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消费品/化妆品/食品/餐饮/烟草类公司 宝洁 职业经理人的震撼与警醒之“告别宝洁”篇
查看: 11305|回复: 0
go

[综合经验] 职业经理人的震撼与警醒之“告别宝洁”篇 [!copy_link!]

1
发表于 2007-4-8 14: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张韬
  序言:
  这是一个不安定、也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他们在本性上追求变化,在本质上他们也不承认自己是一个老实的人;作为一个潜
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一个公司里长期干下去的希望不大。所以,这
又是一个流离失所的群体,他们想不断的发展自己,甚至无所谓地理位置。“我们可以
去最偏僻的西部”,已经是顾问公司首席顾问的汪得宏这样表白。
  他们本身是外资企业这条流水线上的“产品”,巧合的是,他们家庭的另一半也来
自于这条流水线,因此,他们生长在中国,但似乎又是生活在国外,在他们的生活中,
讲普通话的机会很多,但能够见到的文字却很少是以中文来表达,因此,他们的思维也
似乎是非中文的,思想的他们已经被格式化了。曾经是宝洁公司品牌经理的史建明表示
:“我们的生活圈子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封闭的,又由于太太也是宝洁的,因此,在有
的时候,当车被扣了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只能规规矩矩的照章罚款,不是就此说明我们
的守法意识有多强,只是我们实在是没有这个关系网”。
  就这个群体而言,流离之后的他们甚至一度不知道自己的户口应该放到哪?他们漂
泊、他们流浪,他们没有“家”的安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只好又回到外资企业或选
择移民国外,但是,与真正的流浪汉不同,他们并不缺钱,他们的稳定在于能否得到政
府的承认,而不是仅仅是一个纳税者,即使是知道可以在何时何地行使他们的公民权—
—投票权也好,遗憾的是,他们得不到相应地指导;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一年为社会、国
家创造上千万美元的财富与税收,但他们却从不敢奢望得到譬如“劳动模范”一类的奖
赏。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又是外资企业的“叛将”,他们拥有很高的学历却没
有相应的职称,在昨天的中国,他们可以被称做是“洋买办”或是“假洋鬼子”;但在
今天的中国,他们却正在成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中的一个中坚力量——他们是职业经理人
团队最有发言权与调查权的一群,他们生活在中国,他们却又享受着非中国的西方化的
待遇与培训,在国情与世界之间,他们是桥梁。
  这个群体已经有100万左右的数量,而能成为“将”的也在1万左右,WTO的中国,需
要WTO的人才,而这些无疑是我们最好的储备。除了GE之外,宝洁是另外的一个培育CEO
与职业经理人的学校,于是,我们选择宝洁(中国)的出走人员作为曾经生活在外资企业
的中国白领或经理人的代表,来反映这样一群特殊人物的心路历程和职业追求。
   宝洁人的特征
  曾经是宝洁人

  宝洁公司把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Richard Deup
ree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
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
一切。”
  “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宝洁员工每天都在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和工作
主动性。这一切都是我们业务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史蒂夫.凯斯又在哪里呢?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的郑子勤表示:“宝洁公司在
中国仅仅有13年的历史,对一个中国国籍的宝洁员工来说,从一名员工提升到职业经理
人这个阶层,一般需要7~8年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他需要在社会上的其他企业再奋
斗3~5年,以便于了解中国的国情,不容否认,这些经理人是非常优秀与专业的,但仅
仅在宝洁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又是太单纯的,因为,这不是美国,所以,要有如史蒂夫.凯
斯等一类的人出现,应该在10年或者是20年之后,他们有这个优势。作为曾是宝洁品牌
经理的郑子勤用比较肯定的语气强调”。
  在东方文化氛围中:他们的性格、思维因游离而逐步格式化并成型。1988年来到中
国广州的宝洁到今天为止,在中国共拥有员工及经理人4000左右,目前的中国宝洁每年
招聘的大学生在150人,而每年从这个建筑物——由广州越秀公园和中国大酒店相互拱卫
的以太广场所包容的其中的一栋银灰色的大厦当中走出去的并一去不复返的人也在50人
左右——这个数字不包括一般的或被动的走出宝洁的人员——他们不是史蒂夫.凯斯,也
不是史蒂夫.鲍尔默、或者是詹姆斯.麦克纳尼,但是,这些人在中国宝洁所做过的工作
与位置与他们三人并没有区别,唯一要强调的是只是国家、肤色、种族有些不同,但这
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在工作上的共性,因此,当每年50个这样的人才从他们的胸前摘下他
们的宝洁工作牌时,都有一些相同的祝福或者是一批等待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的影子
走出宝洁,甚至随着时间延长……
  宝洁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二楼,其中市场部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此外是销售部,当
然还有连宝洁公司的员工都认为比较神秘的市场研究部。当然,每个人的办公空间都是
被分割开的,有电话(当然是分机),有公司配发的笔记本电脑,还有密密麻麻的英文资
料,必须承认,在这儿你听到中国话很容易,但看到中国字的确很难,曾经担任宝洁公
司助理品牌经理,而后又出任可口可乐品牌经理、百时美施贵宝高级品牌经理的史建明
表示:1995年以前的宝洁公司,90%的中层经理都是外籍人,连香港和台湾人都很少,作
为地处粤语区的宝洁来说,这里最通行的语言不是普通话、广东白话,也不是粤语,而
是英语,在宝洁里基本上看不到任何的正式的中文文件,由于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很强
的公司氛围中,宝洁的很多员工和外界的接触十分有限,这给中国的员工一种很强的感
觉:我们的确是在中国,但我们又确实是工作在国外。
  这一点是宝洁人感觉到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因由。
  也正是这种游离使他们在不停的漂浮,并成为宝洁群落的特征。
  他们超然于社会评价之外,目标是西方化的自由和成就自己
  有一位出身于中国科技大学并自命名为“麦田中的海子”的原宝洁人对宝洁公司的
待遇这样评价:“说到宝洁公司的待遇,在外资企业中就算一般情况吧,基本工资大约
在不到4000元的样子,但公司许诺可以在工作五年后提供无息住房信贷,限额是60万元
,这在广州大约可以买到100平方左右的好房子。但必须强调的是,宝洁公司善于放手大
胆使用年轻人做事,这极有利于培养个人的能力,我想这也可以部分解释宝洁的吸引力
。也许一些人也并没有打算在宝洁效力很长的时间,但他们的确是在这儿找到了他们的
感觉”。
  在培训方面,刚到宝洁的学生一般要在宾馆或比较高档的处所接受时间不定的培训
,在90年代初期,这种针对新宝洁员工的培训甚至会主要是英语以及公司理念,直到通
过公司的英语考试为止。这是一个庞大的培训计划——自毕业生当年7月份进入宝洁,甚
至到第二年的2月都是一个带薪培训的阶段,当然,今天的宝洁在这种培训的时间上已经
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当时的这种“不计成本”的培训也确实成为相当多的大学生梦寐
以求的目标。
  专业能力强是宝洁人已经得到社会承认的一个优点,这得益于其良好的培训体系,
而广泛的跨文化体验更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宝洁人对国际管理的先
进理念接触很多,加上英语都不错,又朋友在欧美以及东南亚的都很多,从而在文化的
深入、体验与对比上形成非MBA的MBA式地体验。
  在记者的采访当中,对这些曾经的宝洁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西装革履的形象,这不
是一个个体,他们普遍的着装形态——穿着简单,而在采访当中所透露的逻辑性的语言
组织、与语速、直接也成为他们显著的特征,也许,这种现象在其他的团队中也能够得
到,但在一个离开了他们的团队而分散于世界各地之后,却仍然保持这种共性则成为他
们曾经供职宝洁的烙印。
   人与宝洁
  宝洁烙印
  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群从宝洁离开的管理人员:一类是:他们
进入宝洁的时间是1991年,那是一种与宝洁共同创业的感觉,现在在白马广告公司的原
宝洁品牌经理刘淼表示:那是一种为了理想而不是利益的创业感觉,郑子勤则从数据上
加以佐证:1991年我进入宝洁的时候,它的销售额在2000万美金左右,现在则是十几亿
美金,短短的10年时间,它翻了五十多番;另一类是在1995年前后,这个时间也是宝洁
的黄金阶段,当然,这种评价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相比于1991年,宝洁的名气的确是
更响亮了,而人员也开始达到了比较高的数字,这也是一个宝洁储存人才的阶段,不敢
说这个时期的精英都荟萃到了宝洁,但因为宝洁的别具一格的尊重式的招聘方式,一大
批学生精英来到了宝洁,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宝洁的培训也显的格外卖力,今天在
社会上活跃的这群宝洁人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他们是美国传统说法上的“礼拜三产品
”。
  对于这批离开宝洁的人员,我们又分了四个类型:移民加拿大、美国的前宝洁人,
如李凡等;跨国公司的国内中高层经理,如楼航、张国华,跨国顾问公司中高层经理,
如郑子勤、顾光;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经理,如刘其、杜鹏程;国内创业一族,如史建明
、王得宏等。
  这些宝洁人经常以加入宝洁的时间为界限,即使是在离开宝洁之后也经常聚集在一
起,无论天南海北,在广州鹿鸣酒家的聚会中,李凡就是从加拿大回来的一员,而史建
明则干脆表示:直到现在,我最大的朋友圈子还是宝洁的朋友,他们对我的重要性以及
和我的紧密性,远远超过我的大学同学。正是这个原因,史建明不是和同学或家人,而
是他的原来的两位宝洁同事共同创办了上海迈迪管理咨询公司。
  方法论的烙印
  华南理工毕业的李凡是这次采访中的唯一的一个广州本地人,作为辉瑞(加拿大)公
司的品牌经理,他分管着这个公司旗下的17个品牌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而这些品牌大
部分都是非处方药品,如牙膏一样他们都是一种消费品,相信,10年后的中国也是这种
状态,并且非处方药品的市场将是加拿大等所无可比拟。在加拿大,对于这类型产品,
在营销上首先是一种职业营销与医生的关系,前提是职业营销,作为推销者,你首先是
说服医生,然后在说服消费者,当然,并不是中国式的回扣开道。
  在加拿大等西方社会,他们销售的渠道完全是数据化,商场的每一个空挡都在对应
着生产厂家的每一个产品序列。
  对每一个医生,作为医药生产厂家甚至可以做到他的每一个布局点都在厂家的数据
计算范围之中,或用自己的数据为医生提供他的行医的最佳地点,在这些国家,并没有
如中国等太多的大而全的医院,他们的医生渗透到每一个住宅区或家庭,所以,医药厂
家的数据与医生的数据能够很好的交流。
  譬如一个刚刚就业的牙医,他并没有太多的经费去置办那些昂贵的器材,在这个时
候,生产厂家与医药厂家就可以联合赞助他,并通过数据网为他选择最佳的地点,这是
一种真正的职业营销,宝洁(中国)并没有完全的在行使这种形式,但这种方法却为李凡
在辉瑞的职业提供了驾轻就熟的思维,这是方法论的烙印。
  把书读薄
  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经理郑子勤表示:对于进入宝洁的这一批人来说,进入与酮走向
何处去?其实,如果说的中
国与外国管理相比,其区别也应该只是1~2%之间,而这些区别不在于技巧方法,更在于
文化的本色。
  经过这些体验,现在我要求自己,回归本色,做一个了解自己历史文化中国人,在
此基础上再做一个中国的管理从业人员。
   赢周刊   

+10

使用道具 举报 !return_top!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5-1-7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