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标题: 发面经喽 [打印本页]

作者: linaouc    时间: 2013-11-29 04:40
标题: 发面经喽
背景还原:
   虚拟了一个地区,有三个国家, 有港口,有临海有冰山,在极北,
   极端气候,一直和世界隔离,比较原始。 当地的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开始于近
   两个十年,当地的原本支柱产业就是渔业林业,能源用的是煤。然后各个方面
   的利益关系,有政府想发展经济谈税,环保部门,还有一种海洋里面的珍贵哺
   乳动物,当地比较落后,就两个大学,合格劳动力不够,原来的公司没有远见,
   用很多短期的合同工。

第一部分:
    和模拟题很像,10分钟背景材料, 然后是20分钟的邮件回答, 有12个

    两个背景资料,地区和项目,比较长,记得好像信息不多。然后有组织结构
    图,有客户资料,有培训预算,有收据信息, 在读操作介绍的时候,因为会有
    截图出现,大家都在利用这个不计时的时间看很模糊的题.

    记住的题不多,有一个是有一个公司说有两个款没有收到,有一个是核对培
    训预算信息涉及一点计算,有一个是推荐top 3 的客户,觉得和练习差不多,
    看清楚邮件里面要什么,要你发邮件还是提供建议,要直接回答问题,不要
    加个人的因素。

    回邮件要你总结主要的风险和机遇。


第二部分:
   问你是怎么选择回复邮件的顺序的,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如果重新作有什么要   改的,如果时间充足,你会怎么做。

   个人觉得,模拟题里面的答案解析很有帮助。


第三部分:
   然后是小组讨论,先是看新闻,说是一个环保挡当政了。 然后每个人发一   个卡片,卡片上面有各个利益相关人的信息。然后大家讨论找出怎么跟各个利
   益相关人交流,交流什么,25分钟,至少五个,排优先顺序。

第四部分:
    先是阅读材料大概8页,说那个海里的一个天然气的平台,想把气给运到陆地   上,有三个方案,一是在海里建(埋或者不埋),一是在陆地上,一是在陆地上但是经过沼泽
   和山。有提供建设和维护的花费,时间,然后有环保组织的邮件,有该气田
   20年的预测产量,有不同国家的人口数和失业率,有说地面上可能有人破坏,
   海里面维护太贵,海里的什么动物环境受破坏,还有海底的一个新技术。

   然后是5分钟的presentation,和30分钟的提问,大概就问挑战啊,你最关心
   什么啊,面对挑战怎么做啊。如果重来你怎么做啊,如果改变预算你怎么做啊,
   你觉得还有什么信息缺失么,你怎么看花费和时间的因素。

   这里吐个槽,这部分,本来分析的挺好的,结果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一
   开始张嘴就说错了,说了一个我不想要的方案。然后心一横就按着那个方案说
   下去了,很多东西都是现场想的,所以SRD就跪在这里了。

第五部分:
   和电面一样的面试,不同的是,之前会问一个你最近在做的项目


整体感觉是面试官一直问还有么,我觉得是不同点有不同分值的,所以大家尽量多想点,他记得越多,你得的分越多。


祝大家好运






作者: 光锥之内    时间: 2013-11-29 15:47
写的挺好。。。我就不用麻烦了~我是LZ,你是哪个小伙伴?
作者: tina5tina    时间: 2013-11-29 20:50
多谢楼主分享!
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有截图出现”呢?
-------在读操作介绍的时候,因为会有截图出现,大家都在利用这个不计时的时间看很模糊的题-------
作者: flyRomance    时间: 2013-12-2 19:29
谢谢谢谢!!!!
作者: esperanza2014    时间: 2013-12-18 22:31
谢谢分享
作者: Im_NHK    时间: 2014-3-5 21:02
谢谢楼主!
作者: 丫丫19岁    时间: 2014-3-13 14:33
请问楼主,SRD的阅读材料是全中文的吗

作者: 咕噜咕噜喵喵    时间: 2014-3-31 12:45
thax
作者: wshu001    时间: 2014-9-26 16:29
thanks a lot
作者: MsClumsy    时间: 2014-9-29 21:55
谢谢
作者: tiffany.deng    时间: 2014-10-12 21:22
ddddddddddddddddddd
作者: wshu001    时间: 2014-10-21 13:18
thanks
作者: wsn0424    时间: 2014-10-23 14:52
谢谢楼主




欢迎光临 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https://bbs.yingjieshe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