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主题推荐: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今日十大    最新导读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搜索讨论区: 按拼音查找
楼主: bjgirlyj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职综合攻略] 牛人的BT超长面经+求职经历分享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3627

积分

董事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0 14:34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转贴】

首先,这是一个几乎变态的人写出来的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其次,这篇大论实际上相当有内容,面经能够向他这么BT写这么多这么详细的还是比较少,这样的文章无论哪个论坛都会加精;因此,才从他那个闭塞落后的space拿出来放到这里,供后来人分享和瞻仰牛人的足迹。这篇文章充分说明,不抛弃不放弃是真理,在这个最好的,又是最坏的时代。
上一期的第一财经周刊,封面专题叫<今年的毕业生>,里面描述了几个毕业生为了找工作而奋斗的点点滴滴。掩卷感慨,狄更斯的这句名言用在这里再适合不过。换作两年前,当我满心憧憬着出国的种种时,the last thing I will think of is can’t find a job. 我踌躇满志的设想着在英国工作两年,然后衣锦回乡,却对当时刚露尖尖角的次贷危机全然没有感觉。然而时至今日,当我在最未曾想过的城市安顿下来时,不禁感慨命运的强大和难以捉摸。我用一个最坏的时机,换来了一段坎坷却珍贵的回忆。
时间推回到05年,当我挣扎于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等诸多选项时,平安看似轻而易举的一个offer解救了我,让我稀里糊涂的结束了本科生涯。到英国的第二个月,当我点下morgan stanley网申系统的submit键的第二天,便接到了那边电话面试的通知。在LSE的一年里,虽然一个offer都没有拿到,但总归面试纷飞,CitiUBSMacquarieHSBC……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有了一种幻觉——似乎想进去这些地方并没有以为的那么困难。于是,当089月飞机降落在香港机场的时候,我还很自信满满的对自己说,好吧,战斗即将拉响,让我好好的享受一次找工作的历程。
在香港的career fair其实就受了小小的打击,因为本以为是LSE自己组织的招聘会,机会应该是不少的。不想所有公司都清一色的要求HK本地人,并温婉的告诉你,请不要留下简历,直接去网站上申请吧。一气之下,我直接跳过了北京的fair,决定跟众多的网申系统死磕到底。
有了之前在英国找工作的经验,我对外资银行那一套申请流程驾轻就熟。在九月份一切都还未开始的阶段,我以每天三四家的速度申请着,并炮制着一封封cover letter。这一片的“扫射”是效率最高的,可也是成功率最低的。把能想到的外行全都投了一遍之后,除了寥寥几个自动进入的Online Test之外,几乎一无所获。除了DBS给了笔试却因为在上海而被放弃之外,得到回应的只有HSBC BDPCICC IT SupportCitiGCG MA
除了银行,作为不想搞纯技术却又对沟通交流很感兴趣的IT人来说,咨询自然也是我的主战场之一。在英国的时候因为语言的问题一个咨询面试都没拿到,本以为回到中国当语言由劣势变为优势时形势会大为不同,却得到了另一次打击——Top 10的咨询公司一排投过去,只有L.E.K这个Tier 2的美资咨询给了个pretalk的机会,其他的,全军覆没。
现在回想起来,这帮投行咨询在那个金融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刻,大概已经提前对招聘这个最具弹性的成本模块做了很大的文章。当成千上百像我这样眼界颇高又自以为是的毕业生自信满满的想要进军这两个传说中的行业时,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校园招聘方案上或许预期人数只是很小的个位数,甚至为零。当然,在客观原因之外,我自身有着更大的问题。没有靠谱的实习经验,本科学校仅仅是个勉强的中国top10,就凭着平安两年的小IT员工经验,外加不怎么有底气的LSE一年制硕士,就想敲开这两个行业的大门,实在是痴人说梦了一些。可惜当时我被自己在英国时候得到的机会所蒙蔽,看不到这一点罢了。
时间到了十月,在回家过了一个忐忑不安却在父母面前只能强作镇定的十一之后,我又回到了北京的那个小屋。这一次,我着急了。Opera Solution在一个简短却顺利的电话pretalk之后却没有给我面试的机会,Morgan Stanley ITGoogle等一批动作迅速的公司发笔试却没有我,天天刷网页、等电话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那一段什么消息都没有的日子我印象深刻,每天睁开眼就爬起来刷邮箱,然后耳朵时刻支楞着听手机的声音,甚至洗澡的时候都要把手机带进浴室——因为我时常会有幻听,在洗澡的时候仿佛听到手机的铃声。每天味如嚼蜡的吃饭,继续网投,甚至不敢找同学朋友吃饭,因为谈起找工作的进展只会尴尬无比。本以为这种闲散的时光可以利用起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却发现做什么都没法集中注意力。办了健身卡却只去了两次,下了一堆电影却没有心情点开来看,那段日子,真的是糟透了。
在万般恐慌之下,我开始放下架子去投那些原本不太在意的公司。四大一个不漏的投了过去,只要是500强的MT职位,几乎全都被我扫了一遍。原本还抱着反正给我offer也不一定会去的态度而放弃的那些公司,现在却变成了他们会不会更容易的给我个机会这样的想法,于是翻开那段时间的求职记录,很多我现在都想不起来为什么要投的公司跃然纸上。那段时间最怕的就是在网上看到某某公司开始发笔试通知这样的消息,那就意味着自己要狂刷一顿时间邮箱,然后郁闷的受到又一次的打击。
转机来自1017日。那天记得很清楚,跟主任吃完晚饭,她是少数几个我敢在这种时候去吃饭倒苦水的朋友,也不出意料的接受了一大通安慰。回到家,习惯性的打开邮箱,两封新邮件高亮着标识着他们的存在——Swire的测评邀请和Citi的笔试邀请。那时真的有一种苦日子熬出头的感觉,毕竟打破这个零的沉寂意义重大。我赶紧给主任发去消息,感谢她给我带来的福兆,她回给我一个大大的笑容,标志着我的找工作历程终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记得我那时的msn签名是:weekday专职面试,weekend专职笔试。其实我从来都不曾像某些大牛那样一天要赶三四个场,最焦头烂额的一次也不过是Swire的笔试和Cisco的上机测评被放在了一天的同一个下午,本来还为此紧张了好久,生怕第二场会迟到。后来才发现笔试通知上写的预计花费时间根本就长的离谱,于是悠哉游哉的化险为夷。
由于当时租房子的时候为了节省开支而租到了遥远的朝阳区,却不曾想到公司们为了方便学生都把笔面试地点定在高校密集的海淀区,于是每天经常要在路上折腾两三个小时,就为了参加一场笔试。Citi的笔试还正儿八百的穿着西装,结果却发现不过是十几个人围坐一个大圆桌做了一份数学题就OverPWC的机测差点迟到,坐下来却被中文的SHL阅读雷到——原来本土化可以做得这么彻底,连题目都变成了苏州的刺绣扬州的评弹。只是在选择的时候让人很苦恼,究竟是按照SHL原本那种西方直来直往的习性来填好呢,还是按照本土化之后委婉曲折的中式理解来做好呢。而到了Swire的机测,却很爽的发现居然用得SHL逻辑题跟PWC一模一样,于是刷拉拉三分钟做完,让旁边的MM很是紧张了一番。Cisco的笔试最为搞怪,居然为了测口语要对着屏幕呜哩哇啦说一通话,却不想同一个机房百把号人同时开口说着天南地北的英语是多么的互相干扰,最后与其说是考察口语,不如说是考察抗干扰能力——你得忍着不被旁边哥们带东北腔的英语逗笑出来,才能把自己的话说完。
在国外必备的online test一关到了国内清一色变成了现场机考,当时还想不通,公司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后来听说了学生五花八门的应付online test的招数,才不得不折服于人民大众的劳动智慧,难怪机考时要一遍遍的查身份证,甚至Swire还要在考试前拍摄大头照,以防面试时蹦出来的是另一号人物。不过不知是否是为了省钱,笔试地点大多安排在一些神奇的学校的机房,比如我在一个周末便游历了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一系列原来闻所未闻的学校。一个月下来,我对北京高校分布的认识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达到了本地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笔试比较有趣的还有Deloitte。那天跑去一看,还是海龟专场,门口贴着的名单里,赫然有一片片常青藤学校的、以及英国top4学校的名字,让人不得不感慨今年的四大真是捡了大便宜。然而进了考场一看,居然是一份完整的性格测试,让人很崩溃。外资投行虽然大多也有此类测试,但只会作为辅助参考,像我此等心理复杂且扭曲的人,碰到完全以这个作为考核标准的公司,自然是败下阵来。
其实这个时候陆陆续续有一些面试通知来到,不过为了方便,还是先把笔试的事情说完吧。尼尔森的笔试是真正的海笔,据说只要投简历就有机会。结果是要当场写若干份市场调查报告,让人不禁怀疑公司是想利用免费的劳动力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HSBC BDP的机考人头攒动,而我也创纪录的用了15分钟完成了一份verbal和一份numerical,达到了自己online test历史上的最巅峰。BP TraderSHL题目是所有做过题目里最难的,数学计算的复杂度让以前做过的难题黯然失色,本以为自己遇强则强,结果却是高估了自己。ABB的笔试非常有气派,大概占了北航1/3个教学楼,而且题目一如这家公司的风格——古板而有原则。居然是一份行测题加上一份六级题,也算让我感受了一把考公务员的感觉。至于很久之后做的Oracle网测,则完全是出于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为了给后来人提供笔经而在第一时间完成的。确实变态,三十秒一道复杂逻辑题哪是人做的。然而我却不小心捡了个便宜,当时做到一半网断了,再连上的时候发现已经time out,抱着不甘心的想法给网测系统的运营商发了封邮件,却不想立刻得到了回复,并且大度的给我重置了时间,于是我就有比别人多一半的时间完成题目,在这里再次表扬一下PAC公司!
笔试的同时有一些公司陆续给了面试机会,于是开始人模狗样的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先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CEBM,中文名叫莫尼塔,招行业分析师。似乎发了很长时间广告,也找了不少人过去面试,只是不知道最后到底有没有招人。聊的不大好,毕竟自己对金融经济知识知之甚少,随便两个基本问题就能把我考倒。只是找来的面试官应该就是员工而非HR,所以还是很nice的,一直跟我嘻嘻哈哈。
Cisco的第二关叫视频简历,就是要你自己录一份三分钟之内的video介绍自己。听起来很傻,做起来也很傻。虽然对这个项目还有点小心动(ASR,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到美国学习一年,回来做sales),但实在是没有花什么心思,只是穿着西服对着数码相机录了段英文,然后草草的交了上去。本来自我感觉还不错,后来听说很多人都还插入flash照片等等搞很多名堂,我的这段简陋无比的东东自然无法过hr的法眼。
Citi在笔试后不久就发了群面通知,因为是第一个群面,所以去之前还有些小紧张。跑到那里发现一片北大清华人大的哥们,混杂着北航北邮的小伙,还有一个从ox回来的mm。因为事先的功课做的不错,知道是做一个叫my citicase,也知道案例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要计算的,一个是要说利弊的。显然,我这个非金融出身的就是选后者,也就是喷啦。于是不同于身边有同学算了半天最后却还是参加了利弊组的讨论,我从一开始就关注在SWOT分析上面。所以也得出一个经验——做功课果然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后来的讨论和演讲都要用英文,说实话海龟还是有些优势的。毕竟在那种场合下人本来就紧张,还要用很少用到的非母语讨论,很容易就露出马脚。可怜的清华化工GG从头到尾基本上没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后来还是在我们的极度鼓励下才说了两句观点。作为一个群面不败的过来人(求职路上唯一一点可以骄傲的了……),经验之一就是当自己游刃有余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度表现,不如利用这份从容去帮助组里其他的人,面试官都会看在眼里的。最后演讲话声一落,我就知道这一关我大概是过了的。后来听说另外那个计算组有一个超级aggressive的北邮gg,原来在Goldman Sachs做过实习,几乎没让同组的人说一句话。窃以为这样是不好的,不知道后来这人过了群面否。
Citi群面的当天下午就是Inbev的群面。这家啤酒公司的MT项目在当时也很有热度,招聘结果暂且不论,这个校招的宣传效果几乎可以跟宝洁有的一拼——毕竟原来真的没听说过这番名号。早上被名校的人围殴之后,下午发现是一群大多来自二本的mm,比如北化、北林……不过对这样的mm万万不可轻敌,我就是在讨论开始之前跟大家聊的很happy,以为都是很nice的同伴,结果讨论一开始mm们瞬间变脸,抢话抢的你争我夺。而且很多人很明显有备而来,把群面的技巧背的滚瓜烂熟,一瞬间什么计时的,定框架的就全都瓜分完毕。短时间的傻眼之后,我也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来应付。群面经验之二就是要适度的质疑,一味的随大流是没法让观察者注意到你的,当然质疑也须要基于非常逻辑清晰的理由之上,并且见招拆招,能把那些被质疑人的疑问都给化解掉。一次群面只要有一个这样的闪光点,基本上就可以让观察者对你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了。
Inbev的效率很高,群面第二天就通知了第一轮单面,我由于跟pwcAC面冲突,于是被很倒霉的分到了第三天早上八点场。祸不单行得是,当我提前一小时出门满以为时间很充裕的时候,居然遭遇地铁故障事件,让我到最后出了地铁站只能一路狂奔到酒店。满头大汗的冲到地方,结果接待报道的mm懒懒的抬了一下眼,说你的面试官还没到,等着吧。……这次面试很不顺。其实不顺的面试自己是会有感觉的,因为面试官就好像对你一直提不起兴趣一样,只是例行公事的问一些问题。那个中年阿姨就一直在质疑我太过顺风顺水的经历,说如果以后让你跑去跟一群类似工人这样知识层次没那么高的人打交道,你恐怕会力不从心。有了这样一个偏见,除非能提供特别让人信服的论据,否则想让面试官改变想法,那是很难的。而且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中文面试,不知为何,我逢中文单面几乎必挂,很是郁闷。
11月中旬去了一趟上海,为了办12月份陪父母去德国的签证。去的那天两场面试,上午L.E.Kpretalk,中午是Swire的一面。L.E.K是唯一一个给我回应的咨询,当然非常重视。不过pretalk这东西一向是变化莫测,特别是这么一家崇尚灵活度的公司。果然,那个巨有气质的混血mm就瞄了一眼我的简历,就问我你对游戏和健身感兴趣是吧?说说要你在校园里开个健身房或者游戏软件店,你选哪个,为啥?我憨憨的一笑,说当然是健身房,因为国内大学生没人用正版软件……她一愣,然后哈哈大笑,于是换成了健身房和travel agency。我那天状态其实挺好,回答了travel agency之后,立刻用现在几乎已经忘光的4C原则分析了一通原因,而且自我感觉说的挺溜。可惜啊可惜,自己的资质相对于这个行业可能还是差太远了,最终还是没有挺进正式的面试。下午的Swire,是远程视频面试,跟在香港的一个气质hr JJ。很不堪回首的一场面试,是因为感觉奇好,回答的很溜,JJ也一直微笑点头,很满意的样子。甚至最后还提醒我你知道下一轮面试是在上海吗,不过不用担心我们提供全程路费云云。
结果等我在上海跟父母报道了一通好消息之后回到北京,却接到接二连三的噩耗。Inbev挂了,CEBM挂了,Cisco也挂了,甚至Swire也莫名其妙的挂了。记得那天自己还写了一篇很得意的Blog,记录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找工作进度,结果第二天就在极度崩溃之下把文章一删了之,因为好像是这篇日志中透出的得意才让老天一下子对我施与了惩罚。
那几天很痛苦,因为之前忙忙碌碌积攒下来的机会几乎消失殆尽,自己忙了一个月就跟没忙过一样。十一月的北京已经很冷了,烦躁的在外面游荡总是会冷的哆哆嗦嗦。于是买了很多酒,自己躲在小屋里,一边看喜剧,一边把眼泪往肚子里咽。我不想说什么这种经历是宝贵回忆之类的话,因为如果能够选择的话,我宁愿它不曾发生过。
说起转折,当然要提到PWC。对普华一直有很复杂的感情。以前在交大的时候,有一个师姐去了西安所,当时觉得能在中大国际上班是多么的牛b。后来不知为何,四大逐渐演变成了大家调侃中保底的选择,在伦敦的时候也报了它的China Program,却在一面败了下来。当时没有感觉,败了就败了呗,反正入了也是回中国的四大。结果等到这轮找工作时,投的四大只有pwcdeloitte给了回音(神奇的是同找工作的Jade却是EYKPMG给了她回音,正好互补……),而Deloitte在笔试就被咔咔了,于是pwc也就成了一根独苗。
虽然如此,但刚开始我还是没太在意这个机会。AC面几乎没做准备就跑了过去,却正好碰到的是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的案例。自己在平安两年就是做这个东西的,所以自然驾轻就熟。后来跟那个Senior Manager聊的也很不错,她甚至说了以后工作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去找她的话。等到顺利的拿到par面通知时,我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职位。说实话我对SPA的工作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正好是与IT有关却不是搞纯技术的职位,一如Accenture(话说这家我当时理想中的最佳雇主连笔试机会都没给我,至今我仍忿忿不平)。但另一方面四大刚开始的工资实在没有诱惑力,而总觉得自己现在去四大亏得慌,虽然我也不知道亏在哪里。
就这么懵懵懂懂的去了par面,那天还是刚从CICC的一面跑出来。那个par不知是新加坡人还是马来西亚人,总归是跟我全程英文。聊了很多,其实也聊得挺好。我问他这样的经济危机为什么还要招这么多人,他说你们是公司未来的希望,现在的招聘是为了以后的储备。反正你们进来之后要先培训一两年,等你们出师了世道自然也就好了。说的我很心服口服。
后来就顺理成章的拿到了offer。收到邮件的那天早上我正在从之前诸多的噩耗中恢复过来,所以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现在想想,那可是我辛苦两个月来的第一个offer啊。却顿时陷入了签还是不签的矛盾中。工资不高,而且不给提前入职,虽然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offer,但心里清楚只要有别的机会我是一定会毁掉它的。后来跑去了它的offer party,还意外的中了平生第一次抽奖——一个登山包。不过也看到了pwc很雷人的一面——主持人在上面说“大家进入pwc开不开心?”底下所有人吼“开心”主持人“高不高兴?”雷鸣般的声音“高兴”我当时很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怎么这么像传销啊?!
虽然这么说,但其实我心里对PWC还是很愧疚的。它确实在我最低落的时候给了我最温暖的支撑,这个保底的offer让我能够有力气继续战斗下去。而到最后当我要毁offer的时候,那个面我的par甚至亲自打电话过来问我是什么原因,当我说了现在的单位时,他沉默了一会,然后说,”for the time being, that’s maybe a better choice, I wish you all the best”Offer party上送的那个小U盘我想我会一直保留下去,作为我和pwc短暂缘分的纪念吧。
Citi的二面是跟hr的单面,也可以算的上是我最懊恼的一次面试。如果说其他的单面失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客观的原因,那么这场面试完完全全是我自己把它弄砸了。开始一切都聊的很好,直到hr问我的缺点。在含含糊糊的说了一个对行业了解不足之后,我在追问之下说出了自己不是很aggressive的特质。Hr的脸刷就变了,问我那你在team中一般想要充当什么角色。方寸大乱的我不动脑子的就说了supporter之类的话,说出来我就知道完蛋了。果然,hr慢悠悠的说,我们这个MA项目是很要求有领导潜质和愿望的,而且平日在工作中也一定要有aggressive的一面。当时我只有一个感觉,我居然对投行得人说自己不aggressive,我是不是疯了?
CICC的一面让我着实雀跃过一段时间,毕竟这一轮找工作里投行给我回音的寥寥,可之后这家公司的表现却让我大失所望。SK大厦并不张扬,可是中金的装修却很有档次。同样是群面形式,不过因为hr提前说了是自由讨论的形式,所以并不很剑拔弩张。跟一帮搞IT的男生讨论是比较舒服的,因为大家思维方式都差不多,不会有很尖锐的冲突。而在不太善言辞的理科生中间我的优势比较容易凸显……汗,又给自己贴金了= = 在几天后接到邮件说一面过了,要等待二面消息,却从此音信全无,不管怎么发邮件过去问,都是没有回音。也不知是停招了,还是别的什么缘故,总之虽然我对那个IT Support的职位也并没有太大兴趣,但对这种忽悠人的做法不敢苟同。
HSBC BDP的一面是在我来上海参加现在单位面试的同一天,对这个公司同样是感情复杂。之前的HK IT Trainee项目直到现在还拖着我,在将近一年的一轮两轮三轮面试之后,告诉我今年四月份要AC。不过前两天看到新闻说HSBC在全球裁了上万名operation and process的员工,大概这个Trainee项目也是会停招了的吧。扯远了。BDP的一面大多是英文,可到我却变成了中文,于是心里咯噔一下。我跟中年阿姨犯克,尤其是说中文的中年阿姨,在这一次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在最后问了个小白问题,说operation & process既然不是核心部门,培训和发展会不会跟其他BDP有所不同?结果那位阿姨很轻蔑的看了我一眼,说OP就是我们的核心部门,blablabla一通。好吧,我连这点都没搞清楚,自然也就没戏了。
还有ABB,他的职位是我最中意的,IS Global Trainee,去欧洲和美国各轮一个岗,然后回北京来做。不是纯技术,大概是做系统设计之类的工作。笔试过去很久之后通知了一面,跟很pphr mm在一个小隔间里聊了半小时。回来当天晚上就接到第二天去二面的通知,群面。分成两部分,先是小组讨论一个题目,然后休息一会之后一人抽一个题目上去演讲。因为都是Global Trainee的候选人,所以英语都还不错,可惜case题目比较烂,以至于我现在已经完全没印象了。演讲的时候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因为它是谁准备好了谁上去的那种,然后下一个上去的人要评论上一个演讲的人,所以我在准备好对一个演讲的评论之后就想起身上去了,不想同时对面一女孩也起了身。僵持几秒后她坐了下来,然后我居然鬼使神差的就上去了。上去就有些懊恼,面试官是三个女性,这种完全不知礼让女士的做法大概会被看在眼里然后扣分的吧。不知最后被刷的原因是不是这个,但总之,一个小细节的不注意是很可能会让人输掉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的。
Starwood,酒店业中的翘楚,也是这个行业最高调校园招聘的一个。网申系统做的挺烂,选到最后都没让我选是什么职位,结果到了面试现场所有人都成了revenue management。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这个海到不能再海的面试,或许只是出于好奇,想要看看这个行业的面试会是什么样的吧。面试过程很简单,一人一分钟自我介绍,然后两个面试官对感兴趣的人进行一两轮的提问。同组的人又和之前面试中遇到的不同,敏感而自负。因为时间很短,面试官就问了我和另一个女生一人一个问题就宣告面试结束,结果另外一个女生就急了,说为什么不问我问题,我哪里比他们差了。那个阿姨面试官饶有兴趣的看着她,说那你想让我问你什么。结果那个女生开始Blablabla背诵自己的优势。因为口音比较重,加上很明显是之前背的滚瓜烂熟的,所以通篇下来我几乎没听懂一个单词,也不知道面试官听懂多少了。或许之前那个勇敢的举动能为她加上几分,但这一大段让人昏昏欲睡的说辞,实在是不敢恭维。Starwood后来让我进了二面,不过因为已经尘埃落定,所以就把机会让给了别人,酒店业……果然还是不太适合我啊。
在写合这一部分前,还有个“小”插曲。我这次找工作可谓是全家总动员,七大姑八大姨都被发动起来帮我找机会,不过真正靠谱的只有林林阿姨帮忙找的进出口银行。那是我返回伦敦参加毕业典礼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早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里面的男人劈头盖脸就让我下午去见他一面。找工作养成的习惯让我大脑立刻高速运转,用各种套话拖延时间,可依旧是想不起来会是哪一家公司。结果对方用很傲气的口吻问你难道不认识xxx么?我这里有一份你的简历,是他forward给我的。猛然汗了一下,赶紧承认,结果对方丢下一句“那一小时后来找我一下吧
我们也很忙的”就挂了电话。在甚至没有搞清楚对方是口行还是国开行的情况下我就直接穿衣冲了出去,等到了那座并不太起眼的办公楼前时才算差不多清醒了过来。政策性银行还是很让我开眼界的。比如不能自己直接坐电梯上去,而是要门口的保安给联系人打电话之后帮忙输入密码按电梯才能上,而且更有趣的是电梯里没有任何按键,所以只会在指定的楼层停。进了办公室才知道早上打电话给我的是口行IT的大老板,顿时汗颜——难怪这么牛。可能是对我早上迷迷糊糊的态度非常不满,他在前半程几乎都是板着个脸,然后用很挑衅的眼光看着我让我描述自己究竟能给这家银行带来什么。好在到了这时候我也算是久经沙场了,而且并没有什么一定要拿到这个offer的压力。从伦敦金融城侃到平安的IT策略,直侃到老总的眼神慢慢缓和,才算松一口气。其实政策性银行是挺好的,事业编制不说,因为人少,所以每个人的机会很多,也不至于很累。只是我的心当时已经被CFETS所俘虏,而且口行要等到五六月份才能入职,所以最终还是遗憾的放弃了这个机会。
讲了这么多,洋洋洒洒的几乎把自己每一个机会都描述了一遍,终于该讲到现在的东家了。
其实之前对CFETS一无所知,一如我在申请英国学校前对LSE一样。只是某天在应届生上闲逛的时候看到有人说这家单位只要去笔试就能报销一千块,而且是随便什么发票都可以,心里想着有这么好的事,就跑到智联的网页上去看职位。一眼相中了需求管理工程师这个岗,因为恰恰是我最希望的方向——有些技术,又不那么技术。毫不犹豫的报了名,顺手查了一下这个单位的背景,哦,是人行系统下的,哦,也算是金融业的吧。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很正确的一句话,pwc是这样,cfets也是这样。魂牵梦绕想要争取的机会很多连笔试都不曾给我,而1119号我却接到了cfets的笔试通知。当时只是有点高兴,嘿,是不是真的能报销了啊。上网一查笔经,顿时凉了半截,计算机类都是考一份试卷,大多是很技术的题目,比如要编代码,以及回答一些早被我扔到爪哇岛的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之类的题目。因为本轮找工作我完全没有关注过技术工程师的职位,所以自然也没有去复习相关的内容。抱着近乎放弃的态度,我在去笔试的前一天晚上还跟一帮朋友跑去酒吧,喝的醉醺醺的半夜三点才回家。
第二天早上头疼欲裂,但为了不浪费那一千二百块的报销额度,我还是挣扎的爬了起来。跑到人大的考场一看,一共只有两个房间,每个房间寥寥几十个人,阵势跟很多公司那是不能比的。监考人员很贴心的给每个人发了一瓶矿泉水后,开始发试卷。计算机的卷子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单选题,第二部分是根据岗位不同而不同的简述题,第三部分是论述题。单选题虽然覆盖面广,但却出乎意料的基础,似乎只是为了考察你是不是计算机系专业的学生。分岗位的简答题给需求管理的显然不会有编码题,于是继续窃笑。而等到了论述题,不禁感慨这果然是个事业单位,题目大致都是这样的——“试论述企业信息战略的必要性和建立过程”。很适合我等喜欢乱喷又不懂太过高深的技术之人,于是硬撑着还在宿醉中的身体,洋洋洒洒写了两大页纸,直到抬不起手为止。下午的英语完全是份六级卷,让我重温了一下诸如完形填空和改错题之类的题型,十分怀念。结束的时候监考人员给每人发了个信封,让我们把发票放进去然后寄回到CFETS的北京办事处,可惜因为规定了餐饮发票抬头必须是单位名,所以头一天俺请客的八百大洋就没法报了,煞是心疼。
这一天结束之后感觉要比预想的好一些,毕竟没碰到很变态的技术试卷。但不知为什么,当时真的没指望自己能过笔试。毕竟自己是在一心一意往外企冲刺,这种带有政府背景的单位我是一无所知,也不太合胃口。只是给了机会,那就试试吧,找工作的时候,放弃机会是很伤rp的。后来才知道今年中心在筛简历这关是最为严苛的,1500份简历只挑了200来人进行笔试,我这个rp极差的人居然能通过筛选,也不可谓不是个奇迹了。
笔试完后一周不到就接到了面试的电话。那天晚上在水木上看到有人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还脑子动了一下,想这一个机会又完蛋了。因为第二天还有ABB的面试,所以倒也没太在意,毕竟是我自己选择宿醉之后去笔试的,能怪谁呢?结果电话就这么响了,122号,上海,仅此一轮面试。继续1200报销额度,而且酒店和伙食全包,最让人窝心的是,虽然面试在一天内就全搞定了,可酒店却给了三天的时间,后面想在上海玩玩?没问题。联想到HSBC生硬的要求,让我从伦敦飞香港面试的一切费用都是自负,顿时一种还是社会主义好的感慨油然而生。
中心在张江深处,一个我来上海这么多次未曾涉足的地方。酒店是四星级的,设施之豪华让我这个习惯了travelodgehostel的人感动不已。六十多号人,一人一个单间,可以看出单位为招聘还是下了血本的。我的面试安排在第二天下午,在大厅等班车的时候意外碰到了同来自LSENever。跟着车七拐八绕的开到了一个小庭院中,清一色的四层小楼,低调无比,同外企大厦的张扬自是不同的感觉。
面试分为老总面试和英文面试,我被分到了前者的第一个。忐忑不安的推开会议室的大门,对面乌压压一排坐了六个人,再加上旁边一个不动声色的HR JJ,一个人被七个人围殴,这种待遇我倒是第一次经历。因为我报的需求管理岗,所以抛过来的问题大多是情景解析,当然是中文的,所以回答起来倒也流畅。不过我这人有个毛病,一流畅就容易跑火车,信口胡言一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话。好在对面的人也不太在意(后来才知道六个人里一半都是我们部门被老总拉去充数的
所以都不说话
呵呵),只是追着问我怎么处理和年纪资历比我老的人的沟通问题。咳,这个问题从本科时候就被问起,到现在自然答案已经是滚瓜烂熟。也不知面了多久,终于结束出来。回到接待处,同组的兄弟都惊讶的看着我,说你在里面表演节目了么?人家另外一组都搞定两个了,你居然才刚出来。
英语面试是群面,一组八个人,旁边坐着若干观察者。先是一轮自我介绍,果然全部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上交,还有一个南开的gg。不过口语大多比较汗颜,顿时有了信心。拿到一个题目,很有中国特色,是问个人质疑政府是否有助于社会发展。看到前两个人发言磕磕巴巴的说了一些很干的理由之后,全场气氛都属于昏昏欲睡之中,我就灵机一动把之前在Boston Legal里看到的一个小故事现学现卖出来。后来听同伴反馈效果还不错,总归比只讲道理有意思一些。几番讨论之下时间将至,其他人都推举我出来做总结。刚应承下来就后悔了,记得看过无数群面经验都是不要做总结的人,尤其是在之前已经很活跃的情况下,吃力不讨好,万一说岔了还会被扣分。不过因为已经答应了,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来说了几句,好在观察者们都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总算是松了口气。
面试完了之后的当晚还有个鸡尾酒会,我们都笑称其为鸿门宴。傻子都知道,什么跟领导亲切交流的机会,完全就是再多设一轮面试的意思。于是酒会一开始嗖的一下各个领导面前都围了一圈人,像我这种最不善跟上级打交道的人就只有默默地狂吃了。本来在面试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心经历过酒会后几乎消失殆尽,在第二天离开上海的时候,我满以为自己是没什么机会了的。
中心的效率有多高?我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早上就被体检的通知电话吵醒,当时还迷迷糊糊的问对方,是不是每个面试的人都会有机会体检的啊,结果对方愣了一下,笑着说,当然不是。在清醒之后才有了些兴奋的感觉,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通知体检基本上就意味着给offer了。于是,那颗悬着的心到此时此刻终于彻底的落了下来。
总结我最终选择CFETS的三个原因,很坦白的讲,第一个当然是从笔试面试过程中看到的这个单位的实力。愿意为校园招聘付出这么多,而且不是意在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给应聘者好处的单位,我想对员工一定不会差。第二个是效率,从通知笔试到通知体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走完了招聘的全过程。不要说国企,就算外企,也没几个如此神速的。中心算是彻底颠覆了我对国企效率低下的印象。第三个嘛,就是行业和岗位。中国的金融业刚刚起步,像外汇交易、同业拆借这样的业务,更是和国外差之甚远。往大了说在这里工作很有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感觉,往小里说,很显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
于是就这样,我在执意扎根北京并在那里找了三个月的工作之后,服从了命运的安排,来到了上海。这三个月虽然颇为坎坷,也没有达到很多牛人手握一把offer的境界,但毕竟就如朋友所说,拿再多offer,最后不也只能选一家良木么?我想我是幸运的,毕竟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还能够找到一份自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很满意的工作,那是相当的不容易。
知足,感恩,整装待发,重新上路。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4-6-28 09:41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