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刚上路——记近半年找工作之经历 正式开始进入找工作的状态,应该是2010年的10月份,至今约半年,其间投递过50多家单位,行业有金融、法律、综合类等,单位有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凡与法律专业相关的,几乎都投过,除了证券公司和律所。 一路走来,由最初的雀跃、兴奋,到等待、煎熬,到失望、焦虑,到淡定、平稳,各种心情逐一上场,收获很多,也有不少话想要一吐为快。幸好有这半年的经历,让我知道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在面对纷纷扰扰的求职场面时,懂得了什么是兴趣、行业和要求。感谢一位朋友告诉我的一句话:求职既然是兑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何不轻装上阵、亮出真我!受益此话,让焦躁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以下分求职的几个过程,逐一讲述自己的些许体会。 (一)初步确定求职意向 我以为这一步至为关键。求职意向的明确,能够让我们专注于某一地域、自身所擅长的行业和领域,减少不必要的犹豫和精力浪费。在一开始找工作时,我觉得留不留北京无所谓,所以当时的求职地点就包括北京、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异地求职实在耗费精力(不仅仅是金钱和时间),且分散自身的注意力。最终我将求职地点主要便限定在北京,基于以下几个理由:第一,在北京已经学习生活了7年,基本适应北方的生活习惯,而最重要的是,我在这边具有优势,而不会因“初来乍到”感觉到被孤立;第二,北京的机会也多,很多人觉得北京就业压力大、不好找工作,但却忽视了北京同时也是单位多、就业机会多,我想,与其换着地方打游击战,不如下定决心来次正面战,胜算或许更多;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这里有太多的好朋友、好老师。因此建议大家初步明确求职地点,分清利弊,集中精力。我并不是主张大家一定要限定在某一个地方,其他地方能够提供更好的机会当然也很好,但我们最忌讳的是毫无中心的各地乱跑,起码你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主战场。 在明确求职地点后,便是求职领域(或行业)的确定了。一开始,我以为法务、律师是我们法学专业就业的主渠道,直到真正进入各单位的网申阶段后,才发现银行、证券、保险、电信这些行业反而是招聘法学人最多的,这也可以从我身边已经就业的同学可见。之所以希望大家明确自身的求职领域,是因为各行业都有它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条件,我们提早准备好可以先人一步。例如,银行业在笔试上便包括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考试内容,你若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便只能是落后于那些早有准备的人。求职领域的初步确定,能够让我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能够让我们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从我自身的教训来看,“误打误撞”绝对不是求职的一个好办法。 (二)简历(模板)制作 现在的单位应聘,一般分为网申和简历投递。事实上,无论是网申还是简历的投递,都需要我们准备好相应的个人信息。个人建议,准备好两份材料:一份是完整的简洁的求职简历;一份是详细的个人信息,包括学习经历、工作实习经历、获奖情况、科研成果以及个人自述等内容,以备网申阶段的“粘贴-复制”。上述两份材料务必提早准备好,并时刻保持更新和完善。通过简历(模板)的制作,不仅能让你完整地总结学生时代的所有经历,而且能让你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说,简历制作其实就是对自我认识的一次大整理和大总结。从我个人经验来看,通过简历制作,我第一次完完整整地审视了自己一番,第一次系统性地定位自己,收获很大。 (三)网申或投递简历 无论是网申还是投递简历,有一个总原则必须坚持,那就是“适时改变”。千万不要拿一个模板去应付不同的行业和单位,而一定要有针对性地网申和投递简历。比如说,可以通过改变相应的措辞或排序,以突出自己之于该行业所具备的优势和特长。一些单位会十分重视你的实践经历和实务能力,那就务必突出你在这方面的成就;一些单位十分重视你的科研能力和文字功底,那就突出你在这方面的优势。总体而言,一定要有针对性,哪怕是你觉得网申极其单调和重复(甚至“恶心”),也一定要督促自己作出相应的调整,让用人单位注意到你。你要记住,一次成功的网申(或简历投递),很可能便是一次机会。那么,何不熬一熬、挺到最后,认真对待一下你所中意的那些单位呢!这绝对是过来人之谈,因为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网申真得会让人厌恶到发指的地步,希望大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为了自己钟爱的工作单位而适时改变。 在这里,再提几点网申技巧:(1)凡是能让你填的,务必都填上,不要留下空白未填的项目;(2)资料尽量翔实,让你的网申简历看上去很丰实、有分量。例如,让你填项目成果时,就尽量写得充实一些,篇幅长一些,除非它限定了字数。(3)不要轻视你的任何经历,因为很可能就是这一次“微不足道”的经历吸引住了HR的目光。例如,让你填科研成果时,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就不敢或不想填进去,但其实,你若有这样的一些你觉得好的文章,你就填上去,并作简单的摘要,可能会让你的简历加分。 总体而言,网申或简历投递阶段,其实就是让HR们注意到你的用心!一份充实的网申简历,或一份突出个人优势的求职简历,都是能够让HR动心的。很多人觉得HR们的筛选标准难以把握,但其实你换个位置思考一下,HR们所关心的,其实就是应聘者之于这份工作的优势或胜任能力。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他们证明我们足以胜任这份工作! (四)笔试 笔试是一项技术活,依靠个人发挥。不过,还是有几点提醒大家的: 第一,做一个有心人。这要求我们在初步明确自己的求职领域(或行业)后,进行及早的准备。一方面,公务员考试务必要准备,而无论你是否考公务员,因为现在大型企业的命题有很多都是与公务员考试相像的,包括行测(或称为综合能力)和申论写作。另一方面,相关的领域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以银行业为例,在我所投递的银行中,五大国有银行的笔试通知我都收到了,它们的基本测试项目无非是三大组成部分,一是综合能力(主要为行测内容),二是英语能力(难度一般在六级左右),三是专业能力,包括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大家如果确定了银行业的话,提早去关注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比较有利。 第二,上网寻找笔经。对前人的经验总结,可以避免我们走冤枉路,也可以让我们更有底气。应届生求职网、HIALL等网站都有详实的笔经材料,大家可以上这些网站搜索。 (五)面试 我觉得面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条理和逻辑”,说出来的答案让人觉得清晰且有一定的真知灼见,便足矣。过于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太“靠谱”。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准备一份精炼的自我介绍。在这份自我介绍中,要生动地展现自我。尽量不用大而空的的词语,可以加进去一些数据、真实经历或应证实例。同时,面对不同的面试单位或情境,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突出自身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套用格式化的模板。总体而言,自我介绍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具有逻辑性,可用“第一……第二……”等句式;二是具有针对性,突出自己的优势。 第二,正确对待紧张情绪。一方面,紧张情绪是必然的,尤其是当这份工作对你而言意义重大的时候;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紧张情绪,则能够将紧张情绪有效转化为动力。这么说吧,考官也是普通人,不是什么可怕的高高在上的,因此,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态度对待面试,或许可以缓解一下紧张情绪。 第三,想好了再回答。不用急于表现自我,而应以一种稳健的态度和口吻回应,这样也能为你加分。 第四,珍惜每一次面试机会,勤于总结。不是每个人都能口吐莲花,不是每个人都有傲人的资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在同一处地方跌倒N次;但不气馁的是,能够在每一次站起来后,是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企业,它们所提供的面试机会,总会有一些地方让你学习和收获,珍惜这些机会,从中看到自己每一次的不足和需改正之处,并提醒自己,我们会改善很多。 (六)其他 关于考证。总体而言,有些证书若能考下来,还是建议去考。尽管你可能觉得证书都是死的,甚至没有什么含金量,但在网申阶段,这些证书可能为你带来加分。例如,计算机二级证(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填“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了)、证券从业资格证,这些证书你只要花一定的时间便可以拿下。当然,我不认为证书越多便越是好事,总的原则是你具有足够的富余时间去考这些证书。不要为了考证而牺牲大把宝贵的时间。 关于英语。很重要,尤其是你要去一些高端的行业时,英语绝对是一件有利的“兵器”。当然,我觉得这里更多的是指英语口语,或者是英语实用能力。一般而言,一些单位比较重视你的英语运用能力,有些单位尽管不会强求你英语怎样,但你若向他们表示你英语不错,相信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筹码。 关于专业。这个很头疼,尤其是碰到一些带着有色眼镜的考官时。如何学会把自己的“劣势”专业描述成一个“优势”专业,需要花费些心思。而最重要的是,当考官质疑你的专业时,你仍要保持足够的自信和淡定,从容应对,因为当你自己都败下阵来时,你更不会有勇气去说服别人、纠正别人。 关于实习经历。很重要,尤其是你能够进入那些通过实习可以留下来的好单位时。出彩的实习经历,不仅让你在面试时有话可说,更可以让你充满信心,“精气神”会比较到位。因此,大家若有较充裕的时间,建议去找一些好的实习单位,这也是提早让自己接触社会,进入社会角色。 最后想说的是:找工作是一个过程——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不妄自菲薄,不轻言放弃,不骄傲自满,以一颗负责和平常的心,做到问心无愧!找工作比拼的是毅力——其间过程考验体力和心志,唯有坚持到底,不轻易认输,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