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标题: 换个角度看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kimir4    时间: 2009-6-2 00:32
标题: 换个角度看未来
本帖最后由 kimir4 于 2009-6-2 14:39 编辑

五舍论坛http://5she_5d6d_com/thread-2411-1-1_html

Elite Club  https://sites_go**le_com/site/elit ... u/Home

编者按:
  
  一直以来都在酝酿写一篇关于毕业,就业,择业的文章,可是总觉得时候还不到。现在,又到了毕业季节,我也即将硕士毕业,到了该截稿的日子了。
  
  序曲:就业?考研?出国?
  
  我想自己的经历可以写一些文字,并且保证它们和其他类型的经验交流不完全一样。
  
  在我看来,个人经验有着很强的不可复制性。所以,纯粹的经验介绍并不一定能帮助学弟学妹们。
  
  我想换个视角,从理论角度谈谈未来。
  
  理论,总让人觉得枯燥与无趣,它没有鲜活的例子来得吸引人。可是,如果我们能明白一些理论,或许就可以自我解答许多疑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计划、应对变化。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我们熟悉的物理资本和人力资本已经被如今发达的媒体重复了无数次,对于未来而言,物理资本的意义在于自己创业需要基本的物质准备;人力资本对就业和继续教育都很重要;此两项经过前人的论述已经不需要重复。
  
  社会资本,恰好是一个相对冷门的概念,而我发现它对于未来就业很有意义。它没有一个很严格的定义,有些论文和书籍将它称为“非物理和人力资本的资本”。也就是说,浅显地,我们把所有无法归入物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资本全部算到社会资本中去。
  
  社会资本的现实表现是社会关系网(Social Network),这个词语的出现让我们想起了拉关系,走后门。我们撇开道德原则的桎梏,仅仅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社会关系网当然包括“拉关系”,至于“走后门”只要不违反当地法律,也是可以容忍的。
  
  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一个学生去面试迟到了,如果要一视同仁,他将被取消面试资格。可是很巧,面试官员有一位是他导师当年的学生,所以就行了一次方便,准许他参加面试。随后他因为各项考核成绩突出被录取。严格而言,这也是“走后门”,依靠的是社会关系网。如果没有导师作为纽带,面试官很可能就会严格执法,那对面试者和公司而言可能都是损失。从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我们一直说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一是由于我们的人口最大,所以在数学上,这一点毫无疑问;二是中国有着最悠久的人际关系学历史。
  
  如果仅论就业,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说法。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排出相对特殊的垄断官僚团体,只讨论最通常和普通的人群。毕业生的就业关系网,大致而言分三类:
  
  1 亲友(包括同学,导师等)关系
  
  2 其他社会关系
  
  3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雇主与申请人的博弈关系
  
  最后一类占比最大,所以我们总是觉得申请人处于弱势地位。前两者中,第一个最常见也最有效。但我们忽视了“其他社会关系”,这恰恰是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网在就业方面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我想重点阐述的方面。
  
  因为我国特殊的原因,两类关系网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教会和俱乐部,而这两类关系网在其他国家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运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看,有助于加大就业机会的方面是俱乐部组织的兴起。
  
  现成的例子是EC (EliteClub),这是ECNU的精英团队发起组织的“精英或准精英组织”。它的存在切实加强了组织内部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并在一定范围辐射惠及ECNU应届生和积极就业的活跃群体。它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也是增加社会关系网很实际的操作方法。因其接受会员需要经过选拔,保证了团体的规模和质量都在一定控制之下,即,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数量与质量的反比关系。它的模式诠释了一个经济学常见问题:求一个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并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最小最优解。
  
  另外一个例子可能不十分恰当,但依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论坛。前程和豆瓣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会发现论坛有着类似EC的性质,它是扩大社会关系网,分享信息的途径。但它和EC的区别是没有准入门槛,有free-rider的问题:一个存在于论坛社区的个人,可以潜水,在论坛上找到信息和经验,甚至就业机会,但却没有任何贡献和产出。不过,这并不妨碍论坛在更大的数量级上成为就业社会关系网的主力。只是,它的社会资本质量(Quality ofSocial Capital)难以达到EC这样的级别。
  
  我们可以把EC作为质量的代表,把论坛作为数量的代表。随后我们就能发现社会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作为数量代表的论坛,包括“应届生网站”等都为帮助就业和职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惠及了很多人。(关于出国和考研都有类似的网站,如著名的太傻,寄托等,限于作者的知识面不能一一列举)
  
  我不会呼吁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我只想引用定量研究的结论,从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社会资本与个人收入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这样的关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教育选择(Education Trade-off)
  
  考研和出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选择教育而非就业。当然,很多人认为从教育的质量和未来预期回报以及投入资金而言,两者完全不一样。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暂且用就业与继续教育来区分人的选择,那么考研和出国就能被简单归类于继续教育。
  
  教育的选择从现实层面会有许多影响因素,比如个人价值追求、被迫推迟就业、等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等等。但在理论模型层面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益,如果无法实现这个目标,有理性的人不会选择教育。
  
  当下的情况,一方面媒体大肆渲染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一方面研究生人数大增,出国潮也是方兴未艾。就微观的角度说,个人选择教育就预期未来的收入会高于直接就业,很简单的一个利益权衡。我只想指出一点,就是个人收入虽然和个人能力有关系,但个人无法左右行业发展也难以左右行业平均收入。这意味着,当个人做出预期的时候,他不光需要考虑未来收入与现实就业直接的差别,要需要预期算选择教育领域所对应的行业未来的劳动力总量、构成,行业中期发展趋势以及工资水平,当然其实还要预期所在地区的通胀水平。
  
  有人会觉得这非常不可思议,因为现实中我们根本预测不了这些。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到华尔街金融业会突然陷入困境,更何况倒退几年决定去美国学习金融时。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很少提到教育风险。
  
  决心继续教育其实可以类比为存款,假如你存款的时候利率是1%,而三年之后你只能拿到0.1%,那存款人肯定很恼火。这样的风险同样存在在教育中,可我们读了10多年甚至近20年书,却几乎从来不思考。
  
  不过最近有一个段子调侃这一现象,我觉得可以拿来当例子:
  
  80后的人们,当我们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当我们读中学时,大学毕业生很吃香;当我们大学毕业时,硕士都就业难。
  
  如果说过去我们无法选择和评估教育风险,那么在我们本科之后选择继续教育时就应该慎重。在工作之后选择重新回到学校,更需要慎重。其间需要权衡和考量的事情更多,除了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的个人价值实现和投入产出比之外,请千万不要忘记评估教育风险。
  
  伟大博弈(Great Game)
  
  这场博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人选择之间的博弈,即,就业与教育的博弈,或者更加细分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的博弈。这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很多选择,全部计算进入,会是一个很大的Game。二是个人与组织间的博弈,即申请者与雇主、申请者与外国学校、考研学生与招生本国学校的三种博弈。
  
  第一类博弈是虽然庞大,但却可以比较简单的求解。如果信息足够完全,我们可以画一个GameTree,顶点是个人。下分三个分支,分别是就业、考研、出国。然后每个分支同时下分多个具体分支,虽然繁琐,但就两个层次。我们使用BackwardInduction的方法,只要你能标出所有结果的效用值,那么最后就是简单的比大小,选择效用值最大的一项。难处在于如何赋值,因为信息不完全,我们很难赋值,包括所有效用值都需要考虑风险,就是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把效用值和成功可能性的乘积全部算出来,这题目就有答案。问题在于,很多人,往往无法在offer与offer之间取舍,这就不是本文所能解决的问题了。理论模型的一个假设就是个人的效用排序是一致和稳定(Consistency andStability)
  
  第二类博弈就是庞大而恐怖的博弈了,只能提供大概思路。微观领域有一个专业分支叫“大学录取问题”(College AdmissionProblem)。Matching理论认为大学对所有申请人有一个排序,申请人对大学有一个喜好排序,如果大学的录取名额和申请人总额相等,那么最优解当然是所有的人都进入大学。可一个潜在问题是,假如大学和个人的排序无法配对出这样理想化的结果怎么办。实际上,现实操作大学录取名额远远小于申请人总额,如果再考虑排序配对,那么这个最优解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时候就是伟大的博弈,个人的目标是进入最喜欢的学生,大学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招到最合适的学生,第二不浪费招生名额。
  
  只能提供这样的思路,申请国外大学,报考国内大学研究生,网申求职,归结到最后都是申请人和招聘组织围绕着排序配对和名额(Quota)效用最大化展开的博弈。这最后的结果,如果从申请人角度出发,只能排除一部分自己喜欢,但竞争激烈的地方。或者做一个配比,兼顾喜好与可能性。
  
  例子:普林斯顿经济系博士去年的申请者超过700,录取名额25左右;斯坦福经济系博士申请者超过800,录取名额50左右。纽约大学经济学硕士录取名额90,申请人数不确定,非官方数据超过20000。
  
  就纯数学角度,申请斯坦福的难度小于普林斯顿,甚至小于申请纽约大学的硕士。如果和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或者高考录取比,那更加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了。
  
  最后,我们把两个博弈合并,由第二类博弈求出各种选项的可能性,然后用第一种方法基本可以求解。当然,实际操作中,几乎难以实现“数字化”。但我始终觉得,必要的排序和比较,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还是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尾声
  
  我要感谢应届生网站,祝福看帖子的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 engjoy    时间: 2009-6-2 11:33
的确是这样~
作者: qimeiliu    时间: 2009-6-2 15:37
的确是这样~
作者: yangxinhua    时间: 2009-6-2 18:29
呵呵,任何选择都有对得起自己。
作者: wantian7    时间: 2009-6-2 19:45
en !!!!!!!!!!!!!!!!!!!!!!!
作者: kimir4    时间: 2009-6-3 18:38
up~~~~~~~~~~~~~~~~~~~~~~~
作者: kimir4    时间: 2009-9-9 10:02
up~~~~~~~~~~~~~~~~~~~~~~~
作者: 哈波儿    时间: 2009-9-9 12:41
强力围观,呵呵
作者: ter    时间: 2010-11-3 22:31
深刻,深奥学经济的
作者: autunnn    时间: 2010-11-7 18:41
显而易见的问题,很多人却未能深入思考
作者: chineseegret    时间: 2010-11-8 20:56
回复 1# kimir4


    有点高深,呵呵,谢谢你的分析!




欢迎光临 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https://bbs.yingjieshe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