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网小程序
   主题推荐: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今日十大    最新导读    应届生求职网微信小程序
搜索讨论区: 按拼音查找
楼主: zeyuanech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源于《知道》杂志的四篇关于选调生的文章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9957

积分

世界首富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2 14:40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来源于《知道》杂志的四篇关于选调生的文章(值得一看)

选调生:“新知青”还是“未来市长”?
2006-03-08 来源:《知道》网络杂志 作者:西门吹雪 [原文地址]
  “如果你上头没有关系,也没有政治头脑,千万不要来做选调生。”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汪洋(化名)正在开往县城的车上。汪洋他在县城里面租了一间房间,每个星期都要回到县城去感受一下“城市”的生活。“宁愿做城市的一条狗,也不愿跑到这里做干部。”汪洋半带开玩笑。
  从城市到乡村,有点无聊!
  2004年,广西某大学毕业生汪洋面临着左右为难的选择,是到百色市工商局工作还是和南宁某大型公司签约,或者成为广西组织部的选调生。亲友和老师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应该到百色工商局去,那边工作稳定待遇相对高,也有的企业里面个人发展空间大一些。不过汪洋最后选择了选调生这条路,理由很简单,他觉得选调生会更加受到重用,提拔也要快。
  两年副科,六年乡长,十五年内成为副县级干部。汪洋毫不隐瞒自己对仕途的野心,大学四年的学生干部经历和“优秀学生干部”、“ 全区十大班长”等一大堆头衔也让他信心十足。
  带着一腔的热血,汪洋和其他选调生一起来到了乐业县,乐业县隶属百色市,是邓小平领导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一直非常缓慢,是国务院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之一。由于有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2005年初,广西自治区政府决定要把了乐业县建设成为第一个有机农业基地示范基地县。这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汪洋在踏上乐业县的时候雄心勃勃,他相信自己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给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生机和变化,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对仕途路的美好愿望: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容易出成绩,越有成绩,仕途就走得越顺。
  县组织部非常热情招待了他们,专门开一个选调生交流会,然后就把他们各自分配到各个乡镇。汪洋被分到离乐业县城有20多公里的一个小镇去。或许是四年的大学生活习惯了城市的霓虹灯,或许是这个小镇实在是太破旧了,在同样乡村长大的汪洋对这个小镇的生活有些失望:整个镇就一条街道,房子大多是破旧的,偶尔一两栋新楼房显得格外刺眼。小镇人很少,显得冷冷清清地,也没有多少商铺,买东西很不方便。只有三天一次的赶集日,各村、屯的乡民来赶集,这时候镇上稍微热闹一些,卖东西的也赶在这个时候摆摊,买东西得赶在这个时候。一到晚上7、8点钟,整个镇就完全冷却下来。“上上网聊天都没有地方,闷得只能喝酒!”汪洋告诉记者,以前他碰酒就倒,如今喝乡下自酿的米酒,斤把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也是小镇成长,汪洋很快就习惯了小镇这种"无聊"的生活,但和汪洋一块来乐业的选调生们,不少是从外省来的,还有一些自幼就在城市里长大,来到乡镇一两个星期后,新鲜感过去了,剩下的便是无穷无尽的空虚和不习惯--无论来自生活的习俗还是语言的障碍。但是为了得到“锻炼”、“重用”、“提拔”,多数选调生都忍受了无聊的乡村生活。
  然而,很快,汪洋等人就发现,生活的只是习惯问题,失望主要还是来自工作和前途上。
  在“镀金”还是在锤炼?
  200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中南海接见全国首届选调生培训班全体学员时曾将强调“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是我们党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推动党的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而从各级出台的政策和文件也可以知道, 实施选调生计划主要是让年轻人在基层得到锻炼以便更好成才。
  还来到小镇之前,汪洋在一些选调生经验交流会上听取了不少往届优秀选调生的报告,几乎所有的前辈都说得非常精彩:一到乡镇就被委于重任,大展身手,各方面素质都迅速提高等等。听得在台下汪洋直擦拳摩掌的。一个多月后,他在现实中重重跌了一跤。
  到小镇后,他分到了办公室工作。办公室处理的多是一些琐碎的事情:收发文件、复印文件、制定会议方案、写领导讲话……有时候还要帮一些老同志打字。开始的时候,汪洋认为这是熟悉环境熟悉工作的过程,毕竟大学刚刚毕业,对政府机关工作和对当地都不是很了解。然而一年过去了,汪洋依然呆在办公室里,每天重复着简单而琐碎的事情,这让他觉得没有得到多少锻炼的机会,相反,他倒觉得大学时候做学生干部锻炼出来的一才能和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在慢慢丢掉:“以前在台上讲话滔滔不绝,现在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以前 写得一手好散文,如今提笔就是‘领导重视’。都是中专生干的活,没有多大的意思。”汪洋有些郁闷,不过他还没有彻底失望,因为过一段日子,镇里将把宣传督促乡民种烟草的任务交给他,按照汪洋的话就是“这是第一次具体管点事。”汪洋希望这次能够出色完成任务:如果做得好,上头领导会信任他,也就会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否则就得一直镀金下去了。
  和汪洋的满肚牢骚相比,曾艳(化名)认为三年的选调生生活教会了她很多很多东西。
  曾艳是广东工业大学的2000级毕业生,大学毕业以后考上广东江门市选调生,分到新会市(后来改为新会区)的一个镇做乡长助理。开始的时候曾艳也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但和很多选调生不同的是曾艳没有过多去想到受到重用提拔,“我很小女人的,也没有什么志向,干好工作就可以了。”曾艳说。然而,机遇偏偏降临到曾艳身上,她所在的那个镇女干部很少,而选调生中也就曾艳一个女孩,就这样,很多妇女方面的工作都交由曾艳主管。曾艳很踏实干活,每次都能够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后来,工会、团委、妇联等方面的工作,领导都很放心交给她去管。曾艳就这样由一个懵懵懂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干练、办事利索的基层主力干部。
  3年以后曾艳调回了江门市市直单位工作,三年得基层经验使得她在处理很多事务得心应手,很快她就得到新单位的领导的赏识。如今单位工会、党组等大小活动一般都交给曾艳组织策划。“经过基层锻炼出来的人就是不同!” 曾艳现在的一位领导感慨:“以后我们还是多在基层选拔人!”
  记者到曾艳原来工作过的小镇了解的时候,该镇的镇长告诉记者,前几年基层的大学生比较少,因此来的时候镇里面很重视,也把一些重任交给了他们去负责。但是很多选调生都没有做好,经验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相当部分的选调生只把基层的工作当作一个跳板,没有认真、深入地去工作。能够像曾艳这样踏踏实实去工作的能够委于重任的很少,最后也留不住。2003年在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想把她调回市里工作的时候,镇里很不愿放人,屡次动员曾艳不要调走。 “培养一个人不容易,这两三年来选调生也多了,镇现在主要把重任留给那些有能力又肯留在镇里面工作的人。” 镇长告诉记者。
  未来:知青还是市长?
   即便是现在,提起选调生,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工作的高星还长吁短叹: 我当年怎么就没去考选调生呀!他老惦记着2004年湘西自治州组织部有位领导在报考选调生动员会上面的一句话:“……努力吧年轻人们,未来的市长在你们群人当中诞生!”在高星看来选调生是省委组织部的人,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在基层干个两三年就可以做到副乡(镇)长,如果不想在下面呆,回到市里面也好找工作--省委组织部的人,那个单位敢拒绝?“像我们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一经过基层锻炼,将来竞争什么市长书记肯定有很大的优势!”
  无疑,乡村的生活和基层的锻炼都是一个过程,未来的出路才是选调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想以后受到重用和提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选调生告诉记者。
  关于选调生的出路,从中央到省一直都在强调要处理好。2000年,中组部[2000]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选调生在基层工作2到3年后,要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根据岗位需要,择优选拔任用。适合做乡镇、街道领导工作的,及时提拔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适合从事党政机关工作的,有计划地补充到县以上党政机关。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挑选。对其中适合做机关领导工作的,应提拔到机关领导岗位。”省级的如广东省,在20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粤组字〔2002〕8号)中明确提到:“……这批选调生……经过二、三年的锻炼,把其中优秀的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今后,县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应首先从选调生中择优选调。”
  然而,但文件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某省的选调生之家论坛上,有位自称选调生的人在发牢骚:“什么是优秀?有关系就是优秀;什么是经过了足够的锻炼?学会擦领导鞋就是经过足够的锻炼;什么时候能提拔?头发白的时候就能提拔;什么时候能回城?少小离家老大回!”网络上颇有名气的选调生博客--选调生纵横中国-选调生行业资讯的博主stephon也曾经在一篇帖子中写到:“(选调生)名与实不符的3种情况:第1种情况是选调生各种文件规定的内容常常不能落实;第2种情况是主管选调生工作的某些领导所说的话常常不能兑现;第3种情况是我们对选调生、对基层、对工作的美好期望常常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
  汪洋告诉记者, 2000年来乐业的选调生,但现在多数是还在镇里做普通的科员,要么就辞职出去,否则很难调回了县或者区工作,能够在基层升职的,更为少数了。汪洋把这个原因归结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上头的文件明文规定了选调生的政策,但是下面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弹度。但和高星一样在大学毕业时候抱着"2、6、15"工程的汪洋如今对他的仕途很悲观了,提拔、重用在他眼中遥不可及,"没有关系和政治头脑很难提拔或者调出去的 !"汪洋反复和记者提这句话 。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03届广西选调生告诉记者,几年内,选调生能够调回县以上党政机关工作的不到1/10,在基层升职的更不到1/10。不过,记者在湖南省娄底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积银在2004年10月份的一次讲话了解到:娄底市1992年至2003年共招65名选调生,这65人中,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调离娄底市的有6名,考读研究生3名,外出打工1人,病故1人;现在走入正科级领导岗位的18名,副科级21名,03县市区换届,其中有2名同志被列为县市区委常委候选人。也就是说留在基层的有72%的选调生受到提拔使用。在一个县级市,这样的提拔比例应该说还是很合理--不过这个过程用了11年。
  当问到是否有耐心等下去,汪洋明确表示没有,他说以前3年一次换届,机会还多点,如今5年一次换届,人生能有几个五年?他现在正在紧张复习司法考试,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今年7月份的换届选举,如果不能提拔就辞职出去。“知青,有点像吧,不过可以辞职走人!市长?想都不要想!”汪洋最后对记者说。




那天,我去考选调生!
2006-03-08 作者:陆上飞   来源:《知道》网络杂志   
  2006年3月4日的凌晨6:00,天空还是灰白的颜色,我已经下床穿衣洗漱,准备出门了。今天是选调生选拔考试的日子——也是决定我命运的重要时刻。
  
  7:20am
  上了公车,旁边坐着一个“地中海”的男子,看他的穿着与行色,大概是上班一族。或许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谁知道呢?透过车窗望去,外面来往着熙攘的人群,偶然也会有一辆贴有“雷锋车”标志的出租车飞驰而过,于是恍然记起3月是学雷锋的月份,而明天也是一个带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到达一站,照例的开门,司机叫嚷一阵,乘客抱怨一阵,然后关门,开车。候车的人们,脸上都显露着类似的表情,或者说是雷同——就是这个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个词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我的感受。除此之外,只有忐忑。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考选调生,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往很多企业投简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我也理解,毕竟我没什么突出的地方,人家不要我也很正常。而选调生考试给我一个机会,只要自己考得好,至少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而与公务员相比,它的机会也要大得多。
  8:15am
  大概是因为早上车比较少的缘故,车开的很快,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下车看表,还有40多分钟考试才开始。布告栏前挤满了脑袋。听说今年报考湖北省选调生的有5000人,而光是和我一样报考武汉地区的就有3000人了。录取的比率已经达到了1/30。当然这跟考公务员是没法比的,公务员有的职位已经是1/800了。眼前的这些人都是我的竞争对手,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但是也不一定,也许有些人就会是我以后的同事,世事难料,这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我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够了。
  来考试的人中有很多是坐着小轿车来的。路旁停着一排的奥迪和大众。一个考生从车里出来,手里分明还抱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娃娃。她一边把娃娃塞给一个中年的男子,一边嘴里埋怨着什么。当然,更多的考生没有这样好的福气。他们大老远的坐着公车来到这里,有的还来自外地的学校,要坐上一夜的火车。
  终于到了9:00,随着一声哨响,“千军万马”开始涌向考场。我跟在后面随波逐流的进了教室,找到位子,监考人员在上面开始念老生常谈的考生守则,我百无聊赖,只希望能够早点考完。
  11:00am
  135道题,120分钟,做题加上填涂答题卡,时间刚刚够用。走出考场,旁边同行的两人在聊天人。
  一个说:“这叫什么考试啊?题目比公务员的容易多了。”
  另一个回答:“是啊。简直是用来靠初中生的题目嘛!”
  我不由暗自惭愧,因为这些用来靠初中生的题目,我也做得满头大汗。
  吃过午饭后,就在考场附近晃荡——下午还有一门申论要考。与一位同样在晃荡的同学交流感受的时候,一位市组织部负责选调生工作人员走过来对我们说:“你们要考虑清楚啊,选调生的待遇很艰苦的,一个月也就四五百来块……”
  我是学经济类专业的,马上就在心里盘算开了。从本地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来说,如果我成为了选调生一个人生活的话,生活用度如下:早饭的话一碗热干面¥1.50;午饭吃工作餐一荤两素一汤的话¥8.00,但是分量和菜品绝对可以保证,至少吃饱是没有问题;晚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小灶的话花费大概是¥6.00(精瘦猪肉市价¥10.00/500g,新鲜鸡蛋¥4.50/500g,时令新鲜蔬菜¥1.50~2.00/500g)。这样一个月用于吃的钱大约是¥16.00×30=¥480.00。当然这样的标准是比大学吃食堂和餐馆的标准高那么一点点。而其他用生活的杂项开支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超市里的售价,差不多的。再加上周末正常的休息娱乐花费,购买书籍等,一个月四个周末花¥100.00不算过分吧?再加上一个月理一次发:男式发型在中档的理发屋¥10.00。这样每个月的花销便在¥600.00以上。注意:这里还没有计算“衣,住,行”的花销。
  如此说来,这待遇艰苦之类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4:00pm
  在格子里点上最后一个句号,提前半个小时交卷出了考场。外面三五成群的站着提前出来的考生。高楼之间,有两个人正在挂着横幅,上面写着“新时代,新风尚,雷锋精神永发扬”。我的头脑里却还在想着刚做完的考题。
上了811路公车,上面塞满了刚从考场出来的人。大家用各种姿势做着最亲密的接触,我开始后悔自己未曾学过瑜珈。有两个人因为一个位子而争吵起来。旁边的一个考生对此嗤之以鼻:“就这素质还来考选调生?就算考上了也是老百姓的祸害。”
  我没有他想的那么远。我只是望着窗外,看着周围的景物在飞速倒退,而自己正朝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前进。
其实无论前方是什么,这都是一种期待,你期待车门打开的时候面对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于是即使你感到很拥挤,却也不再迷茫。




选调生的城乡之痒四十年
2006-03-08 作者:朝北   来源:《知道》网络杂志   
  张琳娜,一名普通的选调生,在湖北选调生论坛,她的等级却是"正省级"。她的"官阶"并不算高,在论坛中,有的网友甚至做到了"副总理",乃至"总书记"。
  和其他网络游戏一样,BBS也有着虚拟的本质,他们依靠发帖做着"高官",而现实中,他们大学毕业后来到乡镇,做着镇长助理或者乡镇团委书记,按照官阶排列,他们的镇长也只是正科。
  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他们的热情,张琳娜似乎把论坛作为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所,隔一段时间就会贴上一篇心情笔记。
  在一篇题为《 选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帖子中,她这样写道:"和预期的不太一样,我是来到了旧口镇,被分在了党政办公室,有时候总觉得这里对我来说太沉闷,我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一切,只能试着让自己习惯、适应。""有时候,对自己的这种选择很是失望,有时候又很为自己骄傲。机遇这种事情不太好说啊"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生活的不适应,寂寞的难耐,使选调生一下乡就遭到现实的当头一击。而就是张琳娜入职半年乃至生出悔意时,北京却掀起了当村官的热潮,北大88名学子也报名应聘村官,今年7月,200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将奔赴京郊农村。
  变动中的持续
  选调生政策的最初的实施,还得追溯到1965年。当年6月14日,中共中央转发了高教部党委《关于分配一批高等文科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根据刘少奇关于分配一批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示,1965、1966两年共安排一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工作。至此,第一批选调生由城市走出,充实到了基层干部队伍中。
  文革的马上到来,使选调政策中途搁置。但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却没有停止,不同的是这一批年轻人只是中学毕业或者中途辍学,响应党的号召奔向了农村。而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12-22"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全国更是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杂文家王小波正在在此浪潮中去了云南,在农场里养起了猪。而就在大批知青下乡中,也出现了很多悲壮的故事,1972年5月杜恒昌等69名知青在内蒙救火牺牲便是其中之一。
  文革结束后的198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了《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将选调生工作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一项制度。而早在1980年,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很多的优秀干部被弄垮整死,对于优秀大学生的选拔下派已经开始实施。这种选调下派的政策,一直坚持了下来。在1999年10月,中组部在江苏召开了全国选调生工作座谈会,对此项政策予以了更大的重视。2002年,中央党校开始开办选调生培训班,曾庆红同志还专门接见了第一期培训班学员。
  随着中央的不断重视,每年派出的选调生数量也不断增长。到1986年,全国共有选调生1.27万名选调生,到2002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近4万名,到2004年底,增长到6万名。近2年,全国选调生总数量以每年1万名速度在增长。根据人民网2005年3月20日的报道:到2004年底,据对20个省区市选调生的调查统计,有6800余名进入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有420名进入地厅级以上领导班子,有7名进入省部级领导班子。
  城市还是终点
  对于很多选调生而言,从城市来到穷乡僻壤的乡镇,他们看重的是底层的锻炼机会。在搜狐论坛中,一位网友就表示,李昌平的实话,让他深切感受到农民之苦,农村之穷,从农村出来的他毕业以后也会报考选调生。
  和他的胸怀理想不同的是,一些选调生下到乡镇仅是迫于就业压力,北京此次招考村官,不少毕业生就是看中了人事部门许诺的能够解决北京户口。而当他们的户口解决了,找到了合适了机会,更多的选调生会选择离开。
  在穷乡僻壤的乡镇,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选调生们会很不适应。广西选调生邓焕所在的乡镇由于没有连上网络,有时为了上次网,他都得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一些被派往南方省份的选调生,有时则会碰到严重的语言障碍。当不少选调生从省城胸怀壮志地准备到基层大干一场时,可能因为官场的复杂,群众关系的处理技巧不够,以及客观的语言沟通问题等,使他们不断碰壁。如果选调生没有扎根基层之心,碰到困难则很容易松懈下来。
再加上他们与城市工作的同学处境的对比,则更使部分选调生很难沉下心来在基层工作。
  "看着睡我上铺的总在挂科的小白能拿年薪十万,我能不急吗?我就凭什么耗在这边"小王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他已经下定决心辞职。当初报考选调生,他也是打算在基层干几年,然后谋求有升职的机会,如今对官场略知一二后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就像当初的知青盼望着能回城一样,选调生们也是把回城作为目标,他们希望凭借自己在基层的经验在城市里谋得体面的生活。
  城市还是乡村
  随着逐年的扩招,大量的大学生涌向人才市场,城市里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期待薪酬甚至低于民工,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博士生应聘小学教师的情况,城市出现了人才饱和的局面。而与之相对的农村,有些乡镇却是好多年都没有进来一名全日制的本科生,山区学校也是普遍缺乏师资,优秀的老师走了,有学历有能力的人才也不愿意来,城乡的两元对立,在人才的分布上也呈现得极为典型。
  而从城市来到农村的选调生,则直接感受着城乡的差异,生活质量下降了,升职有时也显得渺茫,很容易使选调生们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信心。如何将选调生留下来,使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能沉下心来,在基层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这个应该不只是动员的问题,如果选调生的待遇无法提高,如果他们的发展前景不明朗,选调的过程只会是来了又走,人才难留,从而使选调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让选调生将农村作为事业的起点,在起点上扎实苦干,使才能不断发挥,这个应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选调生的困惑与与体制之弊
2006-03-08 作者:耿荡舟 来源:《知道》网络杂志
  这是个多么复杂的群体啊!献身理想与利益算计交织,热切的期望却让无奈的失望来反衬,未来党政人才的赞誉与政治投机分子的诋毁并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多家主流媒体上,自然少不了对 "当选调生"的热捧与宣传,一则是因为选调生制度本来就是二十多年来党政选拔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二则是恰逢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契机。与此同时,针对具体的"选调生"的行为的批判声音也不断。比如,组织部门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这成为很多人愿意被"选调"的原因,当大学生们都冲着这样的目的去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到基层当"村官"成为了跳板,成为捞取政治资本的捷径;再比如,批评一部分选调生做着做着做成了自了汉,待不长,留不住。这使得那些即将或已经成为选调生的大学生们感到苦闷和无所适从。
  对于上面现象,似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选调生自身的反思。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利益与选择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有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与激情,人们的行为再也不是根据狂热的信仰与痴迷的崇拜来作出,因此有恰当的利益激励机制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当然,人们发现相当多的人纯粹是为了那"诱人"的预期价值而投身"选调"。而这显然有违执政党一贯倡导的思想先进性。这也就是很多选调生遭人批判的原因。同时也是党政部门选拔后备干部遇到的尴尬与窘境。但是不管怎样,尊重选调生做出选择时的利益考量才是符合人性的,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所以,许多选调生感到困惑与痛苦的原因也在于组织部门的承诺并不能兑现。比如,符合自己专长的工作并不能获得,所承诺的升迁目标和其他利益奖励也未能如期而至。虽然有着中央与省委的红头文件,但是在基层的具体操作上则受制于当地的政治生态。这往往使得一些承诺最终落空。因此,选调生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的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重点。
  选调生作为一种新的力量,进入旧有的政治生态,一方面会受到该生态的改造、同化,另一方面也会给旧有的生态带来清新之风,并进而影响该生态的转变。而就目前现实来看,前者显然要远大于后者, 外部的新生力量与旧体制比较起来,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不堪一击。这一点,我们从很多选调生由满怀理想的云端跌到残酷现实的地面,由热切报考到渴望辞去就可以看出。基层条件的简陋、艰苦固然会使得一部分意志薄弱者渐行渐远,然而来自基层政权本身的积弊、沉疴与落后的政治生态环境却是许多选调生难以常驻的主因。正如一选调生所言:"如果要长久呆下去,必须要为选调生营造一个做事的环境。"
  否则,尽管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可堪期待的新气象,但选调生一旦进入了基层的,这种特殊性与新气象若未遇到开明清新的官场之境,则要么被官场旧习同化而沦为其中一员,要么为旧生态所排挤和逼迫,而那些能于机构臃肿、作风浮夸、形式当道、效率低下的旧生态中坚持下来者甚寡!选调生,纵使有满腹才华,一腔热情,亦只能是以一己之薄力抗击周遭环境之险恶。虽然勇气可嘉,然则往往以悲情收场,独留遗憾。套用一句话:我们爱基层,可基层爱我们吗?这恐怕是许多选调生的共同心声。
  因此,当前选调生所表现的困惑、迷惘、痛苦以及逃避,并不能全归结为他们脆弱、投机心理以及道德缺陷等等,改革体制之弊,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才是治本之道。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应届生微信小程序|应届生求职网YingJieSheng.COM ( 沪ICP备12015550号-13 )

GMT+8, 2024-6-4 07: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