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楼主: 毛笔小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试] 中金面经(拿到offer)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293

积分

中层管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2 11:25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人物:林琦

已拿到中金offer,很牛的人

Work Your Way up to Your Goal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一定目光要长远,工作只是开始另一个新阶段。找到工作肯定不是一劳永逸是事情,也不应该是一切都尘埃落定的状态。到了职场以后更需要做个长期发展的规划。我也是在拿到offer之后才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的。拿我的情况来说,我是管理背景,金融会计方面相对薄弱,所以要去考CFA,弥补这方面的东西。在找工作前心里一定要有个概念:工作不是终点,不过是另一个循环的起点。对大一、大二的同学来说,不妨尽量看得长远一点,把以后自己找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全部建立起来。而大三、大四的同学,短时间内很可能不能弥补上来,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些短期产生效应的工作,比如面试的技巧、笔试的技巧、简历的技巧等等。这些技巧类的东西也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记住虽然短期把技巧提高了很多,拿到了offer,但这只不过是的东西,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就是整体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能够长期留下来。

 

第一次见到林琦,就明显的感受到这个上海男生独特的人格魅力。爽朗的笑容,连珠的妙语,言谈举止中透着平静而不张扬的智慧,就是他的为人,在细微处总让人惊讶于他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态度。

 

如今就读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二的林琦已经拿到了中金投资银行的offer07年就将正式进入职场。他丰富的经历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04年进入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做实习,任职兼职助理;

 

05年在康明斯(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了暑期实习;

 

06年进入摩立特咨询公司担任兼职助理;

 

同样在06年,摩立特的实习结束一个月后,又进入壳牌(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了暑期实习。

 

谈到自己大学一路走来的历程,林琦脸上有种自信的微笑。

 

老实说,在大四之前,我对职业生涯几乎完全没有概念。本科我念的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跟金融会计没有太大关系。大一、大二上完基础课,大三开始接触到专业课,上完专业课,到大四的时候,才开始考虑自己适合做什么、兴趣在哪个方向。

 

在谈到自己为什么选择会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研究生的方向时,他的回答颇为坦诚:老实说,当时促成我下决定的并不是我发现自己适合学管理,而是我发现自己不大适合编程。当然,现在我读的方向也是运用实证的科学的方法,用数学和统计来指导管理。我很期待在自己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这样本科和研究生学习就统一起来了。

 

 

回顾篇:初出茅庐

 

记者(以下简称记):还记得你找到第一份intern时的情景吗?是怎样的工作?

 

林琦(以下简称林):我很幸运,第一份实习就进了麦肯锡咨询公司。那时是04年,我上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当时我有几个同学在麦肯锡上海分部工作,通过他们的介绍我有机会加入公司的一个项目。经过面试,我很顺利地得到了那份工作。实习期间的工作主要是和5位兼职员工为客户进行市场需求电话调查。第一次实习,收入、辛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经历。

 

 

记:第一份实习,有什么经历、感想是你最宝贵的收获呢?

 

林:其实我们也知道,像麦肯锡这样的大公司,是不会把核心的东西交给实习生的,刚开始做肯定都是些很基础、很琐碎的工作。比如我的工作就很简单,就是按照一份公司名单打电话作手机对讲机的推销。这里面真的没有多少管理经验、技巧。但是你得到的是可以感受到公司文化,接触到外企人的工作、生活、精神状况,快速融入他们、与之更好地交流。这种经历能够让你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更加自信,更有底气。原来还以为麦肯锡这种地方,只有神一样的人物才能进去,现在想法完全不同了,虽然它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夸张,大家都可以进去,这样的公司对你我来说并不是特别遥远。公司的高层也很好接触,很和蔼,在这种氛围中工作很快乐,也很有意思。

 

另一方面,要想学东西就必须积极主动的去学、去问,去跟别人交流。回过头来看我当时的经历,每天都需要向一个项目的project manager汇报工作情况。因为与他有比较频繁的交流,于是有一次我向他请教怎样安排一个项目的流程。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推说最近很忙,或者说这个事情太复杂了,只有回头再说之类的。这样反复了好几次,也许是他被我感动,或者是被问烦了,于是他跟我讲了一下。那个时候,觉得真正地学到了东西,而且远不止课堂上和书本上能得到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有人说进大公司就是去打打印、装订装订书什么的,什么都学不到。当然如果你比较听话的话,,确实是这样;但如果你能用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去问去学,你也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从一些暑期实习的经验看,也只有那些比较积极的人才能拿到这样的机会。

 

 

征战篇:面试啊面试

 

记:现在看来,你拿到麦肯锡offer的过程相当顺利。那接下来几次实习、找工作的经历,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有压力、特别忐忑不安的时刻?

 

林:有过。首先应该算得申请壳牌的时候。这是我第一个正式申请的公司。当时它提供的就业面非常广,很多专业包括管理学生、工科学生、文科学生都可以去。就我所知,很多人都投了简历,但是很多包括一些简历很牛的人都没有过简历关。当时我很期待,同时也很紧张,这是逐渐产生压力的过程,我才明白其实有些时候不象以前经人介绍那样轻松。

 

经历了一段等待,后来我就接到了壳牌的电话,告诉我去面试。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插曲,事实上,我最后过了简历关并非完全取决于网申,还应该归功于之前壳牌在清华举办的一场mock interview。这在后来我和壳牌面试官私下交流中得到了他的证实。

 

 

记:这个小插曲很有趣,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林:之前壳牌在清华经管做了个小的模拟招聘的case interview。因为感觉自己以前找工作比较顺,在这方面的经验差了一些,于是就报名参加了一次。

 

当时现场参加的学生共有6人。经过分组,3人接受了模拟面试;另外3人,包括我,进行小组讨论。也许分析方面我比较擅长,于是开始组织大家要控制下时间,聊的时候先确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再逐步展开分析。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自己那晚的发挥有多么的出挑,顶多是中规中矩。所以后来接到公司电话让我去面试时还是有些惊讶。其实这对我和后来要找工作的同学可以说是个启示:有时抓住些看似不是机会的机会,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参加宣讲会,接下来跟高层聊天都很可能给你创造价值;或者在模拟招聘会也很有可能给你带来机会。

 

 

记:一路面来,自己尤其在心态上有怎样的成长吗?

 

林:现在面了这么多公司,慢慢发现并不一定是那种发挥最出挑、表现得最aggressive的人会被公司看重,相反,正是那些最沉稳的人最受公司欢迎。有些人容易情绪化,比如一听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就两眼发亮,于是滔滔不绝,其实这不是真正的passion。很多公司说自己要passion,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Passion是一种长期的commitment我知道我能做好这个,有这个自信,而且也乐于把它做好。可能有的人对passion的理解有些偏颇,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感悟到passion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我面BP IST(BP在新加坡的石油期货交易员)的经历,也正好说明对一个东西太care了反而会得不到,太关注往往会导致自己情绪波动,使得自己很难有稳定的发挥。当时我去面试的时候,进门刚坐下,面试官只说了你好,我叫XX”,然后就立刻问道:现在我给你一百万,你要怎么投资?当时,我有一些懵懂的感觉,情绪波动特别大,感觉很depressed,结果回答的时候完全不知所云。后来,面试官又问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但始终不在状态,面完感觉非常差。回头冷静下来一想,面试官问的所有问题,我当时给的答案简直离谱得要命。

 

有了很多失败和经历后,心态就会逐渐平稳下来。不要期望过高,同时也不要太低调沮丧。去面中金的时候我一直感觉自己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最后final时的感觉,反而不觉得自己在做面试,而是在跟面试官,很自然的那种:他问,我答。就是这样一个沟通的过程。回来的时候,有同学问我面得如何,我说感觉是很正常的发挥,他最后给我offer与否,我觉得都是正常结果,自己也不会有太多遗憾。现在回头来看,当时才是最好的状态。自己面中金,甚至回想起来面壳牌,都是这样的状态。

 

另外,一定要先有准备,然后有行动。这点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人都只是看,根本就没有放到脑子里去。比如我在前面提到的要抓住貌似不是机会的机会,像模拟面试这种。如果这句话能出现在访谈录里并且有人看到的话,他会看到这句话,但事实上身边真的有这样一次机会的时候,他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要将它转换成实际行动以后,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有人曾经提出这样的说法,有理想的人中间,经常把自己的目标与想法写在纸上记下来的人有70%能成功,经常在口头上说的人中有20%能成功,而只在脑子里想过的人中只有10%的人能成功。

 

 

记:看得出你的确在平时在很多细微之处都有留心和积累,它们与你今天取得的成就也是分不开的。那么,相反,有没有什么失误或者失利的经历令你同样获益匪浅呢?

 

林: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失误:简历。开始投前几家时,我在简历上写的是本科成绩“top20”,就是这个原因,我的简历关就没有过。实际上,我们本科大约300人,我排在第15、第16的样子,top20在计算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招聘公司不会想到有300个人,而是会很直观地想成100人排名20,这个排名对咨询公司来说就比较低了。结果也可想而知。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错误往往是致命的。有内容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有好东西但写错了,或者表达方式不对,这样的损失都太不值得了。比如有人在简历上写做了市场分析,本来是很详尽、科学的分析,运用大量专业知识、写了很多分析报告并得到了很多认可;但仅仅一句话别人完全看不出来,也就完全体现不出来,那就有被埋没和忽视的危险。简历关是找工作最难的一关,从几千份简历中只筛选出几百甚至几十份简历,这种淘汰率是最高的。简历就像选美一样,关键看你怎样能最快最有效地抓住HR的眼球。

 

 

技巧篇:话说简历

 

记:前面你给我们提到了你在简历上的失足。基于这段特殊的经历,你在简历制作方面有没有一些建议给大家?

 

林:每一份简历的目的都在抓住审简历的人。想吸引HR的注意,就要知道HR看人的角度,要从他的角度来想他期望要什么样的人。

 

毕业生主要看三方面: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还有课外活动。这三个方面首先不能有哪个方面特别差,其次要让HR从头看到尾不会发现任何硬伤,最后是要让他在整个看简历的过程中有两三个闪光点值得他目光停留几次,这份简历就算基本完成任务。

 

在工作经历上,最好是可以去找知名的大公司实习,如果有难度的话,可以考虑选择那些名气和规模不是很大但是你很感兴趣的工作方向相关的公司。比如,我有个同学对金融类的东西很有兴趣,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找到国外的大公司,于是找了一些相关领域的国内公司,做的项目也比较实在,这样可以积累经验,并且丰富简历。今后要再投金融类公司,他们看到你在这个领域里做的其实跟我们做的内容非常类似,选中的可能就大多了。

 

 

记:从你的简历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相信很多求职者在尝试新领域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困境:你以前虽然有丰富的实习经历,但是并没有投行方面的。而你去面现在的东家中金的时候,是否遇到这方面的困难?你又是如何应对的?

 

林:的确,在我的实习经验中并没有投行的实习。当时面试官也问我:既然你没有投行领域的背景,为什么你觉得你自己能做好?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一是本科时我的专业面不是金融和会计,当时申请金融和会计的实习简历关会比较难过;所以我就选择一个最优的替代方案,去比较类似的行业,比如咨询;二是对很多外企来说,尤其是金融和管理类的东西,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接触的行业面也足够广,学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在投行中用到。另外我还特别提到在一轮轮面试中我发现自己很适合做这个方向,而且很有兴趣把它做好。不仅如此,我还比较刻意地强调了自己的不同之处。比如,我是学管理的并非金融或会计,在学术背景上不如真正对口的人适合;但是我的优势在于管理可以适合很多行业,对投行来说管理类的背景相当有用。关键是要知道怎么把自己的劣势说成优势,而不要刻意回避自己的劣势。我的面试官也说到作为公司,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多元化一些,不要都是清一色的科班出身。只要你是一个能吃苦耐劳、有激情、有悟性的人,公司总还是乐意给你机会的。

 

 

人脉篇:机会与成功

 

记:人脉一直是职场中比较敏感的话题。你个人对此是怎样看的呢?

 

林:勿庸置疑的是,人脉广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是,我一直觉得,不要去为了发展人脉而发展人脉。只不过是因为我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这群朋友会产生很多协同效应,他们有些机会会介绍给我,而我也些机会也会介绍给他们。这就是最后所说的人脉。如果心中总是装着人脉很重要”“找工作要靠人脉的心理,这样去参加协会或活动、去结识别人,其结果往往是最后认识很多人,但都不熟,也根本就产生不了任何价值;同时还会让人感觉你这个人很虚,难以跟大家深交。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兴趣,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去跟有相同兴趣的人交往,是既容易又快乐、同时收获会最大的选择。

 

 

记:那具体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呢?

 

林:如果说方法,其实有很多的。概括来说就是主动与人交流、交往。个性很重要,外向型个性往往容易建立起人脉。此外,这对自己的技能,包括沟通表达、与人交流的能力都是一个锻炼。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把面铺得太宽。接下来就要积极去参加这方面行业的一些圈子。比如说学校有咨询类的俱乐部或者协会,基本上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都会聚在那里;参加协会的活动中慢慢就能认识一些人。当然这个也与个人的积极程度密切相关。此外,在工作中也要逐渐扩宽自己的交流圈。比如在宣讲会中跟高层的人聊,去认识不同领域的人之类。

 

 

展望篇:未来职场人

 

记:还有半年,你就要完全投身职场了。现在你对投行的工作状态有怎样的了解?觉得自己能适应即将到来的转变吗?

 

林:我熟悉的领域,就是帮企业融资、上市的工作。工作效率高,工作强度大。典型的是那种每天需要工作1314个小时的那种,而且一般没有周末,很多时候还必须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

 

说到是否适应,我觉得关键是看对这个工作是否感兴趣,感兴趣的工作会好很多。这个行业虽然很累,但相对身体上的疲劳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累,如果你觉得做的这个事很没劲很烦,就特别容易疲劳;如果你感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则会感到有趣得多。

 

很多人去投行就是去熬年头的,熬五年升到VP副总就轻松了。但如果只是抱着一种熬的想法进入投行,那也许本身就并不是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只不过感觉它的职业发展、收入等因素很有吸引力。但如果觉得这个行业很有趣、做得很有成就感,那相对就会好很多。

 

我现在是两者兼而有之吧,一是这是个很有光环的行业,职业发展快;二是觉得这个行业很有趣,帮一个公司融资、上市,会感觉很有成就感。这也是为什么我读管理背景的人想来做投行。

 

 

记:有人说投行的人没有生活、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只有工作,若你遇到了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你会如何应对呢?

 

林:还是那句话,如果有兴趣、有一些正面因素在的话,可能帮你度过这个难关。但在实际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开始,我还是会去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尽量以工作为重吧。对我来说,能进入这个行业挺不容易的,而且我也不准备做几年就转行,因为我觉得这个职业本身很有趣,希望能长期做下去。这就是我现阶段的想法,至于今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暂时还未可知。至少我觉得应该知道即使今后可能经常会有变化,但还是应该保持长远的眼光、长期的计划,这样自己就不至于迷失。

 

 

休闲篇:动与静的艺术

 

记: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谈点轻松的吧。听说你的爱好是F1和台球,一动一静,两个极端。能说一说这两项运动带给你的影响么?

 

林:F1是一项非常刺激的运动,速度很快很刺激;而台球则恰恰相反是一项非常静态绅士的运动,现场要求很安静,灯光很暗,选手才能从容出杆。看上去二者有很极致的两个方向,但是也还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冷静、理性的分析,很强的全局预判,以及过硬的心态。这些都很吸引我。曾经我一度也有过职业理想,那就是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自己能成为法拉利F1车队的进站策略分析员(笑)。

 

 

寄语篇:

 

记:作为一个准职场人,有什么心得送给大家吗?

 

林: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一定目光要长远,工作只是开始另一个新阶段。找到工作肯定不是一劳永逸是事情,也不应该是一切都尘埃落定的状态。到了职场以后更需要做个长期发展的规划。我也是在拿到offer之后才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的。拿我的情况来说,我是管理背景,金融会计方面相对薄弱,所以要去考CFA,弥补这方面的东西。在找工作前心里一定要有个概念:工作不是终点,不过是另一个循环的起点。对大一、大二的同学来说,不妨尽量看得长远一点,把以后自己找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全部建立起来。而大三、大四的同学,短时间内很可能不能弥补上来,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些短期产生效应的工作,比如面试的技巧、笔试的技巧、简历的技巧等等。这些技巧类的东西也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记住虽然短期把技巧提高了很多,拿到了offer,但这只不过是的东西,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就是整体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能够长期留下来。

 

 

记:按照惯例,请用一句话为后来的师弟师妹们提点希望与建议吧。

 

林:首先要发现自己的兴趣,然后确定一个目标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较长期的规划,最后,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4-5-23 11:49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