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查看: 81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经验] 一路走来!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184

积分

项目经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9 14:54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本帖最后由 wanghaiminggo 于 2013-1-29 15:16 编辑

    今天下午,去大众一汽发动机的厂区完成了最终一面,回来之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思绪非常混乱。稍微清醒了一下,想了想,这基本上应该是我2012年的最后一次面试了,不由得感慨万千。在近两个月的求职时间里,有很多经历和感受,就在这混乱的思绪中简单把我各阶段的想法以及个人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收获总结一下吧。
每到招聘季节,校园里就会涌现出一大批着正装的“人士”,也听已毕业的同学及师兄师姐们讲过一些求职面试的经历,自以为对求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不觉得算什么事情。但今年8月中旬,当休完两周的小假回到学校,随着求职日期的渐渐临近,心里却是阵阵的紧张和恐惧,当时认为这种恐惧只是面对未知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但不久之后,我找到了产生这种恐惧的根本原因:面对未知是产生恐惧的一方面原因,但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准备的不充足,缺乏自信,对求职面试的各个环节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并没有真正准备好如何应对可能决定人生走向的这件事情。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稍微有些规模的企业都有“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我之前也听说过,觉得没有什么,就一件事情进行讨论谁都可以啊。但如果说如何在这个环节中适当表现自己,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使自己脱颖而出;如何在这个环节中针对自己的性格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又如何根据不同组员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向,这些真正有实际价值的、能对面试产生帮助的技巧我当时都不知道。这种状态怎么能说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呢?现在回头再看,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件事情只有自己有充足的准备,真正的去做去实践时,在一定程度上才能缓解这种对未知的恐惧。不然我们就应该对这种未知的事情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而不应该是主观臆断想当然。
    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我才真正静下心来花费时间对这个领域进行窥探,从网申--简历--行测--小组面--单面这几个主要的流程进行准备。直到现在,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笔试、小组面、单面之后,也只能说对求职面试这个领域有所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回想当初认为自己对这个领域有多么了解的想法是多么的naive。就用一句话对这个过程自己的感悟做个总结:If you fail to prepare,you prepare to fail。
    针对求职的每个阶段,从最开始的网申直到最终的单面或技术面,每一个阶段涉及的内容都非常广,但其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所达到的程度是差不多的,技巧的应用水平也在伯仲之间。我这里主要概述一下我所面试的几个企业,并分享一下这个过程我的一些心得。
    对于求职去哪里工作的问题,我持有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过,那就是: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部,首选是天津;除非有特别好的机会,不然绝对不去一线城市。当然这里我不对求职的地区选择做判断,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的志向、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我觉得只要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那就是“对的”,“选择”本无好坏之分。
上海通用(沈阳)是我经历的第一个完整面试流程的公司。从最初的笔试,直到最后的单面,每一个过程都在摸索中走过来。面试通用并没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可能是期间遇到的挑战并不是特别强烈。而且在小组面,这个我觉得很锻炼人的环节,由于大家可能都是第一次经历,对这个环节也不是特别了解,并没有出现争夺leader及发言权的场面,总体来讲气氛非常“和谐”。虽然自己表现的还不错,基本主导了整个讨论过程,但我也清楚这只是没遇到真正的强手,并不是自己水平有多高。上海通用一直是我十分倾心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相对走的也比较顺利。面试之后一周左右,十一之前收到了通用的面试通过信息。在十一之后通过了体检,最后收到了录用通知(10月11日)。虽然最后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最后没有选择通用,但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平台,至今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这种对错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衡量吧,现在自己的感觉只是遗憾的擦肩而过罢了。
    2012年9月19日,对我来讲是一个足以改变人生轨迹、决定职业生涯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大众一汽发动机(希望大家不要混淆这两家公司)同时举行了校园宣讲会(我一直觉得宣讲会对企业的唯一作用就是昭示着企业招聘流程的开始;对求职者来讲,参加宣讲会也并不是真正去了解什么,更多是使自己进入求职的这种状态)。可能是一汽-大众太火了,文化活动中心外很早就排起了长队。鉴于一汽-大众的火爆,我毅然走入了大众一汽发动机的宣讲小教室。没想到最终这两个企业贯穿着我求职的整个过程,直到今天仍未结束。在大众一汽发动机的宣讲会现场,我了解到原来发动机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企业,从个人发展空间、薪资水平、企业平台来讲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发动机在我的求职清单上无形之中排在了首位(但我至今没弄明白发动机的招聘机制,为什么招聘过程会持续这么长时间)。
    发动机在投递简历之后迟迟没有消息,而一汽-大众的招聘流程已经开始了。就我所经历的各企业的招聘环节,毫不夸张的讲,一汽-大众绝对是专业化水平最高的企业,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比其他企业更加专业,做得更加细致。我只举一个环节--笔试,一般企业将笔试组织的杂乱无序,实际上只把笔试看做一种形式;但大众不同,从考场座位的安排到入场各种证书的严密检查,这个过程组织的井然有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作弊等情况的发生,真正体现出了笔试应有的价值。大众每个招聘环节结束之后,进入下一轮的人都会收到邮件和电话的双重确认,严谨程度可见一斑。笔试过后,刷掉了很大比例一批人(一般企业的笔试环节刷掉的人并不多,可见一汽-大众是真正的在进行笔试),我有幸进入了下一轮小组面,而这次小组面使我真正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水平。这次小组面除了南岭工科的学生外,还有南区商学院及财会专业的一些学生,基本上是女生(我一直认为,相比男生,女生在口才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特别是偏文科方向的女生)。这次小组面,是我遇到的真正的挑战,但有幸一个师兄跟我一组,稍稍有些心安。师兄口才极佳﹑领导力很突出﹑气场也很强大,逐渐奠定了小组领导的地位,之后大家逐步调整方向,选择自己的角色。说实话,这次小组面大家体现出的技战术水平都很高,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精彩,始终是围绕解决问题这个目的进行讨论。我也积极争取机会,相对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自己的表现也比较满意。虽然有些女生特能讲话,很能争夺话语权,但逻辑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这种情况下说的越多,暴露的缺点其实也越多。小组面之后,我也顺利的收到了单面通知,是在收到邮件的三天之后,这就给了我充足的准备时间,我把要准备的面试资料分为了基本问题﹑简历问题﹑英文问题﹑企业相关问题等多个文件夹。随着面试时间的临近,随着各个文件夹资料的不断填充,自己也逐渐自信起来。9月28号下午,虽然在去紫荆花的路上下着小雨,但心情却未受丝毫影响。这次单面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是问一些简历及生活上的问题,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至今难以忘记,HR先是问我在选择企业时比较注重哪些方面,我沉思了一下,从企业的软硬件角度举例回答了这个问题;HR接着问我企业软硬件具体包括什么,我也详细描述了一下;但我没想到第三个问题还是围绕企业软硬件,HR又问我更关注企业软件还是硬件评判标准是什么?我大致回答的是软硬件是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不分高下;到此,这个问题还没结束,HR最后问我提高企业软硬件的一些措施,我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条目说了一下。接着是英文面试,问了两个英文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简单回答了一下(感觉一汽-大众对英语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在六级分数还可以的情况下,英语口语水平基本不会成为你的绊脚石)。这次面试大概是半小时左右,虽然我把这次面试看得很重,但没有丝毫的紧张,这主要应归功于自己充足的准备吧。在回学校的路上,雨下的特别大,打不到出租车,虽然有伞,但基本上浑身也都淋透了,我也没在意,一直在思考HR为什么会抓住一个问题一直问我,我后来觉得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看我能给出怎么样的答案,而是有意制造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压力,打乱你原本的思维逻辑,目的就是要观察我在这种压力测试下的反应和表现。虽然当时HR就说过会在10-15个工作日通知面试结果,我算了下大概最晚就是十月底,但仍没想到比预估的还晚了一周左右才收到体检通知,之后就进行的很顺利,很快就签约了(11月7日)。总的来讲,一汽-大众招聘的各个环节都很专业,考察的角度也很全面(包括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非专业能力等等),经历这一整套专业化的面试过程,我觉得自己的面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十一给自己小放了一周假,缓解了一下紧张的情绪。回来之后,我转换了自己的面试思路,不再像之前那样广泛面试以积累经验,而是有选择性的去面一些自己感兴趣并有意向去的企业。十一之后面的第一个企业是上海大众,由于十一之前参加过相应的笔试,这次就是终面--单面。我本身没有去上海的想法,而且上海大众在东三省招的人也极少,自己感觉机会也不大。但这次面试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上海大众的单面形式是“二对一”,两个面试官应该是所应聘部门的经理和人力专员,人力专员问的很少,只是问你一些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而部门经理问的问题非常专业,我记得第一个问题是“供应链在制造企业中的作用?”,我至今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好的答案,当时是把制造企业当做供应链的一个节点,从供应链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显然他对我的答案不很满意,之后又问了我其他一些问题,都很专业但又都贴近实际,个人感觉很难回答,毕竟学生掌握更多的只是理论,对实践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次面试也是30分钟左右,基本上就是针对你所学专业问问题。上海大众可以说是我经历的专业问题问的最多的企业,也从另一方面提醒了我如何对专业问题进行准备并作答。当然这次面试是以失败告终的(个人能力和水平可能距离上海大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吧,但本身就没有去上海的想法,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失望)。
    最后再谈谈大众一汽发动机,这一直是我最为关注的企业,但整个招聘过程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本是跟一汽-大众同一天举行的宣讲会,但直到今天整个流程才算真正结束。在听完宣讲--简历投递之后杳无音讯,十一之前收到邮件说是十一过后第一周启动招聘流程,之后一直是不间断地提交一些资料,穿插着笔试及几次电话面试。在十一月初,收到了在长春面试的通知。发动机的面试我觉得很有必要讲一讲。以前经历的企业面试基本上都是很常规的流程,没有什么创新,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发动机除了其他企业都有的一些环节外,又添加了一个扩展训练的实践环节,比如说几个人手拉手面向内侧组成一个环形,通过位置的不断变动如何形成奥运五环这样的图形,很具有思维分散性,当然也很难。面试当天上午是小组面和拓展训练,结束之后已经12左右了,刚走出宾馆,就接到了下午一点半单面的通知。于是找了间小咖啡屋,简单吃了点东西,休息了一下,准备下午的单面。发动机的单面绝对是我经历的最长时间的单面,在宾馆一楼优雅的小咖啡间,面试过程整整持续了73分钟,从简历到自己的人生历程再到对一些事情的观点和看法,基本都问到了。两位HR很专业也很和蔼,我觉得这个过程还算顺利,自己也展现出了应有的素质。但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度,回答问题时也不可能间隔很久,一般都是稍微缓冲几秒钟作答,这就需要思维的快速运转,所以在面试结束后感觉真的是用脑过度,精疲力竭了。面试后的两周左右,HR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去发动机的厂区邀约物流经理进行技术面试,并告诉了面试具体地址。真的没想到距离这么远,从学校到目的地竟然花了47元打车费,幸好司机师傅对我要去的地方很熟悉,比较顺利地到了。物流经理先是带我一起参观了一下整个办公厂区,接着我们在部门小会议室很随意的聊了聊,并不像是在面试。虽然时间不长,大概半小时,但我真的学到不少东西,知道具体应该学些什么,以应对工作后的需要(比如说进大众或发动机这种中德合资企业,就必须要对ERP系统下的SAP系统有所了解)。其中他有一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他说: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做事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并不应该是在工作之后才形成,如果那样的话你已经落后很多了(回来之后我一直在深深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估计这次结果也需要等很久,其实经历了这么多,心里的焦躁早已祛除,也并不是对结果有多么期待,可以说这时,结果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罢了。发动机可以说是我经历的持续时间最长﹑面试环节最多、最具创新性﹑应聘者资质要求最为严格的一家企业,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家企业,幸好已经“一路走来”,坚持到了最后,虽然最终结果还未知,但目前为止这绝对是我最为倾心的企业。
    我的求职主要经历基本上概述尽了,也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吐吐槽。今年经济形势不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自然地首当其冲就是制造业,基本上所有的汽车、重工企业大规模缩减招聘计划。后来我去通用违约,我也问过HR这个问题:通用今年销量很不错,为什么招人这么少,是未雨绸缪吗?HR的答案是至少通用不是因为经济形势的影响,只是由于之前两年招了很多人,人才储备接近饱和,所以今年才是这样的招聘计划。
    其实对求职、职业选择等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想想更多的可能还是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就打住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朋友﹑家人对我的帮助也很大。从导师最初跟我谈求职的方向,到精心为我修改简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灌输给我的不要怕积极去做的信念,无不对这个过程增添了砝码;其次各位师兄师姐的指点和鼓励,也使我有信心能够在这个过程做的很好。在此,向所有关心我的人献上我诚挚的谢意!!!
    在我看,其实找工作永远不知道离成功有多远。但只要你坚持,忽然一天,天上真的掉下来一个馅饼,而且就是那“第六个”(第六个馅饼就是量变产生质变的那个例子,说的是一个人吃了六个馅饼才吃饱,于是觉得自己之前吃的那五个馅饼白白浪费了,殊不知,如果没有之前那五个的积累,绝对不会有“第六个”的出现)。
    最后分享我在这段时间一直坚信的两句话“If you fail to plan,you plan to fail”;“Aim at the sun,land on the moon”,谨以此与各位共勉!
                                                                                                                                                                                                                                 写于2012年11月20日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84

积分

项目经理

2
发表于 2013-2-27 12:48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物流工程专业。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4-6-9 15:14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