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写续篇,或者说在这板块里写这些现实的东西。毕竟我已经不是应届生了,我想说的和在校的想知道会有所不同。我也曾有过精彩励志的求职面试经历,但是看到这论坛里已经有很多关于面经方面的东西,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再将我的经历流水般的列出来。近段时间是求职和签约的旺季,作为毕业生,都会面临很多选择,而对于自己所要选的路却很少有清楚的认识,盲目性太多。有点像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的是什么专业,看着那个专业好听,或者是大家觉得热门,就报了,到了大学才发现原来这专业跟我们当初臆想的有很大的出入,原来自己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的,原来自己所选的专业是那么没前途,原来好的专业是自己当初不想报的专业。。。。。
自己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无意识的传递出了消极的信息,确实是对满怀憧憬的人泼了冷水,个人觉得有时候需要点小小打击才能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既然拟了那么一个题目,就照着写些不一样的东西。好了,扯远了,继续写续篇:
七、银行存款的重要性
前面提到银行员工的任务主要是储蓄存款,其他的理财产品、开卡数、公司账户开户数、贵金属、第三方存管等指标实际上就是为吸收存款而衍生的。存款的规模决定了银行的发展,各大银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吸收存款的竞争,有了存款,贷款才能顺利的开展,银行才有盈利的基础。存款,是银行职员一切痛苦的根源。
在争取存款的手段上,我们是各显神通。银行领导主要是搞定各类大额存款,我们称为对公存款,如争取企业将基本账户开在本行;跟财政沟通,恳求其将社保等拨款放到本行来代发;跟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领导接触,要求将职工的工资放到自己行来代发。我们行长靠着不要脸不要命的精神弄到许多大额存款,靠他一个人就能完成全行任务(对公存款+私人储蓄)的60%以上。但是对于私人储蓄这块,他是无能为力了(因为他是外省人)。剩下的就平摊到我们头上,我们只能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几万十几万的帮忙,要完成全年几百万以上的任务,没有一定的资源是很难熬过去的。
在年末和年初,是银行职员最痛苦的阶段。年末是全年任务冲刺的阶段,任务特别重,为了完成任务,拿到可观的年终奖,就需要动用所有的资源,只要能联系上的,都打一遍电话求一遍或者磨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争取存款的可能。通常在年末或者每个季度的最后几天,银行都会控制自己的存款,尽量不给大额存款取出汇出,那些时间段在柜台取个几万块会遭到各银行的再三推托。在这些时间段,各大银行也会上演存款大战。互挖墙脚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方式,既壮大自己实力,也能沉重打击对手;花钱买存款也是在暗地里进行,有大额存款的人是争取的对象,如果要买这些人的存款,一般要花好几倍利息或者一次性给一定金额给这些客户,以求得他们的资金在那几天留着自己行里,这就是银监会明令禁止的高息揽储。为稳定客户,也是各尽所能,暗地送粮油、生活用品、购物卡、甚至黄金等花样层出不穷。在年初,基本是每个商业银行都有所谓的第一季度“开门红”,为新的一年囤够足够的存款。这个季度所要完成的任务量通常占到全年任务量的50%以上,好不容易度过年底的冲刺任务,又要碰上这等遭罪的“开门红”,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看到有一艘救生船,你好不容易游近它,它又忽然远去,为了生存,你只好再拼命游着。这个时段很大程度决定着领导一年的绩效考评,所以领导都会下军令状,对自己员工下最严厉的惩罚措施来激励员工,任务完成得不好,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完。
在《商业银行法》中,有75%(贷款/存款)存贷比这么一条警戒线,会在每年的6月份考核。如果之前的信贷规模过大,就必须要补进一定的存款,以维持正常运转,防止出现挤兑风险。之前的信贷规模越大,要补的窟窿也就越大,支行的任务也就越沉重。贷款的客户经理也是叫苦不迭,自打嘴巴,一方面自己要努力将贷款放出去,另一方面还得不停的补进存款。
八、劳务派遣工和定向柜员
编制在中国有着很大的魅力,编制内外待遇的差距时有耳闻。实际上,国有银行股改之后,虽然坊间还有编制的说法,但相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却是名存实亡。在银行有编制无非是和银行签的合同,跟一般企业签的合同没什么两样;没有编制就是劳务派遣工,不和银行签合同却做着银行工作的那部分人。国有银行校园招聘进去的都是正式工(所谓“有编”),而股份制银行大部分却是没编,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才能入编。现在的银行有编跟没编在待遇上已基本实现同工同酬,差距没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那么让人看不下去。
在银行的柜台,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劳务派遣工,学历以大专为主。毕竟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机械工作,没必要浪费人才和财力。劳务派遣工从某种程度来说,比应届生进去还难。我所在的省国有银行的劳务派遣工很少有对外招聘的,我在的支行的劳务派遣工都不是正规渠道进来的,不是某老板的子女就是某高官的亲戚。劳务派遣工虽然基本是同工同酬,但是发展空间有限,各支行行长还是希望靠着他们的资源来发展业务。以我在的支行为例,他们要坐柜台两年以上才有机会出来做其他的,但是不会是核心部门,靠着强大关系的能做个人零售贷款。转正很难,毕竟机会少,条件严格,而大家都是靠着关系进去的,最终还是要靠关系来解决。不过也没多大关系,没什么出格的事也不会被轻易解聘,他们靠着自己的资源得到的不会比正式员工少,而又不必承受各种复杂费事的业务。随着劳动法的不断完善,各银行也减少劳务派遣工的数目,取而代之的是叫做定向柜员或者合同制柜员,直接跟银行签合同,也就是有编。但是只能做柜台工作,没什么发展空间。
身份的性质基本决定了一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很多劳务派遣工是所在岗位的业务能手,我当初入行的时候师傅也是劳务派遣工;现在在新单位,师傅也是编外人员,而且是业务能力最强的;前段时间听ABC的朋友说他们那新进来一批八年制的定向柜员,毕业学校都比他们校园招聘时候进来的好很多,只是他们错过了校园招聘。只是,他们身份上的差异决定了没法和正式员工有同等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后期表现再好,也没法改变什么。
九、关系户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这是一个没法回避的问题。关系户体现在只要过了笔试,那面试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同一个学校,同是本科,我到支行网点,我同学到省总行;在省会城市,名校硕士下放到网点,不知名学院的进总行机关。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只是个别。曾经也对关系户很是不满,现在看开了,毕竟自己也比别人强不了哪里去。别人能直接带来成百上千万的存款,比起只是在办公室看看客户资料,所创造的利润自然是多得多。所以,银行招的并非都是要名校和硕士,毕竟,银行的很多工作,名校和硕士和普通本科做起来体现不了什么差距,银行要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最好的,既为了人员稳定性考虑,也是对知识的尊重。
在四大行的招聘总体上是公平的,关系户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凭着自己的能力进来到。那些关系户的也并非一无是处,能力还是跟得上整体水平的,只是在岗位分配的时候获得一定的优先权。国有银行为平衡能力和资源,就比较偏好本地生源的,以做到两者有所兼顾。
十、中国人民银行
一个人们常常同中国银行混淆的机构。它的性质比较模糊,总行基本算是公务员,但是各分支机构(分行)又不是,各支行员工不是公务员,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俗称“参公”),其职能是指导各商业银行的各项具体工作。我们行长称它是一个以罚款为目的的单位,经常到各个银行去检查业务,不合格就是罚款。某次我们地区的人行分行要搞运动会,直接明示要求各银行出赞助费,我们行长不给,结果就是长达一周的蹲点检查。所以,人行一直是我们最忌惮的一个机构。
人行和商业银行结合最密切的就是现金了。收到的 ** 和残币都要回收到人行,新钞也只能从人行领回来。柜员要经过的反 ** 考试,也是人行来负责的。人行也参与各商业银行的数据交换和现金清算,各银行的跨行转账要经过人行,在周末,由于人行不上班,客户在商业银行柜台是没法办理大额的汇款的,只能通过网银。
十一、围城
对于银行业,我们更多的是用围城来形容。外面的人挤破头想进来,一部分人是不了解;里面的人排着队想出去,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银行业员工的流动率很大,一个省的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要从学校招聘一百或几百号人,单单凭业务的发展和员工退休是用不到那么多人的,真正原因是有一部分从里面出来了。感谢那部分出来的人吧,这样每年都有很多的应届生能够进入到这个行业,不管最终是否留得下,总归是一个机会。对银行的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点:
1、待遇低,做三份工作拿一份工资。银行员工通常做着三份工作,一份是正常企业所需的本职工作;二份是拉存款工作,不能在工作时间做,只能在下班之后做;三份是加班工作,在银行,加班、考试、业务培训非常多,都是占用休息时间来做,却从来没有过加班费和任何补贴。三份工作一起做,却只能拿着可怜巴巴的一份工资。
2、压力大。尤其对于没有资源的人来说。市场规律遵循等价规律的原则,卖保险的在收别人钱的时候还得给人一份保险,在素无交情的情况下,很难有什么理由叫人白白把自己的存款搬到另外一个行去存。对于行长天天追问存款,几天来一次谈话,心里只能苦笑:存款没见长,白头发倒是长了不少,做梦都想着存款。有资源的也不轻松,毕竟每年量是增的,资源总有用完的时候,不过凭着原有人脉,拓宽资源倒是容易多。
3、迷茫(这其实适用每一个行业)。坚持了一两年,业绩不见有什么增长,钱反而是越拿越少,也越来越得不到领导的青睐,是否还坚持下去?或者有了晋升,但是面对着更大的,整天悬在头上的业绩压力和更差的身体状况,能否坚持得下去?
十二、后话
也许是出了学校的缘故,讲的东西现实了点,观点也有些不太符合众人口味。这里没有贬低银行业的意思,只是让大家了解少有人提过的东西。大学生需要冲劲,需要正能量。银行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好的职业,尤其是在西部省份。不必在外面受着日晒雨淋的生活;不必担心某个月领不到工资;不必担心被突然解雇(只要不犯大错);有着不错的福利;有着不错的口碑(虽然自己心里很苦)等等。
写了那么多,还是没法将各方面介绍完,大概的东西是介绍完了,写得太急,有些东西没法仔细思考,还望同行指教。对于如何选择,在上一篇已经写了,看自身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