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主题推荐: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今日十大    最新导读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搜索讨论区: 按拼音查找
查看: 31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过来人经验] 老板给我上了最后一课:永远要做有价值的人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3627

积分

董事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2:58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转贴]

准备写点什么,纪念这个对于我的职业生涯来说,理想幻灭而又重生的时刻,应该最适合吧:)
  
  故事还是要从头说起。
  
  我大学毕业后原本在一家大型国企,那时候单位效益不好,工资低,我又属于那种不安分的人,所以去了半年就辞职了。
  现在想想,如果你不能承受未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永远存在的),特别是35岁以后职业发展的空前挑战,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拿一辈子的低工资还是不错的。可惜对于那时候20岁出头的我来说,哪里看得到那么远。
  外面的世界固然有很多机会、精彩,但是会有更多风险、挫折,一旦出来后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你不能不断的去学习去成长,那你就要面临有一天被残酷淘汰的命运。
  以前我想自己会在40岁退休,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窘境可能会提早到35岁。年轻的大学生们苦于没有工作经验找不到工作,我们这些工作了一些年头的人又何尝不担心自己的位置会被那些资历浅、但薪资也低的新人顶上。而一份工作是你想好好珍惜就能长久干下去的吗。大家看看我的经历就知道了。
  不过,即使时光倒流,我想我还是会这么做的。现在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即使是在国营、事业单位甚至政府机关,人的命运也会随着国家政策,经济改革等等宏观的以及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等等微观的因素起起伏伏,如果你不是那么麻木,自然会感受到人的渺小,所谓要追求和谐的社会,自然有诸多动荡,我们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至少要最大限度的成为自己人生之船的舵手,从职业发展的角度,那只有做一个有价值而且不断增值的人,才是唯一安生立命的根本。
  早一点,走出国营单位那样的“舒适区”,早一点认识职场起伏的真谛,何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至少,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吧。
 从国营单位出来后,我去了一家伪外企。
  为什么说是伪外企,首先这是一家香港的公司,应该还是合资的;其次在这家公司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什么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连入职培训都没有,当然早几年,人力资源的发展是很有限的;第三是最重要的,从我进这个公司起,这个公司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几次裁员,几次缩小经营规模,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关门大吉的命运。
  其实公司的知名度、品牌、工作环境等等外在都是不错的,我当初也是被这个所蒙蔽,觉得自己能进入这样一家公司非常幸运。那时候我的工作很轻松,做文职,也就是接接电话、收发传真、打打文件等等,薪资也还不错。
  现在回想起来,这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因为最初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我几乎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环境中舒适惯了,我已经忘记了充电学习自我增值,能做会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去一些好公司,人家觉得你有几年的工作经历了,那么在行政方面或者hr方面应该是非常专业了,结果一了解居然做的都是基础的初级工作,自然不会给你机会;而那些认同你的个人素质的公司,往往又很小,薪资给的很低,自己又无法接受。那段时间我也去过几个公司上班,最长的干一个月,最短的几天,真是非常苦闷彷徨,才发现这世上歪(读二声)公司太多,要找一个稳定有发展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靠自己的实力,也要靠机遇。
  那时候的我,即没有什么危机感,也没什么追求,整个人都是懵懂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我也是自己从事了HR这个工作以后才有所认识。如果当初,我能像现在的这些应届生加入公司时,就接受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的话,也许就不会蹉跎那些最值得珍惜的岁月;如果那时候知道怎么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就不会去伪外资,也许今天,自己的发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说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普及一下关于择业的基础,希望对各位职场人士有所帮助:)
  我们找工作一般考虑哪些因素,大部分人肯定是关心薪资福利等等,上班地址是否离住家很近,也是求职者特别在意的问题。
  
  从一个HR的角度,我会建议,大家第一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这需要你去收集多方面的信息,而非只是表面的现象。我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例子,记得第一次去那家伪外资面试的时候,被豪华的办公环境唬得别提多激动,地点也在繁华的市中心,可惜对我的职业发展来说,却毫无帮助。
  至于收集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如今发达的互联网,百度一下,在整个业内是什么行情,还有如果你有熟人在那家企业的话,问一问也不错,现在很多好的企业都会充分利用内部招聘这个渠道。另外就是在面试的时候,不过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现在的网络人可能信息很发达了,所以很多人都知道我说的这个道理,对企业发展潜力特别关心,但却不分场合。实际上,你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在问你还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可能是2层意思:
  第一、一种礼貌,你大老远的来了,总不能只是他问你答吧,那这个时候请千万不要贸然问企业的发展问题,这只能暴露你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一般的企业,在网上都能查点信息出来的,在还没有对你有初步录用意向的时候,面试官是没有精力来给你诸多废话的,无非又把在招聘广告中的已经说明的情况又给你重复一遍而已。这个时候最好把提问环节也作为展示自我的机会,不过这个就仁者见仁了。
  我要说的重点是千万别在这个环节问关于企业发展的问题。实际上,面试官有录用意向的话,特别是中小企业,会主动介绍公司的一些更深入的情况来吸引你。记得有一次一个应届生请我介绍一下公司总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知道他是想借此问题了解一下企业的经营风格,心中还是觉得此人有些天真和理论,只得简单讲了一些表面话就结束面试。
  第二种情况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录用意向,那你提问也要注意方法。公司层面,我已经说了,多从网络和熟人处收集。如果与你面谈的是你未来的上司,多了解你今后所要加入的团队(部门),你自己的职位的工作内容,也就是你今后的小环境会比较务实,而且如果你的上司比较开放和健谈,他自然会把一些大环境的情况讲给你听。如果与你面谈的是HR,你可以请他介绍一下公司,一般规范的公司在有录用意向以后都会主动介绍的,一般涉及企业介绍、薪资、培训、绩效等内容。
  还有一个途径是通过第三方,比如猎头公司,这次我又要面临职业转换,在有意向的几家公司里面做选择,就是参考了一些咨询公司朋友的意见,这是后话,后面再详细说。
  
  总之,企业的发展前景,或者通俗点说,效益是最最重要的。现在整个大环境都不好,每年新开多少公司,就要垮掉更多公司,如果你不幸加入一家未来会关门大吉的公司,那绝对是你职业生涯发展的一大损失。所以说特别是年轻的充满理想的应届毕业生们,别先考虑企业的文化、管理水平,那些虽然重要但是绝对没有企业的经营发展重要,而一个能够经营起走的企业,不一定是你理想中的企业。如果你进不了世界500强,也进不了中国500强那些所谓的大企业、好公司,就不要把企业文化看那么重。他能活多久才最重要。
  现在很多人找工作一般看能不能马上签订劳动合同,提供五险一金,这个办法还是比较可行,能够这么操作的企业相对能规范一些。另外可以了解一下公司的员工活动、培训机会多不多, 一般比较重视这方面的企业效益都还不错,因为一般如果企业的效益出现滑坡的时候,往往第一个缩减的就是关于培训方面的经费。
  虽然我说了这么多,最后我还是想说找公司还是看机遇,也许你今天去的这个公司,一切还不错,行业不错,效益不错,明天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所以公司能够经营的下去的,就不要抱怨了,哪个企业没有问题,关键你能沉下心来,做出成绩,走进骨干层,但是企业效益不行了,你就必须从头开始。

 ——试用月薪800元,重新开始我的职业发展。
  
  后面我终于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一家IT企业,做HR主管,不过是从试用月薪800元开始的。
  
  那时候我虽然已经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月薪也能拿到2000多元,但经过前面的坎坎坷坷,终于明白一份好的工作不仅仅是工作环境优良,而自己的水平一开始就开价不低于2000元能选择的机会太少,我终于放低了自己,找工作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工资这个大家最最重视的要素。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正是这个选择,让我重新拓宽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阴错阳差,我居然找到一份不错的职业,就是现在非常时髦的HR,即人力资源,也就是过去的人事。
  
  当时自己在HR方面其实并不太专业,就是做事务性工作,比如招人、买社保、造工资表等,在很多公司比如我之前的那家伪外企,都不是很重视,交给文员做就好了。
  好在我在学校以及前面的单位,在组织活动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文章也写得还过得去,最重要的是,这是我老板后来亲口告诉我的,他觉得我找工作居然不谈工资,更注重职业发展,应该是一个眼光远一点的人;虽然没什么专业度,但对HR这个职业充满了热情,应该能够培养;所以他才决定把这个机会给我这个有工作经历却没有工作经验的人。
  我是到公司报到第一天才知道自己拿多少工资的,当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不过我也被告知转正之后,我的工资不低于2500,心里稍微平衡了一些。有些公司就是如此,不愿意在试用期多投入一分,老板永远就是希望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不然企业如何发展,当然这是二流企业的想法,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去那些所谓的一流企业,倒不如在这二、三、四流的企业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所以如果你在面试的时候遇到这种试用与转正薪资差距很大的公司时,一定要好好考虑,也不排除那种不诚信的企业,但也许是一个机会,虽然不是最佳的机会,那种明文规定试用工资为转正工资80%的企业会更规范一些,不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试用期环节设置一些程序,进行一些转化来降低用人风险与成本,比如实习生制度、培训生制度等等。到20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已经明文规定试用工资不能低于转正工资的80%,但我想,企业也一定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对应。
  我的老板曾经跟我说过,做老板就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人,不以追求利益为原则,是无法带领这个企业经受残酷的市场竞争的。而我比别人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因为我很不幸又去了一家工作三年后又即将面临解体的公司,在企业最原始的生存阶段,资方也就是老板所暴露的本性,确实是需要你用坚强的毅力去面对的。我们还不是最糟糕的,我的境遇在别人看来还是很不错的,至少这边一说要找出路,就有几家公司主动找你,但即使这样,伤害还是存在的,只能说,人总是要向前看的,时间会抚平一切。比如联想所谓家文化的解体,你不是那被裁员的一分子,你就不能明白那种为留下来的大多数人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的苦涩,而我,上个月还在抚慰因业务萎缩被裁掉的同事,帮助他们找工作,这个月,我不得不自己寻找出路。


  本来想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但是写此帖的初衷,正是这种昨天裁人今天被裁的痛,所以写着写着,情绪难免激动,各位包涵吧:)
  
  进这家公司是2004年,当时我就通过互联网了解了HR这个专业确实比较有前景,如今自己虽面临裁员,却能在一周的时间就收到3个不错的录用意向就是证明,这三家企业都不是我自己投简历找的,有同行推荐的,也有知道我这个人找到我的,稍微能抚慰一下我的心情:)只是又要重新开始,我真是百感交集。
  去年,公司就已经出现败像,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培训经费被一压再压。我04年加入公司的时候,正是公司效益最好的时候,动不动公司全体人员外出拓展培训、春天踏青、秋天爬山、过年开年会、平常的打球、吃饭、娱乐活动也不少,骨干层也有很多外出培训的机会。
  同时,人员的流动也变大了,以前的员工在这里工作少则3、5年,多则10年以上,但忽然一些有门路的人就自己找出路走了,公司为了发展,成立了新的项目,以前能够支撑公司的项目的上游资源瓦解了,这就是企业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但新项目的人来来去去,始终连最基本的团队都没有打造起来。
  虽然当时我就有不错的机会,但想到公司对自己的培养,自己和老板所建立的默契,做HR是一定要和资方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的,也就没有为自己做过多打算,仍然希望企业好起来(其实对企业的忠诚,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增值的地方),老板也很认可我的做法,给我升职加薪。不过这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我的忠诚,而是我的价值。
  在企业业务出现变化的时候,HR的位置还是很微妙的,也可以说是企业稳定的风向标吧。所以你去一家企业应聘,问问他的hr都工作了多长时间,如果连3年都没有(除非是新设的职位,这2年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是个公司,就要设个hr岗位),你就要考虑一下,了,特别是那些几个月就要换个HR的,管理上肯定有很多问题。当然我也说过,这样的公司不一定经营有问题,对于非一流的企业来说,经营才是根本,管理是滞后的,所以在经营前景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建议你再来考虑管理的问题。


  公司出现业务滑坡的时候,对我反而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在我当初加入公司的时候,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就做得较好,或者说比较务实吧。
  首先企业有完整的薪资和考核体系,也比较重视培训,我加入公司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制定当年的培训计划。最初招聘工作比较少,因为员工一般都不流动。我加入公司是因为HR主管是新设置的职位。虽然试用薪资很低,但是录用你的时候都会跟你沟通好,实际上是做到以岗定薪的,支撑这个薪资的就是岗位评价体系和薪酬制度,你拿多少,是根据你的职位对企业的贡献值的大小来决定的,当然岗位评价是个相对专业的东西,我只是想说,你到一个管理规范的公司,薪资谈判的弹性比较小,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标准,多少级多少档,而那些由老板高兴给你发多少工资的企业在管理上会比较欠缺,但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情。就我知道的,一家房地产小公司的总助,05年毕业的,年薪已经超过10万,这在我所在的城市,这个收入还是很高的,他实际反而是占了老板不懂HR管理的便宜,当然跟行业也有关系,目前来看,房地产确实是起薪比较高的行业,不过这个总助当初应聘这家公司的时候,因为是应届生也是从几百块开始的。
  补充一下,我现在这家是民营企业,其实在外企呆过的,应该了解去民营企业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为外企不管怎么样,稍微规范一点的在制度和流程方面都比较健全。你去了,只要做好你的本份,好好发挥这个稳健运作的机器上的某一个“螺丝钉”的作用,你就能够生存发展。
  外企只是门槛高些(比如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比较高,比如你是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是不是本科,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如果招聘技术类的应届生甚至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因为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特别是健全的人员培养机制,好的外企更喜欢招聘白纸一张的应届生,相比于你的经验和专业度,外企更看重你是否符合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而外企的高级职位往往是由内部人员晋升上去的。当然外企也会挖人,但相对来说都是同一级别的企业之间的人员相互流动,这些被猎的人,应该是站在企业的肩膀上走到了业内顶尖高度的人,也可以说,他们的所谓成功,是企业还非个人决定的。其实现在,一些国内的企业也在逐步规范起来,不一定是外企,好的国企、民企等都是这样选人、育人的。
  所以说,你去好的企业基本上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当你刚刚毕业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可以薪水不高,但是一定要专业对口,尽量去那些管理规范的企业,强调一下,在经营水平良好的前提下,这样才能给你的职业发展开个好头。
  我在面试的时候遇到过一些有过几个月工作经验就开始跳槽的应届生,在过去的企业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训练,连最基本的积极心态、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没有;又或者那些机关、事业单位出来的,把自己看的很高,出来无非是不喜欢单位上人浮于事,复杂的人际关系,确不知道自己也沾染了很多坏习气,诸多抱怨,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职业前景的,能够去的,也无非是和自己本性差不多的公司而已。
  当然我说的是常规情况,如果你有什么很硬的关系,你想去哪里都是可以的。比如我一个大学同学,老爸是省委组织部的,毕业当然就分到省政府机关工作,一个高中同学,家里是宣传系统的,毕业就分到电视台......以前看待这个很消极,现在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如果你有这样的资本,还是要好好运用的,当然前提是你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实力,比如我那两个同学自身条件也很不错,那这样的人际关系就如同如虎添翼;如果自己不怎么样,那就是大家痛苦。其实在哪里没有后门这回事呢,就是外企,同样条件的2个人,也会先录用有背景的,甚至虚设职位,安置那些政府要员、金融系统关键人物的亲戚。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靠自己的,就不要把精力放在这些不平等的事情上,天下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应该关注如何改善自己,首先是知道一个好的企业,他需要的人是具备哪些条件的人,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至于人脉,也是从无到有自己努力去经营的。


  越说越远了:)如果是写商务文件,我想我会准备清晰的提纲,罗列一堆的术语,在字里行间充分展示我的思维能力和文字造诣,当然最终要解决工作上的某个问题,完成老板交代的某项任务。
  在天涯,却可以天马行空,离我的初衷渐行渐远......这就是网络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没有目标!没有责任!也没有压力!!!
  
  现实的职场却非如此。
  
  当然我并非要说职场的人心纠葛,尔虞我诈。我更愿意从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职场中人并非人性本恶,只不过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组织,资源有限,利益当前,谁都想为自己打算而已。
  
  一个企业,不管大小,都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最上面的资方,老板,他们掌握着绝对的生杀大权(强调:是指对我们的职业发展)。在一个企业,如果你和最上层出现了分歧,特别是中层,如果你不能领悟和执行上层的方针,那你必然止步不前甚至前途尽毁。
  再民主的企业,老板还是喜欢听话的人,中国从小农经济步入文明社会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仍然是民主集中制。而所谓民主,不过是一些表面工作,走走形式,最后拍板定案的还是真正掌握着权力的人。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做HR的,常做的工作就是制定公司的某项制度。我发现很多同行非常喜欢参考经典的范本,借鉴标杆的经验,收集员工的意见,最后出台一个自以为非常不错的制度,却被要求一改再改,甚至被指责过于理论,不熟悉企业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工作程序大错特错!我一般写制度一定会首先征求老板的意见,虽然他不会关注细节,但是在大的方向和原则上,总会给我一些意见,这个沟通做好以后,即使行文不够严谨、布局不够周密,也只会略微修改就通过。为什么呢,因为我始终明白,自己只是个代笔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始终是上面,不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管理者,也不是占企业大多数的员工。
  所以说,你在人家的地盘上打工,就得遵守别人的规矩,你有些才能、有些能力、有些成绩,都是这个企业给你的,把你扶上来当个官,是希望你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团结下面的人,执行上面的意思。如果你把方向搞反了,倾听民意多了,跟着下属一起向上抱怨目标太高、资源有限、市场动荡......那你就死定了。
  老板、股东拿出钱来投资,是希望得到最大的回报率,而非做慈善事业、开培训学校,他并不想听你的诸多客观主观的原因,他开给你比别人高的工资,就是要你克服一切困难,维护资方的最大利益。
  相信我,如果你想在这里好好呆着,平步青云,能力还是次要的,这种“企业利益、股东利益”第一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和利益当前为自己打算并不矛盾,因为锅里有碗里才有)。当然老板能把公司开起走,也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不会瞎指挥,当然老板也非完人,在战略上指挥失误也是可能的,不过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你多提客观数据,多个解决方案,千万别提什么意见做什么是非判断,更不能因为不认同就不执行,要知道,你不做也许还有一大堆的人排队等着做。总之,不要做这种时刻的牺牲品。老板可以给你的任何东西,地位、高薪、信任、荣誉......都可以在一夜之间收回。


  在大家熟知的企业中,我非常喜欢华为,虽然华为的狼文化引来诸多争议,但我觉得他至少是一个真诚的企业,没有粉饰,企业的根本就是为了赚钱,企业赚钱的根本就是人力资源的最大开发。他也是一个强的企业,所以只要你能承载他对你的要求,你就有机会。
  在面试中,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华为出来的人,他很牛,告诉我他是华为出来的,但他痛恨华为,他说他现在拿在华为挣得钱给自己治病。就这两句,我只能判断他是华为的淘汰者。一个无知和矛盾的人,既然华为已成过去,要重新开始,就不要仍然把这个作为资本。华为员工的工作强度确实比较高,但如果强度不高,企业又如何迅猛发展,企业不做强做大又如何发高薪?全国人民都知道那是一个累人的工作,你与其抱怨不如好好锻炼身体,诸不知,如今的竞争除了IQ、EQ的竞争,也是需要一个好身体的。
  所谓做员工,这个面试者是第一失败的类型,既然已离开或者说被淘汰,那就潇洒放下,好汉不提当年勇,按你的观念去寻找一个平和的环境,落水的凤凰不如鸡,这时候把自己放低点,至少还能找到许多小池塘,如此心态,大池塘你呆不了,小庙门也不敢供奉,我相信如果他自己不改变,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一定会很尴尬。
  还有一种失败,就是对现在所呆的企业充满抱怨,想出去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得人。知道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吗,因为爱抱怨的人是所有企业最不喜欢的员工类型。这种人最根本的思路就错了,遇到问题往往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是别人的不是,如同一杯已经装满了水的杯子,无法再接受任何新事物,只会发牢骚。
  一个人可以现在还很糟糕,比如学历不高,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经过职业化的训练......但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去学习去改变,你的未来依然有机会变好,但如果你已经是永远期待你的周围发生变化的人,那你就彻底完蛋了,你只能庆幸自己所处的环境还很落后,没有引进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否则第一个淘汰的人就是你。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外企,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去过一家真正好的外企,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外企强调企业价值观,制度和流程一般都比较规范,一旦你适应这样的环境,你即成为被某种文化塑造的某个机器零件,缺乏根本的生存能力。
  在离开那家伪外企之后那段动荡的日子里。我实际上去过2家外企,还都是世界500强的企业,如果你去过,你就知道,世界500强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好的企业,其实在经营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只不过是你适合的一个地方而已,你在这里如鱼得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被企业的外在所迷惑,津津计较薪资福利,甚至为一些根本对职业发展毫无意义的因素放弃了大好机会。
  过去的我也不例外,一路走来,才发现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我想在这里多跟大家说几句我的感悟,也许会对你有些帮助吧:)
  
  感悟一:人贵自知。
  时下流行的面试经里常常鼓励大家要充满自信。我却认为自知更重要。规范的企业,受过训练的面试官,自然会通过科学的面试程序来判断你是否适合你应聘的职位。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帮助你消除紧张,展示真我,所以如果你面试的时候遇到那种特别让你舒服,愿意袒露心声的面试官,千万不要搞什么小动作,网上那些面试技巧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反而是那些咄咄逼人的,让你不满意的面试官,一般不是工作经历尚浅,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甄选工作的意义,就是缺乏专业的训练。
  最初做HR的时候,我也挺菜的,不过我倒是不会对面试者不礼貌,主要是运用各种测评手段和面试方法,甚至在一次集体面试中,我一个人面多个人的时候,被戏称为“绝对挑战”。其实面试中,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找的合适的人而已,而作为应聘者的你,也一定要明白,你是为了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光是外在条件让你满意,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可以胜任,可以有所成长。所以了解自己,真实地表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喜欢包装简历甚至造假,或者不是很重视自己的工作经历,在现在的单位留下不良的业绩记录甚至不诚信的表现。诸不知,这些行为统统会让你失去进入好的企业的机会。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环节运用专业的人,科学的甄别方法,尤其是背景调查这种方式,基本上可以把你的过去查的一清二楚。
  现在不努力工作,没有专业,没有积累,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今后一定会努力找工作,且总是找不到好工作。
  
  人贵自知主要的意思就是要知道自己几金几两,对不符合条件的职位,固然他是你神往的,也不要祈望奇迹发生,浪费自己的时间。
  你去应聘,一定要会看招聘广告,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搞笑,再没文化,招聘广告我还是看得懂3。诸不知,我每天处理大量的垃圾简历就是拜看不懂或者根本不看广告的人所赐,这群人中,尤以大学应届生,在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教师)工作较长时间的人为主。
  如今互联网也太发达,网络招聘很流行,所以很多人只要觉得自己貌似喜欢这个工作,这个企业是自己向往的,薪资很高,等等,就立刻发个简历过去,结果往往毫无回音,还很纳闷,我怎么一个面试的电话都没有。
  诸不知,一个招聘广告是有硬性标准的,比如要求学历、专业、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等等。如果你的条件略差一些,那还是可以尝试一下,否则的话基本没戏。我特别奉劝那些应届生,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大学期间勤工俭学如果不是家里困难还是多选择能积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少去做派DM单,促销员之类的工作,除非你经后打算做销售,先练练脸皮和口才。学校的干部还是可以当当的,自少能培养一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环境的适应能力。
  
  强调一下,我这一部分是技术贴,只是就事论事。职场如同江湖,也是一个复杂的地方,我是一个技术型的HR,而非那些或玩弄权术,或运筹帷幄的HR(做到更高层面的HR一般都是要深谙政治的人,企业里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唯一划分的区别就是此人是否心存正直,是一只忠诚的狗还是一只嗜血的狼,甚至是一只无能的猪)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人际关系,之前我也说过,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你家里有什么三大姨六大妈,拐了几道弯的关系,能用尽管用。所谓万事开头难,但是一旦你的第一份工作为你奠定了好的基础,你的职业发展才能算走上正轨。当然后面还是靠你自己,做一个职业的人,做一个专业的人,做一个让工作来找你而不是你找工作,有价值的人。


  感悟二:要做一个积极的人
  
  我在现在的企业学会了积极主动,也正因为这样,我在这里稳定下来,虽然他是一民企。
  以前我也不看好民企,民企在工作环境、薪资福利、培训机制等方面确实不能跟正规的外企比,但正因为他资源匮乏,流程混乱,却更能培养人的积极主动性。
  以我为例,任何HR工作,大到规划性的,比如薪资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小到一次面试的组织,一个员工活动的策划等等。公司给你的经费人手都有限,但同样要求你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并要保证一定的质量。外企的人一般没这个经历,他们在做事前已经获得了很多资源和支持,外企的人力资源体系多半会砸很多钱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做,他们的HR大部分是按流程执行的人,做方案、写报告都有模版可用。能参与(非独立操作)规划设计的都是非常高端的人,比如总部的负责某一个模块的总监。而我就没有这些条件了,如果不积极,一定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因为在民企,你总是做创新的工作,之前别人没做过,也无法支持。这就必然锻炼你开始要求自己,我可以怎样做能完成这项任务,知识上欠缺就去看书、就上网查、问问同行;经验上欠缺就跟向老板、各业务部门的主管讨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收集信息的机会。时间不够就加班加点,总之唯一的目标就是把工作按时完成。
  还有一个是很多从外企初入民企的人不能接受的,就是流程混乱,人人都不愿承担责任,部门间,流程的上下环节扯皮的事情特别多,办事效率低下。其实这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暂露头角,那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发动机,主动承担,自己给自己对最终结果负责的目标。那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你就会不断调整自己,整合整个工作的流程,主动适应每一个环节人员的工作风格,获得他们的支持,当你把工作完成得的时候,你自然会因为自己的定位而获得地位。
  当然最初我也不是做的很好,也曾经因为没有掌握适度的方法,反而让事情事倍功半想要放弃,这时候老板就会说,一个真正积极的人,是面对任何问题都会迎头而上的人。正是他的鼓励、包容、鞭策,让我坚持下来。
  一旦养成了积极的态度,遇上任何事情都积极乐观的看待,多想办法,少找借口,个人的潜能就会被无限量的激发出来。你就会拥有整合资源,拓宽人脉的能力。
  有人以为职场都是凭人际关系生存发展的,这个想法没有错,可惜却不知道自己是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关系,不是特指你爹妈是 ** ,不是你跟某个权威人士有一腿,除了这些非正规的主流的,还有你凭自己的积极、自己的实力去赢得的天下。永远盯着那些消极面不放,你的人生怎可有光明。
  纵观好的企业,都需要积极的人。比如在外企非常流行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就是主动积极。而一般会做职业化培训的企业,课程也是从积极的心态开始。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什么叫职业化,第一步就是积极主动,这比你的专业、能力、经验更重要,更能决定你的未来。


  感悟三:学习能力是保值和增值的必须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情,而是职场生存发展的根本。而学习能力是保值和增值的必须!
  
  学习能力首先是一种心态,空杯的理论大家肯定都知道,但其实真正做到做好的却很少。道理很简单,往白纸上画图一定比把一张图画重新修改容易。很多有工作经验的人,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你过去的经验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不仅仅是那些错误的观念和习惯,对你未来的发展毫无帮助的经历都会减分。这里特别要补充第(九)部分关于招聘广告是有硬性标准的话题,所谓工作经验不是你工作了多长时间,而是你在同行业、同领域、同专业上积累多少经验。越是正规的企业,薪资高的职位,在这方面要求会非常高,跨国公司就喜欢跨国公司的人,而即使是我们这种HR,似乎每个企业都需要,但是好的企业一定会强调你是否在同一行业,同类型企业的工作经历。除非这个职位符合条件的人比较稀缺,除非你去到一家在招聘环节还不够规范的企业,否则你没有机会得到那个职位的。
  
  至于几个月的工作经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总体来说,这都将是简历中的败笔,几个月说明你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没有忠诚度、这山看着那山高;没有毅力、一遇到困难就溜之大吉;没有正确的定位,一个基层员工不好好干工作,净关心该总经理操心的事情。。。。。。几个月,你可能连公司的制度和流程都没有搞清楚,你能积累什么经验,只不过浪费时间而已。
  如果今天不是在这里写帖子,我不会浪费一秒钟,给那些工作简历中最近一个工作经历是几个月的人,筛掉你的简历,只需要0.06秒。
  特别想对应届生说,找工作不容易,找到就好好珍惜吧,除了去之前要知道怎么慎重选择以外,进去之后哪怕熬一年,实际上一个人至少要在一个企业呆三年,才能知道自己在这里是否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专业的人力资源网站下一个关于职业规划的PPT,就明白为什么了。
  不过你如果已经有这样的经历,是不是一定要作假才能蒙混过关呢。虽然我是一个HR,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只是犯了诚信的大忌,被发现你就完蛋了,我只能祝你好运。
  我自己的补救方法是诚实的说出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离开那两家外企,一家是因为职业选择的问题,那是一个市场助理的职位,我并不是很适合;另外一家是日资企业,日资企业就像传说中的那样压抑和分工细致,我根本就无法适应。不过这绝对不是什么可供参考的答案,这样的经历自然使我与好的外企失之交臂,如果早一点学会空杯、拥有积极的心态,也许我在那样的企业也能获得发展。
  
  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即围绕你的职业发展目标去学习。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目前社会流行的考研热、考证热就说明很多人还很盲目。
  很多人考研,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需要、是否适合、毕业后有什么出路,很多人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或者在职场上遇到瓶颈想寻求突破。但连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就业这最基本的目标都忽略了。如果之前思考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学历一定是开辟新的职业发展之路的敲门砖,反之却浪费了极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把自己弄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研究生起薪2000不仅仅是就业压力增大的风向标,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学生太需要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教育。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很多基础的东西亟待完善,学生有机会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已经是毕业之际,企业开始校园招聘之时,只能听天由命,谁让学校把这些应由教育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转给企业。不过就我了解,现在很多大学都开始重视这一工作,不过一方面迫于招生的压力,他们又不可能把职业规划教育做的那么彻底,把道理都讲清楚了,这学校就没人了,这专业就冷门了。所以说,教育体制经济化,害死人。
  做人还是要靠自己,自己了解这些知识(网上很多的),是你迈出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的第一步。
  
  至于具体怎么学习,我就不多说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自己去摸索吧。


 我曾经希望走到更高的HR层面,不过我也说过人贵自知。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走到职场的金字塔顶端,需要你有天份,有悟性,也需要你后天踏实努力,肯拼肯干,最后还要看机遇。所以我现在已经没有当初入HR这行的激情了,只希望做最好的自己。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比如这次在换工作的过程中,有2个offer我就放弃了,这两家都是做HR经理,开出的薪资均在月薪5k以上,都是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工作,对很多同行来说是不错的机会。我放弃的理由有三,一是都是跨行业的,对我来说会分散自己的行业积累,相当于重新开始;二是两家的HR体系都很薄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做基础的建设工作,如果你没有做过这类的工作,可能会觉得是个锻炼机会,其实HR的建设是讲平台的,只能循序渐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实际上对我来说只是重复过去的工作,会影响我的专业进一步深化。第三是风险性,对于有过2次因公司效益太差而不得不重新转换工作的我来说,不会再去那些看似效益不错的企业冒风险了。通过向一些咨询公司的朋友征询意见,我最后选择了一家上市公司,虽然这里级别和薪资低一些,但是行业不变,公司业务稳健,管理也很规范,可以让自己的专业更加精进。
  如果你是30岁以前,我会支持你有强烈的企图心。有要成功动机的人只要找对方法,往往比得过且过的人更容易成功。为着你的心中目标不断攀登,即使最终没有走到顶峰,相信你也会处在一个较好的位置,能进入公司的中层,骨干层吧。
  而一旦过了30岁,建议你认清自己的实力和所处的环境:职场里属于你的机会已经相当有限了;而你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同时可能你的身体也出了一些小毛病,常常觉得精力已经大不如前。。。维持健康、家庭、事业、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平衡,开始变得很重要,毕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言归正传:
  
  我常常会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我们每个人这一生到底要受哪些教育。我的理解是至少三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我非常感谢父母给我生命,但是我必须承认他们就和中国的千千万万个父母一样,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对子女掏心掏肺的爱,却造成子女日后个人成长路上的羁绊。
  
  以我为例,我是家里第三代中,第一个出生的。虽然是女孩子,大家仍然视为掌上明珠。
  我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上幼儿园没几天就上学了。从小到大,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有的人,人际关系很自然就处理的很好,而我却应对很困难呢?
  这就和家庭从小的培养有关,我是隔代抚养的小孩子,受的溺爱多了,就养成事事以己为中心的习惯,对他人的关爱,同理心相对就差很多。
  这个状况,一直到工作之后才意识到很是问题,正在努力改进中,但是小时候带在根上的东西,是有那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情况。
  
  只能说,生孩子的话千万别隔代抚养,还有早点送到托儿所幼儿园,让他早点学习与人相处。
  
  家里的事情还是少说点,不过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感谢父母,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享受苦乐参半的人生。
  
  第二方面 是学校教育
  中国的学校教育,真的不知道是育人还是害人。我相信有孜孜不倦,呕心沥血的园丁;也有唯利是图,视学生的前途为儿戏的败类。
  如果遇到一个好老师,是我们今生的幸运;如果遇到一个不负责的老师,我们也不要抱怨,他没错。虽然那时我们年纪小不懂得把握自己,但是总要有一天要明白,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开创的。你再不满意的学校、老师也一样培养了优秀的学生。


 前面说到了教育,之所以对家庭和学校教育寥寥数语,是因为我们都是职场人士,对我们的成长来说,在职业发展中的学习与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这里面有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正确的认识自己,也认识自己所处的职场环境,能够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积累知识、技能...甚至是改变自身的习惯,乃至个性...一步一步走向自己职业的最高点。
  
  这个目标不是与某个企业、某个职位、某个数字(薪水)划等号的,而是最终实现自己在事业上的满足感,通俗点说,职业也是一双鞋子,不论外表多华丽,自己穿上舒服最重要。
  
  最近有一个女孩子给我很深的触动,她是我常去的一家美发中心的助理,你也可以叫她洗头妹。这样的工作,可能从社会的公众视角来看,是多么卑微的一份职业。但是她在给我服务的时候,告诉我她很喜欢这份工作,休息的时候,她反而不自在,有时候店子里面人手不够时,她很愿意来主动加班......其实这个工作是很辛苦的,工作时间很长,地位不高、薪资有限......
  
  但是她的话却让我肃然起敬,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如果心有追求,不就是这样的境界吗?
  
  当然有的人对工作的定位很低,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为了吃饭。
  其实这样也未必不好,因为这样的人反而不太容易对工作有太大的抱怨,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太多的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
  
  最近在中央台的一些节目中我会感受到国家正运用公众的媒体来开展一些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我很喜欢这样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还有就是鼓励大家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的耕耘,收获,而非盲目地去追求功利,或者急功近利。
  也许是我自己对培训非常敏感,但是我很认同去做这样的工程,就是在一个组织里建立一套价值观,一种规范的沟通语言。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当然也在无数个企业中,只有这样,所能创造的组织力才是健康的,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真正创造价值。
  
  只不过现实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就比如我自己所在的企业为例。我自己所能接触的很多好的东西,现在根本无法带进来,因为这个平台有它自己多年形成的很多东西。企业的价值观,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做表面文章,什么积极进取、务实创新、认同鼓励、追求卓越......很多,数不胜数。但是她往往仅仅只是一种企业主美好的愿望而已,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是一些企业的跟风之举,我们这么大的企业,怎么能没有价值观,于是,也许就是我们这些做人力资源的枪手从哪里抄几句,所以,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是如此雷同。
  
  当然有些很小的企业,也许没有员工手册,没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但是他们也一样有价值观,这种观念深深植入老板的思想,并通过他对员工的影响在发挥着作用,这样的东西反而是比较有效的。比那些所谓的大企业所谓的什么“文化墙”更实在一些。
  
  说到这里就要说到关于企业的培训,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发现,当你走向社会以后,也许,你的企业,是能够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位老师。而培训,也未必是坐在教室里,听某个专家,给你讲课,而是潜移默化的,往往,你的上司、老板,正用他/她的行为在影响着你。对于我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但是她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却无从判断,也许,在黑与白之间,更宽阔的领域是灰色的。
  
  以前,我的老板曾经送给我一句话,让正确的观念流入你的血液、让正确的行为成为你的习惯。
  跟随他的时候,我确实是努力去实践的,也似乎做到了。但是,今天我已经不得不离开,这个时候,那些东西有很多反而成了一种阻碍,因为在新的环境里,有太多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的我,反而是在学习遗忘,让自己成为一个空杯子。所以说不同的企业,在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上是有一定的出入的。当然,也会有共同之处吧,比如积极主动什么的。其实也未必,在新的环境里,我发现我过去被老板认为很主动的地方被理解成太过急进。
  
  所以,这一段时间,我开始反思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在我所呆过的国企、外企、民企...一件相同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可能却大相径庭;有一些问题,不可以理解,也不可以用那些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不知道你是否明白我所说:)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无法用文字去表达,因为你首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不清楚如何去揣摩微妙,之前,我说过,自己是个技术型HR,对于人性,对于不同组织中间的规则,还需要太多的时间和阅历去体悟和积淀。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4-11-23 21:57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