由奢入简”,这个很难适应;第三就是才干了一年,就做了两份工作,不到一年跳槽的人,过去自己是绝对看不起的,更何况换了现在的工作,结果又不如意,让我深刻的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了严重的问题,才导致了如今的结局。
        究竟是怎么走到了今天,我不想,也没能力作出过多的主观判断,仅把自己的经历尽量客观地展示给大家,以供各位自己玩味、体会和总结。
      补充:此文是我在报社工作又遇到打击时所作,后来也只好硬着头皮再寻新的工作。干了两年换了三份工作,这在谁眼里都是一种极端不靠谱的行为,不过我最后还是又进入了一家还不错的证券交易所。以结果来论,我觉得自己两年的工作经历,既有机遇,又有失误,走过弯路,也有过惊喜,目前状态又还算满意,所以将这种大杂烩式的工作经历记录下来,也许会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

啰嗦的前言——前言是为了自我满足和自我宣泄,也是为了有心看的人能有的心理准备,知道我在说些什么。也是通过晒晒自己的经历和不满,以求找到一丝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求亲朋好友们分享,以期更多的人看见,并但愿能对别人有那么一点帮助。(求实用的可以跳过本段直接阅读分割线下的部分)
        是看了这篇帖子引起的兴趣。http://blog_renren_com/share/85933537/13921876654?comment_id=2741543505
        我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被这类帖子吸引,就是多少岁的时候你在干些什么之类的。归根到底的原因可能是特别没自信,想看看别人在我这个岁数或者我曾经的某个岁数过的到底都怎么样,是不是我比别人笨的多?还是比别人倒霉的多?看到有人比我过的好,也有人比我过的差,心里就释然了——哦,原来我的分数是个均值,说不定还是中等偏上。
        不过可能还有因素造成这种纪实性转发帖对生活的描述偏凄惨。那就是牛逼的人喜欢深藏功与名, ** 的人喜欢吐苦水,就和我一样。
        说到 ** 的人喜欢吐苦水,我还是要为自己和其他 ** 争辩几句。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你这 ** 的怨天尤人的性格早就了你 ** 的人生,我觉得这么说从感情上有点残忍,从因果关系上也不一定完全妥当。
        固然 ** 之人必有 ** 之处,但学统计的时候老师特别强调我们认清一点,要发现两种变量之间的联系很简单,但要认清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则要特别小心。如果外星人观察统计地球人的行为,发现一到雨天之前,就有很多地球人带雨伞出门(真实原因是因为有天气预报告诉大家要下雨,所以大家提前带了伞),在认清这个关联关系之后,他们需要首先搞清的是:地球人是因为提前知道会下雨才打伞出门,还是说全民带伞出门是一种求雨仪式,并能有效引发降雨?
        不知道大伙能不能听明白这个没什么意义的拗口例子。反正大概意思就是说,性格和命运毫无疑问是有很强的关联关系的,但是究竟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还是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不宜武断的定论,“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定论对于那些喝凉水都塞牙躺着都中枪所以经常唉声叹气的倒霉鬼来说有点过于残忍了。
        当然,我也不好意思吧自己性格中所有的 ** 之处都归咎于运气不好。反思还是必须的,就像@刘露前几天对我的批评,说觉得我面对挫折变得越来越现实,而且很容易被打败。在刚开始真觉得我实在是被老天爷玩的不轻这种愤懑情绪过后,冷静下来想想,可能自己的境遇确实和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分析自己的性格优缺点,是有点太难了。我觉得自己没这个水平。工作又很不顺心,大家都劝我转移注意力,找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因为工资骤降了一半,又买了房,真心找不到什么既喜欢做又不怎么花钱的事了。想想写东西还算是从内心里喜欢的事,虽然成了工作就开始变得不喜欢,但是工作之外的写作还是喜欢的。另外,好歹做了一名记者,虽然对记者的了解很浅薄,但我觉得总该记下一些什么事情,能对别人有那么一丁点的帮助和用处,而且这种事情最好不是机关部委的统发新闻和领导讲话,最好是来源于你自己,我们谓之“独家新闻”。
        况且干这事也不用花钱。
        既然自己觉得评价自己很难,又特别想知道同龄人现在过的怎么样,我想也许别人可能也会受类似问题的困扰,所以我闲的没事,为了转移自己在不如意工作上的注意力,就记录一下自己工作一年以来的所有经历,尽可能客观一点,尽可能不带感情,不去抱怨。这样也许有助于别人看了之后能从中吸取一点经验和教训,或者仅仅满足一下大家了解他人真实生活的愿望,总归能对别人有点意义就好,顺便也就自我排遣一下。
=====================================================================
        先简介一下自己毕业一年以来的概况:11年7月毕业,10年12月的时候就签了三方,是一家央企,500强,贸易类。说起来肯定不比高盛大摩,但在一般人和家里人看来也还算是挺让人羡慕的一份工作了,结果入职三个月就辞职了(实际工作时间比这个长一些,因为提前很久就过去实习,真正的工作时间大概七八个月吧),原因和经验教训后面再细说。
        后来去了一家报社,一是觉得自己喜欢,二是这家报社在圈内还是比较响当当的,当时的“硬条件”也不错,收入比上一份工作翻番,上班时间却很自由,所以就过来了,但是现在,收入又打了对折,回到了跳槽前的水平,工作氛围和软环境也不如当时来的时候感觉那么好,所以自己觉得挫败感很强,一是看着同学们都在金融行业里越走越深,自己有一种众所周知可以理解的焦躁和挫败感;二是报社的变故是较为突然的,之前已经体验过“轻松赚大钱”高性价比,然后又“由奢入简”,这个很难适应;第三就是才干了一年,就做了两份工作,不到一年跳槽的人,过去自己是绝对看不起的,更何况换了现在的工作,结果又不如意,让我深刻的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了严重的问题,才导致了如今的结局。

      后来也只好硬着头皮再寻新的工作。干了两年换了三份工作,这在谁眼里都是一种极端不靠谱的行为,不过我最后还是又进入了一家还不错的金融证券交易所。以结果来论,我觉得自己两年的工作经历,既有机遇,又有失误,走过弯路,也有过惊喜,目前状态又还算满意,所以将这种大杂烩式的工作经历记录下来,也许会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
        究竟是怎么走到了今天,我不想,也没能力作出过多的主观判断,仅把自己的经历尽量客观地展示给大家,以供各位自己玩味、体会和总结。
      
=====================================================================
        本来就是想说说我这一年是怎么工作的,但是写完前言,发现还是免不了“这篇文章是要写给别人看的”这种想法,既然是写给别人看的,最好写的东西能对别人有点用。所以就决定从找工作开始写,因为找工作是工作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是2011年从某985院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的,保险学专业,一个听起来挺不要脸的专业。当然,其实学的东西还可以,老师们的水平也都十分优秀,有心的同学在几年的学习时间里能获取到几乎所有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后来的就业方向也证明了这一点,保险专业的学生和金融学的学生没什么区别。金融机构去的很多,除了人寿人保总公司以外,其他大多还是去商业银行或者券商了,好的国企也去了不少,没有去卖保险的(去商业银行的可能会顺便卖几笔,哈哈)。
        这个专业的开头就说明了一个道理,身世和名字也许不好听、不好看,但是在你所处的中型环境中,人和人其实是差不多的(比如同在金融学院,学保险的和学金融的虽然差了几分,但才智和最终奋斗的结果应该不至于差得太多),只要你有心肯努力,在自己所在的层次里,还是能混到相对好一点的世界里去。
        接下来再说说为工作做的准备和自己的情况,以便大家参照。
        我本身是艺术特长进的学校读本科,后来也是因为参加学校乐团获得了支教保研(和工作保研性质类似)的机会,也就是说,我在本科入学和保送的过程中,自己的“硬本领”(学生时代的硬本领也就是学习成绩了吧),是比其他同学差那么一点点的。当然,其实我也没有过分妄自菲薄过,虽然差了一点,但其实差的也不多。
        入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努力程度属于完全中等的人。首先肯定不会彻夜玩游戏打牌不眠不休不上课,听课不一定特别认真,早晨起不来的话也会偶尔翘课,但肯定只是偶尔。课后安排的作业,凡是自己能做的,也都尽力做了。弄不懂的,就求着同学四处问,大部分题目也都弄懂了。但是实在弄不懂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精算之类的东西),也就只好抄了作业交上去了事。
        平时也是经常上自习到十点十一点的,否则数学那些东西弄不明白。考试的时候也会通宵不睡,大多数考试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去了,实在觉得考不过去的就拜托拜托左邻右舍的同学,自己做一半抄一半糊弄过去。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学六年里没挂过科,最后的学分绩水平大概就是前40%-50%的样子吧。
        在读大学的六年里,客观地说,确实是努力程度决定了自己的水平,刚才说了,自己的努力程度是中等水平,成绩也是完全的中等或微微偏上一点。但是比起真正刻苦的同学来说,那肯定是没办法比的,学霸们每天都会干到两三点,一是应付基本的学习内容,另外多出来的学习时间自然就是在学更多更精深的东西。
        就这么到了毕业,我拥有的就是一张不错学校的硕士文凭,还有几个无关紧要的小资格证和6级证书,国开总行(托关系找的)、商业银行和券商营业部的几个实习,总之就是一切“合格线”上的产品,但含金量高的证书一张也没有。最后找工作的结果证明,我当时的第一份工作也还算不错,不过凡是彻底拿下了CPA和CFA、或者理论基础真的特别扎实,成绩优秀的同志们,去一行三会的也好、去总行业务部门也好、去中型以上券商的也好,找到更好的工作那都是大概率事件。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几年下来的积累结果还是说明,在早期较为纯净的环境里,努力、刻苦肯定是你取得成绩和收获的不二法门。
        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当时的我也并非不想努力,而是在努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感觉没有足够的客观能力再进一步去努力了,天赋也是必须要承认的问题,对金融领域日趋重要的定量分析对我来说就是天书,能把基本的课后习题弄明白基本就要花上巨大的力气,也确实也有不少同学稍微仔细看看课本,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出常规的习题。另外我睡眠又不好,大学宿舍你懂的,每天后半夜才能睡下去的我,在随后早起的一天中确实没办法集中精力听课,体力和精力上就达不到。而有些牛逼的同学每天晚上学到两点多才睡,第二天依旧生龙活虎(至少看起来),这种体力、精力和能力,我是真心不具备。
        所以我的看法是,努力程度是在纯洁环境(诸如学生阶段)下最有效的成功路径,一个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尽全力去“努力”,但是这个人究竟能多“努力”,每个人的天花板恐怕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努力的极限,也应该算是一种天赋,但这不影响你应该竭尽全力地去努力,因为这是你在人生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己掌控的一个重要属性和资源。
        当然也可能真的是我意志力不够,没有足够的努力,这个欢迎大伙讨论。
        
本段总结:
        前面其实总结的差不多了,大学期间我觉得“努力”二字十分重要,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倒没什么后悔或者觉得应该过分反思的,一是觉得混一张985院校硕士文凭本身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自己还是经过了很多努力。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虽然算不上拼命,但自己也还算是比较努力的。虽然没有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东西,但还是结交了不少朋友,大学阶段的朋友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
        说发散了,收回来。
        我觉得读大学之前的事不能无限展开地讨论下去。总之,从这个起点开始,你正常努力,然后找到一份和你努力相称的工作应该是问题不大的。读了985、211,不那么瞎混的话,找份能维持基本体面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事,如果上了XX职业技术学院,我想如果认认真真把技术学到手,一样可以养家糊口从容生活。

接下来打算写第2部分——应届毕业求职的具体过程,可能实用的东西更多一些,供大伙消遣吧。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2-25 00:01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