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查看: 13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美国投资银行实习纪实(《投行原理》完整版)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177

积分

项目经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8 10:02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想把一些东西记录下来,所以写了这个。而且现在回头看看,还是很好玩的。说“好玩”不是做的时候很享受的意思,是回头看的时候有喜剧色彩的意思。做为一个不知名、面向中级市场、没有完善mentor/intern training program的投行的实习生,我干的事情都非常有喜感。非但没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都不知去向。他们说“我们鼓励大家多问问题”,可你真的问的时候,没有人好好搭理你。于是,你就只能自己折腾,他们要的只是结果。没有指导,也没有feedback,能不教的就尽量不教,需要教的就干脆自己做或者让知道怎么做的analyst做。你做的如果是对的,他说“好,谢谢”,如果是错的,他也说“好,谢谢”,然后自己把不对的地方改了,因为要解释给你听哪里错了和应该怎么改也是花时间的事。总之,他们忙,你就自己玩吧。
以下不是全部工作,只是“好玩”的那些,I don’t want to bore you.
1.花了10个小时查1204家公司的Capital IQ ID,简单的复制粘贴,小布下午4点的时候跟我说“我明天早上10点要”You do the math.
2.按指示花了五天读45家航空业公司年度和季度报告里capitalstructure的部分,看谁近期可能需要钱了(光前期下载SEC文件和打印整理就花了一整天,分发给我的电脑很从容),建了个数据库,可没听说谁去用了
3. CapitalStructure的调查让经济专业的我知道,原来公司们也都需要超级大的“信用卡”,叫Revolving Facilities,用一点还一点
4.每周跟踪航空业发展,情况似乎不太妙,炒股的同学短期内还是不要买航空股了
5.为5家公司筛选可收购目标,虽然我都不知道最后他们收购了谁,还是谁都没收购,也没有人告诉我我的筛选结果到底靠不靠谱,尽管我追在他们屁股后面要feedback很多次
6.为了不同的案子搜索需要的支持性细节,例如具体数据:我知道巴黎和伦敦的地下电缆有多长,中国和印度未来十年要建多少公里沥青路面的公路,波音和空中客车未来五年打算deliver几架各型号的飞机……还真带劲(sarcasm)
7.为各种工业类的公司做基本公司情况和产品服务介绍,才知道原来塑料有那么多种、抽水泵也有那么多分类,一把椅子上的各个部分是由那么多不同公司参与生产的、有个巨大的公司生产全美85%的鸡蛋盒子、做广告包装的彩色贴纸最近都走GREEN路线……
8.负责输入案子每一步进程的具体日期,就是banker们哪一天干了什么,也花了我一整天,才知道原来宣传材料要发那么多份,回应却那么少,还有一些可恶的私募,直到最后一步才说“我不要了”,害我们白忙活
9.做了无数的binding,绝对超过300本,现在熟练到闭着眼睛都能插页、打孔、装订,看一眼材料就知道要多大直径的装订环,这是我最骄傲的事
10.歇斯底里、想尽一切办法寻找50家航空公司CEO和CFO的邮箱和电话,找不到就搜集线索,分析姓和名中间是点还是下划线、还是直接连在一起,后缀什么样,first name取第一个字母还是整个都要,然后自己create;你们都要小心,我是个psycho stalker
11.偷偷用ThomsonOne查了投行们对新东方(除了百度、新浪以外,我唯一能想起来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我知道我土,别理我)的分析报告,发现JP Morgan和Morgan Stanley的同志们都不太了解真实情况,但还是很高兴他们都大声说: BUY
12.照猫画虎地做M&A Comps,目前为止用过最高级的excel公式是求中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13. 为两个analysts做公司geographic footprints地图,就是在空的美国版图上打点点,红的是生产基地,绿的是直销中心,黄的是代售点,紫的是研发实验室,诸如此类……每张地图近百个点,我就那么复制基本图案圆点,然后把他们拉到合适的州去
14. 偶尔需要更新一下客户群的信息,一个一个查,看有没有谁最近被卖了,或者CEO换了,再或者已经破产了;最后查到破产的比我想象的多很多你可能已经发现,我做过的事情很多都航空业相关,这其实并不是我的个人意愿,虽然我很满意。
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负责A&D的那个analyst是组里人最好的一个,他理解了我作为一个长着不成熟的脸、紧张时候说不好英语的的亚裔女青年在KEY气氛最紧张、人最不NICE、近三年来只有白男人的组里实习的难处,于是常常关照我一下,也相当于是个mentor。曾经有个超级聪明的波兰裔analyst也很好,可人家讨厌这气氛,九月份的时候走了,去加州准备考斯坦福的MBA。曾经还有个叫Matt的善良青年,也因为不堪精神重负,上个星期辞职了。于是就只剩下了我和小布相依为命。每次我问组里同事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丝毫不掩饰的把不耐烦和对我的鄙视写在脸上,这让我很愤怒,可贱贱的我还是屁颠屁颠地崇拜他们的智商:这些娃从来不让我把话说完,一般主题句说一半以后就打断,可他们还真的都明白我不明白的地方,尽管有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具体是哪里不懂。Analysts问associate和 MD的时候总是很小声,可回答我的时候却总是很大声,你懂的。我还是明白的,体会了一次总归是好的。不喜欢以后不做就好了。感兴趣的话你也试试,但记得:不要去一个美国正在衰落的城市(现如今,由于中国坚持不调整汇率,这种城市在不断增加),不要去不知道怎么和国际人相处的组,最好不要一个人生活,还有,不要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还有还有,如果你是女生,不要去只有自大的白男人的组;如果你是男生,就更他们比谁更自大。
====================================================== 投行原理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我是个销售员,salesperson。投行部门(IBD)一般都是这样分类的:两个分类系统,一个按产业分,一个按金融产品分,这样一来就会有重叠,所以具体怎么操作我一直没太懂,直到前几天才明白。按产业分我们就有工业组、能源组、医疗组、高科技组等等,按产品分就有联合贷款组(Syndicated Loan)组,兼并与并购组(M&A)组等等。【翻译可能不好,大家凑合看哈,我不知道这几种产品国内怎么叫的】。那问题就是,一个工业公司可能会需要并购,那他是找工业组呢还是找并购组。操作是这样的。我们工业组主攻找客户,我们了解industrial市场,而产品组了解金融产品,也就是说他们要技术性一点。我们有的是客户关系,他们有的是技术。这样看来,我们其实都是销售员,拉生意的(这是组里分析员的原话)。我们找到生意以后,看他需要什么产品或者服务,然后在在银行内部找相关组,比如并购组的组员来协助完成案子。但请注意,不是只有我们拉生意的,投行里基本每个人都要拉生意,做pitch,只是程度多少而已。我们这种按产业分的组就更注重拉生意和保持客户联系。金融课上教授是这么讲的“当公司想要扩张,特别当他又决定用equity方法增加资本,那他就可以去找投行,让投行帮他发行股票,公开集资”,或者“一家公司可能发现并购另一家会带来利益,便可以请投行介入,完成并购案子”,这些话听上去多美好啊,感觉投行牛死了,公司求着你似的。其实如今市场经济,投行是服务行业,我们才是求客户的。国内也一样,十多年前,银行里能贷出款的职员跟大爷一样,现在银行里的客户经理每天发愁贷款指标达不到,求着人来借钱。现在来说说具体是怎么拉生意的。我们并不是直接去找客户,问他你需要什么,因为也许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投行人说,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需要些东西,咨询也这样)。

所以,我们一般先找一家来研究,看可以对他做什么,然后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的公开信息整理好,整理成很诱人的样子(这个环节就叫pitch),然后发给 50-100家左右的公司(包括相关行业公司和私募公司,和私募比较好做生意),看谁对这公司有兴趣。如果有人有兴趣买,我们就和他谈;他要真的买,我们再去跟这target说,其实我们打算把你卖了,这对你也很好的,你怎么看啊。如果这家公司也愿意被并购,那案子就基本达成一半,后面就是估价和谈价钱,价钱要是谈不好,这案子也会崩。案子达成发生的概率其实很小,尤其是当下的经济大环境下,所以很多pitch(我们组一天大概Pitch十个以上的公司)都无疾而终(这个成语用在这里对不对?),也就是说,我们大量的时间是花在最后不会有结果的事情上。就像谈恋爱,如果你知道你不会和这个人结婚,也就你不会太花时间精力折腾,投行就是这样。组里的人说We are doing a lot of stufffor no reason.
所以说,投行的工作决定了他的肤浅层面,我们到处找寻机会,却从不深入分析。我们并不是真的关注一家公司的发展和运营,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把他卖出去(主要讲M&A,这半年全美国都没几个IPO),从而获取手续费。请注意,很多人有误区,比如我爸妈,投资银行不是银行,我们不存钱;不是群众或者公司来存钱,我们帮大家投资。投行做的是金融服务,赚的只是手续费,当然这费用是相当高的。
所以,投行里的大部分人并不不记得多少金融知识,特别是那些金融数字和公司运营的真正关联,我们只关心EBIDTA,只关心将来的cash flow,不管这cashflow是怎么来的,能持续多久。其实调查了解越深入越好,案子成功的几率也大一点,可是为了达到量,这质就不好保证了。投行的人只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服务卖出去。比较关心公司运营的是风险相关部门,因为他们负责把关公司质量,怕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可这也只是银行系统评估。其实我个人现在觉得喜欢做和公司一起发展的工作,比较有归属感。比如我在一家公司做财务,从内部报表分析以后要多少库存比较合理,应该多雇佣哪种工人之类的,然后看到公司业绩的变化。也想过当 ** 手(trader),可这个想法产生后4小时(还没来得及开始做调查),得知trader几乎没有女的,我放弃。私募和对冲也算了,不是小女能胜任的。顺便说一句,知道很多国内的同学,尤其是男生,想做私募。国内现在似乎形势大好,是难得的机会,在美国这边私募、风投、对冲的人都是从投行过去的,没有投行两年以上经验一般都免谈。就这样了,我其实就是一销售员,没脸没皮的去让人买产品。不对,其实我是给销售员打杂的,帮他们准备忽悠公司的材料的。改天再告诉你们具体怎么个操作法,很吐血… ================================================== 关于青春,关于未来 – 迷茫ING 越来越迷茫了。最近听完我讲在这边的各种辛酸和尴尬以后,很多人问“那你后悔出国吗”。其实我想说后悔的,可又不能算是后悔,想了想,如果当初没有出来,那现在肯定也在华中科技大折腾着考GRE的事。很多东西是经历了才知道的,再加上人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还是要自己走一遍。我个人很赞成现在国内念完本科的同学们出来念个研究生,镀层金,然后马上回国。不要要求太高,生活就美满了。如果不是在国内生活不下去,厌恶各种,都应该多想想再决定该不该出国。其实照现在看来,如果很清楚自己将来是要在国内生活、在国内养孩子、在国内养老,就应该一切为之准备,不要出来折腾。现在像我这样的,来了就困在美国了,还得念个研究生,一搞就是7、8年。这书念完了,我的意识形态也就毁了,不中不西,两边都不挨,好不尴尬。在美国毕竟是外族,连ABC都混不好,我们还幻想个什么呢。
今天在银行午休的时候又看了几篇前段时间从校内上存下来的文章。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就业的、职业选择的、职业发展的。看来看去得出以下结论:

1.留学留完就赶快回国,不要在海外自讨没趣

2.外企是不能进的(防止45岁以后的尴尬)

3.金融界是艰难的,短期内不会有复苏

4.投行、咨询、四大是不适合女孩子做的

5.学校里学的东西基本没有用

6.在一个单位工作5年以上才会见点起色,之前属于积攒经验

现在决定回国了,爸妈居然说,要不你研究生回来念吧,能多国内情况了解一点。其实我很想很想的,一想到国内的大学校园我就激动(我知道我有病,你们别理我),可一想,我肯定考不上的,那数学和政治一卡,我就没戏了。来这边上那么多节数学课,跟没上一样,全班中国同学欢乐地都拿A,美国人数学差他们自己也知道。那看样子是要在这边念了。本来想,要不一毕业就回国吧,安顿下来,可一想,家里钱为了供我念书也花完了,我总得给房子挣个首付再回去吧,又是两年。这样我回国就30了。现在想工作。那回国了我该做什么工作呢,金融现在看来是没多少兴趣了,问了很多人,其实说白了最后都是营销,求着客户买金融产品和服务。剩下就是管理和研究;研究我这种人是搞不了的,管理又是营销做上去的,这不也就完了吗。想来想去,再结合我是个女生、要嫁人当**现实,似乎有两条出路比较可行:当大学老师或者公务员。其实有了新东方的经历以后,我是很愿意当老师的。全家上下,爸爸妈妈叔叔小姨舅舅舅妈全是老师,我的血液里也许本来就是有这成分的。现在想到当老师的工作,我会有种莫名的使命感和满足感。当时在新东方就有,别笑我,我知道我很傻气。虽然知道有段子骂人说“你才是老师,你们家全都是老师”,可还是觉得不能因为外界评论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公务员我曾经很鄙视,人们不是老说那是“喝茶看报纸的工作”嘛,可现在接受了,而且觉得那是很好的生活;可惜咱考不了,一科马克思主义就挂了(当然现在也知道公务员也不都是就“喝茶看报纸”的)。我知道,我知道,大家想说原来那个好高骛远的Rena怎么变成这样了。也许是认识了生活的真相吧,理想也磨平了。这几年,感觉自己都老了,没了斗志,只想平平静静地过小日子,那种每天朝九晚五,回家做饭看电视的生活。现在想来,过去计较的种种都很没有意义,成绩不好其实不代表生活不美好,普通的工作同样幸福美满,反而是那些憋足了劲要往高处爬的人往往实际生活质量低下。来美国以后,我了解了很多在这边生活的华人的生活现状:基本都是为了孩子留下来的。很多文章都说,在国内的时候觉得自己特洋气,可一到美国才发现自己多么想念祖国,多么怀念中国的价值体系。我就是这样。
以前叫嚣着要生个混血,现在想到找个白人男朋友都觉得恶心,看到那种美国环境下长大的华人小孩就觉得是“四不像”。他们也就是回到国内吃得开,好像很洋气的样子,其实自己也很尴尬。觉得自己是美国人吧,可在美国白人眼里他还是亚洲人,自我认知出现严重危机(你说要有人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是个大美女,可大家都觉得她不好看,那多难受啊)。我还很同情那些孩子的中国父母,这孩子不中不西的,思想文化上也不一致,交流起来都力不从心。养这么一孩子该多别扭啊。
认识一个很努力的阿姨,十年的艰苦奋斗(难以形容的艰苦)终于拿到了美国的医师资格证,一年30万美金。可她后悔了。她曾经不惜一切代价要达到目标,可是在撞线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的付出都不值得,失去的太多了。曾经受的苦,现在这点钱是弥补不了的。现在想回国又有太多障碍,就那么卡那儿了。和原来的老公离婚了,找了个英国人,不是那么恩爱。孩子才6岁,因为是老来得子,专横跋扈,很让人头疼。没有什么朋友,(华人在这边基本都这样,也就小范围偶尔聚聚)于是就更显得孤单。所以现在有了钱,却反而羡慕没有钱的人的幸福生活。她要是当年留在国内的话,应该也生活美满,在附一院当外科医生,孩子也应该和我一样大了。现在想想,孩子在中国养挺好的,让他自己奋斗,要出国念书也行,念完早回来。为了孩子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也没必要,更何况那对孩子来说也不一定就多好。多少 ABC最后也上美国一般的大学,反而什么优势都没了,回国又回不了。我这投行的ABC同事,如我前几天说的,也很为难。现在他成人了,父母立刻回北京,从此隔着太平洋。他不愿意回国,说接受不了那种生活环境,父母又忍受不了美利坚的异乡漂泊。我不禁想,那他父母养这孩子是为什么,为了让美国多一个孤零零的亚裔小孩吗。这孩子生性聪颖,要是在国内抚养也会是个有为青年,还能多照应父母一点。(我知道现在考虑孩子的事早了点,可细细想想,也没几年了,这些都是要提上议程的大事了)最近看那些文章也都说,现在大学生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生活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想的太美好。是啊,前段时间很喜欢看《我的青春谁做主》,觉得看了以后很愿意奋斗。可了解了些情况,发现那片子还是过分美好了。片子里的高齐,清华毕业以后当医生,居然就开奥迪。结果前几天问了学医的姐姐才知道实际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本科毕业基本进不了大医院,除非家里有很强大的背景。其次,进医院以后(硕士、博士都是)要先轮岗5年,天啊,5年,基本就是在不同科室里做打杂工作,早出晚归,每天工作时间和投行也差不多。这姐姐当时复旦医学院硕士毕业,轮岗的时候每月拿3000,那可是在上海,这钱扣除房租和伙食费就不剩什么了。
所以说,高齐这形象也是塑造得过分华丽了。学金融的一样,就算是进投行的,前三年就是打杂的,associate其实也是打杂的,到director 一级就主要是发展客户。打杂完那几年基本就不想再干金融了。商业银行其实也一样,重中之重是客户,其实技术支持什么的都还好说,属于后续跟进。上个暑假去中国银行实习,那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对我只有一个忠告“不要进银行”。他们都不快乐。那到底该干什么啊。其实重点是去寻找自己喜欢什么,只要喜欢就不会觉得辛苦。也许我当年应该选择去学设计的。等等,要是当时学了设计,可能现在也在抱怨,觉得学金融就好了。生活就是这样麻烦。昨天看杨弘同学分享的文章,说国内的孩子就算在大学里考到前5%,可以换专业都不知道换什么,可美国孩子很早就对社会有认识。这真的太对了。美国人智商跟亚洲人没得比(普遍意义上,我知道有盖茨兄那种天才),可我很惊讶的发现他们很了解各行各业具体是做什么的,而且很早的时候就会判断是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为什么。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08年高考完举行全家会议讨论我该选什么专业的场景,最后选的金融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大人们说比较好。可其实我们家没一个人是搞金融的,没人知道具体是搞些什么,不知道金融业界的家庭会不会支持孩子继续学金融。现在最大的安慰是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思考,我毕竟不是一个人。这段时间极其需要心理上的支持,每天打很多电话回国,和不同的人通话。我需要知道,这个世界还在正常运转,人们的生活都在继续,阳光还是明媚的。需要别人告诉我“别担心,你不会找不到工作的”,需要别人安慰我“你会幸福的”。特别羡慕那些对生活有信念的同学,其实只要有信念,就什么都不怕了。P.S. 稍微解释一下,有人会问“你是不是在美国太辛苦了,所以对美国才有这样的排斥心理,也许实际上没那么坏”。我不觉得我现在属于走极端,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了解。也就是说,曾经的憧憬是因为不了解。就像男生暗恋隔壁班班花很久以后终于有机会聊天,一聊才发现这人整不成,就不暗恋了,不一定要班花扇了你一耳瓜子才会发生这种变化。
问过很多人,其实最早的移民之所以移民也不是对国内政治不满意之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国内生活不好(想想我们一两岁时候的生活,真的和现在差很远的)。换句话说,现在国内生活好了,死赖在这边的意义也就小了。我个人现在对中国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来这边以后发现美国人并不是我们以前所说的那种很高效、有系统之类的,亚洲人在思想上还是很有优势,只是需要多一点空间。 P.S.S.说一下那个ABC娃,其实人很好的,只是觉得他心里也很苦。他一直都很帮我,经常教我些东西。====================================================================================美国投行实习纪实—-献给仍然对投行感兴趣的你,希望能有帮助。。。在我进投行之前,一直急切地渴望有一个人能好好给我讲讲银行系统和具体的实习情况,可这样的人始终没有找到。所以这次决定自己做这样的角色,但愿能帮到以后前仆后继要进入投行锻炼的同学们。我是想开了,以后应该不会做投行了,不适合。但一定会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家实 ** 的点滴。以后会有面试贴,告诉大家怎么在投行面试里用在这些日志里看到的东西(当然,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十分有面试经验了,就不用看了)。祝一切顺利!本人能力也有限,如有误差,欢迎高手指正。特别鸣谢:上交大毕业、一直勇敢闯荡江湖的徐扬同学,让我见识了资源共享的强大力量。首先是少许介绍,全部属实:实习银行: Key Bank 总部 (Cleveland, Ohio) 这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被国务院评为19个”too important to fail”的美国银行之一,从此便以此自居,用中文说就是“最重要19家银行”之一。其实不是第19大,大概25左右,但抗风险能力比较好,主要是因为 loan-deposit ratio控制得比较好。下面有两个大分支,Key Community Bank和Key Bank Capital Market, 也叫KeyBanc,我就在后者。我在KBCM里投行部下面的Industrial组,主攻工业类公司的M&A和IPO(最近没太多IPO案子,经济不好),组里的每个分析员也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例如化工原料、航空&国防、钻井、ProcessControl等等。工业组因为项目杂,数量大,以工作繁忙闻名。我的实习从六月中到十二月中,学校给学分,但还要完成一门听说很pain-in-the-(这词就不打出来了)的商业写作课,通过email完成。每天七点到岗,晚上七点到八点之间下班。中午休息时间自己定,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就好。虽然现在对投行很失望,但听说华尔街那几家还是很拉风的。实习工作:目前为止都是打杂,做pitch(给客户看的,说服他们购买或者卖出公司的介绍书,不好意思,不知道国内叫什么。更新:现在知道了,叫投标书)里比较简单的几页,数据库信息更新,Public Information Booklet的整理和装订。产业/市场调查。大家都忙,导致到现在只收到过两个反馈,其他的工作交上去就杳无音讯了,自我定位处于危机中。据说在遥远的将来会有机会接触估价和建模,但照现在的情形看,我doubtit。职场问题处理(反例):以下这些故事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只是一些思考,尽善尽美嘛。一方面也是通过小故事,大家能了解一下实习生每天是干什么的。 Hope you will like it : ) 1.人言可畏—-美国是个爱八卦的民族一直都知道投行是很辛苦的行业,一周工作80小时(实习生到不至于那么多),而且大部分做投行的都是男的。在学校的时候号称自己“不畏艰辛”,老师说”投行很辛苦的,都没有什么生活”,我就回答“我不怕,我可以辛苦的”,然后一边鄙视懒惰的美国人都对投行退避三舍,实习都只申请Marketing, Public Relation和Finance。问他们为什么都不申投行,他们说因为太辛苦,而且自己数学不好,看见数字就头疼。于是我就这么抱着我的理想来到了投行,一个人在这城市,无依无靠。第一天上班就老想回家,想窝在自己的小公寓里。以为第一天没什么事,可以早走的,可到了六点半都不见supervisor有放我回家的意思,还发现那一起来实习的ABC准备呆到10点,我就崩溃了,心情差到极点,立马开始担心这六个月我要怎么活下去。突然间明白了,美国人不是懒,而是对生活更有认知,他们更明白“80小时工作”在现实中是什么意思。我当初就听着,可如今才明白这是种多么可怕的生活。第二天,午休那会儿的时候到楼下走走,但到很多也在休息的banker,全是男的。又突然间发现,1)每天西装笔挺地上班是件有点蠢蠢的事(银行的着装比一般企业要严格一点),2)银行(banking)真的不应该女孩子做。如今我在一个四年没有过女分析师的组里,原以为会为自己的“一枝独秀”骄傲,可现在只觉得是逆天行道,自讨苦吃。再次见到和蔼的人力主管的时候,马上跟她说了自己的迷茫,其实目的是问问人力具体是做什么的,看自己会不会喜欢。结果她想了一会儿,居然说“既然你要在这里半年,我去看看能不能把你调过来人力组实习几周”,她说“实习的目的就是让你体验真正的职场,决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改天好好谈一下这事儿吧。”巨感动。现在,就到了这个故事的主题。几天后,一个associate请我一起下楼喝星巴克,他说“听说你不太喜欢在工业组,我们会想办法让你体验一下别的组”。我马上就惊了,“听说”,哪听说的,是不是很多人都“听说”了。他见我有点担心,安慰说“别担心,告诉我的人是无心的,我们都觉得你现在地困惑很正常,这也是你实习的目的”。所以说,抱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这下可好了,才刚进这组,人家就觉得我有抵触情绪了,其实我就是害怕嘛。。。2.越级在新东方的时候赵晓麟就无数次婆婆妈妈地教导我,在职场一定不要越级,是大忌。可我一个不小心,越了。周五的下午,两点不到办公室人基本上就走完了。我,为了那点钱,决定呆到五点(实习生是低等工种,酬劳安小时计)。收到一封邮件,组里的analyst Brian发过来的,让我做M&A Comps ,附件是一个早些时候的M&A Comps文件和一个到相关材料文件夹的链接。他写道“就把我发给你的excel文件当模板,照着那个样子做吧”,本来想走到他的小隔间问问他具体怎么操作的,可他早走了,只好发邮件问他什么时候要,他很快用blackberry回复说,下周哪天都行。一看这期限不紧,决定下周再做。周天是国庆日,周一全美国放假,实习生没有福利、照常工作(其他实习生也都没来,因为没有需要周二完成的工作),我想着反正一个人在这空城里也没什么可做的,于是八点到岗上班(平时是七点)。到办公室以后发现TJ也在,穿得很休闲。请让我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个角色,组里的资深associate,每天到岗时间和我一个实习生差不多,以热爱工作闻名,没有老婆孩子,夜里11点左右离开办公室。在岗期间,不下楼吃饭或者买咖啡,将所有的经历都奉献给了 KEY的投行事业。在来实习之前就听说此人格外严格,替他做事一定要认真在认真,不能又错误拼写,字体不统一一类的问题。我到投行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替他做一个公司pitch book前面那几页简单的介绍,完成后他给了详细的修改建议,还说“第一次做到这样,我很满意”,我也因此在心理上觉得和他比较亲近。由于他是 associate,而Brian是analyst,所以他算是B的上级。到岗后我很快开始研究B给我的模板和资料,我要做的就是从那有近千页的材料里提取出近几年来航空&国防业里发生的并购和收购交易,然后到Capital IQ里搜索交易和参与交易公司的具体情况(其实相当没有技术含量),最后计算出几个重要数据的中间值(因为有极短个体,不使用平均值)用于估价。着手开始干活以后没多久,就发现很多问题,有些交易记录找不到,有些只有宣布时间却没有完成交易时间,大部分公司是私有于是没有数据资料… 我想了想要不要问TJ,希望可以通过他的帮助周二的时候给B一个漂亮的文件。于是我走到他的小隔间,询问M&A Comps的细节。他问“这是谁的案子”,我说是小B的,他又问“B给你案子的时候没有教你怎么做吗?”我老是地交待“没有,我有从邮件里收到这个 assignment,他就让我照着模板做”。TJ皱了下眉,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事了。那晚一个人在空荡荡的银行工作到八点半,把自己埋在那些资料里。还好,最近天黑的晚,在夕阳下的无人街道上走回家应该不至于被黑人抢劫。果然,周二早上一上班就受到B的邮件,说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那个案子,看我有没有问题。估计TJ找他说了,这时我断定自己越级了,有什么问题应该先和给我案子的人联系的。血的教训啊!3.性别歧视&忽视到投行的前两周我一直都处于一种半游离状态,大家都各忙各的,没时间教我,偶尔给我个小project做做。偏偏组里有个ABC暑期实习生,长得一般(同学们就不要再对ABC抱有幻想了)。上Ohio State的商学院,还参加了个投行program,而且这孩子似乎从出生就决心做投行了,到这里实习之前就什么都知道了,于是更把我显得很白痴。闲的时候会跑到他们的bullpen里看看他在干什么,学点东西。这天我一过去,他的电话就响不停,都是分析员打来交代他工作的。我立刻想到曾子墨自传里那一段,说她刚开始的时候没事做,把她急得。她的一个同事随时都很忙,她便十分羡慕,因为深知投行里最忙的人就是最厉害的。本来还挺满意自己这种在投行里还能偷闲的生活,可这个场景马上就把我震醒了,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一直表现地都太差欠了。
写到这,请让我们再介绍一下主要人物。这ABC,父母是北京人,爸爸在 Ohio State念了机械工程的phD, 妈妈由于签证问题,在美国只能闲在家当主妇。请注意,这一类移民虽然比劳工移民好,可生活还是十分艰辛,听说他父母到现在都还是不怎么会说英语。这孩子眼下大三升大四,父母马上收拾行李,要回北京生活。他们当初留在美国纯粹是为了让孩子能在这接受教育(估计自己当年出来的时候吃了很多苦),为了孩子,在异国他乡受苦二十年。现在孩子可以自立,便终于解脱了。这男生是金融专业,曾进入高盛的面试环节,只是最后没有被选上。我跟他抱怨每天回家晚的时候,他说“还好啊,我本来想一周工作90小时呢”。我就坍塌了,这人也太“高盛”了。
这组里有了这投行新星,我马上就落为智障级别,基本属于什么都不会。他用各种excel ppt快捷键用得噼里啪啦的时候,我还在很不好意思地问别人要怎么把bullet point对齐组里分析师都很喜欢用他,根本不用教,把东西给他就完了。而我,一什么也不懂的女生,得花时间教,出错了还不好说。下午我去跟我的直接上司Ben,一个associate说实习生要去参观美联储分支的事。见他心情还不错,我就说起自己这几天的担忧。我说我的工作很少,担心是不是因为前几次task都没有完成好。他说主要是大家太忙,有时候教我还花更多时间,索性自己做了。还说大家都知道我要在的时间长,一定会慢慢教我的。这答复我很满意,就往下多说了一句“那个。。。会不会和我是女生也有关系”(现在想起来,真相给自己一老拳)。他果然机智勇敢,马上说“哦,XXX主要是金融背景,又很了解我们的工作,所以直接给他做方便一点。你是liberal art背景,我们相信你以后会进步很快的”。这倒也对,我说没什么大关系,只是担心分析员不习惯差使女生。这是我悲剧的开始。半小时后我在我的小隔间里写“每日总结”(咱不是没事做嘛),听到ben在门边和一个同事聊天,提到了XXX(那ABC娃),语气里满是赞许。可音量突然变小了,我猜想他们是在讨论我的问题。果然,一分钟后,ben走过来跟我说让我第二天早上参加个buy side的新案子讨论会议。还告诉了我那公司名称,让我做好准备。我便一刻也不敢耽误,认真开始在各种数据库里找这公司的相关记录,生怕自己明天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公司是钢铁精制厂,做什么信箱啊、水槽啊、屋顶之类的东西。第二天去开会,西装笔挺的,显示自己的认真态度。原来是这家公司想扩张,通过收购,但问题是她们自己也不知道想收购什么样的。他们只知道要有类似工序的,但要在不同领域。我的任务就是筛选出5-6家适合的公司。听的时候觉得还行,至少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可是上Capital IQ一查,类似公司有1600家。我去问ben有没有其他限制条件,他给了个我听不懂的答案。只能自己折腾,缩到160家,只能一家一家的看business description和官网。一看我就糊涂了,我怎么能知道谁的工序和谁的像呢,businessdescription只说他们的最终产品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不知道各种产品是怎么产出来的。这种选择其实是需要对行业内各种信息都很了解的分析员才能做得好的,瞬间明白为什么组里只有男的了,男生可能会比较了解什么钢啊、铁啊、水泥啊什么的。后来又试着去找寻帮助,可大家都还是太忙。这个任务明显是超出我现有能力和知识的,ben明显是因为我说的那些话才硬是把这个工作给我的。太太太后悔了。现在是他也难受、我也难受。在美国“歧视”是人们最恐惧的错误,其实心里总有那么一点,就是怕别人看出来。在中国,女性当科学家、当高管,当了就当了,大家歌颂一下,没觉得多怎么。可在这美利坚,到处都是什么”Women in Science”,“Women in Economics” “Women in Banking”的组织,似乎女人就做不了这些似的,一旦有人涉足,就赶快特殊保护起来。这一来,更显得这歧视根深蒂固了。所以说,Ben估计是被我吓惨了。真不该说男女的事的。

文/王容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4-11-25 21:50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