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荃:在毕马威的岁月里体味成长* 毕马威 (KPMG),国际四大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在其百年基业中,凭借一流的专 业化服务和完善的全球化网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 金融机构和财团提供服务。在竞争激烈 的今天,更是成为众多精英人才的梦想之地。 郝荃,毕马威合伙人. 从中国大陆走出去, 分别在毕马威纽约, 洛杉矶, 伦敦和北京工作, 首位毕马威的中国合伙人.《英才》杂志评选的中国企业智囊100 人之一。 郝荃印像 郝荃,1965 年-1972 年入北京铁路第七小学,1972 年-1977 为北京八中学生,1977 年-1978 为北京顺义县赵各庄知青。1978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 教。1990 年赴美留学,毕业后加入毕马威美国公司。1999 年调入毕马威北京办公室,现为 其合伙人。 ——初次见郝荃,是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知名女校友联谊会上。一直以为见到的 会是一位风风火火且饱含西洋做派的职业白领女性,而到来者却给我以恰好相反的印象。黑 红相间的中国传统服饰、温文而雅的举止、轻柔的话语再加上些许学生般的羞涩,让我有些 不敢相信眼前的是一位知名外企的高层管理人士。 ——“郝荃讲起课来就象鞠萍姐姐讲故事一样,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当年在人大财政 系任教的王景新教授回忆起郝荃在校当老师的情景时这样说。 ——“我们这里的人都特别喜欢Sherry,她总是笑咪咪的,什么事情都特别有主意。她 很有思想,逻辑性、对外表达和沟通能力都很强。”同是人大学子,现在也在毕马威供职的 张京京校友这样形容工作中的郝荃。 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会计的 同所有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郝荃经历了其他同龄人经历的一切,文化大革命、上山 下乡……1977 年高中毕业后,郝荃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来到了北京郊区插队。幸运地是,这 段插队的经历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我们是文化大革命后最后一批插队的知青。高中毕业后 我3 月份去插队, 11 月份77 级就可以高考了。” 当年可以报考的都是北京的学校,其中 没有人民大学。一向数理成绩较好的郝荃报考了一所理工科院校,最终却因为考前生病而没 有考成。 第二年,也就是1978 年,在是否参加高考的问题上,郝荃有些犹豫。面对很多回城机 会,考大学就意味着不能分配工作,风险是很大的。就在这个时候,郝荃曾经就读的北京八 中的老师专门来到她家里,劝她一定要参加高考。后来郝荃回想起这段经历,还戏称自己是 被“拉着扯着”上的大学。“当时如果不是中学的老师那么鼓励我,我想我不会考大学的; 如果当年没有考大学的话,今天的人生也就完全不一样了。”正是高考给了这一代人以改变 命运的机会,而郝荃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将未来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回城之后,郝荃跟当时也比较年轻的几个中学老师一起,重新捧起书本,同千千万万怀 揣梦想的青年人一样,开始了鲤鱼跃龙门的准备。经过一番刻苦努力,郝荃终于考取了中国 * 原文出处不详,按照版权法的要求,转载前请查清注明。 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专业。可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她却喜忧参半,甚至有点伤心。 原来,一直特别喜欢新闻和文学的她,开始填报了人民大学的新闻和党史专业,但后来 增补了一些经济类专业,必须再报一个。“我就随手划了一个专业,也不明白划得是什么, 但是真的没想到会把我分到这个会计专业去。”(笑——)“因为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 不久,脑子里觉得会计都是干坏事的人,所以我对会计没什么好印象。真的把我分到会计专 业的时候我特别伤心,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讲我是会计专业的。别人问考上了挺 好的,考哪个学校啊?——人民大学。学什么专业啊?——财政系。”(笑——) 与毕马威结缘 从1992 年踏入毕马威美国公司成为一名金字塔中最底层的审计员,到今天成为毕马威 的合伙人,郝荃走过了毕马威培养员工的“金字塔结构”的每一个层级,这也使她与毕马威 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早在人民大学任教的时候,郝荃就有过一次与毕马威的深入接触。“当时一批年轻 的老师都参加外语培训,很多人都是去国外读学位的。系里的陈共老师跟我说,现在有一个 机会,到国外的会计公司去实习, 但是没有学位,你要不要去。他当时还说了一席话令我印 象特别深。他觉得学位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些实际工作经验,真正看看国外的公司 是怎么做的。我很信服他的话,后来我就去了毕马威,一去就是一年半。”正是因为有这段 实习的经历,92 年留学美国毕业后, 郝荃最终在毕马威、安永、安达信三大知名会计师事务 所中选择了毕马威,自此,她开始了自己在毕马威的不凡之旅。 毕马威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得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底 层做起,不会有任何人因为关系或其他原因而受到特殊照顾。在毕马威,一年一次业绩评估, 提升、待遇、薪酬基本上都由业绩决定。从开始的审计员到经理这个职位,比较优秀的员工 需要经过4~6 年。如果要升为高级经理或者合伙人,不仅有年限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个人的 工作能力, 管理能力和业绩,一般需十到十四年左右的时间才可成为合伙人。 如今已经是中国首位本土合伙人的郝荃,回想起走过的日日夜夜也是感慨万千。“当时 在美国做的时候,比现在要辛苦得多。第一,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克服这个障碍对增加 信心很重要。而且从业务上讲,我在大学学的东西与美国的很不一样,所以工作起来挺辛苦 的。此外这个工作本身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不断学习新的东 西。加班是很经常的事情,从一月到三月,很少有12 点以前回家的,有时候早晨5 点钟才 回家,稍微漱洗休息一下,9 点钟就又回到办公室上班了。” 《人》:“现在做到合伙人的位置,已经是最高级别了。你如何保持自身的活力?是靠公 司评价体系的推动,还是自身的一种信念?” 郝:“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不同的动力。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促成人才流动,没有人 会停留在一个同样的级别。从进来开始,就想着先做到经理、高级经理,然后到合伙人,每 一步都希望做到最好。真正做到合伙人这个位置的时候,已经没有向上的空间了,但是会觉 得公司与自己的生活之间已经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已经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工作 节奏和事务所的节奏常常要一致.” 《人》:在毕马威被接受和承认,你觉得自己的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郝:“我觉得不是我个人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说毕马威的工作性 质促成的。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体现在所有的工作中。做好工作 最重要的是综合的素质要比较强,管理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平衡。毕马威的评 估体系,就是把人身上好的地方充分挖掘出来,再把它们很好的组合在一起。” 率性叛逆与执著追寻 初和郝荃接触,她给人的印象是温柔,恬静,言语不多,与我们想象中的标准“职业白 领”很不一样。但是随着话题的深入,我们渐渐感受到她身上折射出的那种率性的叛逆,娴 静之中的另一种光辉。对于毕马威,郝荃曾有过两次“出逃”经历,但最终还是在这里找到 了自己的位置,也许这里才真正是她的梦回之地。 One of thousands Mr. Smith VS. Only one 1987 年,郝荃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美国毕马威的实习。就在她即将整装回国的时候, 毕马威专门派人到纽约与她谈话,希望她留下来作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经过思考,郝荃的回答是不,“我还是要回去”。“其实那时候很理想化,也很愿意当老师。 我想我留在这里不过就是‘one of thousands Mr. Smith’ ,但是我回到中国‘Im only one, so far. ’我回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我可以把我看到、听到的告诉给别人,教给学生。这些学生 中一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挥,起到更大的作用。”当时与他谈话 的正是现在负责整个大中国区的主席,他对于郝荃的决定不不理解,但是还是尊重她的选择, 支持了她的想法。就这样怀着理想和信念,郝荃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发展前景回到了 国内,继续她快乐的教书生活。“回来就一直教书,教得也蛮开心的,其实我们现在的好多 客户都是当时我的学生。” Senior Manager VS. CFO 92 年到97 年,郝荃在美国毕马威公司服务,之后轮派到英国工作两年。99 年奉毕马威 北京办公室的感召回到国内,此时她的职位是高级经理,距离合伙人只有一步之遥。此时, 当又一个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她再次做出了其他人认为不可理解的决定。当时正逢网络经 济活跃时期,郝荃被猎头看中推荐到李嘉诚投资的TOM_COM 中国公司做CFO。 “我想我做过老师、做过执业会计师,在我们这个行业里, 唯一没做过的就是企业。猎 头来找我的时候,我想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会更趋向稳定的生活,如果现在不做的话, 这 辈子可能都不会再做这件事了,当时就想去试试看。我是2000 年初去的网络公司,2001 年 10 月份回到毕马威的。” 《人》:换一个角色感觉有什么不同? 郝:不一样,其实也蛮有意思的。第一可以穿得很随便,可以穿以前没机会穿的衣服; 第二就是再也不用每周按小时填考勤表了,这些都是小的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这种服 务性公司常常是跟在人家后面,在网络公司做CFO 是人家跟着你,这个角色是个很大的改 变,那种心理上的感觉比较好。 《人》:那你后来还是被毕马威给挖回来了? 郝:对。我自己觉得还是在KPMG 更自如一点,不觉得有任何拘束。因为网络公司的 职员年龄比较轻,专业背景也完全不一样。而且从去的那一天起你就是财务总监,底下的人 对你都很尊敬你, 但不与你亲近. 有距离感时人就变得很孤独。在KPMG 我没有这种感觉, 这里大多数同事的年龄也是比较低的,但是大家毕竟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他们现在经历的事 以前你都经历过,所以你有很多共同语言、共同的感觉可以和他们去分享。 对幸福与美丽的诠释 幸福来自沟通 通过与学院老师的交流我们得知,郝荃的丈夫汪建熙也是人民大学的校友,而且当年与 郝荃是同班同学。他们大学一毕业就结了婚,是班内比较早走在一起的一对。汪建熙在事业 上同样很成功,曾一度被誉为“中国首席会计师”,曾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在事业上都 有所成就的两个人碰到一起,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其实我们两个人有好长一段时间不在一起。他做首席会计师的时候,我在美国。当时 我刚刚拿到KPMG 的录用通知,我想应该去做两年,至少拿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后再说。但 是两年之后升了经理,就觉得再做两年就作到高级经理了,便很虚荣地留下来了。” “我 觉得每个人都是被自己的信念和理想驱动的,只不过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异,他没有 太反对我的选择,我也没有太反对他的决定,所以我们都是全心全意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人》:现在你们两个人都很忙,是不是相聚的时间会很少? 郝:也不,我觉得事在人为,有些东西不是非要参加的能推就推, 有些事能两个人一起 做的尽量一起做. 两个人要协调,沟通很重要。 美丽源于自然 这次采访是在毕马威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进行的,郝荃一身米色职业装打扮与公司的整 体色调很相配,让人有如浴春风的舒适感。作为一名成功的职场女性,郝荃对于“美”有自 己独到的见解。 “我觉得自然是最重要的。”说到自然,有一件事让郝荃至今记忆深刻。从美国到英国 轮派的调动需要面试,“当时是英国负责银行审计的主席到旧金山面试我。从洛杉矶办公室 到机场的路上, 我一直忐忑不安。在毕马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辅导员(counseling partner), 如果你有什么职业发展上的问题都可以问他。路上我就给他打电话,说自己特别紧张,问他 我该怎么办。他不怎么爱说话,声音低低地,当时只跟我说了一句:Be yourself, thats it. 我 说这样就行了?他说ya. 于是我就这样轻松的去面试的,第二天就被通知我可以办理去英国 工作的手续了。所以自然、真实实际上是很重要的。 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我一直信这 点.” 小编手记 最近一次见到郝荃,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论坛”上。依然是从容、恬淡的她, 在讲台上也如邻家姐姐般平易可亲,热情地向台下的师弟师妹们介绍着关于求职的知识。谁 说职场如战场,成功女性必然是某种模式化的形象呢?从郝荃身上,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对成 功概念的淡薄,对幸福人生的追寻和对价值实现的执著……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