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本来打算2013年圣诞节收到offer时就写的,不过觉得应该写多些,帮助更多的人。
首先呢,对于面试四大或是其他的公司,职业操守永远都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也不会透露具体的题目或是问题。尤其是在你选择入职的那一刻起,职业操守和独立性是永远都不能放松警惕的。
我是2013年9月申请的PwC香港所Risk & Contol Assurance(现已更名为Risk Assurance)。
网申
网申很简单,按照项目的各个要求填写就是了,没有太大的难度。总之记得要如实填写,因为在面试的时候Manager有可能会按照简历来提问的,所以没有必要去夸大或者虚构。要是被发现有虚假的成分,那就很尴尬了。最后要检查简历有无错误,这点很重要哦。
开放问题有三个,都是围绕团队合作来提问的。这个最好仔细思考后再作答,想清楚问题想要你回答什么以及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团队合作在四大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随便去回答。另外,不要超过1000个字符哦(包括空格),所以记得简练回答,但是又不要太简单。把自己的故事描述清楚,说明自己的体会就好。
笔试
笔试是在香港的高校内进行,一般是在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进行。
机试,全英界面与题目。除了刚开始输入的个人信息外,基本上不用敲键盘,按鼠标就是了。顺便说一句,由于楼主也申请了广州所,所以也体验了广州的笔试。笔试系统应该是中国区共用的,只是界面的语言不同,内地用中文,香港用英文。而且比较坑的是,系统可能是海外开发的,所以内地用的是直译版本,所以有时候会翻译得很生硬。这就是所谓的“你还不如给我看英文算了”。
笔试共四个环节:文字、计算、图形与职业心理测试。都不难,前三个环节时间很紧张,每个环节两组题目,每组4道题,每组限时3分钟,时间很紧,所以请把握好时间哦。
比较麻烦是计算和图形。对于计算,并不是难度问题,而是时间,因为有些计算耗时较长。不过呢,题目往往会提供一些捷径来简化计算。而且,有时候还可以把结果猜出来。图形是有些麻烦,没有太多的捷径。
建议大家可以用SHL的题目或者K记的经典题目练习一下。对于考虑申请内地所的同学,注意用中文练习一下。
最后提醒大家,笔试不要迟到,很尴尬的,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
准备面试材料
建议大家关注几个点:PwC网站、业界新闻、适当地看看面筋以及一些员工的吐槽。
PwC网站提供了关于公司、部门和业务的各种介绍。多花时间去看看是很有必要的。
业界新闻有助于你了解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加深对公司的了解。
面筋嘛,就不用多说了。不过千万不要看得太多或是以为面筋塑造出来的就是真实的。毕竟是拼凑出来的结果,好比盲人摸象,总是会有欠缺的。
吐槽还是有用的。任何公司都是有好有不好,两面都看看有助于了解公司以及了解自己,四大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职业起点。
Assessment Center
香港的AC是分在三个办公室进行:置地广场的公爵大厦(Edinburgh Tower)、中环的太子大厦(Prince's Building)和观塘的宏利金融中心(Manulife Financial Center)。不过应该多数人是去公爵大厦和宏利金融中心,因为这两个办公室都有比较多的会议室。顺便说一句,宏利金融中心19楼是PwC的培训中心,还是挺大的。
我建议提前一天或几天先去踩点,避免迷路或是不熟悉环境而迟到。
我的AC在置地广场的公爵大厦,我在AC前一天晚上去踩了点,找到了写字楼的电梯大堂。写字楼的电梯大堂在购物中心的1楼(在Ground坐扶手梯上去),在进电梯前,在大堂的电梯控制面板上按21,然后显示器会告诉你在哪个电梯等,然后进去,电梯就会把你送到21楼了。再次提醒,楼层是在进电梯前选择的。
我是早上8:45的AC,8:30就到了。此时的接待处已站了不少人。接待处有沙发,不过坐不了多少人,大部分同学是站着等待的。AC一轮有12人。到了之后可以和周围的人聊天,自我介绍。基本上一轮里面大多数人是local。我去的这轮有2个内地生,10个本地人,都报了Risk & Control Assurance,有各种学校的,除了本地大学外还有海外毕业回港工作的local。
8:45,HR点名,然后让我们去洗手间整理一下自己,也可以方便一下,因为AC的群面前后历时2小时,没得休息,所以建议尽快解决内急问题。
HR接着领着12个人进入一个会议室。会议室内有三张大桌子。其中两张桌子是给面试者用的,各坐6人;最后一张是主持人用的。进入会议室后,HR会让我们按照预先的分组就坐,每组6人。与之对应,每组都有一位Manager作为评估人,对面试者进行评估。他们/她们一般都不会说太多,主要是观察面试者。主持人一般是一名已入职1~2年的Associate。
主持人首先介绍了自己以及让两位经理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讲AC的流程。顺便提醒,整个AC的正式语言的英语,内部沟通就根据组内的情况选择,英语、粤语、普通话或其他语言都可以,反正选择大家都懂的语言。我所在的组因为大家都会粤语,所以就选择了粤语作为内部语言。另外一组因为有一名内地生不会粤语,因此他们的内部语言就是英语了。再次提醒一下在香港的内地同学,如果你打算在香港工作,请赶紧学会粤语。
Icebreaking Game
第一个环节是icebreaking game。这次出现的是真话假话。每组选出一位代表,然后每个组员写出一个“事实”并注明这个“事实”是真话还是假话。然后又代表读出这些“事实”。对方组根据这些“事实”以及对当事人的提问来判断“事实”的真假,然后公布自己的判断。最后是由每个写撰写“事实”的同学公布答案。
Icebreaking game确实不用关心输赢,但是经理在游戏过程中已经开始评估每个人的表现了。代表的选择可以是自荐,也可以是投票。不过我觉得自荐是个好主意,因为更加快,而且总会有人愿意站出来当代表。一般来说也没有太大必要去争代表或者领导者。关键是大家能实现团队合作,这个才是考察的关键。是不是leader其实不是特别重要。我也听说过有的leader表现很差,结果影响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TEAMWORK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材料阅读
破冰之后就是来真的了。第二个环节,每个组会背分到一堆材料,一般是6张纸。前半部分是一家公司的介绍,后半部分则每个人都不一样,是具体的一些资料。主持人给30分钟内部讨论。我自愿担任计时,把手机的计时器摆在桌面上,让全组的成员都知道时间。我们的组选择了5分钟阅读,20分钟讨论,5分钟准备presentation。时间一定要把控好,30分钟还是很快过去的。
对于组内分工,通常会有四个兼任的角色:leader、计时者、协调者、记录者。Leader负责整个小组的节奏控制和对关键环节的把控;计时者负责提醒时间;协调者是为了调解组内的不同观点和冲突;记录者则负责把核心论点、论据喝结论记录下来。这些角色都是兼任的,每个人等于要做两项任务:本职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兼任的工作。而且角色可以是重叠的或是潜意识的。总之,这些角色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是绝对固定的。其实考察的核心就是组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Presentation
然后是10分钟的presentation,对面组先进行,然后我们用1分钟时间去准备问题,4分钟内完成问答。然后再轮到我们presentation,被问问题。一般来说4分钟内可以问2-3个问题。注意,Manager也有可能会提问。
通常案例分析的观点正确与否都不是最要紧的,而且讨论的案例也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考察的核心是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对问题的逻辑演绎以及对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建议非商科毕业的同学最好去图书馆借本管理学原理、管理会计和公司理财的书看看,绝对是有帮助的。
递交材料
第三个环节是向HR递交资料,比如影印的成绩单、身份证、影印的英语成绩单等等,反正按照AC之前发电邮来递交就是了;最好在出门之前核对清楚,不要遗漏了。期间有茶歇,有水、咖啡和红茶供应。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准备一对一面试。
Manger Interview
第四环节是和manager一对一面试。可能是两位经理商量好了,群面和一对一的语言要不一样,所以我所在组的一对一全部都是英语面试;相反,由于另一组在群面中用英语讨论,所以一对一全部都是粤语(估计那位内地生是用英语了)。面试的顺序不太明白,既不是presentation顺序也不是姓氏字母顺序,估计是随机出来的。HR会给出一个预计的面试时间点,同学们可以在会议室等候,当上一位同学面试完了,他/她会回到会议室叫下一位去面试。当然也可以在上一位出发去面试后5分钟就去一对一面试的门外等着。总之不要错过面试时间就是了。
全英面试。刚开始她自我介绍,然后再让我自我介绍。接着就按着简历问了。这位manager英语语速很快,虽然我也跟得上她的速度,但是我一般说话不算快,所以说得有些别扭。在问简历的内容时,她问了我现在住哪儿、最近几个月在忙什么东西、大学专业、企业实习、有没有出现群面团队内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参加了什么课外活动、如何处理内部的矛盾等等。她没问那些FAQ,比如Why Pwc,Why RCA,估计她也觉得这些问题很无聊;但是呢,在以上的问答中,manager也可以通过我的回答来得到这些Why RCA和Why PwC的答案。面试持续了15分钟左右,最后她会问我有何问题,也会告诉我partner interview的通知时间(如果通过了AC),叫我留心电话。在离开前,我想问她要名片,不过她拒绝了,理由是HR禁止manager把卡片递给学生,也不允许提供电邮。
一对一面试就体现了网申时简历的重要性了。很多manager或多或少都会从简历中寻找提问的地方。当然,我也有听说过不看简历,直接问各种问题的人。我觉得一个核心是诚实。其实没有需要去夸大或者吹嘘自己,而且manager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不足,不要过分的掩饰;对于自己的优势,需要强调,但是不要夸大和吹嘘。
AC之后
面试完后可以回到AC的会议室和主持人聊天,他会分享一些东西。当然如果有事情可以提前离开。
我这一轮所有人的面试在12点45才结束,前后花了4个小时,所以大家一定要安排好时间呢。
最后建议大家给面试的经理写感谢信。如果能搜到电邮最好,搜不到就写信到PwC(可以在官网的Office Location查到),信封或快递上写PricewaterhouseCoopers,然后再把经理的名字与部门写上就OK了。收发的同事会把信件递交过去的了。注意,如果选择写信,一定要寄往PwC提供的通信地址,例如HK是邮政总署的一个邮政信箱,邮政信箱只有平邮、挂号信和EMS能收。若通信地址和办公地址一致,那么就写office的地址,然后写上PricewaterhouseCoopers、Department和收件人名字就OK了。
Partner Interview
经过多次的改期,终于到了Par面。地点是在RCA的办公室太子大厦。Par是本地人,ISACA(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资深会员;当时作为ISACA学生会员的我感到万分荣幸啊。全程英语(其实语言的选择权在partner手上,不过在香港多数是用英语)。
到了前台check-in之后,经过15分钟等待,前台通知去20楼,HR在电梯间门口等。HR会带我们去会面的房间。HR会问你是否需要喝水。一般接受就是了。Par面有时时间很长,说话多了会口渴。最好还是说Yes, please, thank you.
等了几分钟,Par进来了。建议上去主动握手,如有个人名片,递上去。Par不会给名片,据说是HR的要求。
Par会先确认你的姓名,然后开始例牌的自我介绍。然后就按照简历顺序问了。一般会在一个点上问不少问题,范围是只要相关都会问。既然大家都是ISACA会员,当然会问些专业一点点的问题了,比如为什么会选ISACA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具体啥问题就很私人了,就不说了。
个人体会是,和par聊天不要不要做作,通过大量的交谈与分析,par会逐渐了解你的求职态度和对部门的了解程度。另外就是be YOURSELF,就像和一位刚认识的朋友聊天那样,不要太紧张,诚实地回答问题就是了。是龙是虫不是那么容易装的。最后就是最好多些了解自己申请的部门,不要不清不楚去par面,在专业人士面前起码也要有点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其实最不需要太多准备的就是Par面,因为为了AC已经准备不少了,基本上为了AC准备的材料也是可以或多或少地用在Par面上。给大家的建议是做好事前准备,不要太紧张,诚恳、诚实、友好地和Par进行“聊天”,做真实的自己。
最后Par亲自送我到电梯,这个时候就换粤语了(粤语对于非本地生虽然不是必须但是一定会有好处的)。Par还是很友好的,没有怎么challenge the candidate。记得面试完后写封感谢信哦。
Offer
最后在12月初非常意外地收到了PwC HK的offer email。经过3个月的流程终于拿到了offer。水记的招聘流程还是很有挑战性的,特别RCA这类招聘人数不多的部门,过五关斩六将确实很不容易。
PwC会在圣诞节之前举行offer party。你可以现场直接签署确认offer或是考虑一段时间。公司会给candidate不超过3个星期的考虑时间。如果有什么疑问记得联系公司的HR,她们会很乐意帮助你的。
关于接受了offer后打算放弃的同学,我不清楚香港所的做法,因为我接受入职了。不过听说内地四大的做法是,不管有无三方协议(留学归国的无三方),都会要求赔偿,除非是选择继续读书(硕士、博士什么的)的同学可以免除。建议大家还是考虑清楚再做出选择吧。
如果真心是想在四大,其实每家都大同小异。对于香港的内地毕业生,最好想想自己以后是想在HK发展还是回内地发展,或者更直白地说是想考CICPA还是HKICPA,两个证各有特色。按照我认识的师兄师姐们所说,他们有人是在香港所工作几年后辞职,再次申请内地的办公室继续工作。对于纠结四大哪家的同学,各自可以看看不同所的文化风格,其实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校招宣传会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点)。
(广告时间)对PwC,工作压力是很大,但是公司的培训是下了很大的成本,公司请的讲者不是学界的精英就是业界的顶尖人物。其实对于刚毕业的同学,能和这些人接触真的获益良多。
对于不清楚是四大还是其他更加“NB”的公司,如果选择把四大作为备胎,我也是不反对的。但是前提是,最好是想清楚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是什么,适当地想想长远发展方向还是比较好的。
PwC Conversion Programme
如果你决定进入PwC并且不是香港本地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那么你有可能要参加香港会计师公会认可的Conversion Programme才能进入HKICPA Qualification Programme (QP)。具体要看会计师公会的评估结果。对于香港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入职前的6月份参与第一次HKICPA考试;对海外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可能需要经过Conversion Programme才可以进入QP环节;对于非会计专业毕业生,Conversion Programme几乎是肯定的。
PwC和香港城市大学(CityU)合办了一个针对即将入职的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Conversion Programme。PwC和会计师公会都会对我们进行评估,决定我们要上Conversion Programme中的哪些课程,哪些课程可以豁免。感觉是只有与学位有关的核心大学课程可以成为豁免的重要参考。如果只是选修了一或两门有关的大学课程,并不能取得相关的豁免。
Conversion一般是在6月中开始,所以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最后一个学期的事情。Conversion的紧张程度堪比高考,所以不要以为很容易。
记住,在你选择加入会计师行业的那一刻起,职业操守是永远的首位。不要试图贪小便宜做些不太诚实的事情,具体你懂的。
入职
入职时间一般是在9月或10月,这个要看部门的安排。据说是一半一半。不过呢,还是不要玩太多了,记得要准备12月的HKICPA考试呢。
最后,祝同学们都能顺利取得心中理想的offer!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